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基因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临床骨缺损提供理想的修复材料,人们积极研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在原核细胞或真核细胞中表达基因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hBMP-2)。rhBMP-2与牛骨中提取的骨形成蛋白(BMP)具有相似的生物学活性,均能在异位诱导骨、软骨形成,但两者在诱导形成的骨组织结构上有一定差异。rhBMP-2可以与胶原、珊瑚/胶原、无活性脱矿骨基质或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等载体材料合成rhBMP-2复合人工骨,共同用于骨缺损的修复。但在其广泛应用于临床之前,尚有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2.
基因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给临床骨缺损提供理想的修复材料,人们积极研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在原核细胞或真核细胞中表达基因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hBMP-2),rhBMP-2与牛骨中提取的骨形成蛋白(BMP)具有相似的生物学活性,均能在异位诱导骨,软骨形成,但两者在诱导形成的骨组织结构上一定差异,rhBMP-2可以与胶原,珊瑚/胶原,无活性脱矿骨基质或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等载体材料合成rhBMP-2复合人工骨,共同用于骨  相似文献   

3.
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支架材料作为骨组织工程学的关键环节,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就骨组织工程学不同支架材料的优缺点、研究现状及前景进行综述,希望能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寻找理想的支架材料,探讨目前骨组织工程研究的热点。方法本文对用于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抖的天然生物衍生材料、聚合物类材料、陶瓷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等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结果分析了这些材料的优缺点,并对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结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研究甚多,进展也很快,但尚未找到一种理想的材料,还有很多的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自1879年Macewen首次报道采用同种异体骨为—4岁的小孩行骨移植手术以来,经过百余年的发展,骨移植材料作为一类有效的骨替代物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据估计美国每年约有50万人行骨移植手术。同时,在过去的一百余年中,生物合成骨材料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骨组织工程中支架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骨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首先应具有支持结构,其次具有组织相容和引导成骨的作用。目前骨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种类很多、来源不同、性能各异。本综述了骨组织工程中支架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前景。  相似文献   

7.
骨移植替代材料在脊柱外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脊柱手术中应用骨移植材料促进骨融合、增强脊柱的稳定性。自体骨移植虽然是脊柱融合的金标准,但自体骨移植数量有限、取骨延长手术时间、增加取骨区的并发症。因此多年来脊柱外科医生和生物骨材料学者一直致力于自体骨移植替代材料的研究,目前脊柱外科应用的自体骨移植的替代物主要分为天然材料和合成材料两种,虽然目前这些替代物没有一种同时具有自体骨移植的三种基本特性(成骨性、骨传导性和骨诱导性),  相似文献   

8.
骨形成蛋白复合人工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玮 《医学信息》2001,14(11):791-793
骨形成蛋白 (bone m orphogenetic protein,BMP)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各种动物骨组织中的低分子糖蛋白多肽 ,能诱导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或骨髓基质细胞不可逆地分化为软骨和骨 ,从而导致新骨形成。经长期实验及临床观察发现 ,对于相对较小的骨缺损 ,单独植入 BMP可以达到较好的修复效果 ,但由于 BMP产量低、植入体内吸收快 ,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作用于更多的靶细胞 ,对较大的骨缺损不能提供支架作用。为解决这些问题 ,国内外学者积极研究以寻找充当BMP缓解载体并能发挥支架作用的材料。经大量的研究发现 〔1 ,2〕,较理想的 BMP复合材料应具…  相似文献   

9.
骨修复用胶原复合支架材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胶原蛋白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具有许多优点,章综述了骨修复用胶原复合支架材料的研究现状,仿天然骨成分、结构和特性胶原复合支架材料是骨组织工程研究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背景:介孔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高孔容、孔径连续可控等特点是优秀的缓释载体材料,其在骨修复领域应用广泛.目的:总结介孔材料在骨修复领域中的应用进展.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90年1月至2021年4月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中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为"Mesoporous nanopa...  相似文献   

11.
为研制理想的、能较快修复长骨大段骨缺损的陶瓷人工骨 ,我们将管状磷酸三钙 ( TTCP)和柱状磷酸三钙 ( CTCP)陶瓷人工骨分别植入兔桡骨于 1cm缺损处。术后 4、12周时取材 ,作大体组织形态学、新骨形成定量观察及抗折强度测试。术后 4、12周时 TTCP内新骨形成量明显多于 CTCP,术后 12周时 ,植入材料与宿主骨结合紧密 ,TTCP的降解速度快于 CTCP,抗折强度前者明显高于后者 ( P<0 .0 1)。研究结果表明 ,TTCP比 CTCP设计更合理 ,能更快促进长骨大段骨缺损的修复 ,是一种较理想的人工骨材料  相似文献   

12.
文题释义: 拔牙位点保存:当由于各种原因拔除牙齿后,其周围的牙槽骨在前6个月将会发生水平向和垂直向上的严重吸收,导致种植手术时骨量不足,严重影响种植修复的成功率。许多学者建议在彻底拔除牙齿的同时,于拔牙窝内放置骨粉和骨膜进行保护和修复性干预,将会显著减少周围牙槽嵴生理或病理性的骨吸收、阻断周围龈缘和龈乳头的退缩,保存牙槽窝周围软硬组织的高度和形态,并改善新生软硬组织的质量,为后期的种植美学修复创造良好条件。 爬行替代:在具有良好血供的骨损伤区域植入骨移植材料后,将会激活骨再生程序:破骨细胞开始活动,并在植骨材料上进行骨吸收,形成一条条“沟”状缺损,引导骨原细胞进入,随之分化为成骨细胞,成骨细胞分泌大量的类骨质,钙化成骨基质,成熟为骨单位。即在骨移植材料逐渐吸收的部位新生骨组织逐渐形成,充填骨吸收的凹陷。 背景:牙种植区域的牙槽骨骨量不足增加了种植手术难度,植骨材料的出现成功解决了此类难题。在所有单一植骨材料中,异种煅烧骨被广泛用于治疗骨缺损,但单独使用煅烧骨时仍然存在一些缺点。 目的:结合最新的相关研究动态,对异种煅烧骨材料修复骨缺损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以综述。 方法:第一作者以“calcined bone,xenogeneic bone,bone augmentation,bone substitute”为英文检索词,以“煅烧骨、异种骨、骨增量、骨替代材料”为中文检索词,应用计算机检索 PubMed、维普、万方、知网数据库中1986年1月至2019年11月已发表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筛选、归纳与总结,最终纳入69篇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在所有骨移植材料中,异种煅烧骨的结构与人类骨骼相似,具有良好的互连孔性,便于血管因子和骨原细胞进入,为新骨形成提供了通道和支架作用,同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一定的降解作用,受到临床医生们的青睐。但其本身仍然存在溶解度较低、吸收缓慢、机械性能较差等不足,这就促使研究者们研发出将煅烧骨与陶瓷、聚合物、骨诱导因子及金属离子等其他材料复合,发挥出所参与材料的优点,从而使复合材料成为骨增量材料的首选。 ORCID: 0000-0002-0313-7462(李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人工骨材料的构建与合成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纳米羟基磷灰石是自然骨的天然组分,具备良好的骨传导性、诱导性及生物相容性,因而被广泛应用于人工骨材料的构建中;但单纯的羟基磷灰石作为人工骨材料时由于其强度低、韧性差、体内降解速率缓慢等特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因此,对纳米羟基磷灰石与其他材料进行多相复合以尽可能的模拟正常骨组织结构或赋予其一定的特殊性能是当前人工骨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从纳米羟基磷灰石支架材料、具备特殊性能的复合人工骨材料的研究现状等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四肢节段性骨缺损,尤其是临界尺寸节段性骨缺损的修复仍然是骨科最具挑战性的难题之一。人工骨材料逐渐取代自体骨及同种异体骨成为骨缺损修复的研究热点。为评价人工骨材料作为骨缺损修复替代物的发展前景,有必要建立可重复且有效的节段性骨缺损动物模型,但目前尚无一种理想的大动物节段性骨缺损模型能完美模拟人类骨结构和力学特征。因此本文对大动物节段性骨缺损模型的临界尺寸骨缺损大小的取值、常用建模动物的优缺点、节段性骨缺损模型的建立、骨材料的不同固定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以促进大动物节段性骨缺损模型的优化改进。  相似文献   

15.
生物活性陶瓷人工骨材料生物安全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羟磷灰石(HA)作为人体硬组织损伤后置换,修复材料是目前国内外生物材料科学领域的主要课题之一,为了提高其物理机械性能及骨引导与诱导作用。研制了HA、FHA、CHA、HA-BGC、TCP五种不同类型的生物陶瓷材料。本文参照有关标准采用了9种生物学试验方法,对材料的安全性进行了较系统的评价。细胞毒性试验(体外法)、溶血试验、急性毒性试验、皮内刺激试验、致敏试验、热原试验、植入试验(90天)和Ame’s试验的结果表明符合GB/T16886或GB/T16175相关标准要求。该研究证实了五种生物活性陶瓷材料是一类应用较安全的骨替代材料,可用于骨植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明确顶骨不同分区骨片材料力学参数差异及其与厚度的关系。方法 将左侧顶骨分为上顶、侧顶及后顶3个分区并截取各分区骨片,利用准静态三点弯曲实验对骨片的极限载荷、极限载荷作用下的形变、弯曲强度及弹性模量进行检测,分析不同分区顶骨的材料力学参数差异,并探讨骨骼厚度与上述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上顶、侧顶及后顶的厚度依次为上顶>后顶>侧顶(F=21298,P<0.05)。极限载荷、弯曲强度及弹性模量在上顶(F=7.082)、侧顶(F=5.206)及后顶(F=77.748)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极限载荷依次为上顶>后顶>侧顶。弯曲强度与弹性模量均为侧顶>后顶>上顶。极限载荷作用下的形变在上顶与侧顶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极限载荷与厚度呈正相关(r=0.683,P<0.05),而弯曲强度(r=-0.467)及弹性模量(r=-0.646)均与厚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 顶骨不同分区的材料力学参数及厚度均存在差异,极限载荷与厚度呈正相关,而弯曲强度与弹性模量均与厚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骨组织修复材料和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寻求修复各种原因引起的骨组织缺损、畸形的新型材料和技术一直是生命科学和生物材料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重点综述了目前国内外骨修复材料和修复技术方面的研究现状,并阐述了其各自的优缺点以及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组织学方法,观察HCIF/胶原蛋白复合物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取HCIF、HCIF/胶原蛋白复合物及未经任何处理的牛骨(作对照)三个样品,行组织学切片,对其进行组织学观察和研究。结果HCIF试样与对照试样相比,镜下骨板、骨单位组织结构无明显改变,而骨基质伊红染色明显变浅;而HCIF/胶原蛋白复合物的骨基质伊红染色与对照试样相近。结论理化方法能破坏牛骨组织中的胶原基质,复合物能恢复牛骨组织中的胶原基质。  相似文献   

19.
多孔梯度结构羟基磷灰石仿骨材料的制备和微观形貌观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仿骨材料的结构设计,采用羟基磷灰石粉末为原料,添加一定量的生物玻璃粘结剂和柠檬酸造孔剂,模压成型,1050℃烧结,获得了羟基磷灰石仿骨材料。微观形貌观察表明:材料外层较致密,含有微孔;内层多孔疏松,含有少量微孔和大量孔径为300μm~500μm的球形气孔,孔隙间相互贯通。材料的孔隙大小和分布呈梯度变化,与天然骨的结构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0.
松质骨支架的制备及结构特征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猪松质骨支架结构特征。方法采用物理化学方法对猪松质骨进行处理得到猪松质骨支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材料的结构、图像分析测量孔径,液体静力称重法测量材料的孔隙率,DDW-100型万能实验机进行材料抗压测试。结果猪松质骨支架外观呈乳白色、透光、无异味,维持原有形态并有一定的强度;骨块呈蜂窝状多孔结构,表面孔隙与深层孔隙相连通;扫描电镜观察材料表现为三维多孔网状结构,孔隙均匀且孔隙相互连通;孔径为(387.54±21.60)μm,孔隙率为78.26%±2.01%,最大抗压强度和抗压力分别为25MPa和12N。结论猪松质骨支架具有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