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儿化脓性脑膜炎(化脑)和病毒性脑炎、脑膜炎(病脑)时血清和脑脊液中降钙素原(PCT)的变化情况,便于早期进行鉴别诊断,指导抗生素治疗。方法采用固相胶体金免疫技术,对2009年11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神经科和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确诊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47例患儿分为化脑组和病脑组(除外其他感染)进行血清和脑脊液中PCT测定,并对统计结果应用SPSS12.0进行分析。结果临床和实验室结果诊断为化脑的16例(16/47)占34%,诊断为病脑的31例(31/47)占66%,血清PCT以0.5ntg/ml为阈值,相应敏感性100%,阳性预测值为76.19%,特异性为86.9%,阴性预测值为100%。脑脊液PCT以0.5ng/ml为阈值,敏感性为93.75%,特异性90.32%,阳性预测值为83.33%,阴性预测值是96.55%。结论血清PCT0.5ng/ml可作为筛选化脑和病脑的阈值,脑脊液PCT值是鉴别化脑和病脑的敏感指标。二者均可指导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检测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的应用价值,为血清降钙素原在感染性疾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次研究对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90例感染性疾病患者,采用上转发光法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统计分析该90例感染性疾病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检测结果分4个等级:分别是<0.5ng/ml;0.5ng/ml-2ng/ml;2ng/ml-10ng/ml;>10ng/ml。结果:以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0.5ng/ml为阳性阈值,我们发现:细菌感染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阳性率为86.96%,且浓度高,多超过2.0ng/ml。而病毒感染组血清降钙素原PCT阳性率为11.36%,且浓度相对较低,以0.5ng/ml-2ng/ml为主。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降钙素原(PCT)是感染性疾病诊断和治疗中一项重要的指标,其值高低可以作为是否使用抗菌药物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王雯君  李桦 《江西医药》2007,42(7):633-634
目的 探讨儿科中枢感染性疾病中降钙素原(PCT)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色谱法对30例各种中枢感染的住院患儿进行PCT检测,同时检测20例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结果 化脓性脑膜炎(化脑)12例,PCT阳性12例,阳性率100%.病毒性脑炎(病脑)20例,仅2例阳性,阳性率11.11%,且这2例均为病毒性脑炎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结论 PCT可作为区别化脓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炎的一项重要指标,能指导中枢感染性疾病的诊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血清降钙素原(PCT)的检测在儿科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0例感染性疾病患儿作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儿童6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儿童血清降钙素原进行检测。结果重症感染患儿PCT阳性率(85.7%)明显高于局部感染患儿(64.3%)及病毒感染患儿(3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感染患儿PCT阳性率高于病毒感染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PCT阳性率61.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科感染性疾病中采用血清降钙素原的检测,可有效鉴别细菌感染,为儿童感染性疾病提供必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对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112例重症监护病房(ICU)细菌感染的患者作为感染组,并以110例ICU非细菌感染性患者作为对照组,测定并比较分析两组患者血清PCT和CRP结果.结果 ①感染组血清PC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感染组的PCT检测阳性率为94.6%,高于对照组(16.4%)(P<0.05);②感染组血清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感染组的CRP检测阳性率为31.3%,高于对照组(28.2%),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PCT检测对细菌感染性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诊断符合率均高于CRP检测结果,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PCT对于严重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较CRP敏感,监测血清PCT水平可以作为严重细菌感染的特异性监测指标,对临床诊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测定及用于抗菌素治疗效果评价的意义。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入院第1天(未使用抗生素)786例、第3天493例、第5天415例和第7天217例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住院患者血清PCT水平。结果第1、3、5、7天,PCT阳性检出分别为493、390、126和27例,占总例数的62.7%,49.6%,16.0%和3.4%,总阳性率逐渐下降;217例连续住院7天以上的儿童患者在抗生素治疗的第1、3、5、7天PCT值分别为(6.03±2.58)ng/mL、(4.98±1.97)ng/mL、(3.16±1.25)ng/mL和(1.45±0.67)ng/mL,呈现明显下降趋势。结论患儿入院第1天,PCT≥0.25ng/mL时有助于细菌或非细菌性呼吸道感染的鉴别,PCT测定可作为儿童呼吸道细菌性感染及抗菌素治疗效果评价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血清降钙素原(PCT)的检测在儿科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80例感染性疾病患儿为观察组,同期体检的80例正常儿童为对照组,分别对其PCT进行检测。结果观察组PCT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重症感染患儿PCT阳性率显著高于病毒感染患儿及局部感染患儿(P<0.05);局部感染患儿PCT阳性率高于病毒感染患儿(P<0.05)。结论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在儿科感染性疾病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可作为细菌感染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脊液(CSF)白蛋白(CSF-Alb)与同期血清白蛋白(S-Alb)比值的变化在小儿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性疾病中对血脑屏障(BBB)功能障碍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化脓性脑膜炎(化脑)组23例、急性病毒性脑炎(病脑)组41例、结核性脑膜炎(结脑)组12例患儿的脑脊液白蛋白/血清白蛋白比值;与非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神经科患儿对照。结果感染组的患儿CSF-Alb/S-Alb×103比值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期病例与恢复期病例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恢复期病例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血脑屏障功能障碍。根据血脑屏障功能障碍的程度,可进行病情程度的评估以及预后的判断,使疾病的治疗更趋科学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分析病毒感染与细菌感染惠儿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探讨血清降钙素原测定在细菌感染中的诊断意义,为临床抗生素的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85例患儿,平均年龄8.9a(10mo-12a),其中病毒感染53例,细菌感染32例。采用半定量固相免疫测定法测定患儿血清中的PCT,PCT水平分为<0.5ng/ml,≥0.5ng/ml,≥2.0ng/ml和≥10ng/ml四个等级.进行x2检验和Ridit分析。结果 细菌感染组患儿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病毒感染组(P<0.001)。血清PCT检测对诊断小儿细菌感染的敏感性为87.50%.特异性为92.13%,阳性预测值为73.68%,阴性预测值为91.49%,阳性拟然比为4.65,阴性拟然比为0.15,诊断符合率为83.53%。结论 血清PCT是小儿细菌感染的敏感标志物之一,血清PCT检测有助于细菌感染的诊断,并可作为抗生素的使用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医药科学》2017,(11):152-154
目的探讨血清PCT联合CRP对重症感染患者的检测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ICU入住的感染患者68例,按感染严重程度分为重症感染组37例,局部感染组31例。选取同期入住ICU未合并感染的患者60例为对照组。入住ICU时,抽取外周静脉血20m L,采用双抗夹心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降钙素原(PCT),免疫散射速率比浊法检测C反应(CRP)。PCT≥0.5ng/L定义为阳性,CRP≥10mg/L定义为阳性。结果重症感染组和局部感染组血清PCT和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重症感染组血清PCT和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局部感染组(P<0.05)。重症感染组和局部感染组PCT和CRP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重症感染组PCT阳性率显著高于局部感染组(P<0.05);重症感染组和局部感染组CRP阳性率均为10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T敏感性为81.96%,特异性75.16%;CRP敏感性为60.54%,特异性49.25%;联合应用PCT和CRP检测,敏感性为87.25%,特异性81.56%。结论血清PCT联合CRP检测,有助于重症感染的早期诊断和鉴别,效果优于单一PCT或CRP检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在小儿急性细菌性脑炎与病毒性脑炎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降钙素原(PCT)免疫荧光法,测定54例急性细菌性脑炎患儿及48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的PCT。结果在54例急性细菌性脑炎患儿,血清PCT质量浓度显著升高(P<0.01)。PCT>0.5ng/mL作为细菌感染的诊断依据,其敏感度为100%。结论 PCT是一个较好的早期鉴别诊断小儿急性细菌性脑炎与病毒性脑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 PCT)检测在小儿颅内感染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3年5月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附属深圳市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颅内感染患儿95例分为急性细菌性脑膜炎组(细菌组,n=46)及病毒性脑炎组(病毒组,n=49),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脑脊液(CSF)白细胞数、蛋白定量及血清PCT水平的变化,并比较两组不同血清PCT阶梯浓度水平检出分布及阳性率。结果治疗前,细菌组和病毒组CSF白细胞计数、蛋白定量及血清PC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CSF白细胞计数、蛋白定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CT水平血清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毒组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组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同PCT浓度值检出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71, P=0.000);病毒组及细菌组血清PCT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8.4%和8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60, P=0.000)。结论血清PCT可作为鉴别急性细菌性脑膜炎及病毒性脑炎的重要指标,其检测程序简便、快捷,值得临床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13.
降钙素原在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在急性细菌性脑膜炎及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免疫荧光法对52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进行测定,并比较C反应蛋白、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脑脊液白细胞数、蛋白含量对感染病因辅助诊断的价值。结果 24例急性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明显升高,28例病毒性脑炎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仅轻度升高(P<0.05)。而血清C反应蛋白、脑脊液白细胞数及蛋白含量在急性细菌性脑膜炎及病毒性脑炎中有重叠。结论血清降钙素原对鉴别小儿急性细菌性脑膜炎及病毒性脑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高建国 《安徽医药》2019,23(8):1604-1607
目的 了解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临床流行特征。方法 对2012—2016年间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诊断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805例病例进行回顾性资料分析。按照病种构成、年度分布、年龄分布、季节分布、性别差异、城乡分布和病死率等特征进行临床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 主要病种构成依次为:病毒性脑炎73.4%,化脓性脑膜炎13.2%、结核性脑膜炎8.0%、隐球菌脑膜炎4.2%、脑寄生虫病1.2%。病毒性脑炎发病年龄以10岁以内儿童感染为主,化脓性脑膜炎10岁以内和60岁以上年龄段感染者较多,结核性脑膜炎发病集中在10岁以后且有老龄化趋势,隐球菌脑膜炎以青壮年发病较多。病毒性脑炎和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季节主要是春季。5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中,男女构成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脑寄生虫病10例均发生于农村,其他四种城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总病死率为8.8%,病死率前3位者为隐球菌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病原菌以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脑膜炎双球菌为主。引起病毒性脑炎的病毒主要为肠道病毒及疱疹病毒。结论 安徽地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种构成依次为: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儿童病毒性脑炎和化脓性脑膜炎多见,老年人化脓性脑膜炎和结核性脑膜炎多见,HIV合并隐球菌脑膜炎有所增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死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脑膜炎患儿脑脊液中NO含量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膜炎(病脑)、结核性脑膜炎(结脑)、化脓性脑膜炎(化脑)患儿脑脊液中NO含量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比色法测定病脑(18例)、结脑(9例)、化脑(10例),对照组(11例)脑脊液中NO浓度。结果:病脑、化脑,结脑脑脊液中NO浓度较对照组显著性升高,化脑脑脊液中NO浓度较病脑,结脑显著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NO参与了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脑脊液(CSF)和血清补体C3、C4水平变化。方法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26例细菌性脑膜炎及24例病毒性脑炎患儿急性期CSF和血清中补体C3、C4水平,并选取上呼吸道感染患儿25例为对照组,同时检测对照组CSF及血清补体C3、C4水平,对3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细菌性脑膜炎组CSF和血清补体C3、C4水平明显高于病毒性脑炎组和对照组(F=93.103,46.876,22.602,80.645,Pa〈0.01),病毒性脑炎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0.05)。结论测定CSF和血清补体C3、C4水平有助于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对小儿急性细菌性及病毒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急性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患儿各30例,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对其血清PCT 和CRP水平进行测定,并与30例健康儿童(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细菌性脑膜炎组血清PCT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病毒性脑膜炎组(t =7.67、5.67,均P<0.01);细菌性脑膜炎组、病毒性脑膜炎组血清CRP均高于对照组(t =2.52、2.47,均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7,P>0.05).结论 降钙素原、CRP对急性细菌性脑膜炎及病毒性脑膜炎的鉴别诊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病毒性脑炎(VE)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脑脊液和血清S100B蛋白浓度变化,探讨S100B蛋白对VE患儿脑损害的评估价值.方法 40例病毒性脑炎(昏迷组16例,无昏迷组24例)住院患儿为观察组,30例无神经系统疾病、无肿瘤的外科腰麻患儿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其急性期和恢复期脑脊液和血清S100B蛋白 水平,并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病毒性脑炎患儿急性期脑脊液和血清S100B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恢复期患儿和对照组(均P〈0.001);VE昏迷组的脑脊液和血清S100B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无昏迷组和对照组(均P〈0.001),无昏迷组脑脊液和血清S100B旦白含量与对照组也有差异(p〈0.001);脑脊液S-100B蛋白含量与其血清含量呈正相关.结论 脑脊液和血清S100B蛋白作为病毒性脑炎患儿脑损害的标志物,有助于判定脑组织受损的严重程度及评估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的测定在颅内感染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抽取急性脑膜炎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其感染类型不同分为细菌性脑膜炎组和病毒性脑膜炎组,分不同时期测定其血清降钙素原(PCT)数值以及脑脊液分析。结果细菌性脑膜炎在急性发病期,PCT值为(26.43±15.32)μg/L,显著高于正常值,经过治疗后3d、5d、7d,其PCT值分别为(5.85±5.43)μg/L、(0.21±0.26)μg/L、(0.06±0.12)μg/L,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而病毒性脑炎组PCT在急性感染期和治疗后3dPCT水平分别为(1.64±3.25)μg/L、(0.83±3.12)μg/L,明显低于细菌性脑膜炎组(P〈0.05);两组患者CRP水平分别为(28.3±15.3)mg/L、(27.3±16.4)mg/L,无统计学差异(P〉0.05),CSF白细胞数分别为(287±15)×10^6、(17±5)×10^6、CSF蛋白分别为(1.68±0.36)mg/L、(0.67±0.32)mg/L,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两组有重叠。结论血清降钙素原的测定在于早期鉴别诊断细菌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炎上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病原体所致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患者脑脊液(CSF)及血清中一氧化氮(NO)浓度、总一氧化氮合酶(NOS)活力的动态变化,为临床鉴别不同病原体所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硝酸还原酶法和化学比色法检测30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CSF中及入院时、住院第3、5、9、14天血清中NO浓度、总NOS活力的动态变化。结果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不同病原体所致病毒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组不同时点血清NO浓度、总NOS活力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脑脊液中NO浓度、总NOS活力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中NO浓度、总NOS活力尚不能作为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临床鉴别诊断的实验室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