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1 中气不足 清阳不升案 1:孙某 ,女 ,4 3岁。 1999年 10月 12日初诊。患者患多寐已有 1年余 ,精神不振 ,头昏乏力 ,不思饮食 ,大便不实 ,嗜睡欲卧 ,近半年加重。舌质淡 ,舌体胖 ,边有齿痕 ,舌苔薄白 ,脉沉缓。查头颅CT、脑电图均正常。中医诊断 :多寐。证属中气不足 ,清阳不升。治法 :健脾益气升阳。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30g ,白术 10g ,党参 15g ,陈皮 10g ,升麻 10g ,柴胡10g ,当归 10g ,山药 2 0g ,芡实 10g ,甘草 6g。 6剂 ,每日 1剂 ,水煎服。 2诊时患者述上述症状有所好转 ,但不甚明显 ,大便转实。诊其舌脉如前。处方 :原方去芡实 …  相似文献   

2.
《中国乡村医生》2006,22(22):43-43
患者,男,46岁。患者慢性腹泻3年,每日大便2~4次,水谷不化,食减腹胀,肢倦乏力,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弱。经西医诊断为“慢性肠炎”。用补中益气汤加补骨脂12g,诃子12g,水煎服。服药4剂,大便每日最多2次,饮食增加,但腹胀不减,改用补中益气汤加神曲15g,麦芽15g,山药30g,水煎服,又进药4剂,诸症痊愈,再未复发。  相似文献   

3.
李兰梅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24):151-151
例1:患者,男,14岁,初诊:1986年6月2日。患者身疲乏力2年余,近1周明显加重。患者常易感冒,发热。1984年7月在某医院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近1周来,身疲乏力,纳差,便溏加重。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目下暗,咽痛,舌胖淡,边有齿痕,脉寸口细滑,扁桃体Ⅱ度肿大,听诊:P62次/分,第1心音低钝,肺(-)。证属心脾两虚,复感风热所致,宜急则治其标,疏风解毒。方药:太子参10g,双花10g,薄荷5g,牛蒡子8g,元参8g,麦冬9g,菊花9g,藿香9g,香薷8g,大青叶8g,板蓝根8g,神曲12g。水煎温服。2诊,1986年6月6日。服2剂后,  相似文献   

4.
《中国乡村医生》2005,21(9):31-31
患者,女,53岁.一年来,大便不干,临厕排便困难,曾多方求治,无明显好转.每天煎服番泻叶一次,以维持排便.患者形体服胖,常感气短乏力,饮食尚可,苔白脉虚.证属气虚便秘.治以益气润肠,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党参15g,黄芪30g,白术10g,陈皮12g,升麻6g,柴胡6g,当归15g,麻仁15g,炙甘草10g.水煎服,并嘱其停服番泻叶水.服药3剂,自觉气短稍有好转,排便1次,  相似文献   

5.
临床中感冒非常多见,四季皆有,正常成人每年可发生2次~3次,小儿4次~6次,对于普通感冒,只要适当休息,多饮水,一般很快痊愈。但对那些长期反复发作的上呼吸感染(习惯性感冒)的患者,治疗却颇为棘手,因为多虚性感冒,用常规感冒药往往治疗效果不佳,甚至使病情更加复杂化。笔者自1999年以来对此类患者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效果较佳,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48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19例,女29例;年龄最小的2岁,最大68岁。病程最短0.5a,最长3a;所选择病例1a至少感冒6次以上,多恶寒重,发热轻或不发热,鼻塞、流涕、咳嗽、汗多或少汗,舌质淡苔薄白或…  相似文献   

6.
目的: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女性尿道综合征。以达到补中益气,调补脾胃,升阳益气的目的。方法:补中益气汤即:黄芪20g,党参15g,当归15g,炙甘草10g,陈皮12g,升麻10g,柴胡10g,白术15g,水煎至300ml口服,每日1剂,连服8剂。结果:治愈13例,好转2例,其疗效显著。结论:本文用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升阳固表,驱邪扶正,疾病痊愈。因此,补中益气是治疗女性尿道综合征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补中益气场乃李东垣所创名方,为后世医家所喜用。余在临床除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中气下降病证外,对其他病证的治疗也获良效。1慢性睑缘炎杨××,女,56岁,农民。双侧睑缘红肿糜烂时痒时痛3年余,经服抗生素及清热利湿中药效果不显。刻诊:双眼睑缘轻度红肿糜烂,有少量脓性分泌物,并痒痛,舌淡红苦白薄脉缓。证属病情日久,中气不足无力抗邪所致。治以健脾益气,升阳,佐以疏散风火。药用:黄芪30g、甘草6g、党参24g、当归12g、升麻6g、柴胡6g、白术10g、夏枯草12g、菊花9g,水煎服口1剂。5剂后红肿糜烂明显好转。上方继服15剂而告愈。…  相似文献   

8.
例1,患者,女,24岁,2003年5月8日因脐带绕颈、胎儿窘迫,行子宫下段剖宫产,娩一女婴,术后发热,体温在38.5℃~39.7℃之间,先后用甲硝唑、青霉素、链霉素等药,体温一直不退,白细胞11200/mm^3,中性84%,淋巴12%,单核3%。患者剖宫产术后1周发热不退,大便1天2次,纳可,多汗,舌红有瘀斑,苔白腻厚,脉沉细。此乃产后气血亏虚,瘀血内阻,治宜补中益气、活血化瘀。处方:黄芪30g,当归20g,丹参30g,桃仁10g,红花10g,益母草10g,木香10g,砂仁10g,草果10g,焦山楂20g,甘草5g。嘱服3剂。  相似文献   

9.
张正学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8):205-205
胃呆 患者,女,45岁,述胃脘胀满,食后为甚,近半月食后自觉饮食滞停,不欲下行,甚则胸胁胀满,坐卧不安,服“吗丁啉、果胶铋、保和丸、丌胸顺气丸”等数日小效,行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症见:胃脘胀满,食后为甚,神疲乏力,不渴,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巾医诊断:胃呆,脾胃气虚。西医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治以补中希气,处方:党参20g,白术15g,茯苓15g,黄芪30g,陈皮15g,当归10g,升麻8g,柴胡8g,枳实15g,莱菔子15g,甘草6g。水煎服3剂后,复诊胀满之感已除,精神好转,自觉胸胁通畅,上方续服3剂,以固疗效。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20岁,学生。患者上腹部间歇性胀痛3年,近3天加重。胃镜检查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服西药效不著,转而求助于中医。症见上腹胀痛,纳少,痛可牵及两胁,倦怠乏力,苔薄白,脉弦。证属中气不足,气机不畅,治宜调补脾胃,疏肝理气。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15g,党参9g,白术9g,陈皮9g,升麻6g,柴胡6g,杭芍12g,枳壳9g,元胡9g,甘草3g,砂仁3g(后下)。服药6剂,症减,继服上方12剂,诸症尽除。补中益气汤治疗胃脘痛1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妇女崩漏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病例均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每天1剂,水煎服,分早晚两次饭前服。结果:70例病例平均服药3剂,最多6剂,治疗后治愈67例,好转2例,无效1例(因患者出血量增大,行刮宫术治疗),总有效率为98.6%。结论: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妇女崩漏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1头风肖某某,女,33岁。1994年11月5日初诊:四、五年来每于经期或感冒后即发生头痛,偏左或右不定,连及颈背板强,剧痛时甚至呕吐,短气,畏寒。脉虚细,舌质淡红苔薄白。患者平素体质较虚弱,外感风寒湿,日久化热,方拟清空膏加味:羌活10g,防风6g,北柴胡10g,黄苓10g.黄连6g,川芎6g.白芍10g.钩藤15g,葛根129,甘草5g。1995年1月7日复诊:上方服5剂,头痛显减,经期基本未发作。脉舌同前。仍照上方(白芍改赤芍)续服5剂。至1995年5月10日询知,自治疗后头痛缓解,唯近日复发,仍以清空膏为基本方治疗。按:清空膏系李东垣方,…  相似文献   

13.
反佐法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白通加格胆汁汤,首开中医反佐法先河。反佐法.即遣力用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的方法。试举实冽共体会如下:1驱下药中位升提马某某,男,82岁。患“前列腺肥大”,小便不畅已历十年.并逐年加剧。近2日小便不出.拒绝手术,要求中药治疗。患者除上应外.兼便秘,大便已3、4日未解。舌淡苔白,脉弦。方用:猪苓15g.茯苓15g.白术10g,车前子15g,桂枝6g,大黄10g,桃仁15g,升麻5g。服2剂后,小便可点滴而下.大便亦通。再服7剂,二便可自行排出。按:本案属癃闭,便秘证,方用利尿之品五等激、…  相似文献   

14.
1 复发性口腔溃疡 案1 欣某,女,54岁。2002年11月9日初诊。患复发性口腔溃疡6年,曾多方治之,服中西药物,时愈时发,溃疡此消彼起,经久不愈。近半月来,咽干口燥,口腔溃疡,伴身疲乏力,喜温畏寒,午后低热,时常感冒。服用激素、抗生素,局部外敷冰硼散等药,可暂时缓解,不日复发,口腔溃疡严重时,不能吞咽进食,体温37.6℃,精神倦怠,面色不华,口腔溃疡,舌胖质红边有齿痕,苔腻微黄,脉沉迟无力。脉证合参,此乃中气不足、虚火上炎。治宜补中益气,甘温除热之法。方用补中益气汤,每日1剂,服后5天,舌红转为淡红,苔变薄,溃疡大多接近愈合,而未见新发之溃疡,又5剂诸证大减,溃疡愈合,嘱患者汤剂改为丸剂,日服2次,每次1丸,共服90丸,溃疡消失,体质渐增,诸证悉除,回访2年未复发。  相似文献   

15.
刘某,女65岁,城镇居民。1992年3月4日初诊。患者于头天上午8时许,突觉腹部疼痛,并加剧,疼痛难忍,遂至门诊求治。前医做B超及肾盂造影检查,发现左侧输尿管下段结石,采用内服排石中药制剂,并配合西药针剂安痛定肌注,口服阿托品,疼痛未见缓解,及肌注杜冷丁后,疼痛未止住。就诊于吾时,见患者形体消瘦,左下腹疼痛拒按,呻吟不断,痛苦异常。询之,4天前,恶寒发热,心烦,不思饮食,自服感冒清未愈,且4天来未解大便。现仍微恶寒,时发热,口苦,舌淡苔自,脉沉弦。思之,此乃伤寒少阳证者,大柴胡汤主之。于是处方:柴胡15g,黄芩12g,枳实18g,自芍24g,法夏12g,木香12g,神曲15g,生大黄10g后下,芒硝10g冲服,大枣15g,生姜三片。令先服一剂,患者当晚6时服药,9时许再服一次,直至第二天早上六时,连续畅下大便二次,疼痛消失。翌日二诊:上方减芒硝再进一剂后病若失。后做肾孟造影,结石仍在,但腹痛从此停止,至今未复发。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笔者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气虚发热2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5例,男8例,女性17例;年龄20~65岁;病程最长5年,最短3个月。 2 治疗方法 补中益气汤加味:党参20g,甘草15g,白术50g,陈皮20g,黄芪40g,升麻10g,柴胡20g,当归20g,枸杞……  相似文献   

17.
程红新  杨晓萍 《农垦医学》2006,28(4):319-320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41岁,因“发热、乏力、尿检异常1月,眼红1周。”于2004年6月10日收住北大第一医院肾内科。患者4月前无诱因出现乏力,发热,测体温38℃,无畏寒、寒战,发热多于下午出现,当地医院诊为“感冒”,予阿莫西林、速效感冒胶囊治疗,体温10天后正常。一月前于当地医院体检,查尿常规:PRO++,GLU+++,同时血糖(空腹,餐后)正常,予中药治疗,无好转。  相似文献   

18.
笔者采用大剂量白花蛇舌草 6 0 g,配伍补气药治疗慢性肾炎 2 9例 ,其中 2 5例痊愈 ,4例显效 ,治愈率 86 .2 % ,病程最长达 7年 ,最短 1年 ,服笔者方6剂均显效。处方组成 :白花蛇舌草 6 0 g,白术 12 g,炙黄芪12 g,台参 12 g,云苓 15g,黑大豆 18g:如尿中有蛋白加桑螵蛸、金樱子各 12 g,阴虚热甚者加生地 12 g,水煎服每日 1剂 ,分 3次服。典型病例 :患者 ,农民 ,中年男性 ,患慢性肾炎 7年 ,近几天由于劳累 ,身体感觉疲倦 ,双下肢乏力 ,面色苍白 ,双眼睑及下肢轻度浮肿 ,血常规正常 ,尿蛋白 ( ) ,其余 (- )。服用西药效不佳。服上方 6剂 ,…  相似文献   

19.
《中国乡村医生》2006,22(18):40-40
患者,女,48岁,1986年8月23日诊。腹泻便秘交替出现,伴食少困倦乏力半年余,诸药无效。近半月腹泻加重,甚时出现便血,每日3~4次,色鲜红。西医诊为慢性结肠炎。舌胖淡红,苔薄白,脉沉迟无力。证属中气不足之泄泻。治宜补中益气,升陷涩肠。予乌梅20g煎水送服补中益气丸,每日3次,每次15g。3R.后便血即止,日泻2次。续服1周,饮食增加,精神好转,大便正常。为巩固疗效,续服半月。随访半年无复发。  相似文献   

20.
1 健脾益气 (升清降浊 )案 成年王女 ,慢性肠炎多年 ,反复发作 ,诊时头昏痛 ,神疲食少 ,便稀溏 ,每日 2~ 3次 ,小腹有坠胀感 ,面色萎黄 ,语音低弱、舌质淡嫩、苔薄白 ,脉虚软。证属脾胃虚弱 ,中气不足。治以健脾益气。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党参 1 5 g,炒白术 1 2 g,茯苓 1 2 g,炙黄芪 1 5 g,淮山 1 8g,炒扁豆 1 5 g,北柴胡 9g,升麻 8g,炙甘草 6 g,红枣 5枚。服 4剂后 ,饮食增进 ,头昏痛减轻 ,大便复常。仍四肢乏力 ,精神软弱 ,再进 5剂 ,诸症悉除。嘱其服补中益气丸半月后复康。2 滋脾养胃案 张某某 ,男 ,成年 ,5 a来反复发作胃痛 ,每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