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背景:研究报道股骨头前外侧柱对保髋的疗效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而中日友好医院分型(CJFH分型)强调前外侧柱的重要性,目前此分型中L型钽棒置入治疗的三维有限元研究不多。目的:以钽棒置入术为例,建立正常、坏死和L型坏死区前外侧柱钽棒置入的髋关节仿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有限元分析及力学效能对比,探讨前外侧柱的完整性对保髋疗效的重要性,为CJFH分型的治疗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股骨头坏死的CJFH分型中L1、L2、L3型的坏死髋关节三维模型和正常髋关节三维模型选用团队已经做好的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钽棒置入坏死股骨头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观察正常股骨头、坏死股骨头和钽棒置入坏死股骨头皮质骨壳应力分布及最大Mises应力值,对比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1)L型坏死股骨头负重区皮质骨壳的最大Mises应力均较正常股骨头升高,其中L1型升高21.76%,L2型升高31.02%,L3型升高42.79%;(2)钽棒置入术后股骨头负重区皮质骨壳的最大Mises应力较术前下降,其中L1型下降13.38%,L2型下降8.81%,L3型下降11.45%;(3)表明当股骨头发生坏死时,因坏死骨承载应力下降,导致股骨头皮质骨壳应力集中,所以坏死较正常的最大应力大,而分型程度越高,皮质骨壳所要承载的应力集中就越大;钽棒置入后承载了一部分应力,分型程度越低,纠正越明显;(4)结果表明,钽棒置入术纠正了坏死股骨头皮质骨壳部分应力,钽棒在一定程度范围内可以进行塌陷预防及起到支撑软骨下骨的生物力学作用;坏死股骨头外侧柱的完整性影响保髋疗效,可能外侧柱的存留越多,保髋疗效越好,而CJFH分型程度越高,塌陷风险越高,保髋疗效也越差。  相似文献   

2.
背景:股骨头坏死是骨科难治性疾病之一,不同分期、分型下的股骨头坏死自然塌陷病程影响着该病的进展及预后。目的:探究不同中日友好医院(China-Japan Friendship Hospital,CJFH)分型下国际骨循环研究协会(Association Research Circulation Osseous,ARCO)Ⅱ期股骨头坏死未塌陷患者5年内自然塌陷病程,并分析不同CJFH分型的股骨头塌陷率及塌陷风险。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门诊确诊为ARCOⅡ期股骨头坏死未塌陷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塌陷将患髋分为塌陷组(n=82)和未塌陷组(n=70),统计不同CJFH分型的股骨头塌陷风险以及5年内塌陷时间、塌陷数量和塌陷率,并绘制不同CJFH分型股骨头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图。结果与结论:(1)共纳入患者97例,152髋,随访期间有82髋塌陷,总塌陷率为53.9%,其中M型、C型、L1型、L2型和L3型塌陷率分别为0.0%,36.7%,51.4%,72.2%和77.8%,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相似文献   

3.
目的 采用有限元分析法比较股骨颈内固定系统(FNS)和空心螺钉作为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旋转截骨术中内固定装置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 采用虚拟有限元建立中日友好医院分型L2型股骨头坏死模型,模拟前旋90°和后旋180°的旋转截骨术,分别模拟植入FNS(FNS组)及空心螺钉(空心螺钉组),分析股骨近端截骨块、内固定装置、坏死区的应力分布及位移和股骨的位移。结果 前旋90°和后旋180°模型中,FNS组股骨近端截骨块、坏死区的应力和股骨近端截骨块、内固定装置、坏死区、股骨的位移均小于空心螺钉组。FNS组股骨近端截骨块和坏死区的应力峰值比空心螺钉组减少明显,近端截骨块应力峰值减小47.45%和13.64%,坏死区应力峰值减少44.96%和35.52%。结论 与空心螺钉相比,无论截骨后向前旋90°还是向后旋180°,FNS提供了更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文题释义:组织工程技术:种子细胞、生物材料、细胞与生物材料的结合及植入物与体内微环境的整合是组织工程学研究的4大要素,其中细胞和生物材料组成的复合体是研究核心。理想的生物支架复合体应接近机体自身组织生物学特性,其通过有效的生物力学效应为骨缺损区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结合细胞因子作用促进毛细血管修复与再生及成骨细胞的分化增殖等,从而完成新生骨的再生。 中日友好分型:是中日友好医院骨科李子荣教授提出的股骨头坏死诊断分型。该分型根据MRI或CT冠状面图像的正中层面,依股骨头坏死灶占据三柱结构的部位分为:内侧型(M型,内侧柱)、中央型(C型,内侧柱和中央柱)、外侧型(L型,外侧柱或全部三柱)。根据坏死灶占据外侧柱的情况L型又分为:L1型(外侧柱部分存留)、L2型(坏死灶占据外侧柱但中央柱及内侧柱完整)和L3型(全股骨头坏死)3个亚型。 背景:股骨头坏死是骨科疑难病,早期采用保头术式,其中尤以植骨类手术为代表,自体骨与异体骨为常用的植骨材料,但自体骨移植创伤性大且供骨来源有限,异体骨虽来源丰富,但存在严重的免疫排斥反应和吸收风险。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股骨头坏死的治疗又进入了新的模式。 目的:综述组织工程技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研究现状与新进展。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2000至2019年PubMed数据库及CNKI数据库,英文以“osteonecrosis of femoral head,tissue engineering technology,mesenchymal stem cells,biomaterials,growth factor,bone grafting,hip preserving”为关键词,中文以“股骨头坏死,组织工程技术,间充质干细胞,生物材料,生长因子,植骨,保髋”为关键词,选择运用组织工程技术治疗股骨头坏死方面的文献,排除Meta分析类和重复研究文章,共纳入53篇代表性文献进行分析。 结果与结论:随着细胞学与材料学的不断发展,组织工程技术治疗股骨头坏死已取得较大进展,包括基因修饰的不同种类间充质干细胞修复骨坏死、3D打印及纳米技术应用于支架材料、生长因子的表达与股骨头坏死的关系等。理想的生物支架复合体应接近机体自身组织生物学特性,其通过有效的生物力学性能为坏死区提供支撑,从而降低坏死区压力,结合细胞因子作用促进毛细血管修复与再生及成骨细胞的分化增殖等,完成坏死区新生骨的再生。但目前这些研究大多数尚处于动物实验阶段,随着纳米技术、临床医学及组织工程学的快速发展,性能完全的人工制造仿生替代植骨材料将有望诞生,给保髋患者带来福音。 ORCID: 0000-0001-5162-695X(沈计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5.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塌陷预测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索不同部位囊性变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生物力学影响,为预测股骨头的塌陷和指导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基础。方法:取新鲜股骨上段标本,行螺旋CT断层扫描,所得图像用Efilm软件系统处理,利用Ansys-5.7大型计算机软件建立股骨上段三维有限元异物同构模型,模拟股骨头内囊性变。施加3种不同载荷,分析股骨头内应力分布情况。结果:股骨头受压后,中央区域表现为压应力,而前方和后方区域则表现为张力,符合球体受压后的膨胀趋势。股骨头负重区下方及其内侧和外侧的囊性变应力集中最明显,易引起股骨头塌陷。当囊性变位于股骨头的前方、后方、中心和下方时,其上下缘的应力集中不是很明显,股骨头塌陷断裂风险不大。结论:股骨头内不同部位的囊性变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生物力学影响是不同的,三维有限元应力分析法可以预测坏死股骨头的塌陷,并指导临床选用适当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研究3种治疗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方法的生物力学行为;总结最合适的钽块大小、植入位置和植入试验股骨头模型后防止塌陷的效果。方法选择健康成人右侧股骨为研究对象,经层厚2.0mm的螺旋CT扫描得各断面图象,输入计算机识别和提取股骨轮廓并行三维重建。按生理状态下股骨力载荷的三维空间分布,施加髋关节接触力1620N,外展肌合力1061N,髂胫束力1720N。对股骨头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计算,求出股骨头受力模型在3种不同处理方法下,不同直径和形状钽金属植入股骨头模型后股骨头负重区表面的塌陷值。结果髓芯减压+植骨+钽块植入组防止股骨头塌陷效果较髓芯减压+植骨组、髓芯减压+植骨+钽棒植入组有明显改善,而髓芯减压+植骨组与髓芯减压+植骨+钽棒植入组随坏死角度增大后无明显差异。结论植入钽金属块后尽可能靠近负重区关节面对股骨头予以支撑,能有效阻止和限制坏死继续进展;植骨加钽棒植入在小范围坏死时尚有一定的支撑作用,当坏死范围增大后不能增加股骨头的机械支撑力;钽金属块植入组治疗股头缺血性坏死明显优于钽金属棒植入组;钽块的最佳植入位置在股骨头负重区正下方软骨板下0~3mm。  相似文献   

7.
背景:股骨头坏死保存自身关节的治疗是临床难点,使用各种人工骨替代植骨是临床探索目标之一。目的:回顾性分析股骨头颈交界开窗灯泡状病灶清除打压植骨结合磷酸三钙多孔生物陶瓷植入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有效性。方法:于2008年1至12月间使用此方法治疗股骨头坏死58例(88髋)。采用Harris评分系统评估治疗后患髋功能的改善情况,并于治疗后3,6,12个月及每年定期行X射线和CT检查进行影像学评估。结果与结论:56例患者(85髋)获得随访2-5年,其中ARCO分期:Ⅱ期27髋,Ⅲa 40髋,Ⅲb 18髋,按中日友好医院分型:C型4髋,L1型15髋,L2型28髋,L3型38髋。参考Harris评分系统,优55髋,良12髋,可5髋,差13髋。其中保头失败的患者中有9例11髋实施人工关节置换。患者治疗前的Harris评分平均为61.2分,治疗后2年平均为85.3分,平均提高了24.1分(P0.001)。髋关节影像学表现稳定,股骨头内成骨明显,植骨区密度增高,磷酸三钙多孔生物陶瓷替代时间为1-1.5年。结果可见磷酸三钙多孔生物陶瓷植入治疗股骨头坏死临床效果满意,磷酸三钙多孔生物陶瓷有利于骨坏死的修复和重建,可在坏死区外侧柱起到支撑作用,有效防止进一步塌陷,是股骨头坏死患者尤其是保存自身关节的有效生物材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髓芯减压联合自体骨髓单核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病例临床失败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日友好医院2011年7月至2012年9月行髓芯减压联合自体骨髓单核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患者38例(50髋),男28例,女10例,平均年龄31.9岁。经5年随访,失随访3例5髋,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分别对其行国际骨循环研究会(ARCO)分期和中日友好医院分型,并行Harris评分。术后使用Harris评分对其行临床效果评价,并行影像学检测。数据比较采用Pearson检验。 结果截止到末次随访,随访病例中19髋行关节置换,Harris评分低于70分但未行关节置换3例。其中ARCO Ⅱ期(4/18,其中ⅡB和ⅡC各2髋),ARCO ⅢA(15/24)、ARCO ⅢB(3/3)期临床失败率分别为22.2%、62.5%、100.0%,检验值为10.03,似然比值11.54,线性相关卡方值9.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7、0.03、0.02)。中日友好医院分型L2型(2/3)、L3型(19/25)、(C+L1)(1/17)型患者临床失败率分别为66.7%、76.0%、5.9%,检验值为20.32,似然比值23.38,线性相关卡方值19.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分期和分型是术后临床失败的危险因素。术后Harris评分平均为82.21分。 结论本次研究观察结果表明髓芯减压联合自体骨髓单核细胞移植应用于股骨头坏死病例的治疗中,对ARCOⅢ期,中日友好医院L2、L3型(坏死累及外侧柱)患者术后临床失败率较高,适合ARCO Ⅱ期,中日友好医院分型L1型和C型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髓芯减压并同种异体植骨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收治的1例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男性患者,入院后术前对患侧股骨头行多层螺旋CT扫描,然后将CT扫描的图片资料导入专业的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有限元模型,在有限元模型上模拟进行髓芯钻孔减压术,隧道植入骨块到软骨下骨约0~6 mm处,自体松质骨夯实。双足站立位为股骨头的模拟受力体位,髋关节的负荷条件为:外展肌合力M、髂胫束力T以及髋关节接触力J分别为1 060、1 721、1 621 N,选取90°、120°以及150°的坏死角度,分别计算未处理过的股骨头坏死模型的塌陷值、行单纯髓芯减压以及行髓芯减压加植骨时的塌陷值。结果:股骨头的正常骨质杨氏模量高于坏死骨的杨氏模量,正常骨质的横向变形系数低于坏死骨。行股骨头髓芯钻孔减压术后,股骨头的塌陷值显著增加,而减压隧道植入同种异体骨后,其塌陷值显著减低,但高于正常的股骨头。同时,由于股骨头坏死角度的增加,其塌陷值也明显增加。结论:髓芯钻孔减压并同种异体植骨术能有效增进坏死区的骨质修复,加强减压通道所致股骨头支撑结构的改变,防止股骨头关节面的塌陷。  相似文献   

10.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瓣移植过程的有限元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临床上的一例股骨头三期缺血性坏死患者的单侧CT图像数据,建立了股骨近端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包括:正常模型、坏死模型和修复模型。并基于医学OF图像数据,分别对三种有限元模型赋予材料性质。最后应用有限元软件,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瓣移植手术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切除掉坏死区域后,股骨头近端的位移及应力值均增加较大,而采用骨瓣移植手术,可以有效地减少股骨近端的位移及应力值,使其更接近正常状态。说明了该手术方法安全可靠并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局部及关节囊VEGF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光镜观察(HE)和免疫组织化学(SP-9000法)对60例(分为早中晚期组)股骨颈骨折病人的股骨头及关节囊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及VEGF检测。结果:随着股骨颈骨折的时间延长,在股骨头及关节囊标本中VEGF表达呈增高趋势,在晚期组表达最高,所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股骨头VEGF阳性骨细胞计数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关节囊组织VEGF阳性血管计数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股骨颈骨折病人股骨头及关节囊中VEGF的表达与骨折愈合及股骨头缺血坏死修复密切相关,增加股骨头局部VEGF的表达可能有助于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修复及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模型动物股骨头内吻合断裂支持带动脉重建血供的可行性。 方法 选取20例成年家猪髋关节标本,用硫酸钡悬液通过囊外动脉环对股骨头进行灌注,观察各支持带动脉的分布及入股骨头后的走行特点。另20例标本建立头下型股骨颈骨折模型后,在股骨头表面凿一个三角形骨槽,显露头内最粗支持带动脉与股骨颈侧的血管断端进行端端吻合。用硫酸钡悬液检测吻合血管的通畅情况和股骨头的灌注情况。 结果 20例灌注标本可观察到有3组支持带动脉为股骨头供血,各支持带动脉入头后的起始部分沿皮质下走行。向20例头下型股骨颈骨折模型动物的头内吻合的支持带动脉灌注硫酸钡悬液,均能顺利通过吻合口且在持续灌注后股骨头内的其它动脉均有硫酸钡悬液充盈。 结论 股骨头内吻合断裂支持带动脉的方法可行,可以恢复股骨头血供。  相似文献   

13.
文题释义: CT灰度值赋值:此赋值法利用CT灰度的不同,将组织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材料,利用数学公式将CT灰度值与弹性模量进行转换运算,将不同骨组织材料进行相应赋值,能够较真实的体现骨组织内部的复杂情况,使模型更加准确。 股骨头坏死应力集中:正常股骨头内应力延压力性骨小梁均匀分布在股骨头内,坚硬的股骨距承受大部分应力。股骨头坏死的应力因坏死区骨小梁的断裂、硬化带及肉芽带的形成无法均匀传导下行,股骨头负重区、坏死区应力分布不均匀出现多个应力集中区域,与正常股骨头不同的是,应力分散于股骨颈内外侧。 背景:目前研究股骨头有限元模型多采用单例或较少样本建模用于特定的生物力学研究,对于模型稳定性研究不多。 目的:以正常股骨头和股骨头坏死建模进行多样本的模型对照,通过应力分布规律和力学参数的对比,分析模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为股骨头坏死塌陷防治提供力学基础。 方法:选择20髋经1年非手术治疗稳定未塌陷的股骨头为实验组,20髋单侧股骨头坏死患者的健侧设为正常组。采集股骨头CT数据分别建立有限元模型,观察正常股骨头与股骨头坏死应力分布、股骨头负重区最大等效应力与最大总形变量,对比并统计分析。研究方案经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结果与结论:①建立了正常股骨近端、无坏死股骨近端和坏死骨有限元模型,单元数和节点数分别为       502 568±114 196、692 608±154 678,449 954±125 824、623 311±171 401,19 133±13 167、27 577± 19 131;②模拟单足站立位进行载荷设定的云图显示:当施以体质量2.5倍压强作用于股骨头负重区表面时,正常股骨头负重区表面应力均匀,应力延压力性骨小梁均匀分布在股骨头内,股骨距承受大部分应力;股骨头坏死负重区表面及坏死区出现应力集中区域,头内应力分散于股骨头颈交界,股骨颈内外侧应力相当,且股骨头坏死产生的形变多于正常股骨头;③股骨头坏死与正常股骨头的负重区最大总形变量分别为(4.14±1.31),(1.36±0.22) mm,最大等效应力分别为(1.94±0.77),(0.75±0.19)M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两组数据偏于集中,模型稳定性较好。通过多样本的正常股骨头与股骨头坏死比较,证明了基于CT灰度值直接赋值反映了股骨头坏死的实际力学特性,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稳定性。ORCID: 0000-0001-5227-532X(薛志鹏);0000-0003-0831-1201(陈卫衡)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观测58侧成人股骨头供血动脉的起始、行程及其头内分支。结果 股骨头的供血动脉有:前、后、上、下支持带动脉及股骨头韧带动脉,它们在头内分支相连构成了基部动脉环和拱形动脉网。结论 供应股骨头的动脉主要是上支持带动脉,其次为下支持带动脉;股骨颈骨折线的位置和骨折移位对股骨头血供的破坏具有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15.
背景:拟通过建立动物模型探讨目前的髋关节表面置换的假体设计是否达到成熟、是否能引起股骨头坏死。 目的:观察健康新西兰大白兔股骨头表面置换后的组织形态变化。 方法:60只健康大白兔行左股骨头表面置换,右侧为正常对照侧。分3,6,9,12周共4次分批处死取股骨头标本行大体、光镜、扫描电镜观察。 结果与结论:股骨头表面置换后,股骨头骨质仅在与骨水泥接触界面(骨-水泥界面)有小范围的骨细胞坏死和肉芽组织增生纤维化、以及骨吸收;与金属假体接触的界面(骨-假体界面)亦有轻度小范围骨细胞坏死和肉芽组织增生纤维化,但无骨吸收表现;在远离骨水泥和假体的股骨头中心部位既无骨坏死表现,亦无骨吸收表现,组织表现与正常未手术骨质相同。结果可见股骨头表面置换不会引起正常股骨头的坏死,股骨头坏死与术式及假体本身无因果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表面置换治疗髋关节疾患的安全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吴严  李海波  苟永胜 《医学信息》2019,(7):115-116,119
目的 探讨股骨颈骨折后出现股骨头坏死的相关因素。方法 于2016年1月~2017年10月,对本院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股骨颈骨折后发生股骨头坏死的危险因素,进而为临床有效防治提供参考。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0~21个月,平均(16.73±2.21)个月。有10例患者发生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为10.00%。单因素分析显示复位质量、手术间隔时间、囊内是否减压是导致股骨头坏死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囊内是否减压、复位质量是影响股骨头坏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囊内是否减压、骨折复位质量是影响股骨头坏死的主要因素,其中预后影响最大的是骨折复位质量,患者股骨颈骨折后需尽快实施高质量复位操作,并让囊内充分减压,以防止股骨头坏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文题释义: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由创伤性和非创伤性原因引起的股骨头病变的病理过程,临床以髋关节疼痛、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此病病程长、预后差,易引起股骨头塌陷,引起髋关节退变,股骨头坏死早期可行钻孔减压治疗,后期需要行全髋关节置换。 钻孔减压:即髓芯减压,是在1964年由Arlet和Float首创,空心钻头在克氏针的引导下沿克氏针由股骨大转子外侧向股骨头坏死区域定位,到达股骨头皮质下方。股骨头中间形成孔道使股骨头起到减压的效果。背景:为了延缓早期股骨头坏死的进一步加重,股骨头钻孔减压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但传统股骨头钻孔减压手术创伤大。 目的:对比机器人辅助下钻孔减压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与传统手术疗效的差异。 方法:纳入40例行股骨头无菌性坏死钻孔减压患者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根据治疗方案分为2组。机器人组在机器人辅助下对18例(26个股骨头)进行股骨头钻孔减压治疗,其中FicatⅠ期13例(18个股骨头),FicatⅡ期5例 (8个股骨头);传统手术组共22例患者(29个股骨头),其中FicatⅠ期15例 (19个股骨头),FicatⅡ期7例(10个股骨头)。对比2组患者的手术切口、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术中穿刺次数及手术时间,术前及术后1,3,6个月根据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以上;②机器人组术中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术中穿刺次数、手术时间均优于传统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③2组患者术后1,3,6个月Harris评分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提示与传统术式相比,机器人辅助下钻孔减压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疗效方面并未见明显优势,但其手术切口小,术中透视次数少,创伤小,操作更加安全微创。 ORCID: 0000-0002-1809-7037(罗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猪股骨头标本离体后支持带动脉显微灌注技术方法。 方法 显微镜下对12例离体猪股骨头标本显微灌注,显微CT扫描;血管三维重建。 结果 通过下支持带动脉对离体猪股骨头显微灌注及骨内血管三维重建。构建离体股骨头的数字化三维模型,可精确、清晰呈现股骨头内动脉主干及其分支的形态结构。 结论 离体猪股骨头动脉显微灌注及骨内血管三维重建能够清晰显示猪股骨头骨内的血管。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研究提供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19.
背景:皮质类固醇激素性骨坏死是造成髋关节功能丧失的主要病因之一。近年研究表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可能与激素引起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有关。 目的:检测皮质类固醇性骨坏死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活性,为建立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合理性寻求证据。 方法:选取皮质类固醇性股骨头坏死病例设为股骨头坏死组,按取材部位不同再分为股骨头坏死股骨头组、股骨头坏死髂骨组,同时选取无股骨头坏死、无激素应用的拟行人工关节置换的股骨颈骨折患者设为对照组。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各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再经贴壁筛选法筛选,选取第3代细胞进行实验。 结果与结论:MTT结果显示,股骨头坏死股骨头组增殖能力明显弱于其他2组,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培养后1-7 d为生长滞留期,第8天达到对数生长期,以后进入到平台期,而其他2组较病例组生长曲线明显前移,并且峰值增高。流式细胞仪测定的细胞周期结果显示,股骨头坏死股骨头组中G0/G1细胞比例明显增高,而S+G2/M期细胞比例降低,细胞增殖指数较其他2组降低(P < 0.05),而股骨头坏死髂骨组的细胞增殖活性最强。结果证实,皮质类固醇性骨坏死患者股骨头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活性较低,髂骨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活性增殖活性较高。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20.
股骨头坏死(ONFH)好发于青壮年。病变进展会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工作能力。因此在ONFH早期进行治疗以防止股骨头塌陷,保护关节功能并延迟关节置换的时间显得极为重要。而ONFH的保头治疗的重点都在于如何有效重建股骨头内支撑结构,延缓股骨头坏死的病情进展,尽可能的保留髋关节功能。用于重建股骨头的修复材料是股骨头早期手术治疗的重点,直接关系到股骨头的存活及髋关节功能的保留程度。本文就各种用于重建股骨头内支撑的修复材料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