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颌窦窦口的应用解剖学观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运坤  林清霞 《耳鼻咽喉》1999,6(3):169-172
本文观测了48侧尸头上颌窦窦口及其周围解剖结构。发现上颌窦鼻腔开口均位于筛漏斗,其形态,大小与筛泡,钩突的发育情况有关,按形状可分为圆形或卵圆形,弯月形或肾形及月芽状或弯曲的缝隙状三类,分别占21%、56%、23%;上颌窦窦腔开口均位于上颌窦内壁前囟上部;上颌窦鼻通道由窦腔开口向上或内上移行为鼻腔开口,其长度与筛泡,钩突的发育情况有关,多数上颌窦窦口上缘高于(65%)或等于(23%)眶底或眶内下角  相似文献   

2.
在进行功能性内窥镜上颌窦手术中确认上颌窦自然开口极为重要。进行鼻道镜检时 ,上颌窦自然开口通常位于筛漏斗钩突外侧。虽然存在副口 (常位于鼻外侧壁 ) ,但自然开口极难直接直视。开窗术中查明自然开口 ,并需切除钩突。本例 ,0°镜所见之左上颌窦自然开口的异常像 ,容易辨于筛泡和畸形钩突之间。因窦口明显可见则不需切除钩突。以球顶 Lusk探头经开口进入左上颌窦并借窦窥镜观察前尖牙窝 ,确认为真正的自然开口。窦内壁中部未见其他开口 ,大部分位于内壁上方。窦口下嵴通常位于自然开口下方。粘液流入该窦口。这种罕见自然开口与钩突内…  相似文献   

3.
鼻内鼻窦手术损伤泪道的解剖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减少或避免易内鼻窦手术损伤泥道,在20具成人尸头标本上,观测泪道与鼻腔外侧壁的毗邻关系。发现前筛气房与泪囊窝关系密切,气房侵及泪骨占87.5%;鼻泪管与钩突上端游离线之间距离为6.74±1.72mm,距离筛漏斗前界3.44±0.75mm,距上颌窦鼻内开口为5.50±3.73mm。鼻泪管开四位于下鼻道前端鼻甲附着处。研究表明,前筛房、钩突切除和上颌窦鼻内开窗手术范围,如果过于向前,容易损伤泪道。  相似文献   

4.
传统鼻窦手术靠去除病变粘膜,而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FESS)原则是去除中鼻道窦口鼻道复合体区的阻塞性病变,重建自然窦口的通气和引流,达到使病变粘膜逆转目的,已成为处理鼻窦炎的标准术式。筛漏斗乃漏斗形管道,前界为钩突,后方为筛泡,内方系半月裂,外界为筛骨纸板,前组鼻窦均开口于此区内。漏斗开放术乃FESS的第一步骤,过去均用镰形小刀自钩突前切开鼻侧壁粘膜,切除钩突并暴露筛泡,开放到达前筛窦及上颌窦口的通道,易造成眶损伤并发症,且不易明视上颌窦自然口。该作者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漏斗开放手术操作法,可在门诊…  相似文献   

5.
Haller气房(HC)是19世纪解刮学家Haller描述的沿眶内侧壁、向上颌窦延伸的筛窦气房,亦名颌筛气房或颌眶气房,最常见源起目前筛窦,位子筛泡下方,是筛窦发育的解剖变异。HC的大小变化大,如较大和/或邻近上颌窦口,则可使漏斗和上颌窦口变窄,甚至压迫钩突并使其内倾,造成窦口鼻道阻塞。本身虽不是疾病,但可构成鼻窦炎和压力性头痛的促发因素。HC还可同时伴中隔偏曲、泡性鼻甲、钩突长而成用等解剖异常。鼻内窥镜检看不到HC,冠状CT片亦易漏诊,如在窦口鼻道复合体区采用间隔仅1.smm的冠状CT扫描,较易发现HC的存在。文献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中扩大上颌窦自然口对上颌窦炎转归的影响。方法:将慢性上颌窦炎218例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的手术范围是切除钩突、筛泡,开放前、中、后组筛窦,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切除部分肥厚明显的中鼻甲;B组手术范围是切除钩突、筛泡,开放前、中组筛窦,不处理上颌窦自然开口,尽量保留中鼻甲,特别肥厚者也行部分切除。结果:218例均随访1年以上。按海口1997年疗效评定标准,A组治愈100例,治愈率92%,B组治愈99例,治愈率91%;A组好转9例,好转率8%,B组好转10例,好转率9%。结论:鼻内镜手术范围的关键是切除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变异,是否扩大上颌窦口并不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
通过16侧尸头解剖对上颌窦自然孔位置及与其邻近组织的毗邻关系进行了观察,发现上颌窦口存在着严重的变异,上颌窦口在鼻腔的开口位置多在漏斗内,其上方便是眶内侧壁。上颌窦内口与上颌窦前壁的平均距离为1.1cm,表明与鼻泪管很近。X线摄片显示了上颌窦鼻通道与眶壁的密切关系。对70侧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中的情况进行了总结和分析,认为鼻科医师应熟知上颌窦鼻通道的解剖特点,进行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时应高度警惕勿损伤眶壁和鼻泪管。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14岁,病儿于1995年5月29日上午约10时许被汽论子弹打入右眼内毗部,创口无明显出血,无鼻出血,当即右眼视力丧失,无光感,X线颅骨正侧位片显示在右筛窦有一金属异物长约Icm,眶部CT示:右筛窦边缘靠后外,右眶尖处可见一IXO.scm大小高密度影。在局麻下急诊行异物取出术,患者取仰卧位,选用德国storz产的直径4mm的鼻内窥镜OC和30C及开筛钳。右鼻腔粘膜麻醉后,于钩突前缘鼻丘部粘膜下注射出利多卡因和1%0肾上腺素少许,于钩突前缘切开,咬除钩突显示并压破筛泡,向后开放后组筛窦,于后筛后外蝶窦前壁眶尖处见一金属异物,…  相似文献   

9.
观察23例8~40周胎儿窦口鼻道复合体的发生过程,结果如下:①胚胎8周钩突呈双峰状软组织隆起,位于下鼻甲外上方;②胚胎12周中鼻道外侧壁的鼻囊软骨增生,形成原始筛泡。钩突与筛泡之间的鼻囊软骨向外下方向伸展,为筛漏斗和上颌窦的雏形;③筛泡是前组和中组筛窦的起始部位;④中鼻甲气化可能是筛迷路发育的正常现象;⑤先天性鼻中隔偏曲是窦口鼻道复合体发育异常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上颌窦口解剖与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16侧尸头解剖对上颌窦自然孔位置及与其邻近组织的毗邻关系进行了观察,发现上颌窦口存在着严重的变异,上颌窦口在鼻腔的开口位置多在漏头内,其上方便是眶内侧壁。上颌窦内口与上颌窦前壁的平均距离为1.1cm,表明与鼻与鼻泪管很近。X线摄片显示了上凳窦鼻通道与眶壁的密切关系。对70侧中鼻道上凳窦开窗术中的情况进行了总结和分析,认为鼻科医熟知上颌窦鼻通道的解剖特点,进行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时应高度警惕勿损伤眶  相似文献   

11.
探讨额窦、鼻额管及毗邻部位的解剖关系。方法:选国人成人干颅骨25例50侧,将颅骨矢状正中锯开,用直尺、游标卡尺、量角器等测量工具测量。结果:在50侧标本中额窦未发育占14%,额窦矢状径(x±SD)为12.96±7.33mm,额骨的内侧板和眶上壁骨质厚度分别为1.15±0.77和1.06±0.59mm,鼻额管长为8.45±4.32mm,鼻额管开口直径为5.29±1.9mm,开口位置50%于额隐窝,30%于筛漏斗附近或筛漏斗内,4%于筛顶,2%在同侧上颌窦顶。额窦口距筛前动脉管为3.4±2.83mm。结论:额窦于2岁后渐发育,也可终身不发育。国人额窦矢状径较西方人明显减少约4mm,为东方人比西方人较少合并额窦炎并发症的原因之一。额骨内侧板和眶上壁的骨质菲薄也为毗邻部位合并症发生的原因。鼻额管的狭长、开口的位置可导致额窦炎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升高。筛前动脉于额窦口的后壁,此处可为术中标志。  相似文献   

12.
国人鼻窦与内窥镜手术相关解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按照功能性鼻窥镜手术内窥镜手术步骤对12个国人成年男性尸头,以鼻小柱底为参照点,分别测量中鼻甲前端,筛泡,钩突的上端,后端、中鼻甲基板,筛前,筛后动脉,筛窦后壁,蝶窦后壁,蝶窦顶壁,额窦口,上颌窦口至上的距离,及其与鼻底部的平解。  相似文献   

13.
鼻内镜术后上颌窦异常引流与黏膜炎症状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观察上颌窦自然引流状态及引流的关键部位,探讨鼻内镜术后上颌窦的引流与窦腔炎症的关系,为鼻内镜手术上颌窦自然窦口的处理提供参考。方法用美蓝作为示踪剂,观察15例上颌窦无明显炎症或炎症较轻受检者上颌窦自然引流状态及引流的关键部位。另选择89例慢性鼻窦炎不伴鼻息肉患者鼻内镜术后6个月,且上颌窦黏膜恢复良好的患者,观察其上颌窦引流状态及方式,并继续随访至12个月,内镜下评估黏膜的炎症情况,分析鼻内镜术后上颌窦引流方式与黏膜炎症状态的关系。结果上颌窦自然窦口引流的关键部位在自然窦口的后下,近钩突尾端的附着处。引流物出上颌窦向后下走行,最终流向鼻咽部。传统鼻内镜手术后,引流方式相对正常者15例,占16.9%;74例(83.1%)患者上颌窦的引流状态及引流方式发生了明显改变。其中包括反向引流6例、多相引流31例、引流不能20例、“蓄水池”样改变9例以及黏膜失用8例。术后12个月33.7%的患者再次发生炎症反应,以黏膜失用炎症的发生率(100%)最高,其次是引流不能及反向引流(各占50%)。结论上颌窦自然窦口的后下近钩突尾端附着处是上颌窦引流的关键部位;鼻内镜术后,上颌窦自然引流关键部位的损伤甚至瘢痕形成,可以导致上颌窦的异常引流,过度开放上颌窦窦口,有可能加重上颌窦黏膜的损伤;上颌窦的异常引流状态及方式与黏膜炎症的发生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鼻内窥镜术上颌窦自然开口的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内窥镜鼻窦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上颌窦中鼻道开口的重要性及处理方法。方法配对研究56例双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比较同一患者术中扩大或不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的术后情况。结果窦口的开放率在不扩大和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的术侧中分别为92.9%和80.4%(随访6个月时)。回顾性观察51例施CaldwelLuc术的患者,下鼻道造口的术后开放率仅为40.6%。分析38张单侧鼻窦炎或鼻息肉的鼻窦CT片,测量对照侧与病变侧的上颌窦口膜样部的上下径和前后径,差异无显著性。病变侧上颌窦口周围的中鼻甲气化、增生及钩突偏曲、筛泡骨性增生等解剖结构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侧(P<0.05)。结论鼻内窥镜下处理上颌窦自然开口的关键是窦口周围的解剖异常因素。  相似文献   

15.
通过尸解和CT冠扫,研究了大量对内窥镜鼻窦外科十分必要的解剖结构及其临床关系,认为“窦口、鼻道复合体”(前筛-中道复合体)通常是鼻窦炎症的最初病变部位。窦口鼻道复合体涉及鼻腔侧壁解剖区域,前筛经此引流至中道。异常情况下这一区域梗阻导致鼻窦的病变。包括钩突、筛泡、半月裂、漏斗和基底的底板。钩突是鼻腔侧壁一新月状骨板,突出于泪骨后面;向后下延续形成半月裂的下缘和漏斗的内壁;半月裂是鼻腔侧壁一弯曲的通道开口,位于钩突之上,筛泡之下,外侧缘形成眶内壁的一部分,漏斗是一槽状结构,接受从前筛、额窦及上颌窦的引流。漏斗病变可局  相似文献   

16.
8—40周胎儿窦口鼻道复合体发生学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观察23例8-40周胎儿窦口鼻道复合体的发生过程,结果如下:(1)胚胎8周钩突呈双峰状软组织隆起,位于下鼻甲外上方;(2)胚胎12周中鼻道外侧壁的鼻囊软骨增生,形成原始筛泡,钩突与筛泡之间的鼻囊软骨向外下方向伸展,为筛漏斗和上颌窦的雏形;(3)筛泡是前组和中组筛窦的超始部位;(4)中鼻甲气化可能是筛迷路发育的正常现象;(5)先天性鼻中隔偏曲是窦口鼻道复合体发育异常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额窦鼻腔开口的解剖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对16具成人尸头的额窦鼻腔开口进行观察,结果发现额窦开口的位置因筛泡基板前上端与筛顶连接位置的不同而分为两种类型。Ⅰ型,额窦与侧窦相交通,开口于上半月裂,占21.8%;Ⅱ型,额窦鼻腔开口于前组筛窦,占78.2%,其中开口于筛漏斗的占43.8%,开口于额隐窝及其气房的占34.4%。本次研究的目的是明确额窦鼻腔开口的位置,为内窥镜下功能性额窦手术提供解剖学指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应用绕开钩突由筛泡径路的内镜精准术式在临床应用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8年6月~2020年6月间30例行绕开钩突由筛泡径路的内镜精准术式患者的临床资料,详细分析和记录术中情况及总体疗效。结果 由筛泡径路术式适合目前精准手术要求,特别适合有筛上颌窦气房、眶下气房及Haller气房等存在变异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临床症状逐步消失,病变均未复发。结论 绕开钩突由筛泡径路的内镜精准术式可行,更能满足鼻腔生理需求,达到精准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对 1994年 9月~ 1997年 6月进行手术修复的眶底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共 11例 ,其中男 10例 ,女 1例 ,年龄 12~ 32岁 ,平均 2 4岁 ,手术采用内窥镜鼻内进路。方法 ,局麻或全麻 ,患者头部轻度抬高并略转向术者 ,先进行筛漏斗切除 ,用镰状刀切除漏斗内壁 ,将钩突脱位后去除 ,充分扩大上颌窦口以使眶底获最佳暴露。用 30°或 70°内窥镜观察眶底骨折情况 ,用弯钳将下陷的眶内容物回纳眶内 ,将骨折片复位 ,尽量少去除或开放眶壁结构。最后将输尿管气囊导管经窦口插入上颌窦 ,向气囊内注入生理盐水 8~ 12 ml以支撑骨折片及眶内容物 ,于术后…  相似文献   

20.
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FESS)由3部分构成,即彻底清除不可逆病变,尽可能保留窦内黏膜,尤其要保留中鼻甲;建立良好的以筛窦为中心的各窦通畅引流,最重要的是开放上颌窦自然窦口;建立良好的鼻腔通气。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是充分扩大进入术腔的入口,即切除钩突、鼻丘气房及中鼻甲前附着端和鼻外侧壁所成夹角的部分黏膜和骨质[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