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2015—2019年儿科住院患者疾病谱分析,了解患儿疾病谱构成及变化规律,为儿童常见病的防治提供依据与对策。方法按照ICD-10对2015—2019年27618份儿科住院病例主要诊断进行疾病分类,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①近5年南充市某三甲医院儿科出院人数逐年增加,男性患儿均高于女性患儿。②5年来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一直位列儿科患者疾病谱前三顺位,以呼吸系统疾病居首,并且各年呼吸系统疾病均占儿科出院患儿的70%以上,其构成比最高为2019年79.02%,呼吸系统疾病中肺炎为首要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血液及造血器官和免疫机制疾病、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均位列2~5位,2015—2016年损伤中毒居第6顺位,2017—2019年降至第7顺位。结论南充市某三甲医院5年来儿科出院患儿呼吸系统疾病一直居疾病谱首位,应是儿童疾病重点防控方向。其次是消化系统疾病及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损伤中毒疾病亦不可忽视,加强健康宣教,落实到家庭、学校及社区有利于减少儿童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甘南州妇幼保健院儿科患儿疾病谱及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对2017—2020年甘南州妇幼保健院所有儿科住院患儿的基本情况和住院费用进行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等方法探讨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结果 该医院2017—2020年儿科住院患儿4 455例,男女性别比为1.28∶1;农村患儿所占比例为63.59%,藏族患儿所占比例最多为69.72%;参加医保患儿所占比例为60.79%,1岁内患儿所占比例较大为65.66%。患儿疾病首位为呼吸系统疾病,其中以支气管肺炎所占比例最多,占总住院人数的41.48%;排在第2位为新生儿疾病占37.26%,其中又以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最多。住院费用均呈逐年递增模式,其中患儿年龄、住院时间、医保情况、住院年份、疾病分类均为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控制儿科住院费用,应加强儿童保健,做好健康宣教,减少儿童患病风险;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加大重大疾病医保救治力度,减小城乡保障水平差距;医院应制定规范诊疗方案,合理缩短住院时间,从而控制住院费用的增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某综合性医院儿科的医院感染情况,并探讨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查阅该科1993—2002年间出院的6264例患儿的病历资料。结果258例患儿发生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率为4.12%;病原菌以表皮葡萄球菌及鼠伤寒沙门菌为主,口腔黏膜真菌感染亦较常见;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消化道多见。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患儿基础疾病,激素和抗菌药物的使用,住院时间长,行侵袭性操作等因素有关。结论小儿医院感染易感因素多,且易发生流行,应提高儿科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加强消毒隔离和医院感染监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科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儿科2006年2月至2008年9月间住院病例中院内感染的4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院内感染率为3.15%。口腔真菌感染率为32.6%,居首位。感染患儿原发疾病中,呼吸系统疾病居首位。使用广谱抗生素感染率为43.54%,滥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感染率为26.06%。结论临床医生合理应用抗生素,慎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是降低基层医院儿科院内感染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PDCA循环管理在提高儿科护士人文关怀能力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1-6月在该院儿科住院的患儿100例为对照组,实施普通儿科护理常规。2018年7-12月在该院儿科住院的患儿100例为观察组,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患者出院时对比两组患儿护理质量、患儿家属满意度及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结果出院时护士关怀能力、患儿家属满意度、护理质量均有显著提高。结论 PDCA管理模式用于提高儿科护士人文关怀能力效果明显,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及患儿家长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儿科临床工作中针对患儿入院时、护理工作操作中及操作后、患儿出院指导及出院回访不同时期,进行分段健康教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根据腹泻患儿的具体症状给予综合护理。方法对我院收治的63例腹泻患儿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63例患儿全部治愈出院。结论小儿腹泻是儿科一种常见、多发疾病,严重影响患儿的身体健康。护理前要做好患儿护理评估,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8.
张秀敏 《职业与健康》2007,23(17):1577-1577
小儿惊厥可发生于包括新生儿期在内的各年龄患儿,以婴幼儿多见,无明显季节性,是小儿时期多种疾病常见的重症,其发病突然,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救甚至威胁小儿生命。因此护理人员的观察与护理尤为重要,我院儿科2000~2004年收治98例患儿均痊愈出院。现将我们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陈思  丁烯  朱雪峰  管芝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8):1401-1402
目的:了解我院儿科住院病人自动出院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方法:调查本院儿科2004-2005年2年内自动出院的病儿共计168例。结果:同期儿科出院811例,自动出院共计168例,自动出院率20.72%。自动出院病儿多见于呼吸系统疾病98例(58.3%)、传染病43例(25.59%)及消化系统疾病12例(7.14%)。其疾病状况分别为好转95.83%、未愈4.17%、病危0.59%。自动出院原因前3位为误解病情107例(63.69%)、怀疑医术33例(19.64%)、经济困难15例(8.93%)。结论:该院应加强健康教育及医患沟通、提高医院医疗技术水平,树立医院的良好形象,是降低本院儿科住院病人自动出院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科出院患儿发生院内感染的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选取某院儿科2015年出院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发生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015年该院儿科院内感染发生率和例次率均为1.68%(68/4 048)。年龄以4月龄~1岁为主,占54.41%。以口腔感染居首位(占36.76%),其次为上呼吸道感染(占35.29%)、胃肠道感染(占23.53%)。感染率较高的时间为第2季度(2.49%)、第4季度(1.91%)和第3季度(1.38%)。结论该院儿科患者院内感染以口腔感染、上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为主,有明显的季节性,年龄以4月龄~1岁为主。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广东省中医院普儿科住院患儿家属的焦虑发生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心理护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与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对196名普儿科患儿家属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普儿科住院患儿家属焦虑总得分为52.32±7.68,显著高于国内常模(37.23±0.58,P<0.05),焦虑总发生率为48.7%;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家属性别、年龄、经济情况、文化程度、户口所在地、患儿医疗保险、住院次数、患儿住院时间的患儿家属焦虑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经济情况、文化程度、户口所在地、住院次数、住院时间进入方程,其中住院次数、文化程度是患儿家属焦虑的保护因素,家属性别、经济情况、住院时间、户口所在地是危险因素。结论该院普儿科住院患儿家属焦虑发生率高;关注初次住院及住院时间长的患儿家属,加强健康宣教和医院环境介绍;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家属,正确引导其对待患儿的疾病的行为;户口所在地为外地与家庭经济情况较差的患儿家属,护理中要及时给予心理安慰,鼓励家属之间相互交流,增强家属与患儿共同应对疾病的信心。  相似文献   

12.
儿科病人自动出院的原因、影响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儿科病人自动出院的原因、影响及对策.方法分析本院儿科2年内自动出院的病人116例.结果同期儿科出院7009例,自动出院率1.6%,新生儿科的自动出院率2.63%,显著高于普通儿科的1.33%(x2=13.71,p<0.05);自动出院者多见于新生儿(39.66%)、呼吸系统(19.83%)和血液系统疾病(12.07%);其疾病状况为好转、未愈和病危的分别占49.15%、38.79%和12.07%;自动出院原因的前3位是误解病情(41.38%)、经济困难(26.72%)和怀疑医术(15.52%).结论自动出院对病人及其家庭、医院和社会均造成负面影响,应针对病情好转和未愈的新生儿、呼吸和血液系统疾病患儿,加强健康教育和医患沟通,减轻患者的负担,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完善社会救助机制和建立自动出院者的管理制度,以减少自动出院及其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印玉兰 《工企医刊》2009,22(6):79-80
儿科是医疗护理技术含量要求高的特殊科室之一,护士每天面对的是无法表达或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病情的患儿,面对挚爱着患儿,为其呕心沥血的双亲,而且还要面对视患儿为掌上明珠的爷爷奶奶等亲属。加之儿科疾病起病急、临床症状不典型、病情易反复多变、家长对诊疗技术要求高、期望值高,因此,在医院诊疗过程中与儿科患者及其父母进行医患沟通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并分析某妇产儿童专科医院2016—2020年儿科住院患者的疾病特征,为儿童疾病诊治及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文献分析结合描述性分析探究患儿不同性别、年龄组、民族的疾病构成。结果 2016—2020年,该院儿科共收治住院患者87 662例,顺位前三的疾病系统分别是呼吸系统疾病(19.53%),影响健康状态和与保健机构接触的因素(17.73%),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13.11%),位居前五的单病种依次是肿瘤化疗(16.92%)、支气管肺炎(8.29%)、身材矮小症(5.72%)、过敏性紫癜(4.28%)、肺炎(3.78%)。不同性别、年龄组、民族住院患儿的疾病系统及病种构成存在差异。结论 该院儿科住院患者的疾病构成可为儿童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指引,未来一定时期重点关注呼吸系统这一常见疾病,同时兼顾常见多发与危重疾病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切实保障儿童健康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新冠疫情前后儿童住院病例疾病谱变化,为儿童疾病预防、儿童医院资源配置及医院精细化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至2022年某三甲儿童医院18岁及以下出院患儿病例资料共计455 216例,以疫情发生前的2017-2019年为对照组,疫情发生后2020-2022年为研究组,对两组一般情况、疾病顺位等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疫情发生后出院患儿病例较疫情前下降10.34%,病例以1~3岁患儿为主,危重病例和疑难病例、手术操作病例占比上升。儿童住院病例的疾病谱构成较疫情前有差异,但前三位仍为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影响健康状况和接触健康服务的因素。呼吸系统疾病构成比下降,主要疾病第一位仍是支气管肺炎,0~<1岁患儿仍以肺炎为主,其余各年龄组以非感染性疾病为首位。结论:新冠疫情发生后,儿童住院病例疾病谱发生了一定变化,疫情相关的防控措施可减少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未来儿童疾病防治工作的重点仍以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影响健康状况和接触健康服务的因素为主。儿童医院应结合病种变化适时调整管理策略,促进医院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儿童慢性咳嗽发病因素构成及其相关护理.方法 选取慢性咳嗽患儿182例(研究组).按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和中华儿科杂志共同新制定的<儿童慢性咳嗽诊断和治疗指南>的程序和方法进行诊治.同时,选取同期非慢性咳嗽有咳嗽症状的患儿112例为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发病因素的差异;同时,分析研究组患儿相关护理措施.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儿过敏史、既往呼吸道疾病住院史、烟草暴露因素、空气污染因素、房屋异味因素、接触动物皮毛因素和冬春季发病率显著增加(P<0.05).儿童慢性咳嗽主要病因为呼吸道感染和感染后、咳嗽变异性哮喘、上呼吸道咳嗽综合征和食管反流性咳嗽.结论 过敏史、既往呼吸道疾病住院史和生活环境因素可能为儿童慢性咳嗽发生的高危因素,护理患儿时应采取相应护理干预措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分析加强危险因素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对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的15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患儿给予传统的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危险因素管理措施,观察两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及危险事件发生率,并作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为97.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67%,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儿的危险事件发生率为2.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儿科护理管理中加强危险因素管理至关重要,能够有效提高患儿护理满意度及护理质量,降低危险事件发生率,保障了患儿的生命安全,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8.
郭亚男  吴茜 《中国保健营养》2012,(14):2869-2870
目的了解云南省某省级医院儿科住院患儿疾病谱变化,以及患儿年龄、性别、民族分布、入院情况及治疗效果分布情况。方法对2008-2010年该医院2945例儿科住院患儿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2008年-2010年该医院儿科住院患儿人数呈现逐年上升;从住院患者的疾病谱来看,近三年患儿疾病占据前五位为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和其他疾病,占总住院病例的94.7%;住院患儿男性多于女性,0-1岁之间的患儿最多,主要以汉族、白族和彝族患儿居多。结论进一步加强儿童疾病的防控和保健工作,特别是对前五位疾病的防治工作,以期提高患儿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儿科门诊输液室医院感染的发生现状及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儿科门诊输液室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连续≥3d在儿科门诊输液室输液治疗具有相似住院条件的患儿3 283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儿科门诊输液室患儿发生医院感染378例,感染率为11.5%,医院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57.1%;年龄越小发生感染率越高,以01岁发生感染率最高为20.7%,多因素结果显示,年龄小、持续输液时间长、患有非呼吸道原发性疾病、经常不开窗以及下午输液治疗是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2.176、1.899、1.351、1.402、1.243。结论儿科门诊输液室输液治疗的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率较高,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应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措施避免。  相似文献   

20.
曹力  杨玉兰  杨慧宁  尤丽华 《职业与健康》2008,24(20):2220-2221
儿科疾病起病急、病情演变快,门诊、急诊就诊量大。特别是在季节性发病时期,需留观察室的患儿流动性更大。近年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不断攀升,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但却忽视了急性传染病存在的危险,也使得有关部门放松了对传染病的监督管理。儿科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科室,应正视日常医疗中存在着交叉感染潜在的危险因素。因此,加强传染病的防控及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减少医院感染尤为重要。笔者现将本院儿科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措施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