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6 毫秒
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发病机制复杂多样的慢性肝病,临床上尚无有效治疗手段和特效药用于其治疗。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治疗相关患病人群成为国内外医学研究者的殷切期盼。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的作用为调节细胞能量稳态与线粒体稳态,被激活时对于脂质代谢紊乱和线粒体稳态失调贯穿始终的NAFLD疾病进程有良好的干预作用。激活AMPK对于NAFLD能抑制肝脏新生脂肪生成、促进肝脏脂肪酸氧化、增强脂肪组织线粒体功能,而作为代谢性疾病的关键靶点,AMPK还有改善细胞凋亡、肝纤维化、自噬和炎症等作用。中药擅长从多靶点、多途径治疗疾病,在临床上也常用于慢性肝病的治疗。针对NAFLD的大量体内外实验研究表明,中药单体通过AMPK信号通路对治疗NAFLD有着良好的前景,包括苷类、酚类、生物碱类、黄酮类、醌类、萜类、木脂素类在内的多种类型中药单体是AMPK的天然激活剂,该文通过综述中药单体调控AMPK通路防治NAFLD的研究进展,为中药治疗NAFLD提供更广阔的视野。  相似文献   

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包括单纯性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和脂肪性肝硬化.其中NASH是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发病机制而言,目前普遍认同的是“二次打击学说”.第1次打击为胰岛素抵抗,是NAFLD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1];第2次打击为在肝脏脂肪沉积基础上所发生的氧化应激和脂质过氧化,是导致NASH的关键[2].近些年研究发现,许多中药具有防治NASH的疗效,可从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脂质代谢、抗脂质过氧化、调控脂质代谢相关因子等方面发挥作用.现就中药防治大鼠NASH的实验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在全球的发病率日益上升,已成为第一大慢性肝病和健康体检中肝生化指标异常的首要原因。NFALD发病机制复杂,与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参与的脂质代谢紊乱、过度氧化、自噬、炎症级联反应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近年来中药干预NAFLD已成为研究热点,从AMPK方面论述中药复方、单体在治疗NAFLD中的作用,为NAFLD防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王建丽  张斌 《光明中医》2013,28(5):1081-1084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肝病之一,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为进一步明确认识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发病机制,探求NAFLD临床最佳疗效依据,本文对近年来NAFLD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以及治疗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发现NAFLD的发病与诸多因素有关,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二次打击",同时还有各种损害因子,包括类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lc和瘦素、脂联素、肿瘤坏死因子(TNF-α)、细胞性内毒素等细胞因子,共同促使了NAFLD的发展。针对发病机制临床治疗通常采用改善胰岛素抵抗、改善脂质代谢外,还包括肝细胞保护剂、抗氧化剂等。  相似文献   

5.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以少饮酒或不饮酒患者肝脏脂肪积累过多为特征的疾病。自噬是一种进化保守的细胞内降解功能,对肝内稳态有重要意义,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NAFLD的发生发展。本文基于自噬调节,从中药复方、中药粗提取物、中药有效成分三方面综述其治疗NAFLD的作用机制,发现中药可以通过调节肝细胞自噬,抑制肝脏脂肪变性及NAFLD病情的发生发展,认为中药诱导肝细胞自噬可能是NAFLD的一种新的治疗策略。最后,指出当前研究的局限性和中医药学现代化面临的挑战,希望为未来NAFLD的创新药物研究和治疗药物开发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率的不断提高,NAFLD已变成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当前西医治疗该病尚无确切临床疗效的药物,而中医治疗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且已有不少中药制剂进入二期、三期阶段。笔者从调节肠道菌群的角度对中药治疗NAFLD进行综述,发现已有研究证明肠道菌群失调与NAFLD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中药有效成分(小檗碱、白藜芦醇、制何首乌总多糖和二苯乙烯苷、黄芩苷等)及中药复方(祛湿化瘀方)均对NAFLD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作为一种代谢应激性肝损伤疾病,是目前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NAFLD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肝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可导致肝脏糖脂代谢紊乱,发生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诱导肝细胞的凋亡,在NAFLD疾病的进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始着眼于开发能够通过调节肝脏线粒体功能,来延缓NAFLD疾病进程的药物。中医药在NAFLD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疗效,有着安全性高、副作用少等优点,大量研究显示中医药能通过调控线粒体功能来防治NAFLD。因此,该文综述了NAFLD与线粒体的关系,以及中医药(单味中药、中药单体及中医复方)通过调控线粒体功能来防治NAFLD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应用中医药调控线粒体功能来治疗NAFLD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作为一种代谢应激性肝损伤疾病,是目前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NAFLD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肝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可导致肝脏糖脂代谢紊乱,发生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诱导肝细胞的凋亡,在NAFLD疾病的进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始着眼于开发能够通过调节肝脏线粒体功能,来延缓NAFLD疾病进程的药物。中医药在NAFLD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疗效,有着安全性高、副作用少等优点,大量研究显示中医药能通过调控线粒体功能来防治NAFLD。因此,该文综述了NAFLD与线粒体的关系,以及中医药(单味中药、中药单体及中医复方)通过调控线粒体功能来防治NAFLD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应用中医药调控线粒体功能来治疗NAFLD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程西子  张压西 《河北中医》2016,(12):1908-191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指除外酒精及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导致的以肝脏细胞内脂质沉积过度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S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及其相关肝硬化。细胞因子与NAFLD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中药在调节细胞因子表达,治疗NAFLD上有着显著疗效。本文对近年该方面的研究作了系统的回顾。  相似文献   

10.
综述荷叶生物碱类有效成分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研究进展。荷叶生物碱类化合物治疗NAFLD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包括改善脂质代谢和糖代谢、抗氧化应激、减轻炎症反应并抗纤维化及调节肠道菌群等。  相似文献   

11.
钱坤  刘亚云  张艳  陈勇  吴文华 《中草药》2020,51(19):5083-5092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近年来已成为慢性肝病的主要形式,主要临床病理表现为肝脏的胰岛素抵抗、脂堆积、氧化应激损伤、炎症反应和纤维化。NAFLD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临床治疗缺乏有效药物。目前临床推荐的NAFLD治疗方案以改变生活习惯(包括饮食结构、作息时间和运动方式等)为主,以药物治疗(包括胰岛素增敏剂、抗氧化剂、调脂药、保肝抗炎药等)为辅。但西药因成分单一与靶点明确,对于NAFLD这种复杂的代谢性疾病,往往只能改善部分指标,也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如血清转氨酶升高、肠胃不适和肝脏负担加重等)。中药治疗NAFLD有多靶点综合优势。从调血脂、抗氧化、抗炎、抗纤维化、改善胰岛素抵抗等方面,总结分析抗NAFLD复方中药、单味中药及其活性成分,对NAFLD的中医临床诊疗具有积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指除酒精和其他明确的肝损害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病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性肝病及由其演变的脂肪性肝炎和肝硬化。该病病理机制复杂,西医学中尚无有效药物及治疗手段。中医学博大精深,对NAFLD的治疗卓有成效且手段多样,现将近年来对NAFLD的中医病因病机及常用中医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概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几种既往研究被证实有良好抗脂肪肝作用的中药有效组分,探求具有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作用的由中药有效组分组成的复方。方法:采用高脂饮食(10%猪油+2%胆固醇+88%基础饲料)诱导的大鼠NAFLD模型(10周),以红景天苷,绞股蓝总苷,姜黄素,山楂总黄酮,白术多糖为研究对象,运用均匀设计法"5因素10水平设计表"分组设计;以大鼠肝组织甘油三酯(TG)为筛选指标,并经多元回归分析获得"最佳配方"。以最佳配方为观察对象,以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为对照,采用上述动物模型,通过观察肝组织TG含量和血清ALT活性的变化,对所得配方的治疗效果进行验证实验。结果:最佳有效组分配方为红景天苷5.77 mg/kg+绞股蓝总苷17.68 mg/kg+姜黄素4.35 mg/kg+白术多糖69.75 mg/kg,验证实验显示该配方疗效显著,优于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P〈0.05)。结论:1由红景天苷、绞股蓝总苷、姜黄素、白术多糖特定比例组成的有效组分复方具有较好的防治实验性脂肪肝的效应;2均匀设计在中药有效组分配伍研究中有重要应用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大黄素是一种常见的中药化合物单体,具有抗炎、抑菌、抗氧化和降脂等功效。现代研究发现,大黄素可激活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信号分子,调节相关通路转录因子和生物功能。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在我国作为一种发病率极高的慢性肝脏疾病,随着肥胖症和代谢综合征在全球的流行,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的发生发展与代谢相关信号分子AMPK的表达息息相关。AMPK是一种糖脂代谢的关键酶,可通过调节体内的能量代谢参与到NAFLD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治疗。近年来诸多研究认为AMPK信号分子的激活与大黄素的功能实现有关,AMPK下游信号分子影响的脂质合成、脂肪酸氧化、胰岛素敏感性和线粒体功能修复相关转录因子等生物效应间可相互作用,这些与AMPK激活有关的详细作用机制可为大黄素对NAFLD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本文主要通过采用文献检索、综合分析的方法总结大量相关研究成果综述大黄素通过AMPK相关信号传导通路参与NAFLD各个阶段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为大黄素对NAFLD治疗作用及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特征能够被疾病状态所影响,生理及病理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机体内的药物代谢酶、转运蛋白、细胞膜的通透性以及微生物菌群的改变,从而改变中药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进而引起中药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改变.鉴于中药主要是用于病理状态的机体内,故研究机体病理状态下的药动学参数较正常状态下更有意义.该文拟就中药在糖尿病、脑缺血、肝损伤、炎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发热等疾病状态下的药代动力学的研究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针对不同的机体状态,设计合理安全的用药剂量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黄进  陆雪萍 《陕西中医》2021,(2):225-227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质贮积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发病率增长迅速且呈低龄化发展趋势,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中医认为脾运失职,转输失司,水湿内停,湿热内蕴,痰浊郁结,瘀血阻滞,最终形成湿浊痰瘀互结,痹阻肝脏脉络是NAFLD发生的主要机制,故治脾应贯穿于NAFLD证治的始终。因此,NAFLD的临床辨治应从健脾疏肝、实脾利湿、温脾和肝、滋阴柔肝、固脾化瘀等角度探析,以期为NAFLD的中医证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周娴颖  周莉  孙祖越 《中国中药杂志》2016,41(20):3715-3720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一种异质性内分泌紊乱性疾病,以高雄激素、胰岛素抵抗和持续无排卵为特征,是青春期和育龄期妇女常见的内分泌系统与代谢系统疾病之一,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目前国内外西医主要通过降低雄激素、改善胰岛素抵抗、诱发排卵等手段改善患者症状,但西药不良反应较大,长期治疗不能为患者所接受。近年来中医药治疗PCOS已经取得了一定疗效,中医药具有多靶点、多环节、多途径效应,可以同时调节PCOS患者内分泌与代谢紊乱,且相对安全。该文通过查阅临床和动物实验方面的文献,阐述了中医对PCOS的认识、用药分析和中药对PCOS治疗的药理学机制,发现中药在调节下丘脑-垂体-性轴功能、纠正性激素紊乱、影响基因及调控因子的表达、改善胰岛素抵抗、纠正糖脂代谢紊乱、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提高妊娠率和改善卵巢形态等方面发挥作用。该文对中医对PCOS的认识及中医药在PCOS治疗方面的积极作用加以归纳总结,为中医药防治PCOS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临床常见慢性肝病,是导致肝硬化、肝细胞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临床缺乏有效药物。NAFLD存在多因素的发病机制,肠-肝轴在其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肠道菌群的失调可引起肠道屏障的破坏,导致相关有毒代谢产物入血和细菌移位的发生,诱发肝脏炎症反应和损伤,是NAFLD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诱因。小檗碱是黄连Coptis chinensis的主要药用成分,有确切的减轻肝细胞脂质积累、抗炎、抗纤维化等作用,对NAFLD呈现典型的多靶点、多系统的药理作用,是中药成分在NAFLD治疗机制研究中的典型代表。小檗碱在多个相互关联的水平上影响肠-肝轴,包括保护肠黏膜上皮屏障,减少肝脏微生物暴露和促炎环境,调节肠道微生物群结构,改变微生物衍生代谢物如短链脂肪酸和次级胆汁酸,激活肠道法尼酯衍生物X受体信号途径调节肝脏代谢,从而发挥对NAFLD的保护作用。一些中药复方具有治疗NAFLD的临床效果,作用机制研究初步显示了中药复方对肠-肝轴的调节作用。由于中药复方的成分过于复杂,开展中药单体配伍的研究能够降低维度、减小难度,有助于揭示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的高发病率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诸多的研究证据表明,肠道微生态失调引起的代谢、免疫、炎症等反应在NAFLD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追溯NAFLD的中医病因,“土壅木郁”理论与其形成密切相关,土壅引起脾胃升降功能失常,导致运化失司,进一步反侮木气,引起肝之木气郁滞,久而发展成本病。此外,在本病中,“土壅木郁”所产生一系列症状与肠道微生态失调所致病症相似,故推测“土壅木郁”与肠道微生态失调之间存在联系。此前,我们师承的研究团队关于中医证候客观化的研究对于NAFLD中“土壅木郁”与肠道微生态失调联系的推测具有启发和指导作用。除了二者宏观病理联系,也可以大胆推测中医“土壅木郁”的微观物质改变即表现为肠道微生态失调,但缺乏有力的证据支持,需更多临床实验和技术证实。目前理清二者的宏观联系可为临床治疗NAFLD提供更多新的治疗方法和选择。总体而言,NAFLD的治疗方案可融会贯通中西医,综合择优选择中西医单独或者联合治疗。此外,二者微观联系的探索不仅为中医理论的更加客观化,更具有辨识、可信度奠定基础,也可以将这种联系拓展运用到更多发病机制与肠道微生态和“土壅木郁”有关的疾病中,赋予它新的见解和更多临床运用,以期解决更多疑难疾病。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药在科研中所占的比例及其临床上的使用量逐渐增高。其研究价值也越来越大,然而中药在使用过程中随之而来的毒副作用也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中药毒性研究逐渐深入,一些传统性的无毒中药也被发现有潜在的毒性。除了中草药的本身对肝脏有损伤作用之外。还包括以下原因:1中药在生长、加工、炮制、运输等环节上受到污染或变质也会引起对机体的副作用;2临床上应该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合理用药,应当遵循对症用药,配伍得当的原则;3患者体质皆不相同,除了少部分品种中药是固有型肝毒性中药外,大部分中药的潜在肝毒性具有特异质型的特征。肝脏在药物代谢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容易受到药物的损伤作用,因此中药潜在肝毒性及其毒性成分研究成为中药研究的基本领域之一。该文在查阅肝毒性文献的基础上,归纳了肝毒性的临床分型,靶细胞损伤发病机制,并且系统的对中药潜在肝毒性成分及其毒性机制进行了一定的总结。以期为中药肝毒性研究提供思路,为中药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