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中药饮片挥发油的红外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来源于樟科、姜科、菊科、木兰科、伞形科的典型中药的红外指纹图谱。方法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肉桂、桂皮、姜黄、片姜黄、山柰、苍术、八角茴香和羌活的挥发油后,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测定挥发油红外光谱。结果上述中药挥发油的红外图谱均具有指纹性鉴别特征。结论该方法和所建立的挥发油红外指纹图谱能用于这些中药的鉴定,且方法简便,灵敏度高,重复性好,专属性强。  相似文献   

2.
姜黄挥发油是从姜科植物姜黄中提取的有效成分之一。姜黄挥发油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抗感染、抗真菌、抗肿瘤、降血脂等作用。本文过对近些年姜黄挥发油成分、提取分离方法以及其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报道,为姜黄挥发油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张桂芝  张立  孟庆华 《中成药》2010,32(7):1092-1095
目的:研究姜黄饮片挥发油的特征成分和指纹图谱,作为评价姜黄饮片的内在质量的方法。方法: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10批样品的挥发油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挥发油的特征性成分,然后利用Excel2003建立姜黄挥发油的色谱指纹图谱的共有模式。结果:10批样品挥发油的27种特征成分均为芳香黄酮、姜黄酮、姜黄新酮、α-姜黄烯、姜烯、β-倍半水芹烯等,这27种成分的相对含量共约占挥发油总成分的88.8%~94.9%。其保留时间和峰面积形成了特征性指纹图谱。结论:该研究方法和所获得的指纹图谱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可作为姜黄饮片的鉴定和内在质量评价依据。  相似文献   

4.
姜黄为姜科植物姜黄CurcumalongaL的干燥根茎。是一味常用中药,味辛、苦而性温,归脾、肝经。可破血行气,通经止痛,用于胸胁刺痛,闭经,瘕,风湿肩臂疼痛,跌扑肿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主要有效成分为其中所含的挥发油和色素类。但是实验过程中经常发现,市售姜黄饮片挥发油含量达不到药典的要求。因而根据药典方法对市售10批姜黄药材及饮片进行挥发油的含量测定。1 市售姜黄药材挥发油含量测定取市售10批姜黄药材(饮片与姜黄原  相似文献   

5.
姜黄(CurcumalongaL.)为姜科草本植物姜黄的干燥根茎,其味辛、苦,性温,人肝脾二经,是一种常用的中药,具有行气、散风活血、通经止痛之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姜黄的化学成分主要为姜黄素类和姜黄挥发油,  相似文献   

6.
姜黄与片姜黄挥发油色谱指纹图谱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洪壮  任淑清  沈德凤 《中药材》2006,29(11):1179-1182
为了解姜黄及片姜黄挥发油色谱指纹图谱中的化学成分的异同,应用改进窗口目标检验因子分析法对指纹图谱的色谱-光谱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经比较,至少有10种化学成分在姜黄挥发油的色谱指纹图谱中存在而在片姜黄图谱中未被检出,至少有9种化学成分在片姜黄中存在而在姜黄中未见,姜黄与片姜黄挥发油指纹图谱中共有的化学成分有9种。  相似文献   

7.
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的主要成分是从中药莪术中提取出来的挥发油.莪术为姜科植物莪术的根茎,亦名蓬莪术、山姜黄、广术,主产于广西、四川等地.  相似文献   

8.
制备姜黄饮片标准汤剂,建立其质量标准,为姜黄配方颗粒给予质量参照,同时也为含挥发油饮片的标准汤剂研究提供参考。依照含挥发油类中药饮片标准汤剂制备要求,制备了13批姜黄饮片标准汤剂,以姜黄素为定量指标成分,计算其转移率,测定干膏得率及pH并建立了HPLC图谱分析方法。13批姜黄饮片标准汤剂中姜黄素的转移率为0.67%~2.24%,干膏得率9.95%~18.36%,pH 3.86~6.05,并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A)软件进行指纹图谱分析,确定了16个共有峰,指认3个,分别为双去甲氧基姜黄素(7号峰)、去甲氧基姜黄素(8号峰)和姜黄素(9号峰)。对13批姜黄饮片分别进行相似度评价,其相似度均大于0.78。同时,建立了姜黄饮片标准汤剂指纹图谱,该方法精密度、稳定性和重复性良好,具有一定的鉴别意义,适用于姜黄饮片配方颗粒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9.
姜黄挥发油毛细管气相色谱指纹谱的标准化和数字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建立姜黄挥发油毛细管气相色谱指纹谱数据的标准化和数字化表征方法。方法 在不同色谱条件下进行GC指纹谱测定,以系列正构烷烃为参比,按多项式回归分析计算各谱峰的保留指数。结果 对8主峰的分析结果表明,各峰保留指数的重复性比相对于基峰的相对保留值更优越。结论 采用多参比指标建立的指纹谱数字化标准,对中药质量控制更科学有效。  相似文献   

10.
片姜黄与姜黄同属姜科,名称相近,但品种不同,化学成分不一样,功效有差异。片姜黄系姜科植物温郁金(CurcumawenyujinY.H.Chenetc.Ling)的干燥根茎。姜黄系姜科植物姜黄(CurcumalongaL.)的干燥根茎。两者均是常用中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禹白附生品和制品挥发油成分与含量的差别,并考察禹白附挥发性成分的稳定性.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禹白附生品和制品挥发油,立即通过GC-MS技术分离并鉴定其中的化学成分;同时在不同条件进行放置,一定时间后再运用GC-MS技术分离并鉴定其中的化学成分;最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统计分析所得数据.结果:从禹白附生品中共分离鉴定出43个化合物,从制品中则共分离鉴定出34个化合物;其中共有成分15个.生品和制品中的主要成分、含量差异明显;不同条件放置后生品制品的挥发油成分发生明显变化.结论:禹白附生品和制品的挥发油主要成分不同,且含量差异显著;禹白附生品和制品的挥发油成分不稳定,挥发油成分在不同条件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2.
遂川产西芎藁本挥发油气相色谱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遂川产藁本药材气相色谱指纹图谱,对藁本药材规范化种植进行指导。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提取,GC法分析对比10批遂川藁本挥发油化学成分,运用GC—MS联用技术对挥发油成分进行鉴定。结果10批遂川产西芎藁本药材相似度较高,挥发油中含有苯酞类衍生物和烯丙基苯类衍生物。结论该方法适合于遂川藁本药材质量评价和种植指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山柰饮片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样品挥发油后,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挥发油的69个色谱峰中共鉴定出54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成分的97.52%。主要成分依次为反式对甲氧基桂皮酸乙酯(33.84%),反式桂皮酸乙酯(28.30%),十五烷(14.85%),蓝桉醇(2.35%)。结论:山柰饮片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与文献相比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石世学  潘勤  元英群  李梦寅 《中草药》2007,38(8):1177-1180
目的建立川芎挥发油特征指纹图谱,以科学评价和有效地控制川芎药材内在质量。方法采用GC-MS法分析10批川芎挥发油化学成分,标定共有峰和确定特征指纹峰。结果鉴定出13个共有峰,确定其中8个共有峰为其特征指纹峰。以特征指纹峰作为评价指标,方法的精密度、稳定性、重现性良好。结论采用GC-MS法建立川芎挥发油特征指纹图谱,其特征性和专属性强,可作为川芎药材质量控制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不同产地土茯苓药材UPLC及HPLC指纹图谱的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土茯芩药材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及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的分析方法,研究不同产地土茯苓药材的质量.方法 分别采用UPLC与HPLC对12批土茯苓药材进行指纹图谱分析,运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软件计算不同产地样品之间的相似度.结果 分别建立了土茯苓药材的UPLC与HPLC指纹图谱共有模式,两种方法均可标示出16个共有特征峰,12批样品的相似度均大予0.9.结论 建立的两种方法均准确可靠,重复性好,可用于土茯苓药材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6.
对比分析不同基原、不同产地莪术的挥发油成分差异。采用GC-MS技术和自动质谱退卷积定性系统(AMDIS),分析《中国药典》2010年版收载的3种基原莪术的挥发油总离子流色谱图。具体步骤为:应用AMDIS拆分重叠峰,通过NIST11.L标准质谱库检索,结合程序升温保留指数PTRI辅助定性;通过选择特征性碎片离子峰确定各拆分峰对应的峰面积,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化合物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显示不同基原、不同产地的莪术挥发油成分的化合物种类及相对百分含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提示莪术挥发油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作为评价不同基原莪术质量及道地性特征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GC-MS法分析姜黄饮片挥发油的特征性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控制姜黄饮片的质量,分析其挥发油的特征性化学成分。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特征性化学成分。结果10批样品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48-61种化学成分,主要成分均为芳香黄酮、姜黄酮、姜黄新酮、α-姜黄烯、(-)-姜烯、β-倍半水芹烯、β-没药烯、β-丁香烯,1,8-桉叶素。这9种成分共占挥发油总成分的73.8%-83.5%%。结论用GC-MS法分析姜黄饮片挥发油的特征性化学成分能更准确地评价其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民族药紫丹参及其近缘种化学成分异同,为紫丹参药材鉴别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结合主成分分析(PCA),聚类分析(H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方法对紫丹参及其近缘种成分的差异进行了研究,同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较紫丹参及近缘种的水溶性成分差异。结果:紫丹参与其近缘种的红外光谱和水溶性HPLC色谱在吸收峰的峰数、峰强、峰形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尤其是其水溶性极性成分较其他品种更为丰富,表明紫丹参与其近缘种之间所含化学成分有相似之处,但亦存在明显的不同。从化学亲缘关系来看,紫丹参与其他同属药物较远,三叶鼠尾草、戟叶鼠尾草、甘西鼠尾草三者成分更为接近;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 PCA,HCA和PLS-DA分析显示,紫丹参与其他品种可明显分开。结论:该研究建立的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模型,可用于紫丹参及其近缘种的快速鉴别;与其近缘种相比,紫丹参具有独特的化学成分群,具有深入开发的价值,为紫丹参及其混伪品的鉴别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片姜黄饮片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后,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果:5批样品挥发油中共鉴定出36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8,9去氢-9-甲酰基环异长叶烯(10.3%~26.6%)、姜黄二酮(2.4%~21.8%)、桉油精(4.6%~12.1%)、樟脑(2.7%~6.6%)、吉马酮(2.1%~6.2%)、二氢木香烃内酯(1.0%~6.4%)、莪术呋喃烯(0.9%~4.1%)等。结论:片姜黄饮片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与文献相比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