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比较薤白联合阿司匹林或单用阿司匹林防治心脑血管事件的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9月就诊的188例高危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实验组(89例)和对照组(99例)。两组均予口服阿司匹林0.1g,1次/d。实验组同时给予口服薤白0.9g,3次/d。观察两组患者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血管总事件发生率为6.7%,对照组为19.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脑梗死发生率为1.1%,对照组为9.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短暂性脑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皮下出血、血尿、黑便、恶心、腹痛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服用阿司匹林加薤白可显著降低高危患者心脑血管总事件发生率和脑梗死发生率,增加疗效,而不良反应没有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华法林、阿司匹林治疗血液透析患者长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功能不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长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行规律血液透析的肾功能衰竭患者44例,随机分为华法林组12例、阿司匹林组16例与对照组1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肝素封管;华法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华法林片1.875~2.500mg/次,1次/d,口服;阿司匹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0.1g/次,1次/d,口服。比较3组30次透析过程中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尿素清除指数(KT/Vurea)增加值、凝血功能及出血事件、导管相关感染发生情况。结果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在华法林组、阿司匹林组、对照组依次升高(P〈0.05);KT/Vurea增加值依次降低(P〈0.05);3组出血事件发生率及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法林和阿司匹林均可用于治疗血液透析长期留置导管功能不良,华法林疗效优于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3.
杨小华  韩晓骏  严冲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2):2009-2010
目的:观察接受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与低通量血液透析治疗的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及生存率,比较两组患者血液透析治疗的预后.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9年2月我院收治的75例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进行随访和分析,其中36例接受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39例接受低通量血液透析治疗.结果:在各组指标均衡可比的基础上,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低通量血液透析组明显高于高通量血液透析组(均P<0.05),两组间1年生存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85.16% vs 91.31%,P>0.05),而3年生存率低通量血液透析组明显低于高通量血液透析组(33.62% vs 65.25%,P<0.05).结论:高通量血液透析能够减少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24):4371-4372
目的探究抗凝疗法治疗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40例,依据入院单双号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给予抗凝治疗,对照组给予双联抗栓治疗。对两组患者PPI(质子泵抑制剂)使用情况、随访情况以及CHADS2、HAS-BLED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PPI使用率为1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为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血事件及次要重点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AS-BLED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HADS2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凝治疗方法应用于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效果明显优于双联抗栓治疗,可以降低出血风险事件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 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80例行溶栓治疗的老年 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9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连用4周。比较两组死亡、再发心肌梗死、梗死后心绞痛的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患者 ST-T 的改变以及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为5.6%,显著低于对照组23.3%(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心电图判定 ST-T 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5.6%和7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比6.7%,P <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 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且不增加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奥美拉唑治疗慢性肾脏病5期血液透析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经胃镜检查确诊上消化道出血的慢性肾脏病5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在禁食、胃肠减压、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积极治疗原发病以及定期血液透析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奥美拉唑40 mg/次,1次/d,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西咪替丁600 mg/次,1次/d,静脉滴注,2组疗程均为7d.治疗后行胃液隐血检查,并依据检查结果判定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有效率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奥美拉唑治疗慢性肾脏病5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疗效满意,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预见性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并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2月于我院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02例,以数字表法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给予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健康教育达标率及治疗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饮食、精神、睡眠以及心理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应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可有效减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健康知识达标率、对护理效果满意度及治疗依从性,同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无缝隙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6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无缝隙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并采用生活质量(QOL)评分标准评定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的治疗依从性为90.32%,高于对照组的54.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相比,两组干预后的QOL评分均有提高,且观察组的提高幅度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缝隙护理干预可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内科保守治疗联合瓜蒌皮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其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且选择内科保守治疗的患者1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给予内科常规药物治疗联合瓜蒌皮注射液,对照组70例给予西医内科常规药物治疗,疗程为2周,观察2组在院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其安全性。结果:治疗组发生心脏不良事件的几率为12.9%,对照组发生心脏不良事件的几率为27.1%,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发生出血事件的比例为28.6%,对照组发生出血事件的比例为25.7%,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瓜蒌皮注射液可以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在院期间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且不增加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采用高通量血液透析的预后影响.方法 将2015年6月至2019年11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2例,对照组常规血液透析,研究组高通量血液透析,对比两组患者心脑血管发生率及生存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生存率与对照组相比较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采用高通量血液透析可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6):1040-1042
替格瑞洛、氯吡格雷分别联合阿司匹林规律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并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疗效对比研究。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确诊为ACS合并COPD患者进行研究,100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观察组(5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药物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采用氯吡格雷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替格瑞洛进行治疗,出院后对所有患者随访1年,记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两组患者再发心肌梗死、心原性死亡、缺血性脑卒中、轻微出血、小出血等情况的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24.0%)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观察组(6.0%,P0.05),观察组(20.0%)呼吸困难发生率高于对照组(6.0%,P0.05)。ACS合并COPD患者采用替格瑞洛、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联合治疗,可降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虽然呼吸困难的发生率增加,但并未对心肺功能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4):662-663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研究组显效27例、有效15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显效14例、有效2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5.56%,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中,出现2例胃肠道反应、2例严重出血,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9%;对照组患者中,出现1例胃肠道反应、1例严重出血,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4%;组间比较,(P0.05)。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中,可有效提升患者临床疗效,用药安全性高,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现象。方法选择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患者共67例(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组),另外分别选择同期入院的糖尿病肾病非血液透析患者共70例(糖尿病肾病非血液透析组)和肾功能正常的糖尿病患者70例(糖尿病对照组),检测二磷酸腺苷诱导血小板最大聚集率(ADP-PAG)和花生四烯酸诱导血小板最大聚集率(AA-PAG),分析阿司匹林抵抗(AR)情况。结果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组患者AR发生的比率显著高于糖尿病非血液透析组和糖尿病对照组患者;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组患者ADP-PAG水平和AA-PAG水平均显著高于糖尿病肾病非血液透析组和糖尿病对照组。结论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是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的高危人群,对该人群给予阿司匹林时应注意药物抵抗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华法林与阿司匹林联合长期治疗对周围动脉硬化闭塞病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一级预防效果及其安全性,并与单用阿司匹林进行对比。方法:纳入的30例诊断明确的周围动脉硬化闭塞病患者为2002-10/12解放军总医院门诊部收治,所有患者年龄(72±6)岁,无心房纤颤,严重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先进入2~4周的导入期,导入期间每例患者均口服华法林3mg/d,加阿司匹林80mg/d,当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到2.0~3.0后,30例患者被随机(隐蔽分配)分为联合用药组和阿司匹林组各15例。联合用药组接受中等剂量华法林(INR2.4~3.0)联合阿司匹林(80mg/d)治疗,阿司匹林组单用阿司匹林(80mg/d)治疗。所有患者连续随访观察24个月,记录两组各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例数及有无出血事件的发生。结果采用盲法评估。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30例患者均完成了治疗,随访率100%。至研究结束,联合用药组未出现终点事件,阿司匹林组1例患者接受下肢截肢,另1例患者出现脑梗死,经时序检验法,两组在预防心脑血管事件方面的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但联合用药组仍在数值上优于阿司匹林组。两组均未出现严重的出血事件。结论:较之单独使用阿司匹林,华法林(INR2.4~3.0)与阿司匹林联合长期治疗在降低周围动脉硬化闭塞病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上有一定优  相似文献   

15.
华法林抗凝治疗心房颤动的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军堂 《临床医学》2010,30(6):63-64
目的评价华法林用于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研究标准的223例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华法林治疗组112例与阿司匹林对照组111例。治疗组给于华法林片,每次2.5 mg,第1天每天3次,第2天每天2次,然后每天1次,治疗开始每2天复查1次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稳定后每月复查1次INR,依据INR调整华法令用量,使INR保持在2.0~3.0。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50 mg,每天3次。每2周进行1次随访,随访期为1年,观察血栓栓塞事件及有无出血情况。结果华法令组的栓塞发生率为1.8%,阿司匹林组为4.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令组出血发生率为3.6%,阿司匹林组为1.8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房颤动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使INR保持在2.0~3.0,能有效的预防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不良反应轻微,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无肝素血液透析在肾炎合并高度出血风险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10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肾炎合并高度出血风险患者共56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按照透析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2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血液透析治疗,研究组给予无肝素血液透析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透析器凝血变化、透析前后血生化指标变化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中,28例患者血液透析达88例次,9例次凝血状况,23例次透析出血症状;研究组中,28例患者血液透析共96例次,18例次凝血状况,8例次透析出血症状。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尿素氮分别为(6. 10±0. 52) mmol/L、(6. 07±0. 42) mmol/L,血钾含量分别为(4. 12±0. 05) mmol/L、(4. 11±0. 07) mmol/L,均较透析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血钙分别为(2. 17±0. 02) mmol/L与(2. 18±0. 04) mmol/L,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患者的血液透析并发症发生率为7. 14%,低于对照组的25. 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无肝素血液透析的治疗效果与常规血液透析效果相似,但凝血率有所升高,做好血液透析的相关干预对降低出血风险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80岁及以上2型糖尿病合并心房颤动(称简房颤)患者使用不同抗凝强度华法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200例老年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患者分为2组:A组合并2型糖尿病105例,B组不合并2型糖尿病95例,A组、B组每组患者分别被随机抽签分为2组,A组分为A1组(低强度抗凝组)55例,A2组(中等强度抗凝组)50例,B组分为B1组(低强度抗凝组)50例,B2组(中等强度抗凝组)45例:(1)低强度抗凝组国际标准化比率(INR)1.5~2.1;(2)中等强度抗凝组INR 2.1~2.6;观察4组12个月内血栓栓塞及出血事件情况。结果 A组血栓栓塞事件6例,B组血栓栓塞事件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7,P>0.05)。A组出血事件12例,B组出血事件10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1,P>0.05)。A1组出血事件2例,A2组出血事件10例,两组出血事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P<0.05);B1组出血事件1例;B2组出血事件9例,两组出血事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6,P<0.05)。结论 80岁及以上房颤患者中,华法林抗凝治疗合并2型糖尿病者与不合并2型糖尿病者血栓栓塞事件及出血事件无差异,INR值维持在1.5~2.1有效性高同时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求超纯透析与常规透析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在某院血液透析中心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98例,按照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透析治疗,观察组采用超纯透析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炎性因子水平、血生化指标、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白蛋白(Alb)水平较对照组低,血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常规透析,超纯透析可减轻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患者的机体炎症反应,改善血生化指标,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董歌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19):2894-2897
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钙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尼莫地平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该院收治的TIA患者89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4例)与研究组(45例).对照组予以阿司匹林肠溶片、尼莫地平治疗,研究组予以瑞舒伐他汀钙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尼莫地平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治疗前后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同型半胱氨酸(Hcy)、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血清Lp-PLA2、MMP-9、Hcy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易损斑块数量小于或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前后ALT、AST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钙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尼莫地平治疗可降低患者血清Lp-PLA2、MMP-9、Hcy水平,提高TIA的治疗效果,减少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降低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且对肝功能影响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过程中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用药方案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对比2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和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血小板凝聚率,并分析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研究组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34.29%,高于对照组的1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2组PT、APTT指标水平及血小板凝聚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PT、APTT指标水平高于对照组,血小板凝聚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年龄≥70岁、胃肠病史、慢性肾功能不全、用药时间 3个月、合并糖尿病、酗酒史是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冠心病患者采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引发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较高,临床用药过程中应加强相关危险因素的防控措施,以降低出血风险,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