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探讨鲑鱼降钙素注射液治疗老年骨质疏松(0P)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120例OP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人,实验组用鲑鱼降钙素联合钙剂治疗,对照组单纯使用钙剂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均测定24腰椎、骨股颈及wards三角骨密度,记录患者临床症状.结果 治疗2个月后,实验组骨痛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6个月后实验组血清钙均值及尿羟脯氨酸(HOP)均值均有明显变化(P<0.05),实验组患者L2-L3、腰椎均值骨密度(BMD)较前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BMD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鲑鱼降钙素与钙剂联合应用治疗老年OP,能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改善症状,增加BMD,是一种疗效良好的安全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及骨关节炎患者应用唑来膦酸抗骨质疏松治疗后自身骨代谢变化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4年11月北京医院骨科接受唑来膦酸治疗的105例老年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54例,骨关节炎患者51例),其骨代谢生化标志物总Ⅰ型前胶原氨基端肽(tP1NP)、N-MID骨钙素(OCN)和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及治疗后1年的水平,并于治疗前、治疗后1年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测定患者腰椎及髋部骨密度. 结果 骨折患者治疗后1周较治疗前tP1NP升高(P<0.05),骨关节炎患者治疗后1周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所有患者治疗后1年较治疗前tP1NP降低(P<0.001);所有患者治疗后1周较治疗前OCN降低(P<0.05)、β-CTX降低(P<0.001),治疗后1年较治疗前OCN、-CTX均降低(P<0.001),且骨折患者β-CTX降低幅度更为明显(P<0.05);所有患者治疗后1年与治疗前相比,髋部骨密度无明显变化(P>0.05),腰椎骨密度增高(P<0.05). 结论 唑来膦酸作为骨吸收抑制剂能够有效降低骨科老年患者骨代谢水平,对于骨折患者的骨吸收抑制作用尤为明显,并能增加患者腰椎骨密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鲑鱼降钙素联合钙剂与单用钙剂治疗原发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方法 100例原发骨质疏松引起疼痛老年病人随机分成两组,(1)鲑鱼降钙素联合钙剂观察组(50例);(2)单用钙剂治疗对照组(50例).结果 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骨痛症状明显改善,患者评价优良率达86%,同时腰椎L2-4股骨颈部的骨密度较治疗前增加(P<0.01);对照组腰椎L2-4股骨颈部的骨密度较用药前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鲑鱼降钙素与钙剂联合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能有效缓解骨痛,提高患者的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鲑鱼降钙素联合锁定钢板内固定系统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降钙素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行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后均常规补充碳酸钙D3片,降钙素组加用鲑鱼降钙素。术后观察骨折愈合、并发症、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检测腰椎部骨密度与肩关节Neer评分。结果术后6个月,除对照组有2例延迟愈合,其余患者均骨折愈合良好。术后6个月、1、2年,所有患者腰椎骨密度T值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降钙素组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降钙素组术后1、2年的肩关节Neer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降钙素组未发生影响治疗进程的并发症。结论鲑鱼降钙素联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有利于促进患者骨折愈合、提高骨密度,改善患肢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5.
吴娜  张蕊 《山东医药》2014,(2):75-77
目的 探讨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后泪膜变化情况.方法 闭角型青光眼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36例(36眼),均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术眼组),每例以对侧健康眼作对照(对照组),分别于术前3d及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以干眼调查问卷获得患者的自觉症状并进行评分,同时行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角膜荧光素染色(FL)检查,对两组上述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术眼组术前有干眼症状者12例(30.5%),术后有干眼症状者28例(77.8%),术后多于术前(P均<0.05).术眼组术后1d、1周、1个月FL评分明显高于术前(P均<0.05),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眼组术后各时间点BUT短于术前(P均<0.05),SIt值明显下降,以术后1d和1周下降最为明显,术后1~3个月SIt值有所升高,但仍明显低于术前(P均<0.05).术后28例发生干眼症.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干眼症状加重,泪膜稳定性下降,泪液分泌减少.  相似文献   

6.
鲑鱼降钙素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鲑鱼降钙素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方法应用鲑鱼降钙素治疗9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20周,观察治疗前后腰椎骨密度及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腰椎2~4骨密度在治疗前分别为0.55±0.14、0.56±0.16、0.64±0.07g/cm2,治疗后分别为0.62±0.08、0.65±0.13、0.66±0.09g/cm2,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血清降钙素水平明显升高,差异亦有显著性(P<0.01),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骨钙素水平在治疗后均正常。结论鲑鱼降钙素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52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均用药5个月。鲑鱼降钙素治疗组(26例),单用钙剂口服治疗组(26例)。结果:治疗5个月后,治疗组骨痛症状明显改善,疼痛缓解率达89.76%,骨密度显著增加(P〈0.05)。结论:鲑鱼降钙素治疗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能有效缓解骨痛,提高患者骨密度,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降钙素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鲑鱼降钙素对老年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效果。 方法 将经双能X线骨密度仪 (DEXA)测定确诊为骨质疏松且有临床症状的老年患者 86例分成两组 ,鲑鱼降钙素组 4 6例 ,予以鲑鱼降钙素肌肉注射 ,每天 1次 10 0IU ,连用 3d后 ,改为 5 0IU隔天 1次 ,连用 1个月 ,间歇 1个月后再重复 ,共半年 ,同时加服钙尔奇D每天 1片 ;对照组 4 0例 ,单纯口服钙尔奇D每天 1片 ,疗程半年 ,两组治疗前后均测定 1~ 4腰椎 (L1-4)及股骨近端骨密度 (BMD) ,治疗后记录临床症状。 结果 鲑鱼降钙素组较对照组骨痛症状缓解 (91 3%和 4 7 5 % )效果明显 (P <0 0 1) ,鲑鱼降钙素组腰椎BMD (0 78± 0 12 ) g/cm2 较治疗前 (0 73± 0 10 ) g/cm2 有所升高 (P <0 0 5 ) ,股骨近端BMD变化不明显 ;对照组BMD无明显改变。 结论 鲑鱼降钙素与钙剂联合对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有缓解临床症状及增加腰椎BMD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传统后路环状融合术和简化后路环状融合术治疗老年人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5年开始使用椎弓根钉系统辅助后路环状融合术治疗60岁及以上单节段腰椎不稳症80例,58例进行2年以上随访,其中28例采用了横突间植骨的传统后路环状融合术(PLIF+PLF,A组),30例采用不进行横突间植骨的简化后路环状融合术(PLIF+FF,B组)。术前和术后1、3、6、12、24个月应用X线评价腰椎状态及植骨融合情况,并应用视觉疼痛评分(VAS)和()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患者腰腿疼痛程度及生活功能情况。 结果 A组手术时间(185.3±56.6)min,术中出血量(376.3±92.9)ml;B组手术时间(146.4±46.3)min,术中出血量(234.3±64.5)ml,两组比较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12.37和37.49,均P<0.01)。A组28例中27例获骨性融合,融合率96.4%,B组30例中28例获骨性融合,融合率93.3%,两组骨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4,P>0.05)。两组患者术后腰、腿痛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1个月和3个月,B组腰痛VAS评分比A组显著降低(t=3.178和2.158,P<0.05),其余3个时间点两组之间腰痛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5个时间点A、B两组间腿痛VAS评分及ODI值均无统计学差别(均P>0.05)。 结论对于具有手术指征的老年腰椎不稳症患者,采用不进行横突间植骨融合的简化后路环状融合术与传统的后路环状融合术相比,可获得相似的融合率和满意的临床疗效,且创伤显著减少,是值得推荐的一种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内镜下放射状切开术(ERI)对于小儿食管良性狭窄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西安市儿童医院2013年1月至2018年5月期间接受ERI治疗的20例食管狭窄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手术情况、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手术相关并发症等。 结果 20例患儿均顺利完成ERI治疗,中位手术时间10 min(5~25 min),中位狭窄环切开次数4次(1~8次)。所有患儿术后未出现发热、胸骨后疼痛、出血及穿孔等现象。住院时间4.5 d(4~7 d)。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7.9个月。20例患儿术后1个月复查,狭窄口较术前扩张[1.0 cm(0.6~1.5 cm)比0.3 cm(0.1~0.5 cm),t=11.018,P<0.001],吞咽困难评分较术前下降[0分(0~2分)比2.5分(2~4分),Z=4.027,P<0.001]。19例患儿术后3个月体重增加2 kg(1~4 kg)。相关性分析显示,ERI术后吞咽困难改善程度与性别、年龄、术前治疗次数、术前狭窄口直径均无明显关系(P均>0.05),而与狭窄段长度负相关(r=-0.514,P=0.020)。 结论 ERI治疗小儿食管良性狭窄是安全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β,GSK-3β)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growth factor-β1,TGF-β1)在大鼠压力超负荷性心力衰竭发生过程中的变化。方法将25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5只,假手术组10只,模型组10只,假手术组和模型组观察时间点为术后1周、2周、4周、8周。采用腹主动脉部分缩窄术,建立大鼠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模型。应用超声心动图动态监测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Dd),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nterventricular septal thickness,IVST)和左心室后壁厚度(left ventricular posterior wall thickness,LVPWT);解剖心脏,计算心质量指数;免疫印迹技术检测GSK-3β和P-GSK-3β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TGF-β1表达变化。结果模型组术后1周LVEDd、IVST和LVPWT分别为(4.87±0.26)mm、(2.04±0.11)mm和(1.93±0.19)mm;此后呈进行性增加趋势,术后8周分别达(6.94±0.12)mm、(2.98±0.21)mm、(3.63±0.18)mm,均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假手术组上述指标各观察点之间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模型组术后8周心质量指数和左心室质量指数均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心肌GSK-3βWestern blotting灰度值无明显区别;模型组术后8周心肌细胞p-GSK-3βWestern blotting灰度值明显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0.05)。模型组心肌组织TGF-β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回归分析提示p-GSK-3β和TGF-β1表达与左心室质量指数存在线性相关。结论压力超负荷性心力衰竭发生过程中同时出现p-GSK-3β和TGF-β1表达的增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去势骨质疏松模型大鼠在铁过载状况下骨转换和骨密度变化,探讨铁过载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作用.方法 将32只3月龄雌性SD大鼠按完全随机法平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去势组(OVX组)、去势基础上2种剂量枸橼酸铁铵组(FAC)干预组,即低剂量枸橼酸铁铵干预组(FAC1组)、高剂量枸橼酸铁按干预组(FAC2组).大鼠行双侧卵巢切除术,去势后1周分别用枸橼酸铁铵90(FAC1)和180 mg/kg(FAC2)腹腔注射,每周2次,共9周,OVX组和 Sham组按同样方式和频次注射等量生理盐水.9周后心脏取血,检测血清铁、β-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CTX)、骨钙素(BGP)含量.用肝脏Perl's法铁染色,用原子吸收法检测胫骨铁含量,观察股骨病理改变,并对股骨远端Micro-CT行三维分析.结果 与Sham组比较,OVX组去势后血清铁含量、肝脏普鲁士蓝铁染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胫骨铁含量显著下降;与Sham组、OVX组比较,FAC1组、FAC2组血清铁、胫骨铁含量升高,肝脏蓝染铁颗粒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ham组比较,OVX组β-CTX、BGP高于Sham组(P<0.05),FAC1和FAC2组较OVX组β-CTX增高(P<0.05);但BGP水平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理组织形态学结果显示,与OVX组比较,铁干预组骨小梁形态结构稀疏,间距增大.Micro-CT分析表明,与OVX组比较,去势后铁干预组骨密度(BMD)、骨小梁厚度(Tb.th)、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数量(Tb.N)均显著下降(均P<0.05),骨小梁分离度(Tb.Sp)、结构模型指数(SMI)、各向异性度(DA)显著升高(均P<0.05).结论 大鼠去势后合并铁过载促进骨吸收,使骨小梁结构进一步稀疏,骨质密度进一步降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以3种用药方案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1年埘骨密度(BMD)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10月至2009年6月经骨质疏松筛查T值〈-2.0的92例受试者,随机分为(1)中成药组(A组):补骨脂颗粒(20g,Bid口服)单药连续使用3个月后,改用仙灵骨葆(3#,2次/d口服)单药连续使用9个月;(2)西药组(B组):依降钙素(10U,2次/周肌注)单药连续使用3个月后,联合应用福善美(70mg,1次/周,口服)和阿法迪三(0.5μg,1次/d),口服)持续使用9个月;(3)中西药联合治疗组(C组):中成药组+西药组联合治疗。测定治疗前后腰椎、股骨颈与全髋的骨密度值(bonemin—eraldensity,BMD)。结果中药组:治疗后L1、L3、L4、L2-4、股骨颈、髋全部的BMD下降,股骨颈BMD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2、粗隆的BMD治疗后上升,但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治疗后L1、L2、L3、L4、L5、股骨颈、粗隆、髋全部的BMD均上升,其中L1、L2、L2-4、粗隆的BMD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药联合治疗组:治疗后除L1外,L2、L3、L4、L2-4、股骨颈、粗隆、髋全部的BMD均上升,其中L1、粗隆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差异治疗前后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BMD变化值(治疗后-治疗前)比较:L2-4、股骨颈BMD的变化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中药治疗组和西药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曲药联合治疗纰和西药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药联合治疗组和中药治疗组股骨颈BMD变化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药组治疗老年T值〈-2.0者疗效较好,可明显提高骨密度。中西药联合应用时中药可能干扰西药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钠治疗老年严重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收集老年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平均67.6岁),给予钙尔奇+阿法D3+唑来膦酸钠;对照组(60例,平均66.4岁),给予钙尔奇+阿法D3。对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2周以后疼痛程度进行评判;测定治疗前和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髋部及腰椎骨密度;检测治疗前后血钙、磷、碱性磷酸酶(AKP)水平;治疗过程中观察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排除治疗中3例脱落患者后,治疗组(57例)骨痛缓解快,骨密度改善程度也明显优于对照组(53例)(P〈0.05)。治疗组AK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95.2±11.2)VS(147.3±16.1)IU/L;P〈0.05]。两组血钙、血磷及对照组AKP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唑来膦酸钠能显著缓解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骨痛,提高骨密度。  相似文献   

15.
黄燕  韩文铭  倪娜 《临床肺科杂志》2011,16(7):1034-1036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骨密度的变化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相互关系。方法选取稳定期COPD患者32例,另选30例健康正常男性作为对照组,测定腰椎(L2-L4)、右髋骨(股骨颈、大转子、Word′s三角)的骨密度(BMD),并测定骨代谢生化指标血钙(Ca)、磷(P)、碱性磷酸酶(AKP)、尿羟脯氨酸/尿肌酐(HOP/Cr)及TNF-α,分析骨密度与TNF-α的关系。结果 COPD患者与对照组相比,骨形成指标血钙(Ca)、磷(P)、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无明显差异(P〉0.05),而骨吸收指标尿羟脯氨酸/尿肌酐(HOP/Cr)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COPD患者的腰椎与右髋骨(股骨颈、大转子、Word′s三角)的骨密度值较健康对照组均明显减低(P〈0.05)。COPD患者的TNF-α水平明显增高(P〈0.01),TNF-α的水平与腰椎(L2-L4)及右髋骨(股骨颈、大转子、Word′s三角)的骨密度值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 COPD患者骨吸收增加,骨密度减低,继发于COPD的骨质疏松可能与慢性炎症和缺氧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对比重组人甲状旁腺素(1-34)[PTH(1-34)]和降钙素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方法 将2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皮下注射PTH(1-34)20μg,每天1次;对照组肌肉注射降钙素20 IU,每周1次,两组均每日口服钙尔奇D 600mg,连续治疗6个月.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后枪测腰椎(L2~L4)、股骨颈骨密度、血钙及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SAP)、血清I型胶原交基C端肽(CTX)、PTH等指标及观察有无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PTH组和降钙素组腰椎(L2~L4)骨密度变化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增加,且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股骨颈骨密度变化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PTH组BSAP变化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PTH(1-34)与降钙素都能显著提高腰椎(L2~L4)骨密度,对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分析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与2μm(铥)激光前列腺汽化切除术(TmLRP)的并发症。方法分别用TURP及TmLR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114例(TURP组)和82例(TmLRP组)。两组患者年龄、前列腺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比较分析采用两种术式发生术中电切综合征、包膜破裂及术后严重膀胱痉挛、急性附睾炎、尿失禁、勃起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情况。结果 TmLRP组术中发生电切综合征、包膜破裂等并发症明显少于TURP组(P<0.05)。术后1周内,TmLRP组发生严重膀胱痉挛、急性附睾炎并发症明显少于TURP组(P<0.05);术后1周~1个月内,TmLRP组发生术后继发性出血、严重膀胱刺激征、腺体残留导致排尿困难并发症明显少于TURP组(P<0.05);术后1~3个月内,TmLRP组发生尿失禁明显少于TURP组(P<0.05);术后3~6个月内,TmLRP组发生勃起功能障碍明显少于TURP组(P<0.05)。结论 TmLRP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TURP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不同性别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骨密度情况及骨折早期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变化特点及差异。方法收集2015年5月至2017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老年髋部骨折病房住院的1161例患者临床资料、骨密度检查结果以及血清I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P1NP)、25羟基维生素D3[25-(OH)VD3]、I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β降解产物(β-CTX)、血清骨钙素(OC)、甲状旁腺激素(PTH)等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共纳入女831例,男330例,其中(1)腰椎及髋部总体骨密度显示:T≥-1.0 SD分别为30.4%(353/1161)、6.8%(79/1161);-2.5 SD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对骨质疏松患者腰椎融合术后植骨融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因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合并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病例资料共36例。患者均采用后路腰椎板切除减压、椎间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术后1~2周给予唑来膦酸注射液5 mg静脉滴注,同时每天补充元素钙1 000 mg和维生素D3400 U。比较术前与术后3、6、12个月时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与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变化。比较术前与术后12个月骨密度变化。分析随访期末时的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3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年龄(63.18±6.97)岁。术前ODI评分平均为(38.36±5.95)分,术后3个月为(14.36±5.22)分,术后6个月为(9.00±6.07)分,术后12个月为(9.18±6.65)分。术后各时间点ODI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6个月ODI评分持续下降,6个月达平台期,与12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转换生化标志物血清β-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β-CTX)、Ⅰ型原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术后3个月显著降低(P0.05),6、12个月时缓慢升高,但均保持在绝经后正常范围内。术前髋部和股骨颈骨密度为(0.721±0.16)和(0.687±0.19)g/cm2,术后12个月提高至(0.746±0.16)和(0.714±0.17)g/cm2(P0.05)。34例患者获得坚实融合,2例未融合,融合率为94.4%(34/36)。结论唑来膦酸抗骨质疏松作用显著,骨质疏松患者术后早期应用唑膦酸对腰椎融合无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呼气测定在支气管哮喘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者70例,选取4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分别给予患病组和对照组肺功能及呼出气一氧化氮的浓度测定。所有患者住院期间以甲泼尼龙、氨茶碱等行常规治疗3-7天,出院后以沙丁胺醇及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维持治疗,测定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后测定者肺功能及一氧化氮呼气水平。结果患病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一氧化氮呼气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FEV1%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支气管哮喘诊疗中,一氧化氮可以作为气道炎症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其简单方便、无创、可重复性好,对支气管哮喘诊断及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