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观察腹主动脉瘤患者手术后全身炎症反应(SIRS)及单个/多器官功能障碍(S/MODS)发生率。方法:随机选择消化道肿瘤择期手术病例21例(组1),腹主动脉瘤16例(组2),根据术后3d内出现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对照判断SIRS及S/MODS发生率。结果:组1 SIRS发生率为14.3%,低于组2的81.3%;组1S/MODS发生率为4.8%,低于组62.5%。器官功能障碍主要出现在肺及肾脏。结论:腹主动脉瘤患者术后SIRS及S/MODS发生率显著高于消化道肿瘤患者。  相似文献   

2.
腹主动脉瘤(AA)伴发消化道出血与主动脉瘤消化道瘘(PAEF)有关,是腹主动脉瘤罕见、但极为严重的并发症.自1822年描述腹主动脉瘤消化道瘘起,目前世界文献报道病例约300余例[1].由于对该病的认识不足,PAEF常延误诊断和治疗,死亡率极高,多数死于尚未诊断或准备手术时.现结合国内外文献,报告原发性腹主动脉瘤肠瘘1例,并总结对该病的诊治体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肾下型腹主动脉瘤外科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血管外科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46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13例,年龄(54.6±3.6)岁]行外科手术治疗及8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62.0±4.1)岁]行保守治疗的肾下型腹主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对比2组病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保守治疗8例在住院期间死于动脉瘤破裂1例,随访4例,2例死于动脉瘤破裂;手术治疗组围手术期术后死亡3例,患急性缺血性直肠炎1例,术后住院(13.4±3.1)d,住院费用为(3.38±0.42)万元,随访22例,无与手术相关死亡病例;介入腔内治疗组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术后住院(7.4±1.2)d,住院费用为(11.21±1.55)万元,随访3例,无内漏及支架移位等并发症出现。结论外科治疗腹主动脉瘤临床疗效确切,手术切除和腔内修复腹主动脉瘤较保守治疗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4.
我院自 2 0 0 1年 1月~ 2 0 0 2年 10月共收治腹主动脉瘤患者 5例 ,全部病例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移植和动脉瘤切开人工血管嵌入移植术的治疗方法 ,采取了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现总结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护理体会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 5例 ,年龄 6 1~ 82岁。所有患者均为肾动脉下腹主动脉瘤 ,瘤颈 2~ 3cm ,其中单纯腹主动脉2例 ,腹主动脉瘤侵及双髂总动脉 2例 ,腹主动脉瘤合并髂总动脉瘤 1例。1.2 手术经过 手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下进行 ,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双侧股三角或下腹斜切口 ,分离双…  相似文献   

5.
116例腹主动脉瘤外科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瘤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总结1979年6月~2000年5月手术治疗的腹主动脉瘤116例,其中肾上型腹主动脉瘤9例。105例行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移植术。结果 有19例腹主动脉瘤破裂,手术死亡率47.4%,其余未破裂者手术死亡率3.1%。结论 术前诊断和手术时机的掌握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对腹主动脉瘤应积极择期手术,手术技术和麻醉监护水平的不断改进提高和围手术期的正确处理使腹主动脉瘤手术更为安全、快捷,术后恢复更快更好。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腹主动脉瘤十二指肠瘘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腹主动脉瘤消化道瘘是腹主动脉瘤少见但极为严重的并发症,是消化道出血的少见病因。本文报道1例原发性腹主动脉
瘤十二指肠瘘患者,以腹痛、便血、呕血为主要症状,经电子结肠镜、腹部增强CT及血管三维重建等检查确诊,及时行手术等治
疗,病人痊愈。
  相似文献   

7.
腹主动脉瘤1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的病因,诊断及手术时机的选择,术后并发症和腹主动脉瘤破裂的原因。方法:对15例腹主动脉瘤进行了手术切除。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式,采取直或分叉人造血管移植重建血管。结果:15例中选择性手术12例,腹主动脉瘤破裂3例,紧急手术抢救成功1例,术中死亡2例,术后第3天急性肾衰死亡1例,急性心肌梗死死亡1例,11例随访6个月-15年,1年后再次置换人造血管,术后第3年死亡1例,术后10年死亡1例,生存9例,其中1例右下肢供血不足。结论:采用人造血管置换手术是治疗腹主动脉瘤的唯一有效的方法,可纠正血管的形态,使血管通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防止腹主动脉瘤突然破裂而致死亡。  相似文献   

8.
苏旭  李滨  陈福真 《实用全科医学》2009,7(12):1282-1283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合并需外科手术的消化系统疾病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腹主动脉瘤合并消化系统疾病进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处理经验。腹主动脉瘤与消化系统疾病同期手术12例(同时行胆囊切除术5例,结肠癌根治术7例),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后行结肠癌根治术2例、食道下段癌根治术1例,先行胃癌根治术后再行腹主动脉瘤手术1例。结果发生食道胃吻合口瘘1例,术后第2天死亡。胃瘫1例,经保守治疗30d后恢复。14例存活8~60个月,无人工血管感染,无血管支架内漏,无肿瘤复发。结论腹主动脉瘤与消化系统疾病并存,只要全身和局部情况允许,应争取同期手术,反之应分期手术,合适病例在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后,再行消化系统疾病手术,这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胸、腹主动脉瘤治疗一直是血管外科的一个难题,传统方法为外科手术切除以后利用人造血管移植,但有相当数量有手术指征的腹主动脉瘤患者年龄大及合并心、脑、肺、肾等重要器官病变,所以传统术式病死率很高,择期手术的病死率为2%~7%,平均5%,而破裂的主动脉病死率竟高达50%~80%以上[1],且均死于手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对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的影响.方法我们分析了82例腹部术后在ICU留住患者,其中,男50例,女32例,平均在ICU留住8.8天.入ICU时APACHEII评分平均为10.8分.按临床资料分为SIRS组和非SIRS组,SIRS组中无明显感染者归为非感染性SIRS,有明确感染者分别诊断为全身性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结果按临床资料非SIRS组APACHEII评分平均为7.21分,SIRS组平均为13.34.SIRS组发生率为61.0%(50/82),SIRS组病死率为18%(9/50),而非SIRS组病死率为3.1%(1/32),明显低于SIRS组,二者之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急诊手术组SIRS发生率64.7%(22/34),其中感染性SIRS发生率为54.5%(12/22),病死率为22.7%95/22),择期手术组SIRS发生率为58.3%(28/48),其中感染性SIRS发生率为32.1%(9/28),病死率为14.3%(4/28),急诊手术组较择期手术组的SIRS和感染性SIRS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明显增高.结论按临床资料,APACHEII评分在7.21以上者有明显的SIRS发生倾向.应针对SIRS的发生机理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并总结了具有发生SIRS高风险的五种疾病及腹部手术后容易诱发SIRS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评价腹主动脉瘤开放与腔内治疗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01-2010年的腹主动脉瘤外科治疗患者33例,其中开放治疗组17例,腔内治疗组16例。回顾性分析33例患者的住院资料,术前均行腹主动脉CT血管重建显像(CTA)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状况、手术时间、手术费用、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结果 33例患者中,经开放手术治疗(open repair,OR)17例,术后1年内死亡3例,其余获成功;经腔内治疗(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ER)16例,术后1年内死亡2例,余均获成功。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输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方面,ER组均明显优于OR组(P<0.05);在手术费用、总住院费用方面,ER组明显高于OR组(P<0.05);术后并发症、术后30d及1年内死亡率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统开放手术和腔内治疗均是腹主动脉瘤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两者均有独特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腹主动脉瘤开放手术治疗与血管腔内治疗的近期疗效.方法:对37例肾下型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传统开放手术治疗组(23例)与腔内治疗组(14例)的术前状况、手术相关情况、术后并发症、死亡率、费用及手术前后的实验室检查数据.结果:腔内组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明显少于手术组(P<0.05).腔内组术后平均禁食时问和平均住院时间较手术组明显缩短(P<0.05),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腔内组(P<0.05)术后第4天白细胞计数腔内组明显低于手术组(P<0.05);术后第天1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水平在腔内组均明显高于手术组(P<0.05);PT和APTT术后第1天腔内组明显低于手术组(P<0.05).结论:腹主动脉瘤血管腔内治疗具有安全、微创、对人体内环境干扰小的优点,近期疗效较传统开放手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在腹主动脉瘤合并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治疗中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治疗的28例腹主动脉瘤合并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 28例患者中,合并结直肠癌21例,胃癌6例,肝癌1例。所有患者均采取分期手术治疗,其中21例选择先行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2期行肿瘤手术。所有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围手术期死亡,无动脉瘤破裂、肠缺血、肠瘘等并发症。出院后随访过程中1例患者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存在Ⅱ型内漏,无腹主动脉瘤相关性死亡。结论 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由于微创、不改变腹腔内解剖结构等特点,缩短了分期手术时间间隔,降低了消化系统肿瘤手术难度,是治疗方案中值得推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腹主动脉瘤破裂7例的诊治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破裂的手术方法及术中注意点。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5月~2003年3月间7例腹主动脉瘤破裂病例,总结其治疗过程。结果:7例腹主动脉瘤破裂病例,均采用急诊经腹腹主动脉瘤切除加人工血管移植术治疗,其中1例术中死亡,2例术后出现消化不良,1例出现切口疝。结论:腹主动脉瘤破裂病例一经确诊,应争取尽早手术治疗,行腹主动脉瘤切除加人工血管移植术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腹主动脉瘤手术前后的护理。方法回顾并总结我院2005年8月~2009年6月典20例腹主动脉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均行腹主动脉瘤切除、人造血管移植术,均顺利完成,术后经7~24d治疗后痊愈,围手术期无患者死亡。结论腹主动脉瘤围手术期认真、细致的观察及适宜的护理能够有效保证手术成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腹主动脉瘤手术前后的护理.方法 回顾并总结我院2005年8月~2009年6月共20例腹主动脉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均行腹主动脉瘤切除、人造血管移植术,均顺利完成,术后经7~24d治疗后痊愈,围手术期无患者死亡. 结论 腹主动脉瘤围手术期认真、细致的观察及适宜的护理能够有效保证手术成功.  相似文献   

17.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时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采用"创伤失血性休克-内毒素"二次打击建立大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动物模型,观察MODS所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以及MODS过程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mRNA表达变化.方法 将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组(SIRS组)和MODS组.对照组24只,其余2组各33只.对照组不放血和注射内毒素.SIRS组和MODS组用钳夹动物一侧股骨造成骨折和放血的方法复制大鼠创伤失血性休克的动物模型,使休克持续1 h后进行复苏.复苏成功30 min后仅MODS组腹腔注射内毒素(2 mg/kg).从MODS组在注射内毒素后开始计算,3组大鼠在24、36、48 h随机取8只处死并采集标本检测肺组织1CAM-1-mRNA表达,测定血液中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含量以及循环内皮细胞(CEC)数量.结果 MODS组ICAM-1mRNA表达在36 h时较24 h时明显升高(P<0.05),48 h进一步升高(P<0.05).相同时间点ICAM-1mRNA表达量在MODS组高于SIRS组(P<0.05),SIRS组高于对照组(P<0.05).SIRS组和MODS组随时间延长CEC数量逐渐增加,3个时间点相互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5).相同时间点CEC数量在MODS组高于SIRS组(P<0.05),在SIRS组高于对照组(P<0.05).MODS组NO含量36h时较24 h时明显升高,48 h时又下降,并且低于24 h时(P<0.05),相同时间点NO含量在MODS组高于SIRS组(P<0.05),在SIRS组高于对照组(P<0.05).MODS组随时间延长ET-1含量逐渐增加,48 h ET-1含量同24h时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时间点ET-1含量在MODS组高于SIRS组(P<0.05),在SIRS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SIRS和MODS时均有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MODS时更为严重和明显,表现为黏附分子表达增强,NO和ET-1分泌紊乱.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 前瞻性研究。收集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泌尿外科及胃肠外科于2020年8月至2021年4月收住院的67例经诊断符合SIRS的患者作为病例组,对照组为同期体检人员44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病例组与对照组血清中的MCP-1浓度并比较其差异。将病例组按是否存在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分为MODS组(n=26)和非MODS组(n=41),比较血清MCP-1浓度,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评价血清MCP-1对SIRS伴MODS的诊断效能。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脓毒症组(n=15)和非脓毒症组(n=52),比较两组间血清MCP-1浓度。 结果 SIRS患者血清MCP-1中位水平为180.2(90.9~407.4)pg/mL,对照组血清中位水平为53.4(40.2~83.7)pg/mL(P<0.001)。SIRS患者中MODS组血清MCP-1中位水平为426.2(150.1~733.6)pg/mL,非MODS组血清MCP-1中位水平为135.0(55.6~236.1)pg/mL(P<0.001),以血清MCP-1为变量对SIRS伴MODS诊断效能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4,最大约登指数对应的血清MCP-1临界值为176.0 pg/mL,敏感度为76.9%,特异性为65.9%。脓毒症组与非脓毒症组血清MCP-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2)。 结论 SIRS患者血清MCP-1检测对MODS具有辅助诊断价值,但不能作为SIRS进展为脓毒症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腔内修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观察腔内修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的早期临床疗效,并结合文献探讨其治疗方法、手术指征和并发症。方法: 1例高龄、多合并症的腹主动脉瘤患者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监控下,植入人造血管内支架,对腹主动脉瘤进行腔内修复术。结果: 术后复查CT显示人造血管内支架通畅,无移位、扭曲,人造血管内支架外壁与瘤腔间充满血栓,无内漏。腹部搏动性肿块消失。结论: 腔内修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是一种创伤小、安全有效和恢复快的新方法,但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慎重使用。  相似文献   

20.
腹主动脉瘤11例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腹主动脉瘤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腹主动脉瘤11例的临床资料,开放手术7例,腔内修复4例。结果:11例均手术成功,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1例术后出现肾功能不全,经血透好转,1例术后出现移植物综合征,经对症治疗好转。随访8例,1例开放手术患者出现人工血管阻塞,其余患者情况良好。结论:腹主动脉瘤手术治疗安全有效,腔内修复具有微创的优点,扩大了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