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半夏配伍附子(乌头)属于十八反内容之一,导师王付教授在临床实践辨证中应用其治疗疑难杂病取得较好疗效。本文介绍王付教授关于半夏配伍附子(乌头)验案三则及应用体会,供同道参阅。  相似文献   

2.
配伍禁忌半夏、贝母对乌头汤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考察乌头汤中加入半夏、贝母对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从抗氧化活性角度验证乌头反半夏与贝母的科学性.方法:分别以FRAP法测定总抗氧化活性,对DPPH·的清除能力测定清除自由基的活性.对比乌头汤中加入生半夏、川贝母与乌头汤的抗氧化活性,同时考察单煎制川乌、制川乌分别与反药及其他组方药配伍的抗氧化活性.结果:乌头汤与生半夏、川贝母配伍均会对抗氧化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与川贝母的配伍降低作用最为明显.结论:乌头汤与生半夏,川贝母配伍会降低其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3.
《中药材》2015,(8)
目的:利用ESI-MS技术对乌头汤及其分别与半夏、浙贝母、川贝母配伍的煎煮液经肠内菌代谢前后的样品进行检测。方法:根据各药液中生物碱成分经肠内菌代谢前后相对丰度比的变化,分析反药配伍对乌头汤中生物碱成分肠内菌代谢的影响。结果:半夏、浙贝母、川贝母均抑制了乌头汤中双酯型生物碱的肠内菌生物转化,说明以上3种中药与乌头汤配伍均有增毒作用。结论:从肠内菌代谢的角度揭示中药"十八反"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4.
辛杨  刘志强  刘淑莹 《中药材》2015,(8):1728-1731
目的:利用ESI-MS技术对乌头汤及其分别与半夏、浙贝母、川贝母配伍的煎煮液经肠内菌代谢前后的样品进行检测。方法:根据各药液中生物碱成分经肠内菌代谢前后相对丰度比的变化,分析反药配伍对乌头汤中生物碱成分肠内菌代谢的影响。结果:半夏、浙贝母、川贝母均抑制了乌头汤中双酯型生物碱的肠内菌生物转化,说明以上3种中药与乌头汤配伍均有增毒作用。结论:从肠内菌代谢的角度揭示中药"十八反"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5.
乌头反半夏是中药十八反的一个组成部分,许多临床医家视作配伍禁忌。然而,成功的运用这组相反药物者也不乏其人。笔者统计,建国以来发表的175篇临床应用十八反的资料中,以乌头配半夏的应用频率最高,主治痹症的文献及案例数最多,这说明,乌头半夏合用不是绝对配伍禁忌,可能在治疗痹症方面  相似文献   

6.
附子、半夏是"十八反"中明确提出不能同时调剂使用的中药品种。但大量古今文献显示,临床上仍有一些古代医家及近现代医家常常将二者配伍应用以治疗阳虚痰湿所致的高血压、眩晕、痹证、不寐、心悸等一系列病证。基于此,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己的跟师经验,从附子半夏配伍应用的溯源、现代配伍研究、病案分析等3方面对二者的配伍应用进行整理分析。结果表明在特定病理状态下附子半夏可以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7.
附子配半夏属于中药"十八反",是中药配伍禁忌内容之一,但古往今来二者同方配伍屡见不鲜且疗效显著。追本溯源,二者临床配伍的使用最早见于被尊为方书之祖《伤寒杂病论》中的小青龙汤"若噎者、附子粳米汤、赤丸及竹叶汤方"中,故分别从病因病机、配伍用量、炮制方式、煎煮用量及毒性探讨等方面对附子与半夏安全有效配伍的条件进行论述,结合荆楚刘氏妇科的临床治疗经验,发现二者合用对临床辨证属脾肾阳虚、痰湿内阻的病证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乌头半夏合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15例的临床综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源 《中国中药杂志》1991,16(2):121-122
<正> 乌头反半夏是中药十八反的一个组成部分,许多临床医家视作配伍禁忌。然而,成功的运用这组相反药物者也不乏其人。笔者统计,建国以来发表的175篇临床应用十八反的资料中,以乌头配半夏的应用频率最高,主治痹症的文献及案例数最多,这说明,乌头半夏合用不是绝对配伍禁忌,可能在治疗痹症方面  相似文献   

9.
半夏与乌头(附子)为“十八反”内容.《伤寒杂病论》中载有半夏与乌头(附子)在同一方中配伍使用情况,从主治、用量、配伍、剂型和煎服法方面,探讨二者同方配伍使用规律,为临床运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利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数据库,系统检索自1949年至今,有关"十八反"中乌头与半夏反药组合同用的文献,检索文章的过程中剔除综述及临床研究类文章,选取实验研究方面的文章,总结归纳乌头半夏反药组合配伍使用的宜忌条件。初步认为生川乌与生半夏1∶2配伍为实验的禁忌条件,对心、肝、肾组织的损害大,各高、中、低剂量组(相当于临床成人剂量的45倍、10~15倍、3~6倍)之间无差异,就其煎煮方式而言,合煎液比合并液的毒性强;由于乌头与半夏有不同的炮制品种,即使在相同的比例下进行实验也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比例方面尚不能归纳其适宜条件。而给药时间、煎煮方式方面的研究较少,很难从少量的实验中总结归纳出宜忌条件。笔者认为乌头半夏能否同用不能一概而论,而是受到不同条件的限制。即对乌头半夏这一反药组合配伍应进行多角度、多学科、多层次的探析以期最终阐明乌头与半夏的配伍实质,为完善中药配伍理论和指导临床运用起到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陈思思  李平  邵翠丽  孙婷  王燕 《陕西中医》2019,(9):1278-1280
乌头、半夏配伍属于中药"十八反"内容之一,临床配伍被视为禁忌。附子为乌头的侧根,附子常与半夏相伍,常用来治疗寒痰所致之恶性肿瘤,证见胃气不和之恶心呕逆、肺气不降之咳喘、风寒湿痹之筋骨疼痛等。附子与半夏相伍也被视为临床禁忌。但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发现无论是文献记载,还是临床运用,都是相互矛盾的。古代文献虽提及相反,但运用相反药物也屡见不鲜,最经典的代表当属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实验研究的结论也多显示无明显心、肝、肾毒性。而笔者导师李平教授运用该药对治疗恶性肿瘤30余年,每每收获良效,未见明显不良反应。"附子反半夏"这个认知,对临床运用、学术交流都带来诸多不便。为此,附子、半夏配伍相反应该平反。反观"十八反",每一反在临床均有诸多运用,我们应该尊古而不泥古,重新审视"十八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乌头半夏散镇痛作用和皮肤急性毒性、皮肤刺激性、致敏性。方法:用乌头半夏散和对照药(相同处方但缺半夏)"缺半夏散",采用小鼠醋酸扭体法;家兔皮肤局部吸收急性毒性试验:豚鼠过敏试验。结果:乌头半夏散对醋酸扭体有非常明显抑制作用(P<0.01),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家兔皮肤局部吸收急性毒性试验、体重两药均无明显毒性及影响;乌头半夏散对豚鼠无致敏性;对照药对豚鼠有轻度致敏性。结论:乌头半夏散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优于非反药"缺半夏散",且无明显急性毒性和致敏性,并提示反药乌头半夏配伍外用有提高镇痛作用和抑制皮肤急性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华东、华中不同地区3家医院"十八反"中乌头组反药应用情况进行临床调研和对比分析,探讨"十八反"乌头组反药同方配伍在临床应用的现状及特点。方法:从不同地区的临床应用处方中收集含乌头组"十八反"药对的处方,采用关联规则的方法分析药物的配伍特点。结果:"十八反"同方配伍分析显示,在两地区的临床处方中出现的频率较高的药对是附子-半夏的配伍,支持度为44.45%,占有较大的比重,达到所有调研处方的一半;两地区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是半夏,支持度达到76.24%;取支持度前10的药物比较,核心药物除附子、半夏外,华中地区前10的药物多是温中补气类药物,如干姜、白术、党参等,而华东地区前10的药物多是活血养血类药物,如当归、川芎、丹参等;取支持度前10的药对比较,除附子-半夏外,华中地区临床应用的核心药对主要为化痰温中类药物配伍,如半夏-甘草、半夏-干姜等;而华东地区则主要是以活血补气类药物配伍,如白术-半夏、当归-半夏等;在两地区处方中出现的核心药组频率最高的为附子-甘草-半夏三药的配伍,支持度高达59.73%,在所有药组的应用中,所占的比例最大。结论:临床存在"十八反"乌头组反药同方配伍应用情况,其中以附子与半夏的配伍应用为多,但是"十八反"同方配伍药物在两地区临床上的应用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制川乌与法半夏不同配伍组合中乌头类生物碱的变化趋势,阐明两药配伍后的化学物质基础.方法 采用LC-MS技术分析久煎处理的不同配伍组合,结合药液pH值的变化,运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寻找、分析差异标记物.结果 制川乌与法半夏不同配伍组合化学成分的量差异明显,随着法半夏比例的增大,药液pH值呈上升趋势,乌头类双酯型生物碱的量整体呈下降趋势.结论 制川乌与法半夏配伍后毒性物质减少,这可能与法半夏中的某些成分影响了乌头类生物碱的稳定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5.
成都中医药大学老年病科梁超教授以《伤寒杂病论》及《脾胃论》中脾胃学说为本,指出脾阳气虚是脾胃病的主要病机,注重在补益中气的治疗原则上临床加用附子半夏配伍治疗功能性胃肠病,获得了满意的疗效。试述其运用附子半夏配伍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经验,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药物配伍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不仅考虑治疗效果,还涉及用药安全,尤其中药十八反、十九畏,医者非常慎重,临床运用很少见。近年来,笔者借鉴古训,灵活运用以乌头配半夏加味治疗风寒湿痹症,获满意疗效,且未见发生毒副反应。现就乌头、半夏的配伍应用及主治范围提出个人浅见,以求斧正。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草乌与(生、法)半夏配伍毒代动力学变化。方法:采用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草乌醇提组、草乌与法半夏醇提组、草乌与生半夏醇提组、草乌水提组、草乌与法半夏水提组、草乌与生半夏水提组,分别单次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中草乌最大剂量给药(0. 06g/kg),设给药前和给药后共13个采血时间点,采用LC-MS/MS检测血浆样品,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经DAS2. 0软件处理计算毒代动力学参数。结果:3个毒性成分的AUC(0-t)变化:乌头碱:与单用醇提草乌相比,醇提草乌与法半夏配伍明显降低;与单用水提草乌相比,与生半夏配伍后增大明显。新乌头碱:与单用醇提草乌相比,在醇提草乌与法半夏配伍明显降低,但与生半夏配伍明显增大;与单用水提草乌相比,水提草乌与生半夏配伍明显增加。次乌头碱:与单用醇提草乌相比,在醇提草乌与法半夏配伍明显降低,水提物的变化与醇提一致。Cmax变化:乌头碱:与单用水提草乌相比,水提草乌与生半夏配伍后显示增大。新乌头碱:与单用醇提草乌相比,醇提草乌与法半夏配伍降低,但与生半夏配伍后增大;与单用水提草乌相比,水提草乌与生半夏配伍后明显增加。次乌头碱:与单用醇提草乌相比,在醇提草乌与法半夏配伍后明显降低。结论:总体可见生半夏可使草乌中双酯型生物碱的吸收程度与速率增加;法半夏可使草乌中双酯型生物碱的吸收程度与速率减小。  相似文献   

18.
1药物配伍,师古而不泥 自古以来,中药配伍就有“十八反,十九畏”之说.习医者,无不熟记于心,药房见有“反药”则拒绝配伍或要求医师在“反药”下着重签名,方予配药.其实,处方中用反药者,前人早已有之,如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篇》之甘遂半夏汤中甘遂与甘草同用,腹满寒疝宿食病之赤丸(茯苓、细辛、乌头、半夏),乌头与半夏同用;陈实功《外科正宗》海藻玉壶汤中海藻与甘草同用等等.……  相似文献   

19.
附子伍半夏,仲景已开先例,后世医家运用广泛。昊佩衡先生所创四逆二陈麻辛汤(附子,干姜,陈皮,半夏,茯苓,麻黄,北细辛,甘草)附子与半夏配伍治疗脾肾阳虚寒湿痰饮之肺系病疗效显著,笔者运用该方化裁治疗多种阳虚阴盛之呼吸系统疾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大黄附子组分配伍对附子总生物碱在阳虚便秘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将阳虚便秘大鼠分为附子组和配伍组,附子组灌胃9.6 mg·kg~(-1)附子总生物碱,配伍组灌胃9.6 mg·kg~(-1)附子总生物碱、19.2 mg·kg~(-1)大黄总蒽醌,UHPLC-Q/TOF-MS法测定附子总生物碱的血药浓度,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配伍后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C_(max)、AUC_(last)明显降低,T_(max)明显提前;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和乌头原碱的C_(max)、AUC_(last)明显升高,T_(max)明显延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大黄总蒽醌、附子总生物碱组分配伍后改变了附子总生物碱在阳虚便秘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