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痔是一种人类常见的多发性疾病,古有"十人九痔",今有"十人十痔"之称.目前医学上对痔有着明确的理念,分为生理性痔与病理性痔,我们要讨论的是病理性痔,即症状性痔(便血、肿痛、肛坠、脱垂等表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了观察中药自制制剂"痔愈灵熏洗剂"(鲁药制字Z0720030013)治疗痔术后肛缘水肿的疗效.方法 采用"痔愈灵熏洗剂"坐浴外洗并配以肛泰膏、肛泰栓、云南白药换药,对痔术后肛缘水肿患者165例进行治疗.结果 痊愈116例,显效27例,有效率为86.7%,22例(13.3%)肛缘水肿患者手术修整后治愈.结论 "痔愈灵熏洗剂"治疗痔术后肛缘水肿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痔,是人体直肠末端黏膜下和肠管皮肤下静脉发生扩张,屈曲形成的柔软的静脉团.义称痔疮、痔核、痔病、痔疾等.<说文解字>中称:"后病也."<增韵>中称:"隐疮也."现代称的痔一般是指肛门直肠生痔而言.分内痔、外痔、混合痔,是肛门直肠疾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如明代<外科正宗>说:"不论老幼男妇皆然,盖有生于肛门之内,又突于肛外之傍."一般而言,肛门病症需内外并治,有的还要进行手术治疗,以专科诊治为主.  相似文献   

4.
痔是一种常见疾患,有"十男九痔,十女十痔"的通俗说法.中医理论认为主要病因是劳累过度,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湿热内生,下迫肛门,气血瘀滞,冲突为痔.  相似文献   

5.
痔是直肠末端黏膜下和肛管皮下的静脉丛发生扩大,曲张所形成柔软的静脉团.祖国医学对痔的定义,<增韵>谓"隐疮也",可知凡疮疡生于隐蔽的地方,都可名痔.以字义来解释,痔与峙同义.<医学纲目>谓:"如大泽中有小山突出为痔.人于九窍中,凡有小肉突出皆曰痔,不独于肛门边生也."有关痔的成因,早在<内径>中已有论述:"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在<外科正宗>曰:"此患不论老幼男妇皆然,盖有生于肛门之内,又突于肛外之傍."明确区分了内外痔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韩宝主任医师为全国中医肛肠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医肛肠学科名专家,从事肛肠疾病防治三十余年,诊治痔病无数.韩老师临床上重视运用中医学的"治未病"思想防治痔病,常教导后学者在痔病的防治中贯穿"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愈后防复"的思想.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痔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具有发病率高、不易根治的特点.韩老师认为,如果很好地应用中医学"治未病"方法,本病是可防可治的.  相似文献   

7.
痔是最常见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其真正发病率不详,过去有所谓"十人九痔",就是指痔的发病率高.中医认为,痔的发病因素与风、湿、热、燥、气虚、血虚有关.主要是由于湿热内生或风燥便结,致气血运行不畅,肛肠血瘀成痔.因此治疗主要是以清热凉血,清热利湿,清热解毒,补益气血,活血祛瘀为治则.  相似文献   

8.
痔是最常见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其真正发病率不详,过去有所谓"十人九痔",就是指痔的发病率高.中医认为,痔的发病因素与风、湿、热、燥、气虚、血虚有关.主要是由于湿热内生或风燥便结,致气血运行不畅,肛肠血瘀成痔.因此治疗主要是以清热凉血,清热利湿,清热解毒,补益气血,活血祛瘀为治则.  相似文献   

9.
痔病是肛肠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素有"十人九痔"之说. 痔病的治疗不外乎保守药物疗法与外科手术治疗,随着专科仪器设备的发展,痔病外科手术治疗水平也不断提高. 痔病的治疗是以解除患者的症状为目的,而非根治性疗法,术后良好的排便习惯是检验痔病手术成功与否的金标准,医师对痔病手术方式的选择也各有千秋.如何保护患者术后肛门功能是肛肠专科医师需要探讨的话题.本文就痔病围术期如何保护肛门功能作如下论述.  相似文献   

10.
"十人九痔"是说患痔的病人较多,但大多数人的痔病处于无症状的表现,可以作为亚健康状态去认识对待.遵循祖国医学治未病原则,积极从亚健康角度去干预调控,阻断亚健康向疾病的发展,预防为主,上工治未病,对防止痔病的发作有积极的医学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1.
痔发病者较多, 有"十人九痔"说法, 是成年人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国内有报道称, 肛门直肠疾病发病率占59.1% , 而其中痔的发病率占肛门直肠疾病的87.25%[1].痔的治疗方法多样,如保守疗法、手术疗法、注射治疗等.注射治疗由于其所使用的药物的不同, 产生的效果及并发症等有所不同.我科2009年1月~2009年10月采用卫生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肛肠科主任安阿教授发明的国家二类痔疮新药"芍倍注射液", 以"安氏疗法"治疗各期内痔、静脉曲张型混合痔106例, 取得满意疗效, 现将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们对痔发生机制的新认识,痔的手术方式也发生了演变[1].我院自2005年6月至2006年12月,采用局部麻醉下痔上动脉"8"字形缝扎悬吊术治疗Ⅱ、Ⅲ度内痔56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俗话说"十人九痔".痔是人类常见病,而其他哺乳动物几乎不患痔.究其原因,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人类直立行走,使肛门部血液回流不畅,肛门局部解剖尚不能适应变化,造成肛门缘血管扩张、曲张和扭曲所致[1].  相似文献   

14.
肛管的皮肤全层纵行裂开,久不愈合可形成慢性溃疡者,称为肛裂.中医文献中又称为脉痔、钩肠痔、裂口痔等,如<诸病源候论·痔病诸候>中说:"肛边生疮,痒而复痛出血者,脉痔也." 清代马培之著<马氏痔瘘七十二种>中,已有裂肛痔的记载,说明前人对肛裂已早有认识.肛裂好发于肛门前后正中线上,男性多在肛后,女性多在肛前,青壮年多见,女性多于男性.本症初起宜通畅大便,熏洗坐浴,外敷内治,多能治愈.若日久不愈,形成陈旧性疮面,或继发肛瘘、哨兵痔等,则需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痔病是一个古老的常见病,一直以来,有关痔的学说层出不穷.1975年Thompson首次提出"痔是人人皆有的正常解剖结构,在直肠下端的唇状肉赘称肛垫,肛垫的病理性肥大即为痔."即:"肛垫学说".1994年Lorder等进一步提出内痔发生的肛垫下移学说:认为痔的发生是由于固定肛垫的悬韧带Treitz肌和Park韧带发生损伤或断裂,导致肛垫的脱垂和下移,这就是痔病发生的病因学现代概念[1],我国制定的《痔诊治暂行标准》中定义"痔是肛垫病理性肥大,移位及肛周皮下血流淤滞形成的局部团块".  相似文献   

16.
痔是人类特有的常见病、多发病,民间有"十人九痔"之说。痔的发生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危害,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祖国传统医学与西方医学对痔的认识,发展拥有着不同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发生于肛管前、后位的大面积外痔或混合痔,称为对口痔,是痔病中的特殊类型.痔块基底部面积大,呈半环状分布于肛门缘,治疗难度较大.用传统的剥离切除结扎法治疗,痔变组织残留多,形同不治,疗效不满意;若将痔块全部切除,肛管皮肤大面积缺损,易并发肛门狭窄、肛裂或肛管皮肤缺损,病者不愿接受.全国老中医药专家,我院肛肠科老大夫李瑞吉首创开窗缝扎法,治疗对口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作为学术继承人,我们随师临床多年,体会到本疗法既能较彻底的清除痔变组织,又可保留肛管前后位痔变组织处的皮肤,避免并发症的发生,的确"解决了大面积对口痔的治疗难题”[2].现将李老的临床经验和近年来治疗的45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痔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568例患者,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所得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得到痔病的构成比、痔病的职业分布、痔病的年龄分布、痔病与性别的关系及痔病的可能诱因.结论痔病构成比高低分布依次是混合痔、内痔、外痔;痔病分布于各年龄组,其中高发于30~39年龄组;分布于各种职业,高发于工人、农民、干部、个体;男女患病比例相近;痔病的可能诱因复杂,未能作出较全面统计.这些统计结果为痔病的科普宣传及防治提供一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孕妇患痔疮率极高,痔出血不止严重地危害妊妇及胎儿的健康,在药物选用上、手术治疗、抗生素和麻醉药品的使用,易引起流产、早产、胎儿畸形等不良反应.依据手术少损伤,少用药的原则选用痔上动脉结扎加痔核注射术治疗孕妇痔出血疗效观察.得出结论:痔上动脉结扎加痔核注射术治疗孕妇痔出血获得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陈民藩教授认为魄门位于消化道的末端,虽为人体的"方寸之地",其重要性不可小觑,就痔病的外治法提出"存体寡损,顾护生机"的微创治疗理念,改进经肛吻合器技术。在痔病的内治法方面,根据福建的地域气候特点,提出"湿热论治,以常达变"的内治原则。在痔病的预防方面,陈教授认为应"未病先防,防微杜渐",在注意饮食作息方面的同时,可遵照先贤进行肛门保健的导引练习训练。陈民藩教授的治痔经验,贯穿了痔病发展的全过程,对痔病治疗与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