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化标记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患者临床主要症状为不规则阴道出血,病理诊断6例为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1例为未分化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由类似增生期子宫内膜间质的肿瘤细胞构成,并伴有丰富的螺旋小动脉,未分化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则具有明显的细胞异型性,出现较多的坏死及核分裂。结论: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比较少见,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2.
子宫内膜间质肿瘤(endometrialstromaltumor,EST)是一组起源于子宫内膜间质细胞或幼稚间叶细胞,表现为子宫内膜间质组织学分化和免疫标记特征的肿瘤,1909年由Doran和Tocher首先报道,其发病率低,约占全部子宫恶性肿瘤的0.2%,子宫肉瘤的10%~15%。子宫内膜间质肉瘤除了可以原发于子宫,还可以发生在子宫外很多部位,即原发性子宫外子宫内膜间质肉瘤(primary extrauterine 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EESS),临床及为罕见,本文就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临床诊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发生、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6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 26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患者平均年龄47岁,临床表现为阴道异常出血,妇科检查5例可见宫颈口或阴道内的赘生物,15例行宫腔诊刮送检病理确诊。镜下主要由类似增殖期子宫内膜间质的肿瘤细胞组成,其间螺旋小动脉多见。免疫组化CD10、ER、PR常表达阳性,SMA、h-caldesmon、Desmon表达阴性。结论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是子宫肉瘤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但临床发病率低且容易误诊,免疫组化可作为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参考依据,全子宫和双侧附件切除是其标准的手术方式,预后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4.
陈晓露  曾祥麒  吴红樱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1):2194-2195,2198
[目的]了解和分析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肉瘤的特异性标志物,以其病例分析结果辅助临床正确诊断。[方法]将子宫内膜间质肉瘤24例临床资料作为实验组,并用子宫平滑肌瘤25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其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CD10与CD44v3的表达。[结果]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中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子宫平滑肌瘤(P﹤0.01)。CD10与CD44v3是鉴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与子宫平滑肌瘤的特异性标志物(P﹤0.01)。[结论]应常规检测ER与PR,CD10和CD44v3用于诊断ESS的敏感性高,可作为其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5.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是罕见的间质肿瘤,其细胞组成与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相似。具有病因不明,多向分化,易误诊及漏诊,易转移,复发率高,无特定治疗模式的特点,给临床诊治提出了挑战,需对其进行全面研究。  相似文献   

6.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为来自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子宫肉瘤,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子宫恶性肿瘤,占所有子宫恶性肿瘤的0.5%,约占子宫肉瘤的7%~30%[1]。临床主要表现为不规则阴道流血,腹部肿块,腹痛和痛经等症状,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易与发生在子宫的其他病变相混淆,误诊率较高。临床上75%的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发生于绝经前后的女性,发生于20岁左右的青年女性少见[2]。现报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1例成功妊娠伴有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分析,肿瘤位于子宫左侧宫角部,切面灰白暗红色,略呈编织状;组织学见肿瘤细胞丰富,呈编织状、索状排列,细胞梭形,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部分细胞轻—中度异型,伴坏死、淋巴细胞、泡沫细胞、多核巨细胞浸润;肿瘤内分布螺旋状小动脉,常见瘤细胞围绕其周围呈漩涡状分布。核分裂4~10个/10HPF,局部见浸润性边界;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表达 CD10、CD99,Ki-67增殖指数为20%。成功妊娠伴有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少见,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临床病理与预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子宫内膜问质肉瘤是发生于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少见恶性肿瘤.约占子宫恶性肿瘤的0.2%.好发于中老年女性,临床上难与子宫肌瘤鉴别,早期正确诊断困难.我们对12例确诊为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病理科2006~2012年收集的32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患者临床资料、组织学、免疫组化进行观察分析并随访,结合文献讨论。结果:32例患者的中位年龄49.5岁,主要临床表现为不规则阴道出血、子宫增大及子宫占位,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是主要的手术方式。镜下肿瘤细胞与增殖期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相似,无明显异型性,肿瘤边界可见瘤组织呈蛇状或不规则岛屿状浸润临近子宫平滑肌束,瘤组织内有较多螺旋小动脉。免疫组化结果显示32例ESS瘤细胞均表达CD10,28例瘤细胞表达Vimentin,24例表达ER,21例表达PR,仅4例表达Desmin;ESS中的螺旋小动脉均表达CD34,ESS瘤细胞Ki-67阳性指数较低。26例患者获得随访信息(16~96月),中位生存期61个月。其中1例在67月内死亡。结论:ESS在所有子宫恶性肿瘤较为罕见,诊断要结合临床表现及相关病史,并依据病理学特征及相关的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综合判断而确诊,以外科手术为基础的综合治疗可减少患者的复发及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0.
<正>子宫肉瘤(uterine sarcoma),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1%,发生率极低,恶性程度高,术前诊断困难,术中意外发现子宫肉瘤的风险为0. 2%~0. 3%~[1-2]。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ESS)是第二大类的子宫恶性间叶来源肿瘤,在生殖道恶性肿瘤中  相似文献   

11.
为了进一步了解人雌、孕激素受体(ER、PR)在子宫内膜周期性的变化,采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了全切子宫组织的ER和PR。结果显示ER、PR在腺体、间质及肌层中的分布不完全相同,并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腺上皮中PR的变化较明显,分泌晚期PR消失。间质及肌层中ER、PR的变化不如腺上皮明显,但在分布上也存在着疏密的变化。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ER、PR的这些变化提示:依赖于性甾休激素的组织在生长与分化中可能是通过受体的变化来调节其功能。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由于ICA技术的应用,人们对子宫内膜受体的认识不再局限于量的变化,且详尽描述了正常子宫内膜ER和PR的周期性变化,ER在增生晚期达高峰,PR在分泌早期达高峰;子宫内膜层受体较基底层变化明显;腺上皮细胞内受体较间质细胞内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认识及评价克罗米酚 (CC)与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对种植窗期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 (ER)、孕激素受体 (PR)水平的影响。 方法  30例生育期妇女于月经周期第 5~ 9d口服CC 5 0mg/d;2 7例口服CC 5 0mg/d,在B超监测下当优势卵泡≥ 18mm时 ,肌肉注射HCG5 0 0 0单位 ,以注射当日定为LH第 0天 ,对照组不服CC ,不注射HCG ,以阴道B超及尿黄体生成素(LH)试纸监测排卵情况 ,并测定子宫内膜ER、PR。 结果 对照组子宫内膜成熟延迟发生率为2 9 0 3% (9/ 31) ,CC组子宫内膜成熟延迟发生率为 5 6 6 7% (17/ 30 ) ,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CC降低了种植窗期子宫内膜间质、腺体及总体PR的含量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HCG使种植窗期子宫内膜PR含量有降低趋势。 结论 CC导致子宫内膜成熟延迟的发生率增加 ,其原因可能与降低种植窗期子宫内膜PR含量有关 ;HCG的使用可能会同时影响内膜的正常环境 ,对种植不利 ,但还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徐婷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8):2559-2560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间质肿瘤的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表达。方法:应用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化标记对7例子宫内膜间质肿瘤及5例正常子宫内膜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子宫内膜间质肿瘤细胞的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表达与正常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相似,部分子宫内膜间质肿瘤及正常子宫内膜间质细胞actin表达阳性。结论:子宫内膜间质肿瘤的组织发生来自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子宫内膜间质肿瘤及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具有向平滑肌分化的能力。子宫内膜间质肿瘤与平滑肌肿瘤的鉴别诊断主要根据各自的形态特点,肌源性标记呈强阳性有助于平滑肌肿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测定瘦素(leptin)和瘦素受体(leptin receptor,Ob-R)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患者异位内膜及在位内膜中的表达,探讨瘦素系统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收集2008年7月至11月,在本院因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行腹腔镜手术的25例患者的异位内膜和在位内膜为研究对象,分别纳入A组和B组。收集同期在本院因子宫肌瘤行腹腔镜手术的24例患者的正常内膜组织,纳入对照组。对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子宫内膜组织,分别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瘦素和瘦素受体水平(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A,B组和对照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末次月经及内膜组织学Noyes分期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果瘦素和瘦素受体在B组、A组和对照组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内,均可见阳性表达。瘦素在A组腺体的表达,明显高于间质,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瘦素在A组、B组和对照组的表达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但瘦素在A组间质的表达,低于对照组和B组,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瘦素受体在A组腺体和间质的表达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瘦素受体在A组腺体的表达,低于B组和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而其表达在间质比较,则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瘦素在B组增生期腺体和间质的表达,高于分泌期,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而瘦素在对照组增生期腺体和间质的表达,高于分泌期,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瘦素受体在B组和对照组增生期和分泌期表达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P>0.05)。结论瘦素和瘦素受体在卵巢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中的低表达,表明瘦素系统在卵巢异位病灶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息肉中雌激素受体(E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选取接受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治疗的12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后对研究对象的息肉组织及其周围内膜组织进行常规病理检查以及免疫组化染色,测定子宫内膜息肉组织及其周围正常内膜组织中ER、VEGF、TGF-β1的表达情况。结果 1子宫内膜息肉腺体组织ER、VEGF表达分级显著高于周围正常内膜腺体组织(P0.05),子宫内膜息肉腺体组织TGF-β1表达分级与周围正常内膜腺体组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息肉间质组织ER表达分级与周围正常内膜间质组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息肉间质组织VEGF、TGF-β1表达分级显著高于周围正常内膜间质组织(P0.05)。2子宫内膜息肉腺体组织中,ER与VEGF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729,P0.05),ER与TGF-β1表达无相关性(r=0.307,P0.05),VEGF与TGF-β1表达无相关性(r=0.369,P0.05);子宫内膜息肉间质组织中,ER与VEGF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809,P0.05),ER与TGF-β1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626,P0.05),VEGF与TGF-β1呈显著正相关(r=0.695,P0.05)。结论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发展可能与其异常表达ER、VEGF、TGF-β1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子宫苗勒腺肉瘤(Mullerian adenosarcoma,MA)属于上皮-间叶混合性肿瘤类别,WHO将此种肿瘤分为腺纤维瘤、腺肌瘤、非典型性息肉样腺肌瘤、腺肉瘤和恶性苗勒混合瘤(癌肉瘤)五大类[1]。腺肉瘤的发病率占子宫肉瘤的5%~10%[2],是一种低度恶性潜能的混合型肿瘤,由良性的腺上皮和低级别肉瘤混合而成,肉瘤常为子宫内膜间质成分,其恶性程度与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相似[3]。  相似文献   

18.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在体内的生理调节功能是由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介导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与受体的结合具有高度特异性。其受体除位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外,在机体其他组织,尤其是外周性腺组织中也有分布。近年来研究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异位内膜组织表面也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表达,推测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可能通过其受体介导。以旁分泌或自分泌的机制作用于靶细胞,对异位内膜细胞的种植和生长直接产生作用。研究子宫在位与异位内膜组织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的表达,有助于进一步探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中的作用,以更有效地利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黄体功能不全(LPD)不孕患者和正常育龄妇女着床期子宫内膜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及超微结构改变.方法应用单克隆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对8例组织学诊断LPD的不孕妇女和13例健康育龄妇女尿LH峰出现后6~10 d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进行检测,同时在扫描电镜(SEM)下观察两组着床期子宫内膜超微结构特点.结果LPD患者着床期子宫内膜腺上皮PR、ER和间质ER表达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分别为P<0.01,P<0.05,P<0.05);扫描电镜下观察LPD组子宫内膜细胞胞膜转换延迟,胞饮小泡发育滞后于正常对照组2 d以上.结论LPD患者子宫内膜组织学上的成熟延迟与内膜ER、PR降调失败密切相关,延迟开放的着床窗和受损的内膜容受性影响了胚胞的着床,是导致LPD不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胎肝激酶受体(KDR/flk-1)在藏、汉族妇女子宫内膜异位症(EM)患者的异位、在位子宫内膜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随机选取30例藏族EM患者的子宫内膜组织、卵巢子宫内膜囊肿、盆底内膜异位组织(研究组),检测VEGFR-2的阳性表达率。同期选择30例汉族EM患者的子宫内膜组织、卵巢子宫内膜囊肿、盆底内膜异位组织作为对照(对照组),检测VEGFR-2的阳性表达率,对两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藏、汉族妇女EM患者的在位内膜、异位内膜中,KDRmRNA明显表达,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藏、汉两组患者KDRmRNA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KDRmRNA在EM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中,有明显表达,可能与VEGFR参与EM血管生成,促使异位病灶远处转移、种植、浸润相关;KDRmRNA在藏、汉族EM患者中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可见,EM的发病机制可能与种族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