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刊是由著名的临床解剖学家钟世镇院士于1983年创办、由中国解剖学会主办的国家级临床医学类核心期刊,是解剖学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的学术园地,旨在为外科医生的手术开拓新思路,侧重发表与临床应用解剖学有关的学术论著和信息。主要栏目有:基础研究、临床报道、实验研究、临床生物力学、综述、技术方法及短篇报道学。本刊与国际性刊物“外科和放射解剖学”(SurgicalandRadiologicAnatomy)有互刊论著摘要协议,故设有该刊摘要专栏。读者对象为显微外科、手外科、骨科、整形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肝胆…  相似文献   

2.
本刊是由著名的临床解剖学家钟世镇院士于 1983年创办、由中国解剖学会主办的国家级临床医学类核心期刊 ,是解剖学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的学术园地 ,旨在为外科医生的手术开拓新思路 ,侧重发表与临床应用解剖学有关的学术论著和信息。主要栏目有 :基础研究、临床报道、实验研究、临床生物力学、综述、技术方法及短篇报道等。本刊与国际性刊物“外科和放射解剖学”(SurgicalandRadiologicAnatomy)有互刊论著摘要协议 ,故设有该刊摘要专栏。读者对象为显微外科、手外科、骨科、整形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  相似文献   

3.
喉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喉切除后有关喉的发音、呼吸及吞咽功能重建的手术,渐为专业医师们所重视。80年代我国首创了建喉再造术,即以舌骨体向前下作90°移位作  相似文献   

4.
镫骨提高术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求进一步提高镫骨提高术疗效的途径。方法:对15具新鲜尸头的砧、镫骨及前庭窗等作解剖学研究,对有关本手术的数据进行观测。结果(以x±s计):砧镫间夹角为91.90±4.49(83~100)°、豆状突长度为0.46±0.04(0.40~0.56)mm、镫骨头颈高度为0.61±0.04(0.56~0.68)mm、足板下缘厚度为0.30±0.04(0.26~0.40)mm,以及前庭窗龛上下壁倾角为35.28±3.86(31~39)°、16.75±1.89(14~18)°。据此,对经现行的两种术式治疗的病例,分别作近期与远期疗效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两种术式均基本符合生理解剖学结构原理,但根据解剖结构有时也需选择术式。此外常规应用生物胶粘合剂或滴入血液以稳固砧镫联结,是谋求提高疗效的一项可行办法。  相似文献   

5.
咽鼓管咽口的临床解剖学观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咽鼓管咽口的解剖及其与周围结构之间的关系 ,从而进一步了解咽鼓管相关疾病 ,并为治疗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在 2 0例 4 0侧成人尸头标本上对咽鼓管咽口的形态、咽口与鼻甲、咽鼓管圆枕之间关系等进行观察 ,测量咽鼓管咽口的高度、其底边长度 ;咽鼓管咽口前缘距下鼻甲后缘距离 ;咽鼓管圆枕前唇距下鼻甲距离 ;咽鼓管圆枕前、后唇的长度 ,宽度。结果 咽鼓管咽口呈开放型者 (三角形、圆形 )占 6 2 .5 % (2 5侧 ) ,呈开放不良型 (裂缝形、脐形 )占 37.5 % (15侧 )。 2 7.5 % (11侧 )的咽鼓管圆枕前唇缺如 ,所有标本均有后唇 ,咽鼓管咽口的高度为 (5 .96± 2 .5 9)mm ,其底边长为 (8.6 5± 2 .90 )mm ,咽鼓管咽口至下鼻甲距离为 (12 .0 3± 2 .32 )mm ,咽鼓管圆枕有前唇者其前唇至下鼻甲距离为 (6 .0 9± 2 .2 1)mm ,咽鼓管圆枕其前唇长、宽分别为 (4.88± 3.36 )mm和 (4.18± 2 .79)mm ,其后唇长、宽分别为 (11.4 6± 4 .2 4 )mm和 (9.2 2± 1.71)mm。结论 咽鼓管咽口的形状可能同非化脓性中耳炎以及咽鼓管异常开放症之间有一定关系 ,咽鼓管圆枕后唇发育明显优于前唇 ,前唇缺如者可能更容易受周围病变影响而发生疾病 ,下鼻甲后端肥大很容易压迫咽鼓管咽口而致病。  相似文献   

6.
嗅相关神经的临床解剖学观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嗅神经的正常走行及其与视神经、鼻窦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开展相关手术提供解剖学资 料,并为预防鼻窦手术中嗅神经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6例32侧成人尸头上对嗅神经、嗅束、嗅球进行 解剖测量,并观察其与视神经、鼻窦之间的关系。结果:嗅束的长度为(29.32±2.11)mm,中点处宽度为(3.36± 0.83)mm,嗅束中点内侧距前颅底中线垂直距离为(5.48±1.02)mm,嗅束与矢状线之间夹角为(21.32±3.28)°, 嗅球长度为(10.43±2.35)mm,宽度为(5.12±0.62)mm;84.4%(27/32)的嗅束后端与蝶窦、前中部与筛窦顶相 邻,9.4%(3/32)嗅束仅与筛窦顶相邻,6.3%(2/32)嗅束与额窦顶相邻,所有嗅束都在视神经管内口处与视神经 交叉向前内行走,嗅球前缘与筛泡前缘基本在同一水平。结论:嗅束基本都在眶内侧颅底行走,鼻内手术时应注 意不要损伤鼻窦顶部,术中可以筛泡来定位嗅球位置,结合嗅束与矢状线之间夹角可以大致给嗅束定位,对于防 止手术损伤嗅神经具有一定意义。行前颅底手术上抬大脑额叶时应注意防止拉断嗅丝。  相似文献   

7.
上颌窦窦口的应用解剖学观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运坤  林清霞 《耳鼻咽喉》1999,6(3):169-172
本文观测了48侧尸头上颌窦窦口及其周围解剖结构。发现上颌窦鼻腔开口均位于筛漏斗,其形态,大小与筛泡,钩突的发育情况有关,按形状可分为圆形或卵圆形,弯月形或肾形及月芽状或弯曲的缝隙状三类,分别占21%、56%、23%;上颌窦窦腔开口均位于上颌窦内壁前囟上部;上颌窦鼻通道由窦腔开口向上或内上移行为鼻腔开口,其长度与筛泡,钩突的发育情况有关,多数上颌窦窦口上缘高于(65%)或等于(23%)眶底或眶内下角  相似文献   

8.
上颌窦窦口的应用解剖学观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观测了48侧尸头上颌窦窦口及其周围解剖结构。发现上颌窦鼻腔开口均位于筛漏斗,其形态、大小与筛泡、钩突的发育情况有关,按形状可分为圆形或卵圆形、弯月形或肾形及月芽状或弯曲的缝隙状三类,分别占21%、56%、23%;上颌窦窦腔开口均位于上颌窦内壁前囟上部;上颌窦鼻通道由窦腔开口向上或内上移行为鼻腔开口,其长度与筛泡、钩突的发育情况有关;多数上颌窦窦口上缘高于(65%)或等于(23%)眶底或眶内下角水平;鼻泪管后壁与上颌窦窦口前缘水平距离及与鼻底水平线夹角分别为4.20±1.09mm及59±8.7°。结果提示上颌窦中鼻道开窗术或窦口开放术中,为防止发生眶损伤和鼻泪管损伤,不应咬除上颌窦自然窦口上缘及前缘组织,向下咬除时亦宜谨慎小心。此外,还讨论了上颌窦鼻腔开口类型与上颌窦炎症发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翼腭窝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翼腭窝内有上颌动脉翼腭段、三叉神经上颌分支及翼管神经、蝶腭神经节等重要结构,在鼻颅底相关外科中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翼腭窝的解剖结构及有关手术方法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岩尖区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学研究,为临床内镜下经鼻至岩尖区的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5例新鲜成人灌注尸头标本和10例干性成人颅骨标本,分别进行内镜解剖研究和骨性颅底解剖结构测量。(1)在5例(10侧)新鲜成人灌注尸头标本上行内镜下经鼻至岩尖区的解剖暴露观察;(2)在10例(20侧)干性成人尸头标本上进行颅底岩尖区周围解剖标志的辨认,并从颅底外面观分别测量两侧卵圆孔內缘、棘孔內缘、破裂孔內缘、破裂孔外缘、咽鼓管口、颈动脉管前界及后界的內缘至正中线的距离,进行左右侧对比及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对比;测量前鼻棘至破裂孔前界、颈动脉管前界的距离。结果(1)通过对岩尖区进行内镜下及显微镜下解剖操作,辨认出岩尖区及其邻近重要结构、了解颈内动脉在岩尖区的走行,为临床内镜下经鼻至岩尖区的手术提供参考依据;(2)左右两侧卵圆孔內缘至正中线的距离分别为22.85±0.39mm、22.86±0.26mm,男性头颅与女性头颅的测量距离分别为23.01±0.24mm、22.70±0.33mm;左右两侧棘孔內缘至正中线的距离分别为30.79±0.32mm、30.69±0.71mm,男性头颅与女性头颅的测量距离分别为30.98±0.47mm、30.50±0.37mm;左右两侧破裂孔內缘至正中线的距离为11.88±0.20、11.80±0.36mm,男性头颅与女性头颅的测量距离分别为11.97±0.17mm、11.70±0.26mm;左右两侧破裂孔外缘至正中线的距离为19.59±1.03mm、19.52±1.15mm,男性头颅与女性头颅的测量距离分别为20.12±1.03mm、18.99±0.87mm;左右两侧咽鼓管口至正中线的距离为32.14±0.72mm、32.04±0.90mm,男性头颅与女性头颅的测量距离分别为32.54±0.61mm、31.64±0.76mm;左右两侧颈动脉管前界的內缘至正中线的距离为26.82±0.76mm、26.78±0.72mm,男性头颅与女性头颅的测量距离分别为27.22±0.56mm、26.38±0.64mm;左右两侧颈动脉管后界的內缘至正中线的距离为30.50±0.41mm、30.33±0.52mm,男性头颅与女性头颅的测量距离分别为30.74±0.10mm、30.10±0.35mm。左右两侧前鼻棘至破裂孔前界的距离分别为55.90±0.76 mm、55.92±0.76mm、左右两侧前鼻棘至颈动脉管前界的距离分别为75.78±0.43mm、75.81±0.43mm。结论内镜下经鼻至岩尖区是一条安全有效的手术径路,该径路的优势在于避免了传统侧方经颞骨入路潜在的丧失听力和面瘫的风险,并为岩尖区病变提供了一条天然、直接的引流通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额窦的应用解剖学观察,探讨额窦开口各种不同的引流方式,为临床建立一个安全的鼻内镜额窦开放手术路径,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将34具(62侧,6侧额窦未发育)湿性成人尸头标本解剖后,显示额窦鼻腔开口、筛泡及钩突等,观察额窦开口及其引流部位、测量额窦鼻腔开口的直径大小。结果 34具(62侧)湿性尸头额窦矢状位观测额窦开口部位:额隐窝72.6%(45/62),筛漏斗12.9%(8/62),筛漏斗上隐窝14.5%(9/62)。62侧额窦鼻腔开口的直径观测结果:额隐窝(3.91±1.57)mm(1.7~6.9 mm),筛漏斗(2.78±1.01)mm(1.8~5.3 mm),筛漏斗上隐窝(3.37±1.29)mm(2.0~5.6 mm),3种引流方式的开口直径大小无统计学意义(P =0.19、0.24、0.12)。结论 掌握额窦开口部位、引流方式的应用解剖,可预防额窦开放鼻内镜手术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犬喉移植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有关犬喉的颈部肌肉,喉的主要供血来源和回流静脉、分析犬喉血液循环的主要通道,测量相关血和的管径,以探讨吻合血管的选择,设计喉再植或移植的血管吻合方式。提出两侧颈总动脉颅甲动脉及颈外静脉的颅喉静脉,喉奇静脉是犬喉血液循环的主要通道,移植时可选择带有颅甲动脉的颈总动脉和两侧的颈外静脉作为吻合血管,单一颅甲动脉可以维持犬喉的血供。  相似文献   

13.
早在1971年Skoog等用兔耳进行软骨膜再生软骨的研究:一耳切除部分软骨及软骨膜,如此形成的映损4周后依然存在;另一耳只切除软骨,但用软骨膜瓣覆盖缺损处,2周后可见缺损处为不成熟的软骨桥所填满。1975年氏等又将切除范围扩大到2×2cm,仍可见到覆盖的软骨膜引起软骨膜桥再生。为除外由缺损的软骨边缘发生再生的可能,又在软骨缺损区内先放一聚四氟乙烯环,再将软骨膜辦覆于软骨上,结果在环内由覆盖的软骨膜形成了新的软骨盘,如盘内充满血液,则新生的软骨增多。上述的软骨膜瓣营养来自基底部,所以游离软骨膜瓣可能同样起作用。因此本文作者用游离软骨膜瓣移植于有血液供应的部位(颈部皮下组织、背部肌肉、肝实质),同样有新软骨形成。这是因为软骨膜含有间叶细胞,并具有固有的再生能力。通过实验还证明了  相似文献   

14.
舌动脉生理状态下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舌动脉生理状态下的起源、形态和行走,为涉及舌动脉的临床治疗提供解剖依据。方法:选择80例因临床疑有脑血管疾病而行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查的患者,利用CT工作站的图像重建技术和图像后处理功能得到保留舌骨的颈动脉血管的三维重建图像。观察舌动脉起源、形态、走行,并对舌动脉的分段及舌动脉与颈动脉分叉、舌骨大角的关系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舌动脉走行变异较大,在舌骨大角处较恒定,舌动脉在舌骨大角上(2.32±1.29)mm、下(2.00±1.68)mm范围内,近似平行于舌骨大角水平向前入舌。舌动脉起始点到舌骨大角尖端水平之间距离为(10.40±5.75)mm,到颈动脉分叉水平的距离为(12.93±7.36)mm。结论:舌动脉在CTA上能清楚地显示,并能获得生理状态下的解剖学资料,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高鹏飞  高亚利 《耳鼻咽喉》1997,4(4):236-238
通过对60例新生儿尸体气管颈段以及甲状腺峡部,胸腺上端,无名动脉和左右侧颈总动脉关系的解剖观察和测量。为新生儿气管切开术和颈部其它手术提供了解剖依据,并讨论了手术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气管颈段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60例新生儿尸体气管颈段以及甲状腺峡部、胸腺上端、无名动脉和左右侧颈总动脉关系的解剖观察和测量,为新生儿气管切开术和颈部其它手术提供了解剖依据,并讨论了手术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7.
蝶窦开放不同方法的应用解剖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开放蝶窦手术入路的不同方法进行比较,为蝶窦手术提供临床解剖学标志。方法应用10具(20侧)成人头颅标本,按照不同的方法开放蝶窦,测量主要结构之间的距离,观察手术中的解剖学标志。结果前鼻孔到蝶窦前壁的距离(65.36±3.58)mm;前鼻孔到蝶鞍底部的距离(79.18±3.71)mm;鼻后孔弓到颅底的距离(21.18±4.31)mm;后鼻孔弓到蝶窦开口的距离(13.22±3.36)mm。蝶窦开口与鼻小柱基部的连线与鼻底成角35.72°±3.48°;后鼻孔弓与鼻小柱基部的连线与鼻底成角29.56°±3.61°;蝶窦前壁与颅底交界处与鼻小柱基部的连线与鼻底成角45.72°±3.63°。蝶窦前壁形状有很大变异,应根据局部结构进行定位,不同的的方法适应不同的个体。中鼻甲、上鼻甲、上鼻道是很好的定位标志。结论根据手术的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开放蝶窦,中鼻甲、上鼻甲以及后鼻孔弓都是定位蝶窦的恒定标志。  相似文献   

18.
目的经颅中窝入路,以锤骨头为定位标志,测量其与内耳道及其周围重要结构的位置关系,定位内耳道。方法10%甲醛固定成人头颅标本12具(23侧),经颅中窝入路行显微解剖,显露棘孔,面神经管裂孔,岩浅大、小神经,面神经,锤骨头,弓状隆起,岩上窦,半规管和内耳道等,首先以"蓝线法"定位内耳道,测量相关数据,再以锤骨头为定位标志定位内耳道,并测量记录其与周围重要结构的关系。结果上半规管"蓝线"与内耳道长轴夹角为58.52°±4.84°。经锤骨头中心向岩骨(岩上窦)长轴引垂线AB,再经锤骨头在垂线AB前内30°(28.93°±6.07°)引直线BC,该直线上距锤骨头(6.69±1.10)mm可定位内耳道底,距锤骨头(20.1±1.48)mm可定位内耳门中点。结论经颅中窝入路,传统定位标志存在变异时,可以锤骨头定位内耳道及周围重要结构。  相似文献   

19.
颏舌肌前移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为颏舌肌前移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选取 4 0具成人尸头 ,解剖下颌骨、颏舌肌和颏舌骨肌 ,观察颏舌肌和颏舌骨肌的起止点和走行 ,测量颏棘及其相关参数 ,然后采用SPSS10 .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颏舌肌和颏舌骨肌分别起于上、下颏棘。上颏棘的高度 (5 .82± 0 .71)mm ,宽度 (6 .98± 1.35 )mm ,突度(2 .92± 0 .97)mm ;下颏棘高度 (5 .97± 1.39)mm ,宽度 (3.81± 0 .5 2 )mm ,突度 (0 .77± 0 .6 2 )mm。颏下点至下颏棘下缘的距离 (5 .11± 1.33)mm ,下中切牙根尖至上颏棘上缘的距离 (14 .38± 3.4 0 )mm ,颏棘处下颌骨的厚度(11.95± 1.5 9)mm。男性下中切牙根尖至上颏棘上缘的距离大于女性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上、下颏棘宽度、突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而高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颏舌肌与颏舌骨肌同时前移时 ,骨块下端切口线应距颏下点约 5mm ;颏舌肌单独前移时 ,骨块下端的切口线应距颏下点约 11mm。骨块上端的切口距颏下点约 18mm。两侧的垂直切口各距离中线约 4mm。以颏下点及中线作为标志来定位颏舌肌前移术中的骨切口线更加直观、可行和准确。  相似文献   

20.
与颧额骨微型钢板内固定相关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小武  朱明仁 《耳鼻咽喉》1996,3(4):251-25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