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通过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静脉留置针在白血病患者静脉化疗中的应用比较,探讨如何减少化疗患者静脉炎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在患病期间的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方法:105例血液病患者分为两组,50例PICC置管组,55例静脉留置针组,记录静脉炎及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PICC置管组留置时间60-240天,静脉留置针组留置时间2~10天。结论:PICC管置管组静脉炎发生3例(6%),疼痛等其他相关并发症6例(12%),留置针组静脉炎发生18例(32.7%),疼痛等其他相关并发症20例(36.3%)。结论:在临床应用中对血液病患者静脉化疗中,选用PICC输液的效果明显优于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夏红梅  袁慧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4):371-372
目的:提高危重患者静脉输液质量。方法:将200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采用22G静脉留置针,观察组行颈外静脉穿刺置管,对照组行四肢浅表静脉穿刺置管。观察两组留置针穿刺效果和留置效果。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留置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静脉置管异常情况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能有效提高危重患者静脉输液护理质量,有利于患者的救治。  相似文献   

3.
不同浓度七氟烷对老年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七氟烷对老年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18月龄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500~650 g,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组,n=8)吸入空气,1.5%七氟烷组(S1组,n=16)吸入1.5%七氟烷2 h,3.0%七氟烷组(S2组,n=16)吸入3.0%七氟烷2 h.于吸入七氟烷后1、7 d(T1.2)S1组和S2组随机取8只大鼠,采用Y型迷宫实验行认知功能测试,认知功能测试后12 h时处死大鼠,断头取脑,采用RT-PCR方法测定左侧海马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2B亚基(NR2B)mRNA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右侧海马NR2B蛋白表达.结果 与C组比较,S2组吸入七氟烷后1 d大鼠认知功能减退,右侧海马NR2B蛋白、左侧海马NR2B mRNA表达上调(P<0.05),S1.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吸入1.5%七氟烷后老年大鼠认知功能无明显变化;吸入3%七氟烷后1 d老年大鼠认知功能减退,可能与其上调海马含2B亚基的NMDA受体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郑海霞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4):442-443
目的:探讨早产儿腋下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效果及护理。方法:早产儿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留置针置于患儿腋下静脉,对照组留置针置于患儿四肢静脉,比较两个部位留置时间的长短及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留置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腋下静脉留置针的效果好于四肢静脉留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的不同穿刺方法对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和留置时间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1月~6月在我院内科住院行静脉留置针穿刺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按常规静脉留置针的方法穿刺并用一次性贴膜固定,观察组采用合理的静脉留置针的方法穿刺并用一次性贴膜固定,比较2组穿刺的成功率及留置时间的长短。结果:观察组的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成功率为96.67%,对照组为46.67%,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留置时间也明显长于对照组。结论:采用合理的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方法可明显提高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成功率并延长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在临床应用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针管回缩式静脉留置针也叫安全型静脉留置针,其带有护针套,拔出针芯后能安全保留在护套中,避免被误扎.但临床中很多医护人员不愿意使用,其原因在于该留置针尾部太长而对于选择血管位置有局限性,普通留置针(洁瑞)22G全长6 cm,24G全长5.5 cm,而针管回缩式静脉留置针(洁瑞)22G全长12 cm,24G全长10.5 cm,二者长度相差许多,这就使诸如手腕、脚内踝、头皮等需要一定角度方能进针的血管位置不能被选择.鉴此,笔者将止血钳用于针管回缩式静脉留置针,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MCAO), 观察七氟烷后处理对脑缺血大鼠远期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七氟烷组, 每组28只, 七氟烷组在再灌注开始时吸入1.0最小肺泡浓度(MAC)七氟烷进行后处理。再灌注后28 d, 分别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评估大鼠脑梗死容积, 用Morris水迷宫评估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或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再灌注28 d七氟烷组的脑梗死容积为37.59%, 明显小于对照组的46.21%(F=200.5, P<0.05)。水迷宫实验第5天七氟烷组的逃避潜伏期为16.25 s, 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7.27 s(F=24.03, P<0.05)。结论七氟烷后处理可能通过减小脑梗死容积, 改善大鼠远期的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8.
红黄洗液预防留置针输注甘露醇致静脉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红黄洗液外用预防留置针输注甘露醇所致外周静脉损伤的效果。方法将3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A、B两组各15只,取其双侧耳缘静脉置入留置针。A组左耳(红黄洗液组)注射常温(20℃)20%甘露醇,同时涂搽红黄洗液;右耳(乙醇组)涂搽75%乙醇。B组左耳(加温组)静脉注射加温至35℃20%甘露醇;右耳(对照组)静脉注射常温20%甘露醇。均为2次/d,间隔6h,连续5d。实验期间肉眼观察静脉炎发生情况,实验结束后行病理组织学分析。结果肉眼观察红黄洗液组静脉损伤评分显著低于另三组(均P0.05)。病理分析,针体段炎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四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针体前段血管壁损伤、炎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及血栓形成四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采用留置针静脉注射20%甘露醇对兔耳缘静脉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以针体前段更甚,用红黄洗液涂搽局部预防效果优于涂搽75%乙醇及液体加温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七氟烷不同吸入浓度与时间对新生大鼠认知功能和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表达的远期影响.方法 7d龄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空白对照组(C组)、5.1%七氟烷1.3 h组(S组)、3.4%七氟烷2h组(M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固定方法改进的效果。方法将230例新生儿随机分成传统留置组114例和改进留置组116例,分别采用常规留置针固定方法和T型胶布垫固定静脉留置针。结果两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留置针滑脱及患儿皮肤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T型胶布垫应用于静脉留置针固定,可提高留置效果并有效预防新生儿局部皮肤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对新入院老年患者进行静脉留置针系统性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将本院首次住院而且从未使用过留置针的15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n=72)只进行一般输液及常规静脉留置针健康教育,观察组(n=78)在常规宣教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系统性健康教育。结果观察组对静脉留置针的接受率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入院老年患者实施针对性系统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及促进留置针的普及使用。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中不同型号留置针的应用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使用不同型号静脉留置针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成功率.方法 将10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采用18 G留置针、对照组采用24 G留置针静脉留置后输注造影剂.结果 观察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中使用18 G静脉留置针输注造影剂能提高检查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首次进行手臂静脉留置针对留置针临床普及使用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首次留置针留置部位为手臂的患者作为实验组.100例首次留置针留置部位为手背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患者接受留置针所需要的时间,患者对留置针的评价二方面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所需要的时间为1.8min±12s观察组所需要的时间为2.5 min±22s,患者对留置针的评价上,实验组对留置针的认可率为89%,观察组为76%.结论:首次进行静脉留置针留置部位为手臂的血管,有利于留置针的普及使用.  相似文献   

14.
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8,自引:16,他引:62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的最佳留置时间 ,减少血管损伤。方法将种系相同、体重相近的大耳新西兰健康白兔随机分为第 1组 (11只 )和第 2组 (10只 ) ,取兔双耳外侧的耳缘静脉作为实验血管进行静脉留置针输液 ,以相同的速度分别输入 0 .9%氯化钠注射液 30ml,每天 1次。输毕用肝素盐水封管 ,分别保留 72~ 96h和 12 0~ 16 8h后 ,以穿刺点为中心取长 2cm、宽 1cm的活体标本做病理切片 ,观察静脉血管的病理变化。结果第 1组和第 2组中重度炎症发生率分别为 18.18%和 70 .0 0 % ,两组比较 ,P <0 .0 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两组近心端和穿刺点不同程度炎症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远心端 (均P <0 .0 1) ;两组近心端和穿刺点不同程度炎症发生率比较 ,P <0 .0 5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静脉留置针保留时间最佳为 96h左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生理盐水、肝素钠2种静脉留置针封管液的效果.方法:将120例静脉留置针输液患者分成A组和B组,各60例.A组用生理盐水封管,B组用肝素钠溶液封管.观察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的差异,堵管、回血、外渗和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两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及堵管、回血、外渗和静脉炎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理盐水与肝素钠稀释液用于静脉留置针封管效果无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吸入七氟烷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致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大鼠肺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可能机制.方法 18只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分入3组,每组6只:①对照组;②模型组(LPS组);③七氟烷预处理组.LPS组气管内滴注LPS 5 mg/...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Y型静脉留置针排气新方法的效果.方法:将180例采用Y型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排气方法,观察组改进排气方法,观察其效果.结果:两组静脉留置针内空气残留情况比较,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改进后的排气方法无空气残留,消除了患者和家属的思想负担,战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因素,提高了静脉留王针输液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代温灸膏局部敷贴对静脉留置针留置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代温灸膏局部敷贴对静脉留置针留置效果的影响。方法将80例行浅静脉留置针置管输液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在留置针处用输液贴固定;观察组加用代温灸膏在静脉穿刺上方0.5~1.0cm处沿血管走向敷贴。结果静脉炎发生率观察组(45.0%)显著低于对照组(75.0%);留置时间观察组(≥5d为80.0%)显著长于对照组(52.5%),两组比较,均P<0.01。结论用代温灸膏局部敷贴可以明显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延长置管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蛋白激酶A(PKA)-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信号通路在七氟烷减轻CPB诱发大鼠认知功能障碍其中的作用。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4月龄,体重300~3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10):对照组(C组)、CPB组、CPB+七氟烷组(CS组)和CPB+七氟烷+PKA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Y型静脉留置针与直型静脉留置针在CT增强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提高CT增强扫描检查的成功率和安全性。方法对采用Y型静脉留置针2 254例(Y型组)患者和采用直型静脉留置针的2 902例(直型组)患者,均取右上肢肘静脉,定专人完成操作,比较两组一次增强造影成功、留置针折叠破裂、造影剂针端帽头侧漏及造影剂外渗发生率。结果直型组一次性CT增强成像成功率显著高于Y型组,留置针折叠破裂、造影剂针端帽头侧漏发生率显著低于Y型组(均P0.01)。结论病情稳定、中途无需另行用药患者宜选用直型静脉留置针;反之,宜选用Y型留置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