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张晶  田丽 《天津护理》2013,(6):540-541
相较于重症监护病房(ICU)治疗中对镇静药物的广泛应用,ICU医务人员多存在对药物知识以及镇静治疗效果长效评估工具的缺乏,使患者常处于镇静过度的状态,导致出现包括延迟脱机、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等一系列并发症。对于重症患者的镇静深度评估工具的开发应用目前多为主观评估工具,存在诸多缺陷。随着近年来一些客观评估工具,如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的引人为医护人员提供了新的尝试。本文针对应用脑电双频指数评估重症患者镇静深度的研究近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镇静镇痛是神经重症患者治疗的重要环节,对改善患者的预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将对近年来关于神经重症患者镇静镇痛的评估、治疗策略、常用临床药物的应用等进行综述,以便医务人员了解镇静镇痛治疗现状,为实施有效的镇静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ichmond Agitation and Sedation Scale,RASS)是目前国内外多项指南推荐的镇静效果评价工具,RASS在重症患者镇静效果评价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在适宜的RASS评估频次和目标值指导下,可应用于机械通气、躁动、谵妄及其他重症患者,通过实施个体化、针对性的镇静护理评估方案,可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病死率,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因此该文对使用RASS进行镇静效果评价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进一步推广RASS的标准应用,促进重症患者镇静护理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儿科重症监护室(ICU)护士镇静评估知识与行为的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自行设计问卷对广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7个儿科ICU 154名符合条件的护士进行镇静评估知识与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儿科ICU护士镇静评估知识得分中位数为18分,四分位间距(10~26)分,镇静评估知识水平差;镇静评估行为得分中位数为43.5分,四分位间距(27.25~59.75)分,镇静评估行为水平中等。其中影响护士评估知识的因素有性别、年龄、科室、ICU专科护士证书获得情况、镇静知识培训情况以及护理镇静病人经验;影响护士评估行为的因素有科室、镇静知识培训情况以及护理镇静病人经验。[结论]儿科ICU护士镇静评估知识与行为均有待提高。其中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心血管重症监护室(CICU)镇静评估知识与行为得分比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新生儿外科重症监护室(SNICU)高,各儿科重症监护室均要加强镇静评估重要性、镇静评估的方法以及强化镇静评估行为的培训。  相似文献   

5.
兰美娟  曾妃 《护理与康复》2014,13(9):839-840
目的总结护士主导型镇静管理方案在重症患者中的应用体会。方法组建护士主导型镇静管理团队,医护共同评估患者病情并合作制定镇静目标,护士实施具体方案,如药物使用管理、病情监测及镇静效果标准化评估、并发症处理等。结果实现预期的镇静目标,促进患者机械通气的正常进行及实现预期脱机。结论护士主导型镇静管理方案有利于镇静效果评估的连续性,避免了非计划拔管和镇静过深。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适合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病情特点的镇静镇痛策略。方法重症监护室(ICU)颅脑损伤术后患者4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分别进行常规治疗和镇静镇痛计划治疗,以肌肉运动评分法(MAAS)为标准评估镇静效果,比较两组炎症相关指标及MAAS评分。结果镇静镇痛药物宜选用短效、速效药物,动态监测镇痛镇静效果有利于评估脑损伤患者病情。结论镇静镇痛治疗是ICU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的重要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7.
毋庸置疑,镇痛镇静治疗是重症患者临床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症脑损伤患者也不例外.然而,现实情况却表现为镇痛镇静在重症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存在争议,在不同单位中的实施也存在很大差异.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镇痛镇静药物对意识评估的影响,是临床医师在对脑损伤患者实施镇痛镇静治疗时的主要担心;其次,对于脑损伤患者的镇痛镇静治疗缺乏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尤其是对远期神经系统转归的影响.在2012年7月召开的中国神经重症学术会议上,镇痛镇静论坛共收集到了超过400个相关提问,说明临床医师对该问题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总结16例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镇静患者行脑电双频指数监测的护理。认为护理重点是严格掌握操作要领,做好一般护理及镇静水平监测,避免干扰因素,提高镇静深度评估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效果的影响。方法将50例需机械通气的清醒内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咪达唑仑组,B组为右美托咪定组,每组25例。记录镇静前的APACHEⅡ评分和Ramsay评分;记录镇静中患者4h、8h、12h的体温、心率、血压和呼吸;镇静达12h后停止药物输注,每30rain评估1次镇静深度,记录恢复时间和达到满意镇静深度的时间。结果88.5%的患者使用右美托咪定能达到镇静效果,对生命体征的影响较小,与A组相比,B组达到满意镇静深度的时间和恢复时间均较短(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用于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患者能取得较好的镇静效果。  相似文献   

10.
曹莉  钮晋红  韦妍飞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9):3159-3160
重症医学科(ICU)机械通气治疗患者常会伴随不适、疼痛、焦虑和恐惧等不良感受,即使是意识不清的患者亦可能会出现躁动.镇静是ICU常用的治疗措施,镇静目标为患者处于安静状态且易被唤醒[1],然而多数ICU患者存在镇静过度的问题.Payen等[2]发现入住ICU 2、6d的患者仅有43%、31%接受了标准镇静评估方法,其中57%、41%处于深度镇静状态(镇静躁动评分SAS 1~2分).镇静评估队列研究发现34%的患者很难被唤醒或仅能维持最低限度的觉醒状态[3].实行每日唤醒镇静策略(daily interruption of sedation)可防止过度镇静,缩短危重症患者机械通气时间[4].本文就ICU机械通气患者实施每日唤醒镇静策略做一综述. 1 每日唤醒镇静策略的概念  相似文献   

11.
疼痛和焦虑情绪对重症医学科(ICU)患者造成严重心理应激,甚至影响患者预后。恰当的镇痛镇静治疗可以缓解疼痛及不适感,降低谵妄发生风险,实现器官功能保护。ICU镇痛镇静治疗需秉承先评估后治疗、先镇痛后镇静的原则,进行镇痛镇静治疗时必须注重使用非药物性措施改善患者的舒适性。因此制订完整、简洁的流程有助于镇痛镇静治疗实施,达到良好的镇痛镇静效果。  相似文献   

12.
冯洁惠  徐建宁   《护理与康复》2017,16(7):734-736
目的总结早期目标导向型镇静策略在42例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选择镇痛为先的镇静方案;严格以早期浅镇静为目标,维持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为-2~1分;早期(机械通气12h内)开始规范的、反复的镇静评估调整药物剂量。结果 42例患者48h内浅镇静达标率为56.05%,谵妄发生率为14.29%,ICU平均住院时间为(8.32±2.06)d。结论早期目标导向型镇静策略是个体化、程序化、滴定式、最小化镇静策略的体现,为重症患者镇静治疗护理提供了新理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BIS评分、丙泊酚血药浓度在ICU重症脑损伤伴意识障碍并机械通气患者镇静评估中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5-01-2017-07期间收住我院ICU的重症脑损伤伴意识障碍并机械通气患者30例,采用丙泊酚、舒芬太尼持续镇静、镇痛治疗,观察镇静镇痛前及达满意镇静镇痛后0、4、8、12h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自主呼吸频率(RR)、脑电双频谱指数(BIS)评分、重症监护疼痛观察工具(CPOT)评分以及丙泊酚血药浓度,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对脑电双频谱指数(BIS)评分以及丙泊酚血药浓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患者镇静镇痛后HR、MAP、RR、BIS评分、CPOT评分较用药前均明显降低(P0.05),均能达到满意的镇静、镇痛效果,BIS评分与丙泊酚血药浓度呈明显负相关。结论:BIS评分具有良好的评估重症脑损伤伴意识障碍并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水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脑电双频指数从最初监控麻醉患者到逐渐引入重症医学领域;从开始作为反映危重患者镇静深度指标,逐渐向预测评价危重患者预后等方面扩展。可用于评估脑功能,在重症医学领域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症破伤风患者在镇静治疗中应用Richmond评分(Richmond Agitation-Sedation Scale, RASS)评分的效果。方法对收治13例重症破伤风患者应用RASS评分指导镇静治疗,观察患者镇静前后生命体征变化,及住院期间将RASS评分控制在-4~-3分之间患者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方面情况。结果使用RASS评分指导重症破伤风患者镇静治疗期间,患者病情明显改善,13例重症破伤风患者均治愈,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在重症破伤风患者镇静治疗过程中,使用RASS镇静评分量表,将镇静评分控制在-4~-3分,在救治重病破伤风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ICU镇静和镇痛的新策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危重病症、重症监护病房(ICU)特殊环境设置和治疗、护理相关操作是引起ICU患者疼痛与不适的常见原因,不利于危重患者的康复。ICU镇静、镇痛新策略强调:(1)识别引起疼痛的原因以避免不加区别地应用镇静-镇痛药物;(2)个体化应用镇痛-镇静药物;(3)采用科学的镇静评估方法,评测镇静水平,避免过度镇静影响临床治疗和护理。  相似文献   

17.
苗琪琪  何先弟 《护理研究》2014,(15):1798-1799
镇静治疗是重症医学科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就镇静的必要性、镇静药物的应用、镇静评估、护理在镇静中的角色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实施程序化镇痛镇静措施的疗效.方法:对患者进行评估、计划、实施、评价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及并发症的护理.结果:本组85例患者中,66例病情好转后转他科或转院继续治疗,11例自动出院,8例死亡.镇痛镇静疗效满意.结论:程序化镇痛镇静治疗,最大程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赵文静  贾珍珍  程人佳  张英慧 《护理研究》2013,27(14):1294-1296
介绍了重症监护病房(ICU)镇静的意义以及镇痛和镇静与手术麻醉的区别、ICU病人镇痛和镇静指证、ICU病人镇静的评分系统、护士参与的镇静评估、ICU常用的镇静药物、器官功能的监测和护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RASS(Richmond Agitation-Sedation Scale)镇静评分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对RASS评分系统使用方法的培训,临床应用观察、护理、记录镇静前、镇静后1 h、4 h患者心率、呼吸、血压情况。结果:镇静后患者心率、呼吸、血压与镇静前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静期间无不良事件发生,镇静效果良好。结论:RASS镇静评分在ICU镇静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良好,为镇静药物的使用、病情的评估、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保证,同时减少了不良事件的发生,护理人员容易掌握,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