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对照分析持续膀胱冲洗间断开放引流和传统开放引流处理患者拔除尿管前尿液培养指标及拔除尿管时间的差异,评价不同方法对患者的影响。方法 58例泌尿系术后行膀胱冲洗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9例,实验组在持续膀胱冲洗时采用间断开放引流,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行膀胱冲洗,取持续膀胱冲洗72 h及拔管前的尿管内尿液进行尿细菌培养,比较两组尿细菌培养阳性率差异;记录比较两组导尿管留置时间。结果两组患者持续膀胱冲洗72 h及拔管前尿细菌培养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尿管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05)。结论持续膀胱冲洗间断开放引流能明显缩短术后患者导尿管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容量负压玻璃吸引瓶在持续膀胱冲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80例持续膀胱冲洗患者按入院奇偶数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两组持续膀胱冲洗方法相同,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一次性引流袋接尿管持续引流;观察组采用大容量负压玻璃吸引瓶持续引流。比较两组术后发生凝血阻塞例数、膀胱痉挛例数、尿细菌培养结果、尿红细胞计数、人均冲洗液量、人均耗材、人均持续冲洗时间、人均护理时数。结果两组尿细菌培养均无阳性病例,无尿路感染发生;两组患者术后尿红细胞计数、人均冲洗液量、人均材料消耗、人均持续冲洗时间、人均护理时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大容量负压玻璃吸引瓶进行持续膀胱冲洗省时、省力,能减少术后出血、凝血阻塞及膀胱痉挛的发生,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容量负压玻璃吸引瓶在持续膀胱冲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80例持续膀胱冲洗患者按入院奇偶数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两组持续膀胱冲洗方法相同,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一次性引流袋接尿管持续引流;观察组采用大容量负压玻璃吸引瓶持续引流。比较两组术后发生凝血阻塞例数、膀胱痉挛例数、尿细菌培养结果、尿红细胞计数、人均冲洗液量、人均耗材、人均持续冲洗时间、人均护理时数。结果两组尿细菌培养均无阳性病例,无尿路感染发生;两组患者术后尿红细胞计数、人均冲洗液量、人均材料消耗、人均持续冲洗时间、人均护理时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大容量负压玻璃吸引瓶进行持续膀胱冲洗省时、省力,能减少术后出血、凝血阻塞及膀胱痉挛的发生,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膀胱尿道联合冲洗在预防男性留置尿管患者尿路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08年10月~2011年7月本院收治的外伤致截瘫需留置尿管的男性患者,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60例采用膀胱尿道联合冲洗,对照1组45例进行常规膀胱冲洗,对照2组45例给予常规尿管护理,不进行膀胱冲洗.3组患者分别在留置尿管的第1、4、7、10、14 d进行尿液细菌培养及高倍镜检查,比较尿液细菌培养阳性率的差异.结果 留置尿管后第7、10、14 d,实验组尿液细菌培养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均P<0.05).结论 对于高位截瘫需要留置尿管的男性患者,采用膀胱尿道联合冲洗能有效降低尿道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袁展望  李武平  张永琴 《护理研究》2014,(11):1340-1342
[目的]探讨ICU留置导尿管病人不同更换周期对尿路感染阳性率及导尿管内腔细菌菌落计数的影响,为临床合理选择更换导尿管时间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导尿管更换时间不同,将病人随机分为每周更换组(A组)和2周更换组(B组),共63例。在病人留置导尿管当天、第7天、第14天,分别采集晨起清洁中段尿,进行尿培养、尿常规检测。无菌剪刀留取导尿管膀胱内段气囊处2cm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计数。[结果]A组尿培养阳性率为29.03%,B组尿培养阳性率为33.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7);革兰氏阴性杆菌、革兰氏阳性球菌、真菌在两组间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义(P0.05);两组导尿管内腔菌落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1);A组导尿管细菌培养阳性率为41.92%,B组导尿管细菌培养阳性率为51.5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3)。[结论]长期留置尿管病人可2周更换1次导尿管。  相似文献   

6.
长期留置尿管患者膀胱冲洗用溶液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不同膀胱冲洗用溶液与长期留置尿管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将90例长期留置尿管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用生理盐水、1∶5 000呋喃西林、0.25%氯霉素进行膀胱冲洗,比较尿液细菌培养阳性率,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生理盐水组7 d、14 d、28 d尿液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26.7%、40.0%、60.0%,1∶5 000呋喃西林组分别为10.0%、16.7%、20.0%,0.25%氯霉素组分别为6.7%、13.3%、16.7%,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膀胱冲洗用溶液影响长期留置尿管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对长期留置尿管患者应做菌谱鉴定,以筛选出具有特异性的冲洗用溶液。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ICU留置导尿管病人不同更换周期对尿路感染阳性率及导尿管内腔细菌茵落计数的影响,为临床合理选择更换导尿管时间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导尿管更换时间不同,将病人随机分为每周更换组(A组)和2周更换组(B组),共63例。在病人留置导尿管当天、第7天、第14天,分别采集晨起清洁中段尿,进行尿培养、尿常规检测。无菌剪刀留取导尿管膀胱内段气囊处2cm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计数。[结果]A组尿培养阳性率为29.03%,B组尿培养阳性率为33.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7);革兰氏阴性杆菌、革兰氏阳性球菌、真菌在两组间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义(P〉0.05);两组导尿管内腔菌落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1);A组导尿管细菌培养阳性率为41.92%,B组导尿管细菌培养阳性率为51.5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3)。[结论]长期留置尿管病人可2周更换1次导尿管。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导管护理干预对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控制效果及干预策略分析,以提高医疗治愈水平,减轻患者痛苦。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间在本院住院并留置导尿管的患者121例,其中38例出现尿路感染,83例患者未出现尿路感染症状。综合导管留置时间、是否进行膀胱冲洗、尿道口消毒是否彻底、24 h尿量及导尿管更换时间对留置导尿管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情况进行分析,并总结出相应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根据多因素分析显示留置导尿管时间≥5 h的患者感染率为42.3%,留置时间5 h的感染率为16.0%;进行膀胱冲洗的感染率为41.5%,未进行膀胱冲洗的感染率为19.6%;尿道口消毒不彻底的感染率为37.5%,消毒彻底的感染率为19.5%;24 h尿量≥3 000 ml的感染率为24.3%,24 h尿量3 000 ml的感染率为42.6%;导尿管更换时间≥4周的感染率为41.7%,导尿管更换时间4周的感染率为24.6%,各项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导管护理干预对于尿路感染预防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在泌尿外科留置尿管患者临床上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留置尿管是否膀胱冲洗及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留置尿管是否行膀胱冲洗与尿路感染之间的关系,以确定对留置尿管患者是否需要行膀胱冲洗。方法将60例留置尿管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排除已有泌尿系感染病例,试验组留置尿管后不做膀胱冲洗,对照组留置尿管后按常规每日行膀胱冲洗2次,两组追踪监测拔除尿管后尿液以及尿管与引流袋连接处细菌培养结果,对比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两组细菌培养结果阴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留置尿管不行膀胱冲洗不会增加引起尿路感染的机会,而对留置尿管为预防尿路感染而常规给以膀胱冲洗无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静脉留置针介入膀胱冲洗,预防留置尿管伴随性尿路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尿潴留病人分为2组,实验组用静脉留置针介入双腔气囊导尿管,用1/5000呋喃西林液500ml行膀胱冲洗;对照组用普通双腔气囊导尿管,用1/5000呋喃西林液500ml常规膀胱冲洗.分别在留置尿管的第4、6、8、10 d及拔管前进行尿液细菌培养.结果留置尿管后的第8、10 d和拔管前细菌培养,实验组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5).结论使用静脉留置针介入双腔气囊道尿管行膀胱冲洗,预防尿路感染的效果优于普通双腔气囊导尿管常规膀胱冲洗.  相似文献   

11.
单向冲洗式气囊导尿管的临床应用与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观察应用单向冲洗式气囊导尿管预防留置尿管伴随性尿路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将瘫痪并尿潴留病人分为 2组 ,实验组 5 0例采用单向冲洗式导尿管 ,用 1/ 5 0 0 0呋喃西林液 5 0 0ml小量持续膀胱冲洗 ;对照组 4 6例采用普通三腔气囊导尿管 ,用 1/ 5 0 0 0呋喃西林液 5 0 0ml小量持续膀胱冲洗。分别在留置尿管的第 3、5、7、10天和拔尿管前进行尿液细菌培养 ,并对拔除导尿管后的气囊头进行细菌培养。结果 :留置尿管后的第 7、10天和拔管前尿液细菌培养以及拔除导尿管后的气囊头细菌培养 ,实验组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χ2 =7.33,P <0 .0 0 1;χ2 =7.92 ,P <0 .0 0 5 ;χ2 =11.16 ,P <0 .0 0 5 ;χ2 =11.16 ,P <0 .0 0 5 )。结论 :使用单向冲洗式气囊导尿管并进行小量持续膀胱冲洗 ,预防尿路感染的效果优于普通三腔气囊导尿管。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静脉留置针介入膀胱冲洗,预防留置尿管伴随性尿路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尿潴留病人分为2组,实验组用静脉留置针介入双腔气囊导尿管,用1/5000呋喃西林液500ml行膀胱冲洗;对照组用普通双腔气囊导尿管,用1/5000呋喃西林液500ml常规膀胱冲洗.分别在留置尿管的第4、6、8、10 d及拔管前进行尿液细菌培养.结果留置尿管后的第8、10 d和拔管前细菌培养,实验组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5).结论使用静脉留置针介入双腔气囊道尿管行膀胱冲洗,预防尿路感染的效果优于普通双腔气囊导尿管常规膀胱冲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式膀胱冲洗对留置尿管患者尿液细菌培养的影响。方法选择留置尿管48例,按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常规组26例,改良组22例。常规组按医嘱给予NS250 ml+庆大霉素16万u膀胱冲洗,保留30 min。改良组按医嘱先给予NS150 ml膀胱冲洗后,剩下NS100 ml+庆大霉素16万u滴入膀胱,保留30 min。均每天一次。分别在膀胱冲洗后第3、6、10天留取中段尿作尿细菌培养,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以观察膀胱冲洗的效果。结果改良组置尿管后第3、6天尿液细菌培养阳性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良组置管后第10天尿液细菌阳性率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式膀胱冲洗能有效减少留置尿管患者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导致长期留置气囊导尿管的老年女性病人发生漏尿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护理对策。方法:选择62例长期留置气囊尿管的老年女性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取尿管气囊注入合适的生理盐水量、合理安排膀胱冲洗次数、更换尿管时间等护理措施;对照组采用留置尿管常规护理。结果:长期留置气囊尿管的老年女性病人漏尿与导尿管气囊注入生理盐水量、膀胱冲洗次数、更换尿管时间有关,实验组漏尿发生率为6.45%,对照组漏尿发生率为2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尿管进行正确有效的护理,可有效预防和减少老年女性病人漏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临床上应用塑料尿袋以来,对防止泌尿系逆行感染起到很大作用,但各医院对尿袋的更换时间掌握不一,缺乏科学的依据。为此,我院从1990年3月至10月,选择不同留置尿管患者,应用塑料尿袋的不同时间,进行细菌培养和监测。现将其监测方法和结果介绍如下。一、临床资料与标本留取方法 1.临床资料:随机选择留置尿管前,尿培养阴性的住院患者共36例。男28例,女8例。年龄最小8岁,最大82岁,平均年龄51.6岁。分为膀胱持续冲洗组(甲组)和单纯留置尿管组(乙组),每组各18例。两组病种为:膀胱持续冲洗组前列腺增生症手术后10例,膀胱肿瘤电切术后8例。单纯留置尿管组,前列腺增生症并发尿潴留8例,尿道成形术后3例,尿道囊肿切除术后8例,左侧肾上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提出干预措施.方法 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对108例在本院住院期间接受过留置导尿管患者的尿路感染发生情况与患者年龄、性别、合并慢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等、膀胱冲洗与否、尿道口清洗消毒和留置尿管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留置尿管的时间越久,菌尿的发生率越高(P<0.01);膀胱冲洗组菌尿的发生率高于不冲洗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与性别有关,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P<0.05);留置尿管期间用消毒剂消毒尿道口与用生理盐水清洗尿道口菌尿的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P>0.05);尿路感染的发生还与年龄与合并基础疾病有关.结论 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的适应证,严格无菌操作,留置尿管后不行膀胱冲洗,尿道口清洗不用消毒剂,缩短尿管留置时间,对有严重基础疾病患者采取监控措施能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留置尿管患者预防尿路感染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对留置尿管患者预防尿路感染进行了护理研究,随机选择100 例留置尿管的住院患者分为3 组,均使用一次性密闭引流,每5d 更换整套导尿系统1 次,甲组50 例为研究组,不冲洗膀胱,用05% 碘伏消毒尿道口;乙、丙 2 组各 25例为对照组,分别用02% 呋喃西林和庆大霉素8 万 U 加生理盐水冲洗膀胱。3 组共做尿细菌培养397 例次,结果:不冲洗膀胱的甲组,菌尿率明显低于冲洗膀胱的乙、丙2 组(经x2 检验, P< 001),菌尿发生的时间也延迟;乙、丙2 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研究证明,不冲洗膀胱,保持导尿系统更好的密闭性,对预防尿路感染有效;冲洗膀胱无预防尿路感染的作用相反有增加感染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提出预防措施.[方法]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对2009年307例病人在住院期间接受过留置尿管病人的菌尿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监测前菌尿症感染率为7.06%,监测干预后感染率为3.85%.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与性别有关,女性病人明显多于男性;更换引流袋的时间和病人的菌尿明显相关,3 d更换引流袋的菌尿发生率低于每天更换者(P<0.01);膀胱冲洗菌尿的发生率高于不冲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留置尿管的时间越久,菌尿的发生率越高(P<0.01);尿路感染的发生还与某些基础疾病有关.[结论]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的适应证,严格无菌操作,留置尿管后不行膀胱冲洗,引流袋每周更换2次,缩短尿管留置时间,对有严重基础疾病病人采取监控措施能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改良膀胱冲洗方式联合护理干预对长期留置尿管患者相关的泌尿系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7年12月在本科住院行长期留置尿管患者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实验组采用改良膀胱冲洗方式联合护理干预,对照组进行常规膀胱冲洗。分别在留置导尿3 d、7 d时作尿液细菌培养。结果留置导尿3 d时,2组患者尿培养病原菌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留置导尿7 d时,实验组尿培养病原菌阳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长期留置尿管患者运用改良膀胱冲洗方式联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泌尿系统感染率,但长期留置导尿时间过长几乎所有患者均会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因此应尽量缩短患者长期留置导尿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活性银离子抗菌凝胶外涂润滑导尿管对留置尿管尿路感染的防治效果。方法 2013年2月至2014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EICU)收治的留置导尿、且在本科住院时间超过7d的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活性银离子抗菌凝胶外涂润滑导尿管后按无菌技术操作的要求置入导尿管,接尿袋密闭式引流;对照组患者采用无菌液状石蜡外涂润滑导尿管后按无菌技术操作的要求置入导尿管,接尿袋密闭式引流。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留置尿管后的第1、3、5、7d的尿液细菌培养结果及更换留置尿管时患者的依从性。结果留置尿管后的第1、3、5、7d,观察组患者的尿路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更换留置尿管时观察组患者的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4.033,P0.01)。结论活性银离子抗菌凝胶外涂导尿管可预防留置尿管尿路感染,并提高更换导尿管时患者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