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呃逆,又叫膈肌痉挛(俗称打嗝),主要是由于胃气上逆从而产生一种频发短暂的不能自制的呃呃声。引起胃气上逆的原因有多种,如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或辛热的药物;由于精神受刺激、情志失调而引起。此外,还有年老体弱,久病重病,脾肾阳虚等都可引起呃逆的发生。呃逆是一种神经反射动作,其反射中心位于第3、4节颈髓,受延髓呼吸中枢的控制。膈神经是支配膈肌的唯一运动神经。  相似文献   

2.
三种神经阻滞方法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对比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比较星状神经节,膈神经,第4颈椎椎间孔3种神经阻滞方法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无效、持续4 8h顽固性呃逆患者12 0例随机分为A、B、C3组:A组:星状神经节阻滞(n=4 0 ) ,B组:膈神经阻滞(n=4 0 ) ,C组:第4颈椎椎间孔阻滞(n=4 0 ) ,3组病例全部采用1%利多卡因,0 .375 %布比卡因合剂10 ml,于注药后10 min按优、良、好转、无效四级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星状神经节阻滞优良率90 % ,膈神经阻滞优良率80 % ,第4颈椎椎间孔阻滞优良率75 % ,总有效率A与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 .0 5 )。结论:3种神经阻滞方法均能完全有效地阻滞膈神经、迷走神经、颈交感神经,降低膈神经的应激性,中断和减轻呃逆发作。星状神经节阻滞安全可靠,效果更优良。  相似文献   

3.
顽固性呃逆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庆明  李亚如 《疼痛》2004,12(3):15-15,26
呃逆,即膈肌痉挛,是由于迷走神经和膈神经受到刺激后,使膈肌产生间歇性的收缩运动,以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持续时间不定,持续数日甚至数十日不愈者,称为顽固性呃逆。本文4例采取氯胺酮(Ketamine)麻醉或颈部高位硬膜外阻滞治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盐酸氯丙嗪穴位注射治疗呃逆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梁君妃 《护士进修杂志》2007,22(24):2298-2298
呃逆是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呃逆俗称打嗝[1].现代医学认为,由于胸腹部疾病,中枢神经及外周神经受到物理化学因素刺激,引起迷走神经功能失调,膈神经异常兴奋,膈肌发生痉挛性收缩引起呃逆,是危重病人常见的症状.若不能及时有效控制呃逆,不但影响治疗效果,而且易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2].  相似文献   

5.
呃逆是膈肌异常短暂痉挛现象,因同时伴有吸气期声门突然关闭,而发出一种短促的特殊声音,俗称“打嗝”。呃逆分为一过性和顽固性两种,前者容易自愈,无病理意义;后者往往是继发于各种疾病,可加速病情发展,少数顽固性呃逆常常是某些严重疾患或病情危重的信号。因此,正确有效地处理顽固性呃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就近年来有关顽固呃逆的护理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宫丽娟 《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3):1240-1241
呃逆为膈肌过度收缩痉挛所致,膈肌局部、膈神经或迷走神经受刺激时易发生。呃逆时气逆上冲,喉间呃呃有声,音短而频,令人不能自控,是许多疾病的并发症之一。呃逆患者常感痛苦难言,可对呼吸、睡眠等造成严重影响。尤其是下咽癌行下咽及食道切除胃代食道术后,频繁的呃逆可造成反酸、胸骨后烧灼感,并引起术后伤口疼痛加重,严重者致伤口出血,影响切口愈合,不利疾病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膈神经阻滞入路相关结构及其毗邻关系进行了解剖观测,为膈神经阻滞入路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12在郧阳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完成。由郧阳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提供24具尸体,男20具,女4具。对48侧尸体头、颈、胸部的标本与膈神经穿刺入路相关结构及其毗邻关系进行了解剖观测。 结果:①膈神经进针的深度:皮肤至膈神经(胸锁乳突肌外侧缘上距其锁骨头25-30mm头侧为进针点)为26.0&;#177;0.3(21~30)mm。②膈神经与胸膜顶,肺尖、胸导管等结构毗邻的关系:胸膜顶的体表投影,胸膜顶的内侧界距胸骨柄上缘中点两侧均为10-19(14.2&;#177;0.3)mm。胸膜顶的外侧界与胸锁关节之间的距离左侧为43~70(55.3&;#177;0.6)mm。右侧为51~80(57.5&;#177;0.6)mm。胸膜顶的最凸点与锁骨之间的距离左侧为11~29(21.6&;#177;0.4)mm,右侧为11-39(26.5&;#177;0.5)mm.左侧锁骨上缘点位于胸锁关节外侧为19-28(22.5&;#177;0.3)mm,右侧为13-29(23.0&;#177;0.4)mm。胸膜顶的外侧界距颈正中线两侧均为50-90(72.1&;#177;0.8)mm,肺尖与颈正中线两侧均为31-52(38.1&;#177;0.4)mm。胸导管在颈动脉鞘后方,椎动脉、椎静脉及膈神经前方弓形入静脉角,胸导管末端的弓高平均为5.2~12.5mm。③膈神经与副膈神经、颈交感干联系的观测结果:颈交感干与膈神经和副膈神经联系的出现率为43.6%,主要与膈神经相联系,与副膈神经则较少。它们与颈下神经节联系最多为60.4%,其次与颈中神经节为17.5%。此外也有与椎动脉神经节、锁骨下袢、颈中、下神经常之间相联系,于此可见膈神经在颈部与交感干有广泛的联系。 结论:为膈神经穿刺的入路进针深度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供了解剖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呃逆俗称“打嗝儿”,是一侧或双侧膈肌反射性、阵发性痉挛,同时伴有吸气期声门突然关闭而发出一种短促的特殊声音。因寒冷、饮食等刺激所致一时性呃逆并非病态.若为顽固性呃逆可由多种疾病引起。治疗方法很多,现就药物治疗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呃逆是由各种刺激因素引起膈肌痉挛所致的一种反射性活动。顽固性呃逆是以其呃逆频繁、症状顽固、持续时间超过48小时或对一般治疗无效为特点,致患者痛苦,病情加重,临床上十分常见。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后的呃逆,是因脑部血管病变累及呃逆中枢使膈肌异常兴奋而引起的呃逆,呃逆一般出现在脑血管病的急性期,呃逆不仅是脑血管疾病病情危重的信号[1],还可以加重脑血管病的病情。因此针对脑卒中后呃逆这一症状应该积极施以综合性治疗及护理。1脑卒中后呃逆发生机制呃逆是由于膈肌不自主的间歇收缩运动引起的,是一种神经反射的动作,其神经反射弧传入神经是膈神经和迷走神经的感觉支,以及胸6~12节段背侧的交感神经链的传入纤维,传  相似文献   

11.
周停  王红星 《中国康复》2018,33(5):425-428
正膈肌是维持呼吸功能的重要结构,中枢或周围神经损害导致膈肌麻痹或功能障碍可导致吸气功能减退。膈肌功能检查是呼吸功能评估的重要内容,包括影像学、超声、神经电生理及通气功能检查等。神经电生理评定是客观评价神经损害后膈肌功能的重要方法。本文对膈肌功能的神经电生理评定方法、评价指标与临床意义、临床应用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1膈肌生理功能膈肌是人类呼吸的主要动力肌,贡献正常呼吸过程的70%。膈肌等呼吸肌不停歇地规律收缩维持正  相似文献   

12.
顽固性呃逆的几种治疗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崇亮 《临床荟萃》1989,4(3):134-134
呃逆俗称“打嗝”是膈肌反射性、间歇性阵挛同时伴有细支气管内腔的收缩,在膈肌不自主的间歇收缩运动中使空气突然被吸入呼吸道内,同时伴有声带闭合所产生的一种奇特怪声。健康人平时稍受寒冷刺激或饱餐后引起一时性的呃逆并非病态。若为顽固性呃逆则极为难忍,影响病者的休息、饮食或加剧病情,甚至可造成贲门部食管和胃底粘膜的撕裂。 呃逆产生的原因一般分为中枢性及外周性,前者包括精神性、神经系统病变、中毒性等,后者包括生理性、膈肌及其上下的病变。产生的机理多数认为是由于各种刺激因素所致的迷走神经兴奋反射动作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呃逆俗称打嗝,即膈肌痉挛,由气机逆乱所致。临床有时因短时间输注液体量较多、药液温度低刺激膈神经而导致膈肌痉挛,或液体内加入肾上腺皮质激素提高了中枢神经的兴奋性,也可能影响细胞表面的肾上腺素受体数量和受体介导的细胞内信息传递过程,增加了受体的敏感度和亲和力而导致呃逆的发生。我们采用隔姜按压膈俞穴治疗呃逆,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呃逆是由各种刺激因素导致膈肌痉挛所引起的一种反射活动。顽固性呃逆(intractable hiccup)多发生于有器质性疾病的患者,常因严重的膈肌痉挛影响进食、谈话、呼吸和睡眠,易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和营养不良等并发症,加之精神和躯体的负担,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痛苦。我们采用点式直线偏振光照射星状神经节对顽固性呃逆患者进行治疗,并与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者进行对照,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呃逆俗称打嗝,即膈肌痉挛,由气机逆乱所致.临床有时因短时间输注液体量较多、药液温度低刺激膈神经而导致膈肌痉挛,或液体内加入肾上腺皮质激素提高了中枢神经的兴奋性,也可能影响细胞表面的肾上腺素受体数量和受体介导的细胞内信息传递过程,增加了受体的敏感度和亲和力而导致呃逆的发生.我们采用隔姜按压膈俞穴治疗呃逆,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表面电极进行单侧膈神经刺激测量膈神经传导时间和膈肌动作电位的可行性,并与经典方法食管电极记录进行比较。 方法:实验于2005—01/06在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进行。15名健康志愿者使用表面电极通过单侧磁刺激膈神经测定膈神经传导时间及诱发的膈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的幅值,并用配对t检验与标准的经食管电极检测所得结果进行比较。采用直线相关分析进行双侧膈神经传导时间及膈肌动作电位与年龄、身高、体质量和腹围的相关性分析。 结果:15名受试者全部完成测试进入结果分析。①膈神经传导时间:表面电极测定的结果与经食管电极结果相似[左侧:(6.68&;#177;0.76),(6.63&;#177;0.52)ms;右侧:(6.14&;#177;0.67),(6.02&;#177;0.48)ms,P〉0.05]。②膈肌动作电位幅值:表面电极测定的结果显著低于经食管电极测定结果[左侧:(1.14&;#177;0.36),(2.31&;#177;0.87)mV;右侧:(1.05&;#177;0.52),(2.17&;#177;0.90)mV,P均〈0.001]。③经食管电极和表面电极测定的左侧膈肌动作电位幅值无显著相关性(P=-0.174),右侧有显著相关性(P=0.025)。④两种途径测定的双侧膈神经传导时间及膈肌动作电位幅值与年龄、身高、体质量及腹围均无相关性。 结论:①采用单侧磁刺激膈神经时,表面电极测得的膈神经传导时间与食管电极检测结果相似,但膈肌动作电位显著降低。②年龄、身高、体质量及腹围对表面电极和食管电极检测结果的影响均较小。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临床康复》2003,7(8):1305-1307
高位颈髓损伤呼吸肌瘫痪而依赖呼吸机存活的患不断增多,约占脊髓损伤的5%。气管切开长期机械通气并发症多,护理花费大。代替机械通气的唯一方法是应用电刺激膈肌起搏器。该装置包括在膈神经上安放电极,通过导线将电极与植入腹部皮下的电磁接收-刺激器接通,再经体外发射器为体内装置提供电能和参数指令。膈神经刺激器在国外已有1500多例的临床经验,效果良好。膈神经植入术神经假体恢复呼吸功能的研究与应用,包括呼吸动力肌、临床病倒选择、手术方法、术后调试训练、治疗效果,以及肋间神经电刺激、肋间神经移位于膈神经后再行电刺激等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 ,胸腔镜手术已被运用于手外科领域 ,这是二十世纪末显微创伤外科的发展。胸腔镜手术是将带有摄像机的胸腔镜插入胸外与监视器相连 ,手术在监视器下进行。以往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多采用非开胸手术取同侧颈部膈神经进行移位 ,但切取的膈神经长仅 5厘米左右[1] ,而通过开胸手术切取的膈神经虽然长度和经胸腔镜取膈神经的长度一样 ,都可达 2 0厘米左右 ,但手术创伤大 ,给病人带来很大的痛苦 ,因此通过胸腔镜取膈神经不仅可减轻病人的痛苦 ,而且可明显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是一种安全 ,有效的臂从神经损伤的重建方法。目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膈神经阻滞入路相关结构及其毗邻关系进行了解剖观测,为膈神经阻滞入路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12在郧阳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完成。由郧阳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提供24具尸体,男20具,女4具。对48侧尸体头、颈、胸部的标本与膈神经穿刺入路相关结构及其毗邻关系进行了解剖观测。结果:①膈神经进针的深度:皮肤至膈神经(胸锁乳突肌外侧缘上距其锁骨头25~30mm头侧为进针点)为26.0±0.3(21~30)mm。②膈神经与胸膜顶,肺尖、胸导管等结构毗邻的关系:胸膜顶的体表投影,胸膜顶的内侧界距胸骨柄上缘中点两侧均为10~19(14.2±0.3)mm。胸膜顶的外侧界与胸锁关节之间的距离左侧为43~70(55.3±0.6)mm。右侧为51~80(57.5±0.6)mm。胸膜顶的最凸点与锁骨之间的距离左侧为11~29(21.6±0.4)mm,右侧为11~39(26.5±0.5)mm。左侧锁骨上缘点位于胸锁关节外侧为19~28(22.5±0.3)mm,右侧为13~29(23.0±0.4)mm。胸膜顶的外侧界距颈正中线两侧均为50~90(72.1±0.8)mm,肺尖与颈正中线两侧均为31~52(38.1±0.4)mm。胸导管在颈动脉鞘后方,椎动脉、椎静脉及膈神经前方弓形入静脉角,胸导管末端的弓高平均为5.2~12.5mm。③膈神经与副膈神经、颈交感干联系的观测结果:颈交感干与膈神经和副膈神经联系的出现率为43.6%,主要与膈神经相联系,与副膈神经则较少。它们与颈下神经节联系最多为60.4%,其次与颈中神经节为17.5%。此外也有与椎动脉神经节、锁骨下袢、颈中、下神经节之间相联系,于此可见膈神经在颈部与交感干有广泛的联系。结论:为膈神经穿刺的入路进针深度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供了解剖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臂丛神经损伤是临床常见的损伤,其发病率高,致残严重,给患者和社会生活带来严重影响。1970年8月,顾玉东首创膈神经移位治疗臂丛神经撕脱伤并取得良好疗效。此后,经过临床大量病例验证,膈神经移位术现已被公认是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有效方法。我科2000年10月-2004年12月共行膈神经移位肌皮神经、肩胛上神经及正中神经内侧头7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