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显示手太阴肺经在虚拟人上的体表循行路线。方法:通过定义腧穴为控制点,并适当插值,合成骨架曲线,实现面绘制,重建经脉管状模型。结果:重建后的经脉模型视觉效果好,并可以显示手太阴肺经循行路线上不同层次的解剖结构。结论:初步实现了手太阴肺经在虚拟人体上的可视化显示,为构筑经络研究平台提供了数据载体。  相似文献   

2.
耳穴循经感传现象的单、双盲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耳与经脉相关是经络学说的组成部分之一。近年来,人们从经络现象方面研究耳与十四经脉的关系,做了大量工作。然而,值得提出的是耳穴诱发感传有无特异性,即刺激耳壳上临床常用的脏腑点所诱发的感传线,它是沿着相应的经脉循行(如耳穴心区诱发心经感传、胃区诱发胃经感传)或不相应的其他经脉感传循行,众说不一,报道互有差别。上海市耳针协作小组观察的耳穴放射感中,27条足太阳膀胱经属刺激耳穴坐骨神经者9条,其余是耳穴大肠、肺、内分泌等,没有显示明显的特异性;广西中医学院针麻经络研究室报告:104次测试中,  相似文献   

3.
“九五”国家攀登计划预选项目“经络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刘俊岭  陈振荣 《针刺研究》2002,27(3):230-237
本文从①循经感传现象的外周和中枢机理 ;②经脉 脏腑相对特异性联系的生理学与形态学基础 ;③经脉循行线上理化特性的观察和机制分析 ;④古代经络文献研究与现代经络研究史等四个方面概述了“九五”期间经络研究的最新进展。这些研究结果揭示 :循经感传与外周神经、骨骼肌链、脊髓运动神经元柱和大脑皮层等结构和有规律性的功能活动密切相关 ;针刺经脉穴位对相应脏腑功能活动的相对特异性作用有其相关的神经生物学物质基础 ;经脉循行线上出现的各种生物物理现象包括红外辐射轨迹、液晶等与机体生物信息的特殊传递活动密不可分 ;经络是指人体体表与体表、体表与内脏远隔部位特定联系的规律 ;目前我国对于经络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有关经络研究的突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4.
经络感传现象是指刺激经穴时,产生一种酸、麻、胀、重等感觉,沿着古典医籍中所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传导的现象。它可由对穴位的针刺、电刺激、艾灸、注射、按压等多种方法引起。经络感传现象是古代创立经络学说的  相似文献   

5.
<正> 应用多种方法对经络的循行路线进行了检测和显示,证明其行程与古典的经络路线基本一致,结果稳定,可重复。但是,显性感传的经络现象在人群中只占25%左右,而人群中大多数是属于隐性感传,应用生物物理学方法已观察到皮肤低电阻点(穴位)循  相似文献   

6.
<正> 用针刺、按压、或其他方法,对穴位进行刺激时,一种酸、麻、胀、重感或其他特殊感觉,便从被刺穴位开始,沿着或大体沿着古典所述经脉循行路线传导的现象(经络感传现象),在针刺疗法和针麻中,颇为常见.因此,从控制经络感传的方向和强化经络感传的程度入手,去提高针刺镇痛的效果,都受到普遍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手太阴肺经是十二经脉循行流注的起始经脉,是经络腧穴学腧穴各论教学的先行经脉和重点经脉。因此,讲授好手太阴肺经,在经络腧穴学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文章提出几点手太阴肺经的教学设计与问题思考:以问题为导向阐释经脉循行原文;巧妙记忆经脉腧穴个数;重点腧穴探讨学习;重视腧穴的定位,旨在探索革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记忆负担,巧妙地把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当中,培养优质的针灸学人才,为针灸走向世界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经络现象的生理学和生物物理学研究的新进展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理学和生物物理学方面,经典的生理学方法已普遍用于循经感传现象(PSC)的研究。采用肌电图、血流图、脑电图、心电图、胃电图等方法记录到和 PSC 相关的客观反应。用热像图、超微弱冷光、声信息探测、同位素示踪以及皮肤电阻抗和电位测定等技术发现 PSC 和隐性循经感传线(LPSC)具有多种生物物理学特性。在经络现象的普遍性方面,大量工作进一步证明隐性循经感传现象在人类普遍存在,其循行路线与我国古典经络图基本符合,从而证实我国2000年前的伟大经络学说是真实的,科学的。  相似文献   

9.
循经感传指的是刺激人体经穴时,受试者产生一种特殊感觉,(麻胀热等),从接受刺激的穴位开始,向一定方向循行传导,其循行经过的路线与所记载经络循行路线基本一致。阐明循经感传现象。对揭示经络实质,提高针效与针刺镇痛作用有  相似文献   

10.
十二经脉在肢体表面的走行位置如何,自古以来,历代医家都对它们作了具体的描述,虽有某些不同,但差异不大,其中以《内经》的描述比较早而全面,以后的不少经络文献基本上都是对《内经》的经络学说进行注释和发挥。在四肢,古人所述的经络路线与现代人体的感传线路大体上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对古书的考证和感传经过的部位,对四肢表面经脉的走行位置作出较为准确的描述。近年来,在经络的研究领域,因为对经络叙述方位认识的不一致,而导致对经脉在肢体的走行位置有不同的看法,尤其是在上肢。李方正[1]在阐释经穴与神经的重合关系时,显然…  相似文献   

11.
<正> 以前工作证明隐性循经感传线(LPSC)和该线的低阻抗性(LIP)都是普遍存在的经络现象。本文报导这种经络现象的发生和表皮层的关系。实验在4例志愿者的心包经前臂一段进行。先在正常情况下测出该经的LPSC和LIP,然后在消毒的情况下,用抽空减压或斑矛素的方法施在该段皮肤上,当表皮层及角质层与皮肤分离形成水泡后,用锐剪剥离。以后保持创伤区清洁,待皮肤自然愈合。在恢复过程中,不断测试正常区和创伤区的LPSC和LIP。  相似文献   

12.
Experimental meridian line of stomach and its low impedance nature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pplying electrical impulse stimuli at the Jing point (St. 45) and then tapping on the skin surface along the vertical lines crossing the channel of the stomach, the line of latent propagated sensation along channel (LPSC) was determined in 51 patients at the acupuncture clinic. Of the cases examined, 98 percent were found to have positive LPSC lines which were basically coincident with the classical stomach channel. Using a low frequency skin impedance detector, the skin impedance of the entire lines of LPSC was found to be lower than its adjacent areas.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经络科学的现代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经络科学研究,大体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50-70年代)是经络现象的再度发现,是以日本的经络敏感人的研究和法国、日本的穴位低电阻现象开始,继之我国大规模经络感传的研究,揭开了经络现象研究的新篇章。第2阶段(80年代)是以经络感传这一主观感觉的研究到经络客观定位和经络的证实,包括大量的经络生物物理,即:声、光、热、电和核素等对经络的检测和3种生物物理学方法(即隐性感传、低阻抗、高振声)对14经脉的严格定位,其宽度在1毫米以内,并有形态学根据。第3阶段(90年代)研究重点进入古典经络学说关于经脉的血气运行的功能及其物质基础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经络科学的现代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现代经络科学研究,大体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50~70年代)是经络现象的再度发现,是以日本的经络敏感人的研究和法国、日本的穴位低电阻现象开始,继之我国大规模经络感传的研究,揭开了经络现象研究的新篇章。第2阶段(80年代)是以经络感传这一主观感觉的研究到经络客观定位和经络的证实,包括大量的经络生物物理,即:声、光、热、电和核素等对经络的检测和3种生物物理学方法(即隐性感传、低阻抗、高振声)对14经脉的严格定位,其宽度在1毫米以内,并有形态学根据。第3阶段(90年代)研究重点进入古典经络学说关于经脉的血气运行的功能及其物质基础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正> 已经证明隐性循经感传(LPSC)线的全程皮肤都有阻抗较低的特性。这就显示这种人类普遍存在的经络线不仅可以反映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上,而且很可能在体表具有某种物质或结构上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6.
<正> 以前工作已经证明人类皮肤普遍存在的隐性循经感传线(LPSC)上有较其两侧皮肤的阻抗为低的特性。最近又发现这条循经的低阻抗线不仅在正常人而且在患者已经截下的肢体仍然存在。这个现象启示循经低阻现象不一定来源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而很可能是来自皮肤本身物质结构的特殊性。深入研究这条低阻线的原因,可能有助于探讨经络的实质。本工作利用抽空减压,使皮肤起水泡的方法,初步证明LPSC在表皮层也具有低阻抗特性。  相似文献   

17.
隐性循经感传线皮肤导电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正> 近来,经穴电学特异性的研究再度引起国际的重视。一系列报导表明经穴具有高电导(即低电阻)的特性是肯定的。这就证实了50年代以来国内外在这方面的大量研究工作。然而,这些工作主要是以经典著作中的穴位“点”为研究对象,而对经络循行的“线”的电学特性尚缺乏探讨。近年,我们的工作表明人群中的绝大多数都可以用一种简便而重复性强的方法,查出一种特异性的信息传导轨迹,称为  相似文献   

18.
隐性循经感传线叩诊音的特异性及其观察(初步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 在以叩击法检查大肠经隐性循经感传线时,用一个听诊器放在大肠经的一点(如臂臑)可以听到当叩诊锤达到该经的另一点(如合谷)时,叩击音发生音量和音调的显著变化,一般表现为音量增加和音调变清,这种变化与受试者主诉的麻、传导感同步.听诊点和叩击点的距离一般可以超过两个大关节。如果用生理记录仪(SJ一4I 型)的心音装置测试,则可以记录到叩击隐性感传线上与线内外两侧对照点在音量上的显著差别。如果用皮肤阻抗测定仪(CDM1,2型),  相似文献   

19.
高友恭  吴淑兰 《针刺研究》1992,17(2):143-146
<正> 探讨经络实质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课題,近来国内外已有人应用放射性锝进行了研究,但均未进行形态学追踪。我们运用核医学示踪法由循经轨迹的宏观显示做为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