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晶  邓颖  季奎  胥馨尹  张新 《疾病监测》2020,35(6):503-507
目的对四川省常住居民的死亡水平及死因顺位进行分析,为进一步预防和控制疾病提供依据。方法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中2014 — 2018年四川省31个国家级死因监测点常住居民死亡数据。 采用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编码。 采用SAS 9.4软件计算分年龄死亡率、标化死亡率。结果2014 — 2018年四川省居民死亡率分别为677.93/10万、694.56/10万、702.67/10万、705.29/10万和703.41/10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555.26/10万、562.55/10万、529.57/10万、531.39/10万和502.10/10万,标化死亡率有下降趋势;四川省居民分系统前3位死因分别是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 心脑血管病排名前3位的为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和/或肾脏病,脑血管病标化死亡率有下降趋势,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有上升趋势;恶性肿瘤排名前3位的为肺癌、肝癌和食道癌,均有下降趋势,仅胰腺癌死亡率有上升趋势;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下呼吸道感染为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标化死亡率有下降趋势。结论四川省缺血性心脏病死亡上升明显,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死亡虽下降但高于全国平均且居全国前列,恶性肿瘤死亡率呈下降但高于全国平均,胰腺癌死亡率有上升趋势,应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2.
赵清水  马淑玲  黄少平 《疾病监测》2012,27(7):565-568,572
目的 了解北京市房山区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状况及变化趋势,为今后恶性肿瘤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使用由房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整理保存的居民病伤死亡原因报表数据,按照国际疾病分类标准,对房山区1976-2011年居民恶性肿瘤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房山区1976-2011年居民恶性肿瘤年均死亡率为80.55/10万,恶性肿瘤死亡率呈现上升趋势。去除人口因素,恶性肿瘤死亡率从1976年呈缓慢上升,到1994-2006年期间达到高峰,从2007年开始呈现下降趋势。随年龄的增长恶性肿瘤死亡率上升,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到90年代,分年龄段死亡率的变化,出现年龄提前的现象。在2000年代,年龄出现退后现象。目前人口老龄化是恶性肿瘤死亡率增长的主要原因。男性恶性肿瘤年均死亡率高于女性。肺癌和肝癌所占比例高且上升趋势明显。 结论 恶性肿瘤已经成为房山区居民的主要死因之一,50岁以后的中老年是高发人群,肺癌和肝癌是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胃癌的治疗现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朱金水 《中国临床医学》2004,11(2):131-134,141
胃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全世界每年胃癌发病率为17.6/10万。近3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的胃癌死亡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趋势。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进行第一次全国范围内的居民死亡调查,1973~1975年又进行了恶性肿瘤死亡回顾调查,每年胃癌的死亡率总是占恶性肿瘤的第一位,为5.41/10万,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23.03%。1993年又进行了第二次全国肿瘤死亡抽样调查,在高死亡率的恶性肿瘤中胃癌仍占第一位。近10年来,通过国家对胃癌研究的投入胃癌防治研究工作者的努力,中国的胃癌发病率有下降趋势,男性退居第二位,女性则居第三位,但由于其每年死亡人数仍位居我国恶性肿瘤的首位,因此需继续加强对胃癌治疗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昆明市居民伤害死亡发生特点、变化及其对居民健康的影响程度,为进一步开展伤害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06-2010年昆明市居民死因监测数据,用Access/Deathreg 2005软件和Excel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结果 2006-2010年居民伤害死亡率呈下降趋势,降低了13.81%,居全死因的第4位。5年间伤害导致死亡14 887例,年平均死亡率为75.93/10万,标化率为67.08/10万,男性年平均死亡率为101.80/10万,标化率为90.76/10万, 女性为48.72/10万,标化率为41.89/10万,男性高于女性(P0.001),是女性的2.09倍。居民伤害的前5位死因为交通事故、自杀、意外跌落、意外中毒和溺水,其中交通事故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从2006年的18.44/10万上升到2010年的20.12/10万,上升率为9.11%;自杀死亡呈明显的下降趋势,由2006年19.91/10万下降到2010年的12.04/10万,下降率为39.53%;意外跌落从2006年16.59/10万下降至2010年的14.50/10万,降低了12.60%。0~14岁年龄段男性主要为溺水,女性则以交通事故为主要死因;15~59岁年龄段男性以交通事故为主要死亡原因,而女性自杀是主要死亡原因;60岁人群男性和女性均以意外跌落为主要死因。城市居民伤害死亡为42.84/10万,标化率为35.83/10万,农村人群则为98.50/10万,标化率为89.94/10万,是城市的2.32倍。城市居民前5位伤害依次为:交通事故、意外跌落、自杀、意外中毒和其他伤害,农村则为自杀、交通事故、意外跌落、意外中毒和溺水。 结论 伤害已经成为昆明市居民的主要死因之一,应根据其变化特点开展针对性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李辉  崔军  王永  张涛 《疾病监测》2013,28(4):306-309
目的 分析浙江省宁波市女性居民乳腺癌死亡率及其发展趋势,为乳腺癌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整理宁波市2002-2010年女性乳腺癌死亡报告资料,统计分析各年份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分年龄死亡率等。 结果 2002-2010年宁波市女性合计乳腺癌粗死亡率为7.59/10万,中国人口标化率为4.51/10万,世界人口标化率为5.22/10万。2002-2010年女性乳腺癌标化死亡率未呈下降趋势。死亡率在55~岁和85~岁组呈双峰。城乡间乳腺癌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宁波市女性乳腺癌死亡率与其他地区相比处于低水平,女性乳腺癌死亡率趋势平稳。乳腺癌仍是影响女性居民生命健康的严重疾病,应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并做好早诊早治工作。  相似文献   

6.
2005-2009年北京市东城区居民死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北京市东城区居民近5年主要死因构成、主要疾病死亡率变化趋势及疾病谱的变化,评价人口健康水平,为制定今后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编码进行死因归类,采用DeathReg 2005统计软件对2005-2009年北京市东城区全人群死因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近5年东城区居民死亡构成前3位依次是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中以肺癌的死亡率最高,死亡率为43.10/10万,其次是肝癌16.54/10万;减寿率最高的是恶性肿瘤为8.01‰。2005-2009年心脏病、脑血管病死亡率与1995-1999年比较呈下降趋势,而恶性肿瘤死亡率则呈上升趋势。结论北京市东城区居民以恶性肿瘤及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病为主要死因,其中肺癌的死亡率和减寿率均居首位。  相似文献   

7.
郝爱华  孟蕾 《疾病监测》1996,11(9):338-340
甘肃省疾病监测系统1990~1994年恶性肿瘤死因资料统计结果表明.消化道癌(胃癌、肝癌、食管癌)居恶性肿瘤死因顺位前三位,占恶性肿瘤死亡总数的69.60%,是危害监测系统居民生命健康的主要癌症,尤其是肝癌对青壮年威胁较大。肺癌死亡率为8.86/10万,城市死亡率是农村的1.71倍,城乡差异显著(Xsup2/sup=4.77,P0.05)。值得注意的是,女性肺癌死亡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宫颈癌死亡率城市女性为5.41/10万,农村女性为9.34/10万,农村是城市的1.73倍。农村女性宫颈癌YPLL率为0.78.居第一位,城市女性为O.07,居第八位。因此,宫颈癌的预防对保护农村妇女健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新疆疏附县户籍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状况,为该地区恶性肿瘤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整理2017 年1 月1 日至12 月31 日期间疏附县户籍居民死亡情况,计算恶性肿瘤死亡率。 抽样进行死因回顾调查,通过死因构成比等指标分析疏附县户籍居民肿瘤死亡和减寿的主要原因。 结果2017年新疆疏附县户籍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为66.31/10万,标化死亡率为82.05/10万。 前5位恶性肿瘤分别是食管癌(死亡率16.41/10万),占24.75%,随后是胃癌、肺癌、白血病、肝癌,分别占17.82%、6.93%、5.94%、4.95%。 30岁以后恶性肿瘤死亡率随着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65 ~ 70岁组达到峰值,死亡数占恶性肿瘤死亡总数的21.78%,70岁以后随着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结论2017年新疆疏附县户籍居民恶性肿瘤为全人群死亡第5位死因,食管癌位于恶性肿瘤死亡的首位。 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恶性肿瘤的防治工作,可以有效降低新疆疏附县恶性肿瘤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应焱燕  崔军  王永 《疾病监测》2010,25(12):1003-1005
目的了解宁波市居民肝癌死亡率及其发展趋势,为肝癌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宁波市居民2002-2009年肝癌死亡报告资料,统计分析各年份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分性别年龄别死亡率等。结果 2002-2009年宁波市居民肝癌死亡19 828例,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44.51/10万、39.74/10万。男女性死亡率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性别比为2.93∶1。2002-2009年男女性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结论宁波市居民肝癌发病率处于省内和全国的中上水平,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应继续加强病因研究和三级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0.
朱瑶  赵军  颜玮  陈轶英  徐艳 《疾病监测》2022,37(7):891-894
  目的   分析2014—2021年江西省常住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及其变化趋势,为进一步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基于2014—2021年江西省20个国家级死因监测点常住居民死因监测资料,计算呼吸系统疾病的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运用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衡量死亡率随时间变化趋势。  结果   2014—2021年江西省国家级死因监测点常住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56 196例,粗死亡率为83.14/10万,标化死亡率为73.32/10万,标化死亡的AAPC为?4.16%,呈下降趋势。 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农村死亡率高于城市,标化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 0~、1~4、50~59、60~69、70~79岁年龄组死亡率呈下降趋势。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哮喘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尘肺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维持在较低水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2014—2021年江西省呼吸系统疾病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应重点关注COPD,加强对农村、男性、高龄老人的监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居民伤害死亡分布情况及发展态势,为该区域人群伤害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09—2020年甘州区居民伤害死因监测数据,应用Excel 2019和SPSS 25.0软件完成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因顺位、死因构成等指标的计算,应用年度变化百分比(APC)进行趋势性统计描述和分析。  结果  2009—2020年甘州区居民伤害的平均总死亡率为53.68/10万,随着年份变化伤害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PC=?6.200%,P<0.05)。 男性伤害平均总死亡率为77.62/10万,随着年份变化呈下降趋势(APC=?6.854%,P<0.05),死因前3位分别是道路交通事故(43.95/10万),自伤(7.39/10万),非故意中毒(5.33/10万)。 女性伤害平均总死亡率为28.89/10万,随年份变化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APC=?4.305%,P<0.05),死因前3位同男性一致。 0~14岁居民伤害平均总死亡率为17.38/10万,随年份变化呈下降趋势(APC=?9.154%,P<0.05),死因前3位为道路交通事故(6.74/10万),意外淹溺和沉没(5.47/10万),跌倒(1.27/10万);15~64岁居民伤害平均总死亡率为55.18/10万,随年份变化呈下降趋势(APC=?7.504%,P<0.05),死因前3位为道路交通事故(30.86/10万),自伤(6.94/10万),非故意中毒(4.11/10万);65岁及以上居民伤害平均总死亡率为113.5/10万,总体变化无明显趋势(APC=?3.343%,P>0.05),死因前3位为道路交通事故(47.48/10万),自伤(28.45/10万),跌倒(11.18/10万)。  结论  2009—2020年甘州区居民伤害死亡率呈下降趋势,男性伤害死亡率高于女性,道路交通事故为首位伤害死因,不同年龄段人群伤害死亡存在不同分布特点,应针对性地采取防控策略与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萧山区居民1984~2 0 0 3年恶性肿瘤的死亡水平及变化趋势。方法 通过疾病监测系统收集恶性肿瘤死亡资料,用线性回归分析2 0年恶性肿瘤死亡变化趋势。结果 萧山区2 0年间恶性肿瘤总死亡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占全死因顺位第三位,调整死亡率10 7 4 2 / 10万;6 0岁以上高年龄组死亡率呈上升趋势;肺癌、男性食管癌、女性肠癌死亡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全死因减寿率呈下降趋势;恶性肿瘤对平均期望寿命的损耗为2 5 2岁,去肿瘤人均期望寿命平均可增加3 4 7%。结论 区内6 0岁以上老年人群恶性肿瘤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恶性肿瘤占全死因减寿率构成比增加,肺癌、男性食管癌、女性肠癌死亡率呈显著上升趋势,针对变化趋势,探索原因,研究对策,降低恶性肿瘤对居民的危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烟台市居民伤害死亡分布情况及发展趋势,为烟台市人群伤害防控提供政策依据。方法 收集2012—2021年烟台市居民伤害死因监测数据,应用Excel 2019和SPSS 22.0软件进行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等指标计算,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计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并进行趋势检验。结果 2012—2021年烟台市居民伤害粗死亡率为53.02/10万,标化死亡率为35.48/10万,随年份变化伤害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APC=-5.45%,P<0.001)。男性伤害粗死亡率为73.54/10万,标化死亡率为51.79/10万,随年份变化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APC=-6.67%,P<0.001),死因前3位分别是道路交通事故、跌落和自杀。女性伤害粗死亡率为31.86/10万,标化死亡率为18.78/10万,随年份变化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APC=-4.78%,P<0.001),死因前3位是道路交通事故、自杀和跌落。0~14岁儿童青少年伤害粗死亡率为8.23/10万,标化死亡率为8.20/10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杭州市居民伤害死亡原因,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2006-2011年杭州市居民死因监测数据,用Excel和SPS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结果 2006-2011年居民伤害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下降了5.45%。6年间伤害导致死亡20 441例,年平均死亡率为52.09/10万,标化率37.30/10万。男性年平均死亡率63.16/10万,标化率46.87/10万;女性年平均死亡率40.85/10万,标化率27.55/10万,男性高于女性,是女性的1.55倍。城市居民年平均死亡率为40.26/10万,标化率28.41/10万;农村年平均死亡率71.00/10万,标化率51.86/10万,农村高于城市,是城市的1.76倍。居民伤害死亡前5位为意外跌落、交通事故、自杀、其他意外事故和有害效应、溺水,其中男性以交通事故为主要死因,女性以意外跌落为主要死因;城市和农村分别以交通事故和意外跌落为主要死因。0~14岁年龄段以溺水为主要死因;15~59岁年龄段以交通事故为主要死亡原因;>60岁人群以意外跌落为主要死因。 结论 伤害已经成为杭州市居民的主要死因之一,应根据本地区的伤害死亡谱和目标人群制订有效的控制策略,开展针对性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宫颈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妇女仅次于乳腺癌而居于第二位的恶性肿瘤,在人类恶性肿瘤中居第七位[1].据世界范围统计,2002年全世界宫颈癌新患病人数49.3万,病死人数27.4万[2],大约80%宫颈癌患者在发展中国家,其中约13万在中国[3].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口死因抽样回顾调查表明,宫颈癌病死率3.25/10万,与20世纪70年代9.98/10万相比有大幅度下降[4].在男女两性癌症中居第5位,占全部癌症的7.3%,其病死人数占全部恶性肿瘤病死人数的18.4%.本次调查的对象为上海市高桥地区退休和生活困难妇女,该地区包含各个类型的女性群体,但此类妇女文化程度较低,缺乏相关生殖健康知识和妇科健康常识;通过此项研究可了解该人群高危型HPV(包括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8型)感染现况.  相似文献   

16.
朱银潮  王永  李辉 《疾病监测》2019,34(11):1036-1040
目的了解浙江省宁波市居民伤害死亡水平及流行趋势。方法使用2004 — 2018年宁波市户籍居民死因监测数据,采用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拟合线性回归来分析宁波市全人群及城市男、女性,农村男、女性4个亚人群伤害死亡的流行趋势。结果宁波市居民伤害标化死亡率从2004年的48.47/10万下降至2018年的26.81/10万,期间各年的标化死亡率呈明显下降趋势(β=?0.039,P<0.01)。 伤害标化死亡率男、女性别比为1.74,各年呈明显下降趋势(β=?0.021,P<0.01)。 伤害标化死亡率农村城市比为1.38,但各年无明显变化(β=?0.010,P=0.131)。 伤害死亡居民的中位年龄从2004年的54岁逐年上升到2018年的80岁(β=1.861,P<0.01)。 机动车交通事故、溺水标化死亡率在4个亚人群呈下降趋势,跌落在4个亚人群呈上升趋势,中毒和自杀只在农村人群中呈下降趋势。结论近年来宁波市居民伤害死亡水平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但伤害死亡人群的年龄不断上升,城乡地域差异仍存在,性别差异正在逐渐缩小。 部分亚人群是机动车交通事故、跌落、溺水和自杀的高危人群,需要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7.
张艳  刘庆敏  付文  刘冰  任艳军  徐珏 《疾病监测》2020,35(5):446-450
目的了解2006 — 2018年浙江省杭州市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死亡率及其变化趋势,为进一步制定COPD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从浙江省慢性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06 — 2018年杭州市死因监测资料,计算COPD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采用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分析杭州市居民COPD死亡率变化趋势。结果2006 — 2018年杭州市居民COPD粗死亡率为74.17/10万,标化死亡率为44.55/10万,标化死亡率的APC为–9.52%,呈逐年下降趋势(P<0.001)。 男性COPD粗死亡率为82.65/10万,高于女性的65.67/10万(χ2=860.713,P<0.001),男性和女性标化死亡率的APC分别为?9.24%和?9.88%,均呈逐年下降趋势(P<0.001)。 农村标化死亡率为49.14/10万,城市为41.54/10万,APC分别为?8.06%和?10.15%,均呈逐年下降趋势(P<0.001),且农村高于城市(χ2=8 487.052,P<0.001)。 2006 — 2018年,除<35岁和35~44岁组以外,各年龄段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P<0.001)。结论2006 — 2018年期间杭州市居民COPD死亡率呈明显下降趋势,应将农村、男性、老年人群作为COPD死亡重点关注人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描述并分析河北省死因监测点居民脑卒中死亡趋势,为脑卒中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本研究通过收集汇总河北省死因监测点居民2014—2020年的脑卒中(ICD-10编码为I60~I64)死亡数据,采用Excel 2010和SPSS 22.0软件计算脑卒中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年龄别死亡率及不同类型脑卒中死亡率,采用χ2检验对组间死亡率进行比较,采用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对居民脑卒中死亡趋势变化进行分析。  结果   2014—2020年河北省死因监测点居民脑卒中年均死亡率为122.82/10万(标化死亡率107.78/10万),其中男性年均死亡率为137.83/10万(标化死亡率121.94/10万),女性年均死亡率为107.26/10万(标化死亡率93.72/10万)。 男性死亡率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脑卒中死亡率及标化死亡率均随时间变化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PC=?1.00%,P=0.015;APC=?5.90%,P<0.001)。 2014—2020年45~64岁、65~84岁及≥85岁年龄组居民脑卒中死亡率随年份增加均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PC=?3.90%,P=0.008;APC=?9.10%,P<0.001;APC=?4.10%,P=0.004)。 出血性脑卒中为主要死亡类型,其死亡率及标化死亡率均随时间变化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PC=?1.90%,P=0.004;APC=?6.40%,P<0.001)。  结论   河北省死因监测点居民脑卒中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应加强对男性居民及≥65岁老年群体的重点筛查与监测,降低脑卒中死亡水平。  相似文献   

19.
1995-2004年浙江省慈溪市居民胃癌死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虞建锋  陈国华 《疾病监测》2007,22(4):273-274
目的 对1995-2004年慈溪市居民胃癌死亡状况进行分析.方法 对收集的胃癌死因资料根据国际分类编码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1995-2004年慈溪市居民胃癌的粗死亡率为34.084/10万,标化死亡率为31.407/10万,男女性别比为1.897:1,居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第3位.结论 1995-2004年居民胃癌死亡率处于国内较高水平,且无明显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2010—2019年北京市户籍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特征,并与全球疾病负担2019(GBD 2019) 研究结果进行比较,为北京市脑血管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利用2010—2019年北京市户籍居民脑血管病死因监测数据,测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等指标,应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户籍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率及标化死亡率变化趋势。  结果   2010—2019年北京市户籍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率范围为107.37/10万~122.46/10万,标化死亡率由2010年的79.18/10万下降至2019年的59.61/10万(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2.10%, P<0.05),男性脑血管病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均高于女性。 2010—2019年北京市户籍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85岁及以上年龄组死亡率最高,85岁以下各年龄组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P<0.05)。 脑血管病死亡以缺血性脑卒中和脑出血为主,2019年分别占脑血管病死亡的74.32%和23.67%,急性脑血管病死亡率及标化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P<0.05)。 2019年北京市户籍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率在全球处于高位(第178位),但标化死亡率在全球处于低位(第61位)。 2019年北京市户籍居民脑血管病标化死亡率分别低于全球和中国水平,高于可比较国家(日本、韩国和新加坡)水平,但下降速度仅次于新加坡和韩国。  结论   2010—2019年北京市户籍居民脑血管病标化死亡率、85岁以下各年龄组死亡率以及急性脑血管病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 未来仍需关注男性和高年龄人群脑血管病后遗症的防控。 2019年北京市脑血管病标化死亡率高于日本、韩国和新加坡,北京市脑血管病的防控可参考和借鉴高健康水平国家的相关医疗卫生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