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胃痛的发生,主要由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导致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本文主要讨论由外邪、饮食、情志等因素引起的实证胃痛,将其分为寒邪客胃证、湿热中阻证、饮食伤胃证、肝气犯胃证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
李可  伍磊  刘冰 《国医论坛》2021,36(1):66-67
通过查阅文献,结合急性胃痛的病因,将急性胃痛分为寒邪客胃证、肝气犯胃证、饮食伤胃证三大证型。针灸治疗时应审证求因,以"通"为用,选取足三里、梁丘、内关为主穴,寒邪客胃证配伍中脘,同时艾灸神阙穴;肝气犯胃证配伍太冲、合谷;饮食伤胃证配以不容、承满、公孙。根据不同证型,配以相应的针刺补泻手法,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马占强  葛明 《河南中医》2006,26(6):45-46
胃脘痛是由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胃脘痛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等。临床上胃脘痛多见于慢性疾病,正所谓“久病多瘀”、“百病多有痰作祟”,笔者在临床中从这两点出发辨证治疗胃脘痛,每取良好的疗效,现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歧骨处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是消化科常见病、多发病。证型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寒等,其中肝气犯胃证型较为常见。因由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所致。余在临床上采用肝胃同治,以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为主,辨证选方,病程短,气滞为主者,治以柴胡疏肝散加减;肝胃郁热者,治以丹栀逍遥散加减。肝气郁久,化火伤阴者,治以柔肝养胃汤加减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罗伟生教授认为胃脘痛,病位虽在胃,但与肝、脾关系密切。临床发病以脾虚为根本病因,以气滞、血瘀、寒邪、湿热等为标,根据不同的病因,可分为肝气犯胃、瘀血停胃、寒邪客胃、湿热中阻、饮食伤胃、脾胃虚寒等证型。临床上多见肝气犯胃型,肝气犯胃又可分为肝郁气滞与肝郁脾虚两类,故治疗胃脘痛,罗教授主要以调理肝脾为主。肝郁气滞当以疏肝解郁,理气止痛,肝郁脾虚当以益气健脾,疏肝和胃。并在治疗上独创七方胃痛散,辨证治疗各类顽固性胃脘痛。罗教授强调治疗胃痛一定要分清虚实寒热,在治疗上要因人而异,调和气血阴阳,最终才能达到脾胃气机升降有序,胃和自安。  相似文献   

6.
针药并用治疗胃脘痛10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胃脘痛是中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是由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濡养而发生的疾病。按中医辨证较常见的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肝胃郁热、脾胃虚弱五种类型。笔者多年来用针刺配合中药治疗胃脘痛,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胃脘痛是指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常伴有嗳气、反酸、呕吐等,主要因饮食伤胃、寒邪客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等而致。笔者对胃脘痛进行中医护理效果较好,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8.
杨永杰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5):151-151
目的:李师认为胃脘痛病初多因外邪、情志、食伤,随后可涉及肝、脾等脏腑之气机运行,致食积、痰湿、瘀血、郁热内生,不通则痛。本病之病机关键是气机阻滞、升降失常。辨证主要分为寒邪犯胃、饮食积滞、肝气犯胃、胃阴不足、瘀血停胃型,治疗以调气为主,时时照顾脾胃之元气,用药轻灵,动静结合,润燥相宜,升降和调。  相似文献   

9.
笔者根据胃痛发生的常见病因有寒邪犯胃、饮食积滞、肝气犯胃、脾胃虚寒4型,配合医生的辨证施治,对病者进行辨证施护,收到较好疗效。1寒邪犯胃情志护理:注意多做患者的解释工作,要求患者保养精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应安排阳光充足、室内暖和的病房,避免寒邪重...  相似文献   

10.
答: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病。本病多由饮食失节,寒温不调,损伤脾胃;或情志抑郁,肝气犯胃;或脾胃虚寒,寒邪凝滞所引起。胃脘痛主要涉及胃、肝、脾等脏腑。临床应根据患者疼痛的性质、特点及伴有症状进行辨证施治,分清虚实。其中,肝气犯胃,以胀痛为主,伴有肝气不舒的  相似文献   

11.
胃痛的发生,多由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等几个方面的原因所致。笔者在临床中从肝治胃,疗效显著,介绍于下。伊某,男,28岁。1987年4月20日初诊。胃脘  相似文献   

12.
笔者从6年间收治的急性胃癌病例中选取92例,其临床共同特点为胃痛发作急,疼痛剧烈拒按。按照中医辩证将其分为胃热型24例,肝气犯胃型42例,寒邪客胄型20例,饮食积滞型6例。胃热型以胃脘灼痛、渴喜冷饮、消谷善饥为辨证要点;肝气犯胃型以胃痛连胁、吞酸嘈杂,多因情志不畅而诱发为辨证要点;寒邪客胃型以胃痛暴作,得温痛减为辨证要点;饮食积滞型以嗳腐吞酸、有暴饮暴食  相似文献   

13.
吴强 《西部中医药》2001,14(2):48-49
胃痛,是指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的病证。本病发生与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等几个方面原因有关。笔者对50例胃痛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在中医药治疗的同时,进行辨证施护,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50例患者中,男22例,女28例;年龄在27-65岁;中医证候分型:寒邪客胃4例,饮食停滞6例,肝气犯胃9例,肝胃郁热8例,淤血停滞5例,胃阴亏虚7例,脾胃虚寒11例。所有病例在给予中医药治疗的过程中,加强精神与饮食的调摄,必要时配合针灸治疗。平均住院20天。2一般护理 病室应保持安…  相似文献   

14.
郑庆媛 《中国中医急症》2009,18(7):1176-1177
胃痛又称胃脘痛,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胃痛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饮食、烟酒、情绪、气候、环境等.发病机理归纳起来多为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等.故寒、郁、食、痰、瘀等导致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发为胃病,无论寒凝而病,食积而痛,气滞而痛,火郁而痛,血瘀而痛,阳虚胃失温养而痛,阴虚胃失濡养而痛,其因虽各有不同,但其"不通则痛"则是一致的,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当以开其郁滞、调其升降为目的,着眼一个"通"字,通则不痛,以通为顺.  相似文献   

15.
艾灸治疗胃痛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的一种常见反复发作性症状,由于痛及心窝部,故又名胃心痛,心下痛.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胃气宜降,以和为顺.如寒邪内客于胃,饮食不节伤胃、肝气横逆犯胃或脾胃虚弱,均可致胃气郁滞,失于和降而引起疼痛.多见于急、慢性胃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等胃部疾患.  相似文献   

16.
浅表性胃炎表现为脘痛、腹胀、呕吐、泛酸、嗳气、呃逆、纳差等。其病因病机有寒邪客胃 ,饮食伤胃 ,肝气犯胃 ,脾胃虚弱等。但南方雨水较多 ,水湿较重 ,湿邪侵袭人体 ,阻滞中焦 ,脾气不升 ,胃失和降 ,也可致病且常伴有头昏、乏力、口腻、舌苔白腻 ,夹热者黄腻 ,脉濡或濡数等症。其治法以理气和胃为主 ,再据审证求因而辨证施治。如邪盛以祛邪为主 ,正虚以养正为先 ,虚实夹杂者当邪正兼顾。拟经验方如下 :厚扑、陈皮、白术(或苍术 )、茯苓、腹皮、连翘、南沙参、砂仁、莱菔子、神曲、麦芽、山楂、苡仁、花粉、木香、白芍、甘草。疗效较好。方…  相似文献   

17.
胃痛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和脾胃虚弱等。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若寒邪客于胃中,寒凝不散,阻滞气机,可致胃气不和而疼痛;或因饮食不节,饥饱无度,或过食肥甘,食滞不化,气机受阻,胃失和降引起胃痛;肝对脾胃有疏泄作用,如因恼怒抑郁,气郁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亦可发生胃痛;若劳倦内伤,久病脾胃虚弱,或禀赋不足,中阳亏  相似文献   

18.
周志敏 《光明中医》2011,26(6):1261-1262
胃脘痛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以上腹部近心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痛经在胃。根据寒邪客胃、饮食停滞、肝气犯胃、肝胃郁热、瘀血停滞、脾胃虚寒进行辨证施护。  相似文献   

19.
胃脘痛辨证施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医对胃脘痛的辨证分型,分为脾胃虚寒型,肝气犯胃型,寒邪客胃型,肝火犯胃型,瘀血停滞型,饮食停滞型,运用辨证施护理论,从生活、饮食、心理及用药等其他方面进行护理,减轻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20.
胃脘痛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炎等疾病。在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本病多由寒邪客胃,饮食不节或不洁损伤脾胃,郁怒伤肝,肝气犯胃,以及久病或劳倦过度、脾胃受损等原因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气机不畅,最终造成“不通则痛”。老师认为,对于胃脘痛的辨证,首先应辨明其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