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可能在采血活动中导致采血量不足的影响因素,持续改进,减少血液浪费和血源流失。方法统计中山市2016年采集全血的情况,分析是否与献血者性别、献血频次、献血模式、献血环境、献血量和采血岗工作人员资历等因素相关。结果 2016年44518例献全血的无偿献血者中,发生采血不足量344例,发生率为0.77%,1-12月呈不断上升趋势。其中献血者性别、献血频次、献血环境、献血模式和献血量的不同对采血不足量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血岗工作人员的资历对采血不足量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善献血服务设施、营造良好的献血环境;加强对女性和首次献血者献血过程的心理护理,可以降低采血不足量的发生和尽可能减少血液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无偿献血者采血不足量发生的原因,寻找解决对策。方法对2009年1~12月江门市发生采血不足量的无偿献血者的性别、年龄、献血次数和采血者工作资历,以及发生原因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9年有37089人次无偿献血,发生采血不足量341袋,占0.92%,其中男性献血者占55.4%,女性占44.6%;献血者年龄30岁以下占88.6%,30~岁占8.20%,40岁及以上占3.20%;主要原因:献血者晕针占70.4%,护士采血技术原因占29.6%;献血者献血经历:首次献血占84.2%,两次及以上占15.8%;采血护士工龄在3年内采血不足量发生率1.22%,4~10年的发生率0.92%,10年以上的发生率0.51%。结论做好献血服务,提高采集技术,在采血过程中加强沟通,有助于减少采血不足量发生,节约血液资源。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分析采血不足量的原因并提出对策,以减少不足量的血液报废率,提高血液质量。方法对南京市2011年1~10月47434名无偿献血者中出现的263例不足量血液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1年1~10月本中心献血不足量比例为0.554%。主要原因是采血护士的穿刺技术和献血不良反应,分别为0.232%和0.323%。其中团体献血组献血不良反应比例低于街头献血组。结论提高采血护士穿刺技术和预防献血反应,可以减少采血不足量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江西省血液中心无偿献血采集不足量发生的原因,并分析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江西省血液中心29169例无偿献血资料,其中165例采血不足量资料信息,统计无偿献血的采血不足量发生率和不同对象中发生状况和原因分析。结果江西省血液中心2019年1-6月无偿献血的采血不足量发生率为0.565%,个体无偿献血不足量发生率明显高于单位团体无偿献血,首次献血的采血不足量发生率高于重复无偿献血,女性无偿献血的采血不足量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结论江西省血液中心采血不足量主要因素有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自身状态、穿刺技术及性别等原因,通过制定有效的防御措施,加强改善无偿献血条件,提高采血护士的采集技能,并且加强与无偿献血者之间的交流,将有助于减少无偿献血采集不足量的发生率,血液资源得到有效的节约,提高无偿献血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本站采血量不正确发生的原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血液报废。方法对2008~2009年的采血不足量、过量例数及发生的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年采血量不正确率为1.42%,2009年为0.99%,两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7,P<0.05)。引起采血不足量、过量的常见原因有:血流因素、献血反应、仪器设备和人为因素等。结论查找采血量不正确的原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能有效降低采血量的不正确率,减少血液报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献血者体重与献血反应发生的关系.方法 收集481名献血反应者的体重资料,对各个体重区间发生献血反应的人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随体重的增加献血反应的发生率呈下降的趋势,低体重献血者因献血反应致采血不足量人数随体重增加亦呈下降趋势.结论 对于体重相对较轻的献血者,降低预采血量能有效降低献血反应的发生,并能减少不足量血液的报废,节约血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者采血量不足的相关影响因素,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方法选择2017年1—12月成都市血液中心219 140名无偿献血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采血是否足量分为采血足量组(n=218 674)和采血量不足组(n=466)。收集无偿献血者的献血资料并进行分类,单因素分析后记录采血量不足的相关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献血量、献血次数、献血环境、献血季节、献血方式、年龄、体重、职业类别是无偿献血者采血量不足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无偿献血者采血量不足与献血量、献血次数、献血环境、献血季节、献血方式、年龄、体重、职业类别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应予以重视并采取适当措施以减少采血量不足的发生,提高血液资源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持续质量改进的实施与效果评价,加强血站采血护理环节质量管理,减少血液的报废.方法 依据<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在采血护理环节制定12项重要的质量考核项目和考核标准,并将采血环节造成的血液报废按凝块、不足量、渗血等6种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自2007年在采血护理质量考核实施以来,2007年和2008年与2006年相比差异具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01),2008年与2007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血液报废原因方面,不足量是主要原因,2006年至2008年不足量报废血液占血液总量分别为1.13%、0.76%、0.69%.结论 血站采血环节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是保障血液安全以及减少血液浪费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情况,以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血液的报废.方法 统计2007~ 2011年无偿献血者血液ALT、HBsAg、抗-HCV、抗-HIV和抗-TP的检测数据,分别按性别、年龄、职业、采血地点和献血次数进行分类,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 125 709人份献血者血液检测总不合格率4.04%,不合格率男性高于女性;不同年龄组不合格率排序为25岁~>35岁~>45~55岁>18岁~;不同职业不合格率排序为农民>军人>工人>其他职业>公务员>教师>医务人员学生;不同采血地点不合格率排序为罗江县>什邡市>绵竹市>旌阳区>广汉市>中江>德阳市区;对献血次数的不合格分析,除ALT外,初次献血者的不合格率较再次献血者高.结论 献血前做ALT、和抗-TP初筛,可减少血液报废、降低工作人员职业感染风险;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区域献血者进行重点宣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成都市无偿献血者中脂肪血的人群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3年3月1日至2014年3月1日于成都市血液中心某采血组献血的13 726人次献血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比浊图片法判断献血者脂肪血的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研究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人体质量指数(BMI)]、献血季节、献血次数对脂肪血发生的影响.结果 本组13 726人次献血者所捐献血液中,脂肪血为990人次,脂肪血发生率为7.2%(990/13 726).其中,重度乳糜的脂肪血为351人次,占2.6%(351/13 726),中度乳糜的脂肪血为639人次,占4.7%(639/12 727).男性献血者脂肪血发生率为9.3%(632/6 799),高于女性的5.2%(358/6 927),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0.85,P<0.05);已婚献血者脂肪血发生率为10.4%(551/5 290),高于单身者的5.2%(439/8 436),并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x2=127.17,P<0.05).不同年龄段、文化程度、职业、BMI、献血季节、献血次数的献血者脂肪血发生率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x2=24.37、61.91、23.53、101.39、10.41、11.52,P<0.05).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1.71,95%CI:1.48~1.91,P<0.05),年龄(OR=1.20,95%CI:1.09~1.33,P<0.05),职业(OR=0.96,95%CI:0.94~0.98,P<0.05),BMI(OR=1.71,95%CI:1.53~1.90,P<0.05)及献血季节(OR=0.91,95%CI:0.86~0.98,P<0.05)是献血者发生脂肪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成都市献血者脂肪血的分布具有明显倾向性,主要集中在男性、肥胖、35岁以上的献血人群,应针对这部分献血人群采取相应措施,最大程度的避免不合格血液采集,有效降低脂肪血的发生率,减少血液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有氧运动干预对改善献血者血管弹性、减少献血反应的原因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由于血管细、弹性差、既往曾发生献血反应的献血者200例,根据有氧运动干预情况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实验组无偿献血者给予有氧运动干预,对照组无偿献血者给予常规处理,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无偿献血者血管管径、血流速度、血管粗细、血管弹性、献血反应发生及采血不足量情况。结果干预前实验组无偿献血者血管管径为(0.28±0.06)cm,对照组为(0.27±0.05)cm,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无偿献血者血管管径为(0.48±0.06)cm,对照组为(0.29±0.05)cm,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血液流速加快、血管外观变粗、血管弹性增强,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有99例符合献血标准的献血者参加献血,2例出现献血反应,无1例出现采血不足量。对照组有67例符合献血标准的献血者参加献血,有12例出现献血反应,3例出现采血不足量,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氧运动可明显改善献血者BMI、血压、心率,扩大血管管径,增强血管弹性,有效降低献血反应及采血不足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对献血者采血量不足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规定,献血者献血量一般为200ml或400ml为一个标准单位,不足标准为采血量不足。采血量不足可引起抗凝剂与血液比例失调,这样的血液不能应用于临床。在实际的采血操作中,受性别、年龄、血型、季节、受教育程度、采血操作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采血量不足的现象时有发生。笔者对北京市血液中心2003年2月至2005年1月2年中采血量不足的血液进行分析,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旨在探讨采血量不足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血液是宝贵的资源,采血不足量在献血后血液报废原因中占一定的比例[1],采血不足量不仅浪费血液资源及原辅材料,同时还给献血者带来一定的痛苦和精神压力,从而不利于推广全民无偿献血。为探索预防采血不足量的措施,达到科学合理利用血液资源,保护血液资源的目的,本文对本血站2000年、2001年共362人次,42 972 m l不足量血液进行原因分析,采取了相应的预防措施,明显地降低了采血不足量的发生率。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分析海南地区不足量献血情况,了解不足量献血的分布状况,寻找不足量献血产生规律,为减少不足量献血的产生提供帮助。方法收集2014年2 454例不足量献血数据信息,统计分析不足量比例及其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情况。结果海南地区2014年不足量献血比例为2.74%,重复献血和首次献血、街头献血和团体献血、男性献血和女性献血产生的不足量献血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除重复献血和街头献血以外,400 m L献血和200 m L献血产生的不足量献血差异也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献血者自身状态是不足量产生中的重要因素。做好献血服务,加强与献血者沟通交流,提高采集技术,有助于减少采血不足量发生,节约血液资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善献血环境,加强细节服务在无偿献血工作中的效果。方法将2016年10月至2017年6月在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步行街采血车上的献血者作为对照组,2017年10月至2018年6月在该地献血方舱内的献血者作为试验组(在献血服务过程中改善献血环境,加强细节化服务),从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不同年龄段初次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献血者满意度和非标量血液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改善献血环境,加强细节化服务,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呈下降趋势。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48%,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初次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其中18~25岁,25~35岁两个年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5~45岁、≥45岁两个年龄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献血者平均满意度更高。试验组非标量血液总量减少,报废血量减少。结论创造良好的献血环境,加强细节服务可以降低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减少报废血量,提高献血者满意度,稳定和扩大献血队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站采血过程中引入细节管控模式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3月来苏州市中心血站献血的献血者889人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模式;选择2020年4月至6月来苏州市中心血站献血的献血者1 087人作为观察组,实施细节管控管理模式。对比两组献血者血液报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血液总报废率(1.38%)低于对照组(3.04%)(P<0.05);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1.29%)低于对照组(4.05%)(P<0.05);观察组献血者对服务态度、技术水平、总体评价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站采血过程中引入细节管控管理模式可降低血液报废率,减少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提高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全血采集不足量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运用品管圈活动的管理方法,分析影响全血采集不足量的主要因素,制定对策并组织实施。比较改善前后全血采集不足量发生率,评价本品管圈有形成果和无形成果。结果改善后全血采集不足量发生率由原来的1.50%降到0.67%,下降幅度达0.83%。改善前后比较,献血反应和采血不畅2项指标有差异(P<0.05)。活动后的达标率为108%,达到了预期目标。圈员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凝聚力都有一定程度提高。结论本次品管圈活动降低全血采集不足量发生率,减少血液报废,保证了血液质量,提高血液采集成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单采血小板后皮下血肿成因及解决对策。方法从天府广场爱心献血屋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分析皮下血肿发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结果 1 339例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出现皮下血肿的35例(2.61%),单采血小板单人份者发生率与单采血小板双人份者无明显差异,女性献血小板者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献血小板者(P0.05),初次献血者发生率显著高于≥2次献血者(P0.05)。结论针对单采血小板后皮下血肿形成具体原因,结合当前单采血小板工作人员及献血者实际情况,加强对易出现血肿的献血者实现人性化服务,做好献血小板前、中、后的处理,能减少皮下血肿发生,提高献血者的舒适度,有助于献血者保留。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无偿献血采集过程中发生采血不足量原因的分析,采取针对性控制措施,有效减少血液报废,更好地保障医院临床用血。方法汇总2014年1月-2016年12月3年的采集量,以及发生采血不足量的各种原因,做为研究对象,采取针对性措施,观察其效果。结果针对发生采血不足量的原因采取对员工培训,加强与献血者沟通等措施,采血不足量现象从2014-2016年呈逐年下降趋势,所占比例从0.29%下降至0.20%。结论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静脉采集技术,加强宣传做好献血者沟通及服务,缓解献血者情绪,为献血者营造温馨、和谐、有序的献血氛围,有助于减少采血不足量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杜红梅 《中国输血杂志》2011,24(11):951-952
目的探讨影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个体相关因素,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保证献血者的健康。方法对2008年4~12月本站采集的516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单采献血者发生不良献血反应个体相关影响因素及影响效果。结果 516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44例,总反应率8.5%,其中轻度10(1.9%),中度3例(0.6%),重度未见;枸盐酸盐中毒占31例(6.0%),不同个体因素的献血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不同。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献血反应的主要因素有:性别、体重、血液体外循环量。结论性别、体重、血液体外循环量可能是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各因素造成的低血容量是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低体重、初次献血、年龄偏小的女性更容易发生献血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