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产前和产后联合阻断HBsAg、HBeAg阳性孕妇母婴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目的 评价产前和产后联合阻断措施对HBsAg、HBeAg阳性孕妇母婴传播的免疫效果。方法 将HBsAg、HBeAg阳性的孕妇在产前检查时随机分成两组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组 :孕妇产前 3个月 (妊娠 2 8周起 )每 4周肌内注射HBIG 4 0 0IU直至临产 ;对照组 :孕妇不注射HBIG。两组所生新生儿出生时及 15d时肌内注射HBIG ,满月、2月和 7月龄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定期检测婴儿外周血的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标志。 10 4例HBsAg、HBeAg阳性孕妇所生 10 5例新生儿完成随访满 1年。结果  5 1例新生儿系HBIG组母亲所生 ,宫内感染率为 5 .9% ,达 1岁时HBV慢性感染率为 5 .9% ,具有保护性抗体水平的有效保护率达 94 .1% ;5 4例对照组母亲所生新生儿的宫内感染率为 18.5 % ,随访至 1岁龄的HBV慢性感染率为 16 .7% ,抗体有效保护率是 83.3%。宫内感染率之比 χ2 =3.86 ,P <0 .0 5。结论 产前和产后联合阻断HBsAg、HBeAg阳性孕妇的母婴传播 ,其有效保护率达到 94 % ,能明显减少宫内感染的发生 ,获得目前最大限度的提高对HBsAg、HBcAg阳性母亲HBV母婴传播的阻断作用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产前免疫阻断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不同方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预防HBV宫内感染的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并了解其对病毒变异的影响。方法以无症状HBV携带孕妇及其新生婴儿为研究对象,将无症状HBV携带孕妇在产前检查时随机分为HBIG A组:26例孕妇于产前3、2、1妊娠月和分娩前分别肌肉注射HBIG200~400U(HBsAg阳性者注射HBIG200U、HBsAg和HBeAg双阳性者注射HBIG400U);HBIG B组:29例孕妇于产前3、2、1妊娠月分别肌肉注射HBIG200U;对照组:26例孕妇产前未接受任何特殊治疗。3组均留取孕中期产检时(应用HBIG前)和临产日使用HBIG前后的静脉血标本,新生儿于生后联合免疫前留取外周血,酶免疫测定法(EIA)检测HBV标志,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HBV DNA以及PCR扩增HBV DNA S基因区片段并测序。结果55例新生儿为HBIG组(A和B)母亲所生,宫内感染率为14.5%,对照组为35.7%(χ^2=4.896,P=0.027)。HBIG A组HBsAg和HBeAg双阳性母亲所生的8例新生儿有3例宫内感染,对照组8例新生儿均有宫内感染(χ^2=7.273,P=0.007);HBIGB组7例新生儿有5例宫内感染,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37,P=0.104)。3组孕妇孕中期血清HBsAg与HBV DNA水平相当,但分娩前HBIG A组孕妇HBsAg及HBV DNA均低于HBIG B组和对照组。HBIG A组新生儿血清抗-HBs检出率为38.5%。3组产妇分娩前均未检测到抗-HBs。HBV S区碱基替代突变率和氨基酸变异数在HBIG组(A和B)和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8例宫内感染儿,HBV S区碱基替代突变率和氨基酸变异数在HBIG组(A和B)和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孕妇产前注射HBIG阻断HBV母婴传播的免疫效果肯定,按HBV携带不同状态使用两种不同剂量HBIG,并于分娩前加用一次,效果更佳;经胎盘使胎儿获得被动免疫是HBIG重要作用机制;无症状携带HBV孕妇产前使用HBIG并未增加HBV S区的变异,HBV S区变异并非是发生宫内感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HBsAg阳性孕妇产前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或联用乙肝疫苗阻断胎儿HBV宫内感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6个数据库,手检9种期刊,并追查参考文献,纳入国内外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和半随机对照试验,由两名评价员独立筛查文献,评价质量和提取资料。用Revman 4.2.10软件分析数据。采用χ2检验鉴定研究间异质性,使用固定效应或随机效应模型合并结果。结果HBsAg阳性/HBsAg和HBeAg均阳性孕妇孕期应用HBIG总剂量600 IU,胎儿HBV宫内感染率〈空白对照组(RR=0.42,95%CI=0.21-0.83,P=0.01),新生儿HBV DNA阳性率低于空白对照组(RR=0.30,95%CI=0.10-0.85,P=0.02),新生儿HBeAg阳性率Anti-HBs阳性率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剂量大于600 IU时,宫内感染率〈空白对照组(RR=0.39,95%CI=0.26-0.58,P〈0.000 01),新生儿Anti-HBs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sAg和HBeAg均阳性孕妇孕期应用HBIG总剂量〉600 IU,胎儿HBV宫内感染率、新生儿HBeAg阳性率、新生儿HBV DNA阳性率、新生儿Anti-HBs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总剂量600 IU组新生儿HBeAg阳性率和新生儿HBV DNA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BsAg阳性/HBsAg和HBeAg均阳性孕妇孕期应用HBIG可降低胎儿HBV宫内感染率;HBsAg和HBeAg均阳性孕妇孕期应用HBIG阻断宫内感染的疗效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4.
观察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疗效 ;将 2 6 3例无症状携带HBsAg的孕妇分成两组 ,治疗组产前三个月每月注射 1次HBIG ,每次 2 0 0Iu ,未注射HBIG者为对照组 ,所生婴儿满周岁时抽血检测 ;治疗组和对照组所生婴儿的乙肝病毒感染分别是 6 0 1% ,16 33% (x2 =7 2 83,P <0 0 5 ) ;结论 :产前多次肌注HBIG可减少无症状HBsAg携带孕妇所生婴儿宫内感染 ,HBIG联合乙肝疫苗能增强阻断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孕期干预治疗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方法 将 6 0例 HBs Ag/ HBe Ag阳性孕妇分成治疗组 31例 ,对照组 2 9例。治疗组均在孕 2 6周起开始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及外用左旋咪唑涂布剂 ,采用 EL ISA法检测孕妇和新生儿血清 HBs Ag、HBAb、Hbe Ag、HBe Ab、HBc Ab,用 PCR电泳和 RT-PCR法测定 HBV- DNA及全长型和顿挫性转录体。分析母婴之间乙肝病毒分子水平上的关系。结果 新生儿外周血中 HBs Ag阳性者 2例 ,宫内感染率为 6 .4 5 %。对照组 4例 ,宫内感染率 13.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 ,两组都有超过一半的患儿携带顿挫型病毒转录体。结论 携带 HBV孕妇于孕晚期给 HBIG和左旋咪唑涂布剂联合治疗后 ,可有效降低婴儿 HBs Ag和 HBV- DNA携带率  相似文献   

6.
刘光英 《山东医药》2009,49(40):66-67
目的研究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宫内及产时传播的价值。方法我院门诊定期产检乙肝病毒携带者孕妇300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于孕28、32、36周分别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 IU,对照组不作任何干预,新生儿出生时常规抽脐带血检测乙肝二对半。结果两组新生儿乙肝病毒感染率及抗体阳性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孕妇常规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用于阻断宫内传播、产时传播无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HBsAg阳性孕妇产前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或联用乙肝疫苗阻断胎儿HBV宫内感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6个数据库,手检9种期刊,并追查参考文献,纳入国内外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和半随机对照试验,由两名评价员独立筛查文献,评价质量和提取资料.用Revman 4.2.10软件分析数据.采用χ2检验鉴定研究间异质性,使用固定效应或随机效应模型合并结果.结果 HBsAg阳性/HBsAg和HBeAg均阳性孕妇孕期应用HBIG总剂量600 IU,胎儿HBV宫内感染率<空白对照组(RR=0.42, 95%CI= 0.21~0.83, P=0.01),新生儿HBV DNA阳性率低于空白对照组(RR=0.30, 95%CI=0.10~0.85, P=0.02),新生儿HBeAg阳性率Anti-HBs阳性率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剂量大于600 IU时,宫内感染率<空白对照组(RR=0.39, 95%CI=0.26~0.58, P<0.000 01),新生儿Anti-HBs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sAg和HBeAg均阳性孕妇孕期应用HBIG总剂量>600 IU,胎儿HBV宫内感染率、新生儿HBeAg阳性率、新生儿HBV DNA阳性率、新生儿Anti-HBs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总剂量600 IU组新生儿HBeAg阳性率和新生儿HBV DNA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BsAg阳性/HBsAg和HBeAg均阳性孕妇孕期应用HBIG可降低胎儿HBV宫内感染率;HBsAg和HBeAg均阳性孕妇孕期应用HBIG阻断宫内感染的疗效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8.
不同方案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探讨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方法。将122例HBsAg( )孕妇分成四组,HBVac治疗组29例,HBIG组29例。左旋咪唑涂布剂与以上两者联合应用30例。未治疗组34例。均在孕26周开始干预观察,孕妇和新生儿血清HBV标志物(HBVM)检测采用ELISA法,122例孕妇按分娩方式不同分别观察对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影响;随访产妇及新生儿HBVM变化。脐血中HBsAg阳性率;HBVac治疗组为17.24%。HBIG治疗组为10.35%。联合治疗组为3.33%。未治疗组为23.53%。在不同的分娩方式中,急症剖宫产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率为13.04%,行择期剖宫产者为0,经阴道分娩者为16.67%。携带HBV孕妇于孕晚期给予HBVac,HBIG和左旋咪唑涂布剂联合以上两者治疗后,可有效阻断母婴之间传播。以联合治疗组效果最佳。不同分娩方式也影响传播,剖宫产术有助于阻断HBV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9.
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方法。将166例HBsAg( )孕妇分成三组,第一组婴儿注射乙肝疫苗(HBVac);第二组婴儿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加HBVac;第三组母亲于妊娠28、32、36周各肌注HBIG,婴儿用HBIG和HBVac(同第二组),血清检测HBVM采用ELISA法。21个月龄儿HBeAg阳性率分别为29.1%、20%、5.36%。孕晚期给予HBIG和婴儿给予。HBIG和HBVac联合治疗可有效阻断母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目前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情况,评价孕晚期注射HBIG预防HBV宫内感染效果。方法选取2006年10月~2008年1月在济南市妇幼保健院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318名血清HBsAg阳性孕妇及其分娩的324名新生儿进行HBV感染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HBsAg阳性孕妇分娩的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率为17.59%(57/324),其中孕晚期注射HBIG的HBsAg阳性孕妇分娩的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率为9.76%(16/164),孕晚期未注射HBIG的HBsAg阳性孕妇分娩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为25.63%(41/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07,P0.01)。结论孕晚期注射HBIG能有效阻断HBV宫内感染。  相似文献   

11.
拉米夫定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影响及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妊娠中期应用拉米夫定对HBV传播的影响及安全性,寻求最佳预防宫内传播的方法.方法 拉米夫定组57例孕妇于孕20~26周开始服用拉米夫定100 mg/d至分娩后,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组66例孕妇于孕28周开始使用HBIG 200 IU行宫内阻断治疗,2组新生儿出生均予主、被动联合免疫,观察新生儿宫内感染发生情况、抗病毒疗效及母婴异常情况,随访到婴儿1岁并分别在0、1、7、12个月龄时监测其血清HBV DNA、HBsAg和抗-HBs定量变化.数据行f检验和χ~2检验.结果 拉米夫定组孕妇于分娩前HBV DNA显著下降(t=18.72,P<0.05),转阴率为33.3%,肝功能异常者全部恢复正常.该组57例新生儿随访至1月龄时HBsAg或HBVDNA均阴性,宫内感染率为0,与HBIG组宫内感染率(15.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0,P<0.05).2组婴儿1岁时的血清抗-HBS水平无差异(t=0.71,P>0.05),拉米夫定组HBV慢性感染为0,HBIG组10例宫内感染婴儿均为HBsAg、HBeAg、抗-HBc、HBV DNA阳性,2组孕妇及婴儿均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 对于HBV水平较高孕妇,妊娠中期采用拉米夫定降低病毒含量,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宫内传播及产时传播)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家庭内传播现状及其健康教育。方法对260例HBV感染者的家庭成员进行乙肝五项指标(HBV—M)和HBV—DNA检测,并针对HBV的感染途径结合家庭成员感染现状进行健康教育,采取乙肝疫苗(HBW)接种和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BIG)注射作为预防或母婴阻断措施。2年后检测全部被观察者的血清HBV—M。结果50岁以上、40~50岁、40岁以下的HBV感染者配偶和子女的HBV感染率分别为24.14%、17.82%、9.89%和30.57%、25.66%、15.89%,呈现出病人的年龄越高,其配偶和子女的HBV感染率越高的现象,除40岁以下组的配偶外,其感染率均显著高于我国当前10%左右的HBV感染率。96例提前正规接种HBVV的HBV感染者的配偶的感染率为2.08%,较之未接种者11.54%感染率有明显降低(P〈0.05)。18例同时注射HBIG者中没有检测到HBV新发感染者的存在。采用HBIG加HBVV母婴阻断后新生儿的HBV感染率仅为6.52%,明显低于单纯应用HBVV预防的新生儿20.59%感染率(P〈0.05)。结论夫妻间传播和垂直传播是极为常见的家庭内传播形式。及时接种HBVV和HBIG能有效地预防HBV在家庭内传播。  相似文献   

13.
HBsAg蛋白疫苗对HBV感染免疫耐受患者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乙肝治疗性疫苗(即HBsAg蛋白疫苗,由乙肝疫苗60μg、卡介苗素1mg、花生油水乳化剂0.1ml组成,混合使用),对慢性乙型肝炎免疫耐受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120例HBsAg+、HBeAg+、抗-HBc+、HBVDNA+,ALT、AST正常者,垂直传播、水平传播各半,分3组:治疗1组(垂直传播)40例,治疗2组(水平传播)40例,对照组(水平垂直各半)40例。给药方法:HBsAg蛋白疫苗每3周双侧三角肌注射1次共12个月,HBIG 200IU每3周1针肌注,共12个月。结果:治疗1组:HBeAg转阴率为50%,HBVDNA阴转率为57.5%;治疗2组:HBeAg阴转率50%,HBVDNA阴转率57.5%;对照组HBeAg转阴率为5%,HBVDNA阴转率为20%。结论:HBsAg蛋白疫苗对慢性乙型肝炎免疫耐受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可进一步研究试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脐带血乙肝标志物用于筛查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的可能性。方法收集175例HBsAg阳性孕妇新生儿脐带血及24 h外周血,进行乙肝标志物和HBV DNA检测,6月龄时随访查外周血HBsAg。结果脐带血HBsAg阳性的新生儿外周血HBV DNA均为阳性,6月龄随访HBsAg阳性率均为100%。7例出生时注射了HBIG和乙肝疫苗的HBV DNA阳性的新生儿HBsAg随访阴转;8例脐带血HBsAg和HBV DNA均阴性的婴儿因直接母乳喂养HBsAg随访阳转。结论脐带血表面抗原可以作为筛查胎儿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垂直传播的途径及疗法。方法 采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孕妇孕期及新生儿肌肉注射。结果 86例母体新生儿接受HBIG注射后的新生儿与对照组比较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率明显降低(P<0.01)。结论 采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可以阻断乙型肝炎病毒的垂直传播,降低新生儿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率。  相似文献   

16.
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是我国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的主要原因,预防HBV母婴传播是控制慢性乙肝的关键。本指南在《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第1版)》基础上,更新了推荐建议,主要包括:(1)所有孕妇产前需筛查乙肝血清学指标;(2) HBsAg阴性母亲,其新生儿按"0、1、6月"方案接种乙肝疫苗,通常不需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3) HBsAg阳性母亲,其新生儿出生后12 h内(越快越好)肌内注射1针HBIG,并同时肌内注射第1针乙肝疫苗(越快越好),1月和6月龄分别接种第2针和第3针疫苗;(4)为进一步减少母婴传播,孕妇HBV DNA2×10~5IU/ml或HBeAg阳性,从妊娠28~32周可开始服用抗病毒药物,分娩当日停药;(5)不推荐以减少HBV母婴传播为目的的剖宫产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应用替比夫定联合乙型肝炎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HBV感染孕妇197例中,92例在孕7月时开始口服替比夫定至分娩后3个月,两组新生儿均接受标准HBIG和乙肝疫苗接种。随访12个月。结果 研究组孕妇分娩时血清HBV DN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新生儿出生24 h和出生1个月宫内感染率均为6.7%,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9.6%和22.8%,P<0.05);研究组新生儿出生12个月后HBsAg阳性率和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5.7%和0.9%,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9.6%和9.8%,P<0.05),血清抗-HBs阳性率为9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8%(P<0.05)。结论 应用替比夫定联合HBIG和乙肝疫苗能够有效抑制孕妇HBV DNA复制,降低新生儿宫内感染率,提高抗-HBs阳性率,对新生儿有良好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替比夫定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将我院接收的70例血清HBsAg阳性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替比夫定治疗,实验组给予替比夫定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治疗。结果两组孕妇治疗前HBeAg、HBVDNA、HBcAb水平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孕妇分娩前血清HBcAb水平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分娩前HBeAg、HBV-DNA、HBcAb水平较治疗前都有所降低;实验组孕妇分娩前血清HBeAg、HBV-DN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新生儿出生后24h内、6个月、12个月HBV-DNA阳性率与HBsAg阳性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乙肝病毒感染孕妇,应用替比夫定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可有效阻断母婴垂直传播,预防婴儿感染乙肝病毒,且安全性高,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疗效。方法将HBs Ag阳性孕妇分娩的新生儿124例分为双阳组60例和单阳组64例。双阳组按家长的意愿分为双阳大剂量组30例和双阳小剂量组30例,单阳组亦分为单阳大剂量组和单阳小剂量组各32例。新生儿出生后6 h内,大剂量组予肌注HBIG 200 U,小剂量组予肌注HBIG 100 U;同时联合应用乙肝疫苗。一周岁时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乙肝五项)。结果在双阳组中大剂量和小剂量HBIG的乙肝母婴阻断率分别为93.3%和83.3%;在单阳组中大剂量和小剂量HBIG的乙肝母婴阻断率分别为100.0%和9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HBs Ag阳性时,新生儿出生后要及时注射HBIG,用量100 U或200 U均可。  相似文献   

20.
研究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的不同接种方法阻断母婴乙型肝炎传播的疗效。我们对83名HBsAg,HBeAg,HBV-DNA均阳性的孕妇随机分A组:妊娠28周和32周时各注射一次乙肝疫苗20μg,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ml,并于分娩后对新生儿进行全程乙肝疫苗注射,同时在出生后24小时之内,2月龄各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ml/;B组:只在分娩后对新生儿进行全程乙肝疫苗注射,同时在出生后24小时之内,2月龄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ml。孕妇和新生儿均接受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后,表面抗体阳性率明显升高;免疫失败率明显减低。孕妇、新生儿均接受免疫接种组预防母婴乙型肝炎传播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对新生儿进行预防接种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