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糖化血红蛋白在对糖耐量减退患者血糖水平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志昊  王树 《淮海医药》2011,29(1):21-22
目的 通过回顾分析糖耐量减退(IGT)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关系,比较评价它们对血糖的控制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IGT患者105例,随机记录某一日FPG及2hPG,并检测HbA1c.并以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 h血糖(2 hP...  相似文献   

2.
陶枫  姚政  陆灏  沈远东  蔡淦 《中国药房》2007,18(12):934-936
目的观察健胰方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双盲空白对照法,通过8wk的观察,比较2组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GLP-1、胰高血糖素(Glucagon)和中医症状积分的变化。结果2组用药前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用药后,治疗组0'血糖、HbA1c、Glucagon低于对照组,0'GLP-1高于对照组,其余指标无显著差异。结论健胰方通过提高GLP-1、降低Glucagon和空腹血糖来改善糖代谢。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在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将本院2007年2月至2012年3月24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患者采取强化降糖治疗后,对照组使用手指血糖监测仪进行检测,观察组使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进行评估血糖,对比两组间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糖达到正常范围时间(T)、住院总费用和低血糖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HBA1C、T以及低血糖发生率较对照组减少(P<0.05),住院费用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能够敏感的体现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变化趋势,对于临床降糖方案的调整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 34例磺脲类药物继发失效的 2型糖尿病患者停用口服降糖药 ,改用诺和灵强化治疗 ,维持血糖达标 5 6 d后 ,进行空腹及餐后 1h、2 h、3h血糖、胰岛素 (INS)、C肽 (CP)测定及糖化血红蛋白 (Hb A1 C)测定 ,并对比分析。结果 :血糖用氧化酶法 (OGTT)各时相血糖明显下降 (P<0 .0 1) ,胰岛素、C肽水平提高 (P<0 .0 1) ,糖化血红蛋白下降 (P<0 .0 1) ,提示胰岛素强化治疗可恢复部分胰岛β细胞功能 ,改善胰岛素抵抗 ,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糖稳定对大鼠脑缺血所致的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将正常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CON),全脑缺血再灌注组(I/P),血糖水平波动组(BGF)和血糖水平稳定组(BGS),水迷宫观察动物空间分辨力,使用免疫印迹技术对比研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的磷酸化,同时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原位切口末端标记方法观察神经细胞凋亡。结果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3h和5d时海马区磷酸化ERK1/2表达明显增加;胰岛素控制输注维持血糖变动水平在术前水平的±0.5mmol/L组时可进一步增加海马ERK1/2磷酸化;但血糖变动水平在±1.2mmol/L组ERK1/2磷酸化表达与缺血再灌注组没有明显差异。再灌注5d时大鼠水迷宫结果与脑组织凋亡一致,血糖水平稳定组脑组织凋亡较缺血组明显减轻,磷酸化ERK1/2的程度与脑组织凋亡结果相反。结论术中维持血糖稳定可能通过ERK1/2信号通路调节大鼠缺血性脑损伤所致的神经元凋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我血糖监测(SMBG)对了解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的2型糖尿病(T2DM)血糖波动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6例HbA1c<6.5%的T2DM患者进行SMBG,观察12周,分析其血糖变化。结果与监测前比较,76例患者的HbA1c均无明显变化。HbA1c与血糖日均值呈正相关,与血糖最低值、血糖最高值、最高血糖最低血糖差值、全天平均餐后最高血糖无关。在血糖监测值中(71.32±12.57)%的血糖值在目标血糖范围内,(10.72±4.39)%的血糖值出现过高现象,(6.21±2.85)%的血糖值为低血糖,同时还发现了无症状性低血糖。结论大多数HbA1c<6.5%的T2DM患者血糖实际控制并不理想,存在过高或过低的血糖;SMBG能较详细地了解T2DM患者血糖波动的特征,可为制定更为优化的降糖治疗方案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前,基于肠促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是2型糖尿病治疗新选择。GLP-1受体激动剂(GLP-1RA)以葡萄糖依赖的方式,刺激胰岛素分泌并降低胰高血糖素分泌,从而降低血糖。此外,GLP-1RA也通过延迟胃排空降低血糖。索马鲁肽为GLP-1受体激动剂(GLP-1类似物),每周注射1次,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可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和体重。本文通过Medline对Semaglutide进行文献检索,并对其药理作用、药效学、药动学、临床评价、安全性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血糖在重症新生儿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 10 8例重症新生儿进行动态血糖监测并分析。结果 血糖正常 2 8例 ,低血糖 18例 ;高血糖 6 2例 ,存活组 79例 ,血糖 5 .2 7± 1.2 8(mm ol/ L) ;死亡组 2 9组 ,血糖 [16 .5 2± 10 .2 1(mm ol/ L ) ],死亡组血糖明显高于存活组 (P<0 .0 1) ,随血糖升高 ,死亡率逐渐增高 (P<0 .0 1)。结论 重症新生儿疾病常伴血糖变化 ,血糖越高 ,死亡率越高 ,病情越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城郊社区2糖尿病患者治疗用药情况及解决对策。方法选取社区符合1999年WHO 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患者248例,详细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治疗用药,分析血糖水平与治疗方案的相关性,并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1种口服降糖药组、2种口服降糖药联合组、3种以上口服降糖药联合组及胰岛素组,比较各组间FPG、2hPG及HbA1c。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HbA1c水平与药物治疗方案呈正相关(r=0.2158,P=0.001),胰岛素组HbA1c显著高于口服降糖药组,胰岛素组HbA1c显著高于1种口服降糖药组和3种口服降糖药联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和调整对血糖控制极为重要,应通过健康教育引导患者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阿立哌唑与齐拉西酮对精神分裂症高血糖患者血糖和血脂的影响。方法120例精神分裂症高血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阿立哌唑治疗,对照组采用齐拉西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血脂水平。结果治疗前,观察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水平分别为(7.85±0.55)、(12.10±0.76)mmol/L,对照组分别为(7.82±0.52)、(12.13±0.80)mmol/L;治疗1个月,观察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水平分别为(7.48±0.60)、(10.55±1.01)mmol/L,对照组分别为(7.51±0.57)、(10.58±0.99)mmol/L;治疗2个月,观察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水平分别为(6.25±0.38)、(9.48±1.20)mmol/L,对照组分别为(6.22±0.40)、(9.50±1.17)mmol/L;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两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两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两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两组HDL-C、LDL-C、TG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精神分裂症高血糖患者使用阿立哌唑或齐拉西酮治疗,均可有效降低患者空腹血糖,可作为继续扩大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糖化白蛋白(GA)在糖尿病(DM)患者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30例DM住院患者,每天检测7个时间点的血糖(BG)值,并于入院后0,1,2周,同时检测GA值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值,研究GA与平均血糖的相关性及对比HbAlc对血糖变化的敏感性;同期选取115名健康体检者,测定其GA值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糖尿病患者的GA与HbA1c、平均血糖(MBG)及空腹平均血糖(MFBG)呈显著正相关;而与餐后2 h平均血糖(2hPBG)无显著相关性;GA、HbA1c均在2周的治疗过程中逐渐下降,GA下降趋势更明显,GA/HbA1c比值逐渐下降.结论 CA能较好的反映DM患者过去2周的平均血糖水平,GA较HbA1C敏感而较血糖稳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QQ网络平台在糖尿病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优势。方法选取160例社区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糖尿病基础治疗基础上,按自愿原则分为2组:普通组进行常规健康教育;QQ组在常规健康教育基础上建立QQ群,定期网上交流宣教。观察3个月后,通过比较2组患者在健康教育前后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B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变化,评价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从而对健康教育模式的作用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2组患者健康教育后,血糖和HbA1c值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QQ组血糖和HbA1c值明显低于普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糖尿病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QQ网络平台能更好地发挥糖尿病健康教育的优势,应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达格列净对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方法将76例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和试验组(37例)。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0.5 g,口服,每日3次。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达格列净10 mg,口服,每日1次。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所有病例均进行动态血糖监测。比较2组患者各个代谢指标及动态血糖波动指标。结果治疗后,2组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GHbA1c)、血尿酸(UA)、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重指数(BMI)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对照组与试验组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分别为(3.48±0.65),(3.76±0.71)mmol·L^(-1),平均血糖(MBG)分别为(8.37±0.60),(8.76±0.55)mmol·L^(-1),平均血糖标准差(SDBG)分别为(2.01±0.20),(2.13±0.13)mmol·L^(-1),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分别为(8.45±1.95),(7.58±1.14)mmol·L^(-1),达标范围内时间(TIR)分别为(52.30±2.62)%,(69.45±2.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达格列净用于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有助于降低血糖、血压、血尿酸、血脂,减轻体重及改善血糖波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加替沙星注射液对血糖的影响,并与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比较。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我院2005年9月至2006年8月,使用加替沙星注射液或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住院患者300例,分为2组:加替沙星组150例(糖尿病患者35例,非糖尿病患者115例),给予加替沙星400mg/d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组150例(糖尿病患者38例,非糖尿病患者112例),给予左氧氟沙星200~500mg/d静脉滴注。分析2组患者血糖的变化。结果:加替沙星组发生血糖异常6例(发生率为4.0%),左氧氟沙星组发生血糖异常1例(发生率0.7%),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加替沙星组糖尿病患者中血糖升高2例(5.71%),血糖降低1例(2.86%),兼有血糖降低和升高者2例(5.71%);非糖尿病患者中血糖升高1例(0.87%)。左氧氟沙星组38例糖尿病患者中兼有血糖降低和升高者1例(2.6%)。结论:加替沙星引起血糖异常的发生率高于左氧氟沙星。对应用加替沙星的患者,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应加强血糖监测。  相似文献   

15.
李凌云 《安徽医药》2009,13(4):454-455
目的探究应用胰岛素泵时的最佳起始血糖水平。方法通过对150例以前没有使用过胰岛素泵的糖尿病患者按照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分为若干组,用胰岛素泵进行血糖调整,统计各组的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次数。结果在排除年龄、BM I等因素后,空腹血糖在9.1-11.0 mmol.L^-1、餐后2 h血糖在15.1-17.0 mmol.L^-1时低血糖次数明显减少,随着血糖的进一步升高,虽然低血糖次数没有明显变化,但是血糖调整时间明显延长。结论胰岛素泵应用的最佳起始血糖水平可能是在空腹血糖9.1-11.0 mmol.L^-1、餐后2h血糖15.1-17.0 mmol.L^-1时。  相似文献   

16.
高血糖是糖尿病(DM)的标志,也是导致慢性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其不良作用主要通过慢性持续高血糖和血糖水平波动两种方式体现.近年来,血糖的过度波动对DM慢性并发症的危险性作用受到高度关注.我们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16例HbA1c≤7%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连续72 h的血糖监测,以观察其血糖漂移变化.  相似文献   

17.
餐后血糖在筛选糖尿病患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服葡萄糖后 2h血糖在筛选糖尿病患者中与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 (OGTT)及单纯空腹血糖的差异。方法 应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对 1335例初诊可疑糖尿病汉族人群进行OGTT。结果 空腹血糖与服糖后 2h血糖同时增高 92 1例 ;服糖后 2h血糖增高 1181例 ,2 6 0例为葡萄糖耐量异常 (IGT)患者 ,空腹血糖与餐后 2h血糖均低于标准者 15 4例。结论 ①服糖后 2h血糖与OGTT在糖尿病诊断检测中无明显差异 (P >0 0 5 )。②服糖后 2h血糖对糖尿病诊断率高于空腹血糖诊断率。③单纯检测服糖后 2h血糖在筛选糖尿病患者中准确、方便、经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宋锦华  李洁  赵珍 《齐鲁药事》2006,25(8):501-502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缓释片对Ⅱ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控制。方法58例Ⅱ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1例,对照组27例,对照组给予普通二甲双胍治疗,治疗组给予二甲双胍缓释剂(麦特美)疗程2月,分别测定每日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均值分别为9.38mmol.L-1、6.98mmol.L-1,餐后2h血糖等值分别为11.03mmol.L-1、8.18mmol.L-1;治疗组治疗前后血糖差异明显(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糖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治疗Ⅱ型糖尿病优于普通盐酸二甲双胍,可能对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CSII)与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MSII)控制血糖治疗效果。方法:将12 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2组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平均血糖达标时间和平均胰岛素用量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血糖控制均能达标,CSII组低血糖发生次数少(P <0 .0 1) ,血糖达标时间缩短(P <0 .0 1) ,胰岛素用量小(P <0 .0 5 )。结论:胰岛素泵控制血糖更安全、平稳、迅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瑞格列奈、来得时联合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选择67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联用组37例应用瑞格列奈与来得时联合治疗,对照组30例单用来得时治疗,观察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在治疗前后组内比较,FBG、2hPBG、HbA1c有显著下降(P<0.05);两组组间比较,治疗后2hPBG、HbA1c下降水平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FBG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联用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可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尤其对餐后2h血糖、HbA1c,对全天血糖控制起到了全面控制的作用,不良反应少,患者依从性好,治疗满意度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