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常见并发症的监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常见并发症及其监护措施。方法 对25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入院后或急诊手术后立即采用半导体降温毯行亚低温治疗,温度设定为33~35℃,同时微量泵输入冬眠合剂,给予呼吸机辅助内呼吸,降温维持2~3日,对其中3例颅内压高达38mmHg以上者降温时间延长至5~8日、复温采用自然复温法。治疗监护常见并发症,如颅内高压、感染、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应激性溃疡、癫痫等。结果 通过对常见并发症的监护,采用预见性护理,降低了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病死率(28%)。结论 加强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常见并发症的监护,做好预见性护理,是提高亚低温治疗成功率,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病死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
亚低温治疗能降低脑组织氧耗量,减少脑组织乳酸堆积;保护血脑屏障,减少脑水肿;促进脑细胞结构和功能修复;以达到保护脑组织的目的。我院从1997年8月至11月对十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行亚低温治疗。通过冰毯机、冬眠肌松剂及降低环境温度,三种方法联合应用,使病人体温降到28℃-35℃。由于行亚低温治疗的病人用呼吸机维持呼吸,用冰毯机降温,同时行脑温、脑氧的监测,所以护理好病人、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及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亚低温治疗对救治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探讨治疗策略.方法 亚低温治疗组32例患者于伤后24小时内行亚低温治疗,控制肛温为32~35 ℃;对照组30例于伤后24小时内采用降温毯将患者肛温控制为36.5~37.5 ℃,其他治疗(控制血压、脱水、营养脑细胞等治疗)及检测项目与亚低温治疗组相同.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颅内压显著降低,恢复良好率显著提高,死亡率显著降低,预后显著改善(P < 0.05),且并发症无增加.结论 亚低温具有肯定的脑保护作用,用于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无严重并发症,可有效降低死亡率,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控温毯在不同控温范围时对患者的疗效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 将符合条件的56例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应用控温毯将温度设定在35~35.5 ℃,持续3 d后调整至36.5 ℃维持2 d;B组应用控温毯将温度设定在36~37 ℃持续5 d;C组采用传统物理降温即冰敷、擦浴;观察三组患者降温效果、颅内压、血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降温效果、颅内压下降方面:A、B组明显优于C组,A组较B组好;而在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方面,B组较A组明显减少;在血糖下降方面三组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在普通病房对重型颅脑损伤中枢性高热患者应用控温毯降温,将温度设定在36~37 ℃效果良好并较为安全实用.  相似文献   

5.
冀福林 《护理研究》2006,20(9):785-786
通过回顾总结、探讨分析亚低温在颅脑损伤病人护理中的作用。采用了冬眠肌松合剂 全身降温毯 呼吸机同步辅助呼吸的降温方法和在22℃~26℃的室温下自然复温的方法,对3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进行亚低温治疗和护理,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病死率,改善颅脑损伤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冀福林 《护理研究》2006,20(3):785-786
通过回顾总结、探讨分析亚低温在颅脑损伤病人护理中的作用。采用了冬眠肌松合剂+全身降温毯+呼吸机同步辅助呼吸的降温方法和在22℃~26℃的室温下自然复温的方法,对3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进行亚低温治疗和护理,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病死率,改善颅脑损伤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亚低温为重症脑损伤救治的有效途径。采用亚低温治疗31例重症脑损伤病人,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亚低温治疗31例,男23例,女8例,年龄16~64岁。重型颅脑损伤18例,GCS昏迷计分<8分,其中颅内血肿17例。脑出血12例,颅内肿瘤术后2例,均为昏迷状态,其中15例出现脑疝。行颅内血肿清除术共29例。1.2亚低温治疗的方法将病人卧于冰毯床上,置颅脑降温仪于头部,肛温测量仪插入直肠内并连接于冰毯机中,调节颅脑降温仪温度在-2℃,冰毯机温度3℃,同时静脉内滴注冬非合剂液…  相似文献   

8.
亚低温在重度颅脑损伤的应用和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1年 1月至 2 0 0 2年 10月我院对 5 2例重度颅脑损伤高热患者行躯体降温 ,从而使中枢神经系统受到良好的保护。临床显示 ,亚低温疗法常规配合药物肌松冬眠合剂 ,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降温效果明显 ,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组 5 2例 ,12~ 76岁 ,平均 3 8岁。使用亚低温治疗 3~14d ,平均 6d。使用前体温 3 9~ 40℃ ,使用 4~ 12h后体温降至设定温度 3 2~3 5℃ ,患者病情好转 ,昏迷变浅至清醒。5 2例中无 1例冻伤及其他并发症。1 2 方法 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辅以亚低温冬眠疗法 ,降温采用冰毯机 ,头部…  相似文献   

9.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23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伤后2~24小时入院开始采用冰毯机+冬眠肌松剂+呼吸机辅助呼吸降温,经4~12小时将病人肛温控制在33~35℃之间,维持2~10天,复温采用自然复温法,并对其进行监护。结果 依ADL(日常生活能力)分级法:Ⅱ级2例,Ⅲ级10例,Ⅳ6例,Ⅴ级2例.死亡3例,病死率13.0%。结论 亚低温治疗期控制温度、安全复温、加强生命体征、颅内压、体温及循环系统功能的监护,注意营养支持护理,是确保临床疗效,降低病人病死率、致残率,改善预后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10例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治疗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低温治疗能降低脑组织氧耗量,减少脑组织乳酸堆积;保护血脑屏障;减少脑水肿;促进脑细胞结构和功能修复;以达到保护脑组织的目的。我院从1997的8月至11月对十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行亚低温治疗,通过冰毯机、冬眠机松剂及降低环境温度,三种方法联合应用,使病人体温降到28℃-35℃.由于行亚低温治疗的病人用呼吸机维持呼吸,用冰毯机降温,同时行脑温、脑氧的监测,所以护理好病人、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的致残率和病死率。方法:选择重型颅脑损伤病人70例,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病人均采用脱水、抗炎、降颅压等治疗,亚低温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亚低温治疗,即使肛温降至33~34℃,持续5~7d。结果:亚低温组有效率91.43%,死亡率8.57%;而对照组有效率65.71%,死亡率14.29%,两组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提示亚低温治疗能有效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颅内压,改善预后。护理中应注意做好降温及复温的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各种并发症,可提高其生存率,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12.
1991年,Clifton等在国际上首先证实30~34℃低温对实验性颅脑损伤的动物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后,国内外神经外科医师便将亚低温方法应用于临床治疗颅脑损伤患者,并建立了一整套临床确实有效、简单实用、安全可靠的降温方法。国内外大多数前瞻性临床应用研究结果表明,32~35℃亚低温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体会.方法:5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亚低温治疗组25例,均于伤后24 h内进行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为32.0~35.0℃;脑温度为33.0~35.0℃,持续1~7 d.同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颅内压(ICP)及血糖变化.对照组25例采取常规治疗方法,降温但未使用冬眠疗法.结果:亚低温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患者伤后早期高ICP、高血糖征分别显著下降(P<0.05);无严重并发症,病死率低,预后显著改善.结论:亚低温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用于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可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选择性脑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0,他引:24  
目的 :比较选择性脑亚低温与全身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 6 6例重型颅脑损伤〔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8分〕患者分成 3组 :1选择性脑亚低温组 2 2例 ,采用新型制冷剂为介质的密切贴敷式降温帽及降温带将脑温降至 33~ 35℃ ,辅以冬眠合剂 3~ 5日 ;2全身亚低温组 2 1例 ,采用冰毯机将全身温度降至 33~ 35℃ ,辅以冬眠合剂 3~ 5日 ;3常温对照组 2 3例 ,予常规治疗。监测 3组脑温、肛温、颅内压、血压、心率及静脉血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与丙二醛 (MDA )含量。结果 :选择性脑亚低温组预后良好率为5 4.5 % (12 / 2 2 ) ,病死率 2 2 .7% (5 / 2 2 ) ,结果与全身亚低温组相仿〔分别为 5 2 .4% (11/ 2 1)和 2 3.8% (5 / 2 1)〕,与对照组相比较 (良好率 2 6 .1% ,病死率 47.8% )有显著差异 (P均 <0 .0 5 )。结论 :选择性脑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与全身亚低温相仿 ,明显优于常温对照组 ,未见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医用控温毯用于颅脑损伤病人亚低温疗法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2例脑外伤病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2例,用医用控温毯实施亚低温疗法,根据病人的病情需要调节体温和水温,使体温控制在32℃~37℃。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冰敷全身大血管。比较2组病人的疗效。结果实验组降温速度与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42例病人体温都控制在32℃~37℃,降温维持时间稳定;对照组体温骤升骤降,非常不稳定。结论凡符合亚低温疗法适应证者,采用控温毯效果显著,早期应用对脑缺血或脑损伤确有神经保护作用,使脑梗死得以减少,病人预后显著改善,死亡率降低。同时还要做到严密的观察及细致的护理,才能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达到预期疗效。  相似文献   

16.
颅脑损伤是一种创伤性疾病,病死率为58%,而重型颅脑损伤的病死高达70%~80%[1].众所周知,低温能降低病人的颅内压、脑代谢率和脑血流量,特别是重度颅脑损伤病人早中期使用,有良好的脑保护作用.亚低温脑保护即是将病人体温维持在32℃~35℃,以降低病人脑组织耗氧量,促进脑细胞结构和功能恢复的一种临床治疗脑损伤的方法.江基尧等[2]于1993年首先将28℃~35℃的轻中度低温称为亚低温,并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引用.但由于32℃以下低温可能引起低血压和心律失常等并发症,所以国内多采用32℃~35℃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  相似文献   

17.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冰毯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对生命体征的影响。方法:将发病12h内入院的56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予冰毯亚低温治疗72h,使体温控制在32—35℃,在治疗过程中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做好基础护理及降温与复温期间的护理,并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判断疗效。结果:本组病人在亚低温治疗1个月后,良好31例,中残10例,重残6例,植物4例,死亡5例。结论:亚低温治疗期间结合正确的护理,能够降低颅脑损伤病人的高颅压情况,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亚低温脑保护对救治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4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控制血压、脱水、营养脑细胞等常规治疗,亚低温组采用33℃~35℃亚低温下给予控制血压、脱水、营养脑细胞等治疗。结果亚低温组20例恢复良好6例(30.00%),死亡6例(30.00%);对照组恢复良好3例(15.00%),死亡9例(45.00%)。亚低温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亚低温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改善颅脑损伤病人神经功能预后。  相似文献   

19.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因外伤和外伤后继发性脑缺血引起神经功能障碍可导致残疾甚至死亡。对重型颅脑损伤治疗的措施中,亚低温治疗是一种重要手段。国际上将低温划分为轻度低温(33℃~35℃)、中度低温(28℃~32℃)、深度低温(17℃~270C)和超深低温(16℃以下),江基尧口0于1993年首先将28℃~35qC定义为亚低温,目前国内外临床多采用32℃~35℃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本科2005年8月开始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重型颅詹损伤患者行亚低温治疗毯面温度与肺炎的关系,同时总结治疗过程中预防肺炎的护理措施。方法选择本院重型颅脑损伤并应用亚低温治疗、且均行气管切开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A、B、C3组,采用不同的毯面温度对患者进行亚低温治疗。观察3组患者肺炎的发生情况。结果A、B、C3组肺炎的发生率分别是53.33%、30.00%和23.33%,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A组肺炎的发生率相对最高。结论毯面温度为(6±2)℃时,并发肺部感染的发生率较高,临床上应谨慎采用该毯面温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