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胡宝华  周慧  饶敏  徐兰芬   《放射学实践》2009,24(11):1232-1236
目的:探讨MSCT多平面和曲面重组技术在成人肠套叠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3例成人肠套叠患者的MSCT表现,所有患者均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及中心线重组(MAR)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并测量肠套叠长度。结果:肠套叠类型:小肠型6例,回肠-结肠型5例,结肠-结肠型12例。横轴面图像显示肠套叠直接征象:靶征19例,彗星尾征伴肾形肿块14例;横轴面图像结合MPR图像显示靶征23例,彗星尾征伴肾形肿块20例。套叠肠管的长度为3.8~27.3cm,平均(10.6±5.8)cm,与手术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MPR图像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肠套叠特异性征象的显示率,CPR和MAR图像可为成人肠套叠的诊治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在成人肠套叠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成人肠套叠的多层螺旋CT(MSCT)直接征象和轴位薄层结合多平面重组技术(MPR)对成人肠套叠及其原发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1例成人肠套叠的MSCT直接征象,并比较应用轴位薄层结合MPR与单纯应用轴位厚层图像对成人肠套叠及其原发病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应用轴位厚层显示靶征6例,双肠管征5例,不典型征象如狗嘴征、"8"字征和香蕉征共6例,肿块征4例,血管卷入征10例;确诊肠套叠13例(13/21,61.9%)、原发病13例(13/21,61.9%).采用轴位薄层结合MPR显示靶征14例,双肠管征18例,肿块征3例,血管卷入征15例;确诊肠套叠19例(19/21,90.5%)、原发病15例(15/21,71.4%).轴位薄层结合MPR较轴位厚层对成人肠套叠的诊断准确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其原发病的诊断准确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靶征、双肠管征和血管卷入征是成人肠套叠的特异性直接MSCT征象;轴位薄层结合MPR对成人肠套叠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应常规实施.  相似文献   

3.
20例成人肠套叠螺旋CT征象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成人肠套叠螺旋CT征象,以提高对成人肠套叠的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成人肠套叠的CT表现及其分型。结果小肠套叠型10例,回-回-结肠型2例,回-结肠型3例,回-结-结肠型1例,结.结肠型4例。20例成人肠套叠,在套叠头体部发现肿块状改变,分别呈分层状靶形肿块改变9例,肾形肿块10例,不规则肿块改变6例,套叠尾部彗星尾征改变8例,套叠体尾部双肠管征6例(30%)。尾部其他表现6例。肠腔内见肠系膜脂肪及血管影15例。不全性肠梗阻3例,肠壁增厚7例,近侧肠腔扩张4例,腹水1例。肝脏及骨盆转移各1例。结论成人肠套叠有特征性的CT征象,体尾部双肠管征为特征性征象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多平面重组(MPR)重建技术在儿童继发性肠套叠诊断中的征象与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16例儿童继发性肠套叠的M SC T表现。结果肠套叠类型:回-回型6例,回-回-结型1例,回-结型9例。影像表现:所有16例M SC T横轴面图像结合M PR图像均显示“靶征”或“同心圆征”,“彗星尾征”伴“肾形肿块征”12例,“血管卷入征”8例;M SC T检出原发病灶12例。病理结果:肠壁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6例,肠重复畸形2例,淋巴瘤1例,小肠息肉3例,克罗恩病1例,回肠末端狭窄2例,腹部手术后应激性肠套1例。结论M SC T薄层图像对儿童继发性肠套叠及其原发病变有较高的检出及定性能力,结合M PR 图像后处理技术,能更好地显示肠套叠的套入部位及诱发病因,对儿童继发性肠套叠的诊断、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多层螺旋CT在肠系膜缺血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肠系膜缺血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对43例怀疑肠系膜缺血患者行MSCT检查,包括平扫、动脉期和门静脉期扫描,采用容积成像(VR)、多平面重组(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进行动脉和门脉成像,评价并分析异常的MSCT征象。结果:肠系膜上动脉栓塞7例,管腔内血栓影,肠管扩张积气、积液;肠壁无强化,5例肠壁变薄,2例肠壁水肿增厚。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36例,肠管扩张积气、积液33例;肠壁水肿增厚伴密度改变(面包圈征)25例;肠系膜血管增粗,脂肪渗出(缆绳征)17例;肠系膜血管走行异常(漩涡征)9例;肠系膜静脉管腔内充盈缺损36例,管壁强化(靶征)27例。结论:MSCT扫描与三维重组技术相结合能准确诊断肠系膜缺血并明确其缺血程度、范围,是一种有效的、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6.
多层螺旋CT诊断腹壁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俞国有   《放射学实践》2010,25(10):1140-1142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诊断腹壁疝价值。方法:搜集115例临床诊断腹壁疝的患者,经MSCT扫描和多平面重建(MPR),观察和测量疝囊、疝颈及疝内容,并与手术所见对照。结果:本组诊断腹壁切口疝55例,自发性白线疝3例,脐疝1例,腹股沟疝(直疝和斜疝)44例,腹壁造瘘口疝5例,外伤性腹壁疝7例。疝囊直径〈5cm者60例,6~10cm者42例,〉10cm者13例。疝内容依据疝颈的部位和大小可为大网膜、肠管甚至临近的器官。结论:MSCT是非常有效的检查方法,可非常清晰显示腹壁疝位置形态大小,为临床诊断及选择手术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多层螺旋CT诊断成年人肠套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国华  郑素君  李旻  陈云奎  郑辉   《放射学实践》2010,25(2):182-18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成年人肠套叠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治疗证实的成年人肠套叠患者CT检查资料。结果:成年人肠套叠的CT表现为靶型肿块,8字形肿块,肾形肿块或彗星征,CT发现原发病变6例。结论:成年人肠套叠的临床表现常不典型,易漏诊,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明确诊断,对原发病变的发现及定性有一定的难度,但对脂肪瘤引起的肠套叠能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多层螺旋CT对肠扭转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肠扭转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急腹症MSCT双期增强扫描病例80例,其中10例患者图像经多平面重组(MPR)及肠系膜血管最大密度投影(MIP)处理,诊断为肠扭转。结果MSCT诊断10例肠扭转,主要征象有肠系膜血管“漩涡征”10例,肠管“漩涡征”5例,靶环征或双晕征5例,肠系膜上动脉、静脉(SMA、SMV)换位征3例,鸟喙征4例,SMV血栓形成2例,腹水征10例。诊断均经手术证实。结论MSCT双期增强扫描及多平面重组(MPR)与肠系膜血管最大密度投影(MIP)对肠扭转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薄层及多平面重组(MPR)显示技术在成人肠套叠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MSCT检查的成人肠套叠19例(包括误诊1例)。比较轴面结合MPR图像与单独使用轴面图像对肠套叠诊断与原发病变的诊断能力,并对MPR图像对轴面图像的附加诊断价值进行评分。结果19例中轴面MSCT诊断为肠套叠17例,后经MPR图像分析及结肠镜检排除1例,余16例诊断定位准确。有原发病变的肠套叠16例,MSCT检出12例,病变定性诊断准确9例。在肠套叠诊断与原发病变的诊断能力上轴面结合MPR图像与单独使用轴面图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名图像阅读者对MPR图像对轴面图像的附加诊断价值的平均评分分别为3.42和3.58。结论MSCT薄层图像对成人肠套叠及其原发病变有较高的检出及定性能力。MPR图像较轴面图像能获得更多信息,可以常规实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再现技术(VR)技术在骨盆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骨盆外伤患者行MSCT扫描后,运用CT、MPR及VR等技术进行图像重建并观察和分析,并与手术所见相对照,判断MSCT重建技术诊断骨盆骨折的优缺点。结果在21例骨盆外伤患者中, MSCT正确诊断骨盆27处骨折,其检出率100%。结论 MSCT、MPR及三维重建能够立体地显示骨盆骨折的部位、形态、骨折块移位特点和类型等空间信息,是一种快速无创伤显示的最佳方法,为临床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可靠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成人肠套叠的CT征象,以提高CT检查对成人肠套叠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成人肠套叠的CT表现及其形成基础。结果:32例中小肠型肠套叠9例,回结肠型8例,结肠型15例。成人肠套叠的病因包括:慢性阑尾炎(4例),肠道腺瘤样息肉(9例),胃肠道间质瘤(8例),错构瘤(2例),脂肪瘤(3例),肠憩室(5例),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PJ综合征,1例)。直接征象:靶征32例,伴肾形征16例、彗星尾征15例、双肠管征7例。间接征象:32例套叠区域均有不同程度的肠壁增厚,其中,邻近肠系膜或筋膜浸润3例,后腹膜淋巴结影1例。结论:成人肠套叠具有特征性CT表现,CT检查对成人肠套叠的临床诊断、治疗有着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SCT多平面重组(MPR)和曲面重组(CPR)技术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证实的结直肠癌病例,术前均行MSCT平扫、增强扫描、MPR和沿病变长径的CPR。将CT显示的影像特征与手术证实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MSCT对浆膜层浸润的显示率为93.1%(27/29),淋巴结转移显示率为83.3%(5/6),远处脏器转移显示率为60.0%(3/5),肿块显示率为100.0%(36/36),肿瘤供血显示率为100.0%(23/23)。结论:MSCTMPR和CPR可以更好地显示病灶及其与周围脏器的关系,为外科手术治疗提供独特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SCT多平面重组(multipleplanarreconstruction,MPR)诊断单纯性横膈网膜疝(simpleomentaldiaphragmatichernia,SODH)的价值。方法31例SODH均行MSCT容积扫描并作亚毫米重组,3名不知手术结果的高年资医师回顾性分析横断位和MPR图像,以发现膈肌中断缺损、膈上脂肪疝囊、“狭颈征”及“阳性血管征”作为诊断SODH依据;横断位及MPR征象显示及诊断差异采用x。检验。结果31例SODH中Bochdalek疝15例、Morgagni疝4例、医源性膈疝3例、食管裂孔疝6例及腔静脉裂孔疝3例,膈肌中断缺损、膈上疝囊、“狭颈征”及“阳性血管征”横轴位和MPR依次分别显示:6例和22例6.67,P〈O.01)、31例和31例、6例和28例(x2=31.52,Pd0.01)及3例和11例(x2=5.90,Pd0.05)。横轴位诊断12例,MPR全部明确诊断(x2=27.40,P〈0.01)。结论MSCTMPR清晰显示SODH多种特征性征象,对诊断具有决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多层螺旋CT诊断原发性输尿管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观宝  周利民  林家根   《放射学实践》2009,24(10):1128-113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原发性输尿管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6例原发性输尿管癌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并在工作站行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分析原发性输尿管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16例原发性输尿管癌CT平扫表现为病变段输尿管壁增厚或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MPR、CPR显示更清晰。增强扫描动脉期、静脉期病变持续强化,接近肾实质强化。延迟期强化程度减退,低于肾实质强化。病变以上输尿管不同程度扩张。结论:多层螺旋CT诊断原发性输尿管癌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MSCT及MPR技术在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MSCT及多平面重组技术(MPR)在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拟诊肠梗阻的189例患者行MSCT动态增强扫描,将薄层容积扫描数据,在工作站行后处理,分别对肠梗阻的病因、部位及程度作出诊断,然后与术后病理结果逐一对照。比较单独观察横断面图像与横断面结合MPR图像诊断肠梗阻的诊断符合率,2种方法的诊断一致性及肠梗阻诊断的信心指数评分。结果:在单独观察横断面图像与横断面结合MPR图像诊断肠梗阻时,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1.1%和95.6%,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4,P>0.05),但诊断一致性进一步提高(K值分别为0.61、0.76),2种方法间信心指数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独观察横断面图像与横断面结合MPR诊断肠梗阻符合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利用MPR技术能够增加肠梗阻的诊断信心,并可使不同阅片者间诊断一致性增加。MPR技术是肠梗阻诊断的重要补充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分析胆道闭锁的阴性法64层CT胆胰管成像(N—CTCP)的影像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疑诊为胆道闭锁的52例患儿的影像资料,全部患儿行腹部增强CT门脉期扫描后采用容积重建(VR)、多平面重建(MPR)及最小密度投影(MinlP)等技术进行重建,观察并比较患儿肝内外胆道、肝门部结构、胆囊、肝脏、脾脏大小等征象的显示情况。结果: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胆道闭锁(BA组),20例临床确诊为婴儿肝炎综合征(IHS组)。胆道闭锁的N—CTCP影像特征包括:无或小胆囊、肝门区三角形低密度区、门静脉间隙增宽,可见“双边征”或“靶征”。BA组无1例显示胆总管,4例左、右肝管可见,但管道不连续,20例出现肝、脾肿大。小胆囊、三角征及门静脉间隙增宽在IHS组与BA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肝外胆管不显示、肝脾肿大在IHS组与BA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道闭锁的N—CTCP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肝门区三角形低密度影、小胆囊、门静脉间隙增宽出现“双边征”或“靶征”是诊断BA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17.
螺旋CT对成人小肠套叠的诊断及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对成人小肠套叠的诊断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小肠套叠的螺旋CT表现及病理改变。结果:20例小肠套叠中小肠-小肠套叠15例,小肠-结肠套叠5例。CT表现直接征象有:靶形征10例,彗星尾征或肾形征7例,漩涡征3例。间接征象有:肠壁增厚12例,肠腔扩张16例,肠梗阻16例,邻近肠系膜或筋膜浸润4例等。20例小肠套叠的病因分别为:原发癌8例,转移瘤4例,淋巴瘤3例,息肉2例,平滑肌瘤1例,美克尔憩室1例,阑尾炎1例。结论:螺旋CT对小肠套叠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MSCT)的后处理技术、肺结节分析功能深入分析肺炎型肺癌与局灶性肺炎的各种征象,结合cT导引下穿刺活检的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回顾性研究,探讨肺炎型肺癌的MSCT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45例肺炎型肺癌和50例局灶性肺炎患者均行MSCT全肺容积扫描,再经高分辨率cT(HRCT)、多平面重建(MPR)及LungCare软件结节分析,最终根据取得的病理结果加以回顾性研究并做r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孤立肺炎型肺癌在短细毛刺、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支气管充气征以及LungCare软件结节分析瘤体显示方面明显高于局灶性肺炎(P〈O.01)。结论通过MSCT的后处理技术、肺结节分析功能能对病理基础不同的肺炎型肺癌与局灶性肺炎提供较明确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依据,为临床及早准确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