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陈兰 《山西护理杂志》2011,(9):2259-2261
综述国内外预检分诊的概况,分析了我国预检分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提高预检分诊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陈兰 《护理研究》2011,25(25):2259-2261
综述国内外预检分诊的概况,分析了我国预检分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提高预检分诊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北京市急诊分诊护士预检分诊决策能力,探索其相关因素,对构建急诊分诊护士岗位培训体系提供指导意见。方法抽取北京市15所三级甲等医院206名急诊分诊护士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预检分诊决策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士预检分诊决策能力总分(149.53±30.77)分,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认知行为、经验及技术信心、直觉、评判性思维。职称、进修级别、急诊相关证书、参加病例讨论是护士预检分诊决策能力的影响因素(P0.01或P0.05)。结论北京市15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急诊分诊护士预检分诊决策能力整体水平低,预检分诊考核系统不完善。提示护理管理者可通过进修、组织病例讨论等方法提高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进而提高护士的预检分诊决策能力。  相似文献   

4.
谭耘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7):1640-1641
目的了解急腹症预检分诊的准确性,分析影响预检分诊准确性的因素,提出针对性措施,降低急腹症预检分诊失误率。方法回顾分析急诊室186例急腹症患者的资料,统计预检分诊的准确率。结果预检分诊的正确率,内科86.1%,外科63.1%,泌尿科和妇产科均为30%~40%,心内科为25%。结论造成分诊失误的因素有环境因素、患者和家属因素及分诊护士主观因素。熟练掌握急腹症分诊技巧、注意沟通技巧、加强业务学习,提高预检护士综合素质是降低急腹症分诊失误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医院预检分诊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方法采用临床资料查验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2月至2018年1月就诊的60 000例患儿资料,总结儿童医院预检分诊中存在的问题,并探寻出解决对策。结果儿童医院分诊应注重优化急诊分诊检验流程,实现科学化管理,提升医院整体服务能力。结论分析儿科预检分诊过程中存在问题,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为急诊科的后续治疗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降低急性心肌梗死(AMI)预检分诊失误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AMI预检分诊失误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AMI预检分诊失误占同期AMI分诊总数的13.95%;不同护龄、不同学历分诊护士AMI预检分诊失误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诊护士的护龄、学历是分诊失误的影响因素.结论 提高急诊护士临床分诊经验及专业理论水平,全面收集病史资料可有效降低AMI预检分诊失误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诊预检分诊黄区候诊病人转红区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检护士评估病人病情、早期介入干预、预防候诊病人病情变化提供可行性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1年3月浙江省某三级甲等医院217例急诊预检分诊黄区候诊转红区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调查黄区候诊病人转红区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调查了3 034例预检分诊黄区病人,其中转红区病人为217例,发生率为7.1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人性别、年龄、体温、心率、呼吸、收缩压、指脉氧饱和度(SpO2)、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表(MEWS)评分、分诊科室、主诉累及系统、入院途径对急诊预检分诊黄区候诊病人转红区有影响(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年龄大、内科系统疾病、非步行入院、体温低是急诊预检分诊黄区病人转红区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诊预检分诊黄区候诊病人转红区危险因素主要包括病人性别、年龄、分诊科室、入院途径及体温。预检分诊护士在面对老年男性病人、就诊内科系统疾病、非步行入院、体温处于较低水平的病人时应提高警惕,加强巡视,及早...  相似文献   

8.
急腹症预检分诊的正确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雪琼 《护理与康复》2009,8(7):597-598
目的了解急腹症预检分诊的正确性,分析影响预检分诊正确性的因素,提出针对性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急诊室215例急腹症患者的资料,统计预检分诊的正确率。结果预检分诊的正确率,妇科为100%,心内科为80%,内科、外科、泌尿科均在94%~95%。预检分诊的正确性与预检时间及护士的业务水平有关。结论必须提高预检护士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还要掌握分诊技巧,更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才能有效提高急腹症预检分诊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三区四类”预检分诊表在急诊分诊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对分诊护士进行“三区四类”预检分诊表的相关知识培训,考核合格后使用表单对所有急诊就诊患者进行预检分诊,比较实施前后的分诊效果。结果提高了护士分诊正确率,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运用“三区四类”预检分诊表分诊,客观、准确、实用,能提高护士的分诊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将FOCUS-PDCA持续质量改进应用于门诊预检分诊, 探究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预检分诊持续质量改进FOCUS-PDCA模式开展前(2020年9月1日至2021年2月28日)及开展后(2021年3月1日至9月1日)分别5 430例、5 68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分别纳入对照组和观察组, 并将研究期间14名门诊预检分诊护理人员纳入研究。比较两组的分诊质量、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分诊护理人员、患方、疾病原因引起的分诊失误占比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预检分诊时间、分诊挂号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预检分诊失误率较对照组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门诊预检分诊质量考核标准表7方面评分与总分、预检分诊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5方面评分与总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门诊预检分诊管理中应用FOCUS-PDCA持续质量改进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提升分诊质量和门诊护理质量, 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急性高危胸痛可在短时间内出现病情快速变化甚至死亡,预检分诊可对患者进行快速病情评估并判定其优先级,是急性胸痛患者风险评估的关键环节。该文阐述急性胸痛患者急诊预检分诊标准、评估方法和工具,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展望,旨在为急诊预检分诊胸痛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分析急诊科护士预检分诊能力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 2022 年 6 月至 2022 年 12 月在我院执业的 45 名急诊 科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对其一般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应用预检分诊决策量表(TDMI)对护士分诊能力进行 评价。结果 急诊科护士 TDMI 总得分(156.49±12.36)分。急诊科护士预检分诊能力与急诊工作年限、预检分诊工作年限、文 化程度、职称、是否取得急诊相关证书、是否经过急诊分诊正规培训、是否参加过病例讨论以及考核时间间隔等方面有关(P<0.05)。 结论 急诊科护士预检分诊能力有待提高。可从加强预检分诊规范化培训、组织参加病例讨论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提升急诊科 护士预检分诊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5级国际预检系统在急诊科患儿预检分诊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应用5级国际预检系统对13878例急诊科患儿实施规范化的预检分诊管理,首先对分诊人员开展相关培训,然后成立预检分诊小组,根据本院情况制订预检分诊流程图,应用快速评估工具以及5级预检分诊标准,进行恰当的分流。结果:就诊患儿以0~1岁为主;新生儿以黄疸居多,非新生儿以呼吸道症状、消化系统疾病、发热、意外伤害居多;护士与医生分诊级别的统计,计算Kappa值为0.78,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结论:应用急诊科患儿5级预检分诊系统实现了分级的准确率和效率,能够迅速准确地识别患儿病情的轻重缓急,避免预检分诊不准确而延误病情。  相似文献   

14.
总结了再评估的概念及在急诊预检分诊中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再评估在国内外的发展及应用、在儿科急诊预检分诊中的作用,认为研究再评估在急诊预检分诊中的进展,可为制定相关护理流程提供参考,进而保障真正的急诊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急诊预检分诊现状及采用持续质量改进( CQI )后对分诊准确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6月我院急诊科未实施CQI前的预检分诊漏诊、误诊及准确率状况,并与2013年1~6月实施CQI后的状况进行比较,评价持续质量改进的实施效果。结果2013实施CQI后,急诊预检分诊率(100%)、准确率(95%)、分诊过程质量考核评分(92.37±3.65)均显著高于2012年未实施CQI前( P<0.05);急诊预检分诊误诊率(2%)、漏诊率(7%)、护理纠纷率(1%)、预检分诊平均时间(35.27±6.31) s明显低于2012年( P<0.05)。结论持续质量改进能显著提高急诊预检分诊准确率,提升分诊工作效率,降低误诊、漏诊率,保障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两种预检分诊模式对三级综合医院儿科急诊分诊质量的影响,建立系统化的预检分诊模式,优化分诊流程,提高分诊质量。方法将2014年1-3月在我院就诊的72 821例患儿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预检分诊模式分诊;将2014年10-12月在我院就诊的78 135例患儿设为研究组,采用系统化预检分诊模式分诊。比较两组间的分诊准确率、抢救成功率、死亡率、纠纷发生率及候诊意外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儿的分诊准确率为96.28%,高于对照组的81.22%;两组间抢救成功率、死亡率、纠纷发生率、候诊意外发生率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化预检分诊模式在分诊标准、分诊流程、分诊工具、人员配备等方面均有很大程度的优化,可以提高分诊准确率和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纠纷发生率和候诊意外发生率,促进患儿就诊全过程的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流行期间急诊科预检分诊护士的工作体验,为完善护理对策,提升护士疫情应对能力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目的抽样法,选取深圳市人民医院急诊科10名预检分诊护士作为访谈对象,进行深度访谈,采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分析访谈资料。结果:共总结出四个主题,即感染风险的担忧、分诊压力大、感恩感激及对管理者的期望。结论:在COVID-19流行期间,预检分诊护士的工作体验主要体现在感染风险的担忧,分诊工作强度高、压力大,团队协作性较好,能得到管理者的关怀。提示管理者在重大传染病流行期间应充分保证急诊科预检分诊护士人力配置,加大培训力度,加强应急演练,制订更加完善急诊护理对策,提高预检分诊护士应对传染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诊预检分诊信息系统对急诊预检分诊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7年11月—2018年10月收治的60例急诊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将2018年5月以前收治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急诊预检分诊方式对患者进行预检分诊;将2018年5月及以后收治的3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急诊预检分诊信息系统对患者进行预检分诊。记录并比较两组的分诊评估用时、分诊挂号用时、分诊准确率及危重患者检出率、危重患者等候时间、危重患者候诊意外发生率,设计满意度调查问卷分别对急诊患者或家属满意度及急诊医护人员满意度进行评价并比较。结果观察组的分诊评估用时、分诊挂号用时均较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的危重患者等候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的分诊准确率、危重患者分诊检出率分别为96.67%、100.00%,高于对照组的86.67%、50.00%,候诊意外发生率(0)低于对照组(16.67%),但以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或家属对急诊候诊环境、就诊次序、等候时间、预检服务、信息沟通等各项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急诊预检分诊信息系统实施后,急诊医护人员对急诊分诊正确性、候诊有序性、就诊优先性、患者依从性、使用方便性等各项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急诊预检分诊信息系统能够显著提高急诊预检分诊质量,并提高患者的就诊满意度以及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刘安  刘远飞  张少丽  高洁 《护理学报》2016,23(23):24-26
目的:通过采用持续质量改进FOCUS-PDCA模式,研究其对提高门诊预检质量的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6—12月我院门诊预检接待的22423例次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退换号人次,询问退换号原因,进行分析,采用持续质量改进FOCUS-PDCA模式及时进行调整改进。并与2014年同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采用持续质量改进FOCUS-PDCA模式后,预检分诊失误率从9.48%下降到5.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退换号原因中分诊人员因素从3.08%降到1.34%;患者及家属原因从2.76%降到1.35%;疾病因素从2.54%降到1.55%;医院管理因素从1.11%降到1.04%。结论应用FOCUS-PDCA模式可明显提高门诊预检分诊质量,值得进一步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提高急诊抢救及护理的质量,预检分诊是关健。分析日常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落实对应措施,提高急诊预检分诊的质量。 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31日48971人次急诊患者,分析误诊率及误诊的原因,找出对应措施。 结果 在制度执行、操作规范、业务技能、护患沟通等方面都有提高,预检分诊的质量有了较明显的提高 结论 急诊分诊正确率的提高,也提示着急诊护理抢救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为抢救患者的生命提供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