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后胶质细胞的反应性变化规律及与轴索继发损伤的相互关系。 方法 SD 成年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及DAI损伤1d、2d、3d、7d组,每组8只。参照Marmarou方法制做 DAI 模型,并对大鼠的脑干部位进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离子钙结合适配器分子1(Iba1)、少突胶质细胞系转录因子2(Olig 2)、CC-1、NG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TUNEL染色,并且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进一步观察脑干超微结构变化。 结果 DAI大鼠损伤后3d脑干Iba1标记的小胶质细胞细胞数目显著增多,一直持续至伤后7d,且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呈肥大样形态学改变;DAI大鼠伤后1周内脑干GFAP标记的星形胶质细胞数目虽有所增多,但并没有统计学意义;CC-1标记的成熟少突胶质细胞在DAI后1d即开始明显降低,且随损伤时间的延长而进一步降低。DAI大鼠脑干TUNEL标记的凋亡细胞随损伤时间延长持续增多,与成熟少突胶质细胞的丢失成正相关。Olig2标记的少突胶质细胞系表达在DAI损伤后1周内各时间点均明显增高,于损伤后3d达峰值。NG2标记的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数量于损伤后3d和7d显著增多。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果示,DAI大鼠损伤呈现由髓鞘到轴索的特点,最早表现为髓鞘松解,轴索完整;且脱髓鞘会进一步促进轴索骨架崩解,最终导致轴索变性。 结论 成熟少突胶质细胞对DAI损伤具有选择易感性,髓鞘脱失是轴索继发损伤的重要因素。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增殖,并伴随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探索胶质细胞的动态变化将为进一步解释轴索继发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梓醇对慢性脑缺血诱导的大鼠脑白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与Akt通路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成年雄性Wistar大鼠1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组),生理盐水处理组(Veh组)和梓醇处理组(Cat组),每组6只.以永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诱导大鼠慢性脑缺血,Veh组和Cat组大鼠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和梓醇(5 mg/kg),连续10d.慢性缺血30 d后,采用卢卡斯快蓝(LFB)染色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梓醇对脑白质少突胶质细胞凋亡、髓鞘损伤及p-Akt表达的影响.结果 在Veh组的脑白质中,少突胶质细胞凋亡和髓鞘损伤程度明显增加,与Sh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梓醇治疗后能明显降低少突胶质细胞凋亡和髓鞘损伤,上调p-Akt表达,其结果与Veh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梓醇可通过上调p-Akt的表达抑制慢性脑缺血诱导的脑白质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11(CDK11)在横断性脊髓损伤(tSCI)后的表达变化以及定位情况.方法 将36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T9断伤1d、3d、5d、7d和14d组,每组6只.采用Westem blotting测法损伤后各时间段CDK11蛋白水平在脊髓中的表达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K11在假手术组以及损伤组脊髓中的分布和定位.结果 Western blotting显示,CDK11蛋白水平在SCI后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CDK11p58的表达于损伤后3d开始显著升高,一直持续到第7d,之后逐渐下降.而CDK11p110也在3d、5d时高于假手术组,伤后7d则明显降低,至14d时有所回升.免疫组织化学表明,CDK11在假手术组脊髓中均匀分布,损伤后3d,CDK11在脊髓灰质和白质中表达明显增加;免疫荧光双标记表明,CDK11与神经元的标记物神经元核抗原(NeuN)、少突胶质细胞标记物环核苷酸-3'磷酸水解酶(CNPage)有明显共定位,与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也存在部分共定位.结论 脊髓损伤后CDK11蛋白水平呈现明显的时相变化,并且与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存在共定位,提示CDK11参与了脊髓损伤后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特异性坏死性凋亡抑制剂-1(Nec-1)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胶质瘢痕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坠落法)及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K1)抑制剂Nec-1组(在大鼠侧脑室注射10μmol/L Nec-110μL)。BBB评分法测定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免疫荧光检测胶质瘢痕形成,Western blot检测组织蛋白酶(cathepsin)B、caspase-3、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vimentin表达。结果术后第14天,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和Nec-1组BBB评分值均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Nec-1组BBB评分值显著升高(P<0.05)。术后第14天,假手术组未见NF-200荧光,模型组及Nec-1组均可见NF-200荧光,与模型组相比,Nec-1组NF-200荧光标记强度显著降低(P<0.05)。术后第7天及14天,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Nec-1组cathepsin B、caspase-3、GFAP、vimentin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Nec-1组cathepsin B、caspase-3、GFAP和vimentin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Nec-1可能通过调控cathepsinB和caspase表达,减轻大鼠脊髓损伤后胶质瘢痕形成,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脊髓压迫性损伤白质神经纤维溃变与少突胶质细胞凋亡关系。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大鼠脊髓压迫器制作大鼠脊髓压迫性损伤模型,运用luxol fast blue(LFB)、TUNEL等方法来检测的白质神经纤维溃变及少突胶质细胞凋亡情况,采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蛋白Caspase-12表达变化。 结果 脊髓受压后,白质髓鞘化神经纤维出现水肿,排列疏松、髓鞘缺失等退行性溃变;白质少突胶质细胞凋亡数目随着脊髓压迫时间逐渐增加(P<0.05); Caspase-12表达随压迫时间延长而上调。 结论 Caspase-12介导的少突胶质细胞凋亡可能参与了脊髓压迫性损伤神经纤维溃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对脊髓损伤后少突胶质细胞增生及新生轴突髓鞘再形成的影响。方法:选用成年大鼠,制作中度脊髓损伤模型,应用督脉电针治疗。电镜观察各组髓鞘和少突胶质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原位杂交显示髓磷脂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的基因表达。结果:脊髓损伤后髓鞘明显肿胀,部分崩解;少突胶质细胞坏死溶解。1~2周后出现少量增生少突胶质细胞和厚薄不等的髓鞘。电针组髓鞘肿胀较轻,少突胶质细胞坏死少。1周后可见较多增生的少突胶质细胞和完整髓鞘。原位杂交显示电针组MBP基因表达明显高于损伤组,3d组最低,1周达高峰,此后逐渐下降。结论:脊髓损伤后电针治疗可有效防止神经纤维的溃变,促进少突胶质细胞增生和再生神经纤维髓鞘再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损伤过程中,激活素A的1C型受体(ACVR1C)在小鼠脑白质再髓鞘化和神经功能预后中的作用。方法 小鼠随机分为空病毒载体假手术组、腺相关病毒(AAV)假手术组、空病毒载体模型组、AAV模型组、空病毒载体激活素A组、AAV激活素A组。建立Acvr1cflox/flox小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MCAO/R) 1至10 d的缺血性卒中模型,注射带cre重组酶的AAV-PDGFRα-cre和AAV-PLP-cre于小鼠侧脑室,条件性敲除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上Acvr1c。神经功能评分观察神经功能的预后;Western bolt检测ACVR1C蛋白和髓鞘碱性蛋白(MBP)的表达。结果 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激活素A在第7天时通过少突胶质细胞上的ACVR1C改善小鼠的行为学结果(P<0.05),在第10天时明显提高小鼠胼胝体中MBP蛋白表达水平(P<0.05)。结论 激活素A通过作用于少突胶质细胞上ACVR1C,促进缺血性卒中小鼠白质再髓鞘化并改善神经功能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脑梗死后远隔部位小脑皮层Nogo-A蛋白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脑缺血后不同时间轴突生长抑制因子Nogo-A在远隔部位小脑皮质的动态表达。方法 6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30只)和大脑中动脉闭塞组(n=30只),每组分为1、3、5、7和10 d五个不同的亚组;采用改良的ZeaLonga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HE染色观察小脑皮质组织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小脑皮质Nogo-A蛋白的表达。结果 Nogo-A蛋白免疫反应性细胞广泛分布于小脑皮层少突胶质细胞(OLG)构成的髓鞘区域,主要位于OLG(胞体小、胞浆少和突起少)的细胞浆,并于脑缺血后第5 d、7 d和10 d较假手术组明显增高(P<0.05),第1 d和3 d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后远隔部位小脑皮层Nogo-A主要由OLG表达且呈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9.
Olig对少突胶质细胞介导脱髓鞘大鼠髓鞘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Olig在少突胶质细胞介导的脱髓鞘大鼠髓鞘再生中的作用。方法 40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对照组、模型组、实验组,用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Olig1和Olig2的表达。结果 正常组Olig1位于少突胶质细胞的胞质,模型组胞核表达明显增多,实验组Oligl又重新转移至胞质;正常组Olig2表达位于胞核,模型组中有少量表达于胞质。 结论 在Olig1和Olig2同时缺失时,导致全脑不能形成少突胶质细胞,严重影响髓鞘的再生。  相似文献   

10.
体外培养条件下钾离子对少突胶质细胞表达MBP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应用体外培养、免疫细胞化学和计算机辅助图象分析方法研究了少突胶质细胞表达髓鞘碱性蛋白及高钾离子(30mmol/L)对少突胶质细胞表达髓鞘碱性蛋白的影响。结果表明,体外培养条件下,少突胶质细胞最早表达髓鞘碱性蛋白是在培养第7天。髓鞘碱性蛋白阳性的少突胶质细胞可分为大、中、小和双核四种类型,它们的构成比随培养时间延长呈动态变化。高K+不影响少突胶质细胞表达髓鞘碱性蛋白。实验结果提示,体外培养条件下,少突胶质细胞仍能正常表达髓鞘碱性蛋白,且表达时程并不依赖神经元的存在;细胞外K+浓度升高对髓鞘碱性蛋白在少突胶质细胞内的正常合成及表达过程无明显影响。本文对少突胶质细胞表达髓鞘碱性蛋白后的体积变化与其与中枢神经系统髓鞘形成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