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卫红涛  沈素  邸宣  崔璨  廖音  宋尧 《中国药物警戒》2020,(5):261-266,271
目的检索与分析长期应用氯喹/羟氯喹(CQ/HCQ)可能导致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E)及相关影响因素,总结常见药物相互作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从建库至今CQ/HCQ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个案报道文献,设定服药3个月以上出现的ADR/AE为长期应用导致的ADR/AE,总结与CQ/HCQ可能产生严重相互作用的药物。结果共检索到文献1280篇,最终纳入85篇,其中视觉损伤51篇,出现黄斑病变35例,视力下降15例,视网膜病变1例,色盲1例,失明2例,停药后好转15例,未恢复38例,长期用药>5年、累积剂量超过1000 g的视觉损伤多不可恢复。心脏ADR/AE共24篇,病例31例,ADR/AE包括传导阻滞25例,心肌损伤17例,心衰15例;其中死亡4例,植入起搏器6例,心脏移植4例。皮肤ADR/AE纳入5篇,其他ADR/AE纳入5篇,主要表现为听力减退。结论临床长期使用CQ/HCQ可出现严重ADR/AE,包括心脏毒性、黄斑变性、听力减退等需注意监测;CQ/HCQ主要经CYP450酶代谢,使用过程中应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挖掘和评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加入的药物"磷酸氯喹"和《上海市2019冠状病毒病综合救治专家共识》中推荐加入的"硫酸羟氯喹"上市后的安全信号,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DA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FAERS)数据库2004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收录以"氯喹"及"羟氯喹"为怀疑对象的不良事件(adverse drug events,ADEs)报告,提取排名前200位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报告进行指定医疗事件(designated medical event,DME)筛选,采用报告比值比法(ROR)和比例报告比值比法(PRR)检测ADR信号,重点评估和比较出现DME的系统器官分类(SOC)中的安全信号,并对DME进行分析。结果: 提取FAERS数据库得到氯喹与羟氯喹ADEs报告数量分别为1 128例和29 639例;氯喹严重不良事件(serious adverse event,SAE)占比57.89%,羟氯喹占比26.60%。经DME筛选,共涉及7种SOC,其中眼部疾病与呼吸系统相关ADR中,羟氯喹检出的信号较多;皮肤和皮下组织类疾病,2种药物信号检出数量大致相等;心脏、血液及肝胆系统相关ADR中,信号主要集中在氯喹;耳部系统相关ADR中,信号检出较少。另外,氯喹检出的7种DME中尖端扭转型室速信号值最高,羟氯喹检出的4种DME中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信号值最高。结论: 基于真实世界的ADR信号检测有助于新冠疫情中氯喹与羟氯喹的安全性评价,降低临床用药风险。  相似文献   

3.
<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以免疫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近年来,羟氯喹(HCQ)已作为SLE的基础用药,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风湿病。本文重点综述HCQ在SLE中的应用进展。1HCQ的药理及作用机制1.1药代动力学特点:HCQ和氯喹(CQ)同属于4-氨基喹啉类抗疟药,由2个芳香环构成。二者的区别在于氯喹中的1个乙基在羟基氯喹中被1个羟乙基所代替。HCQ是由细胞色  相似文献   

4.
摘 要 目的:探讨羟氯喹致眼毒性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以期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截止2018年7月国内外文献数据库关于羟氯喹致眼毒性的临床研究文献,通过文献筛选后,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数据的提取和分析,包括患者性别、年龄、人种、原患疾病、累积剂量、给药剂量、治疗后不良反应出现时间、眼毒性类型、转归、严重程度、合并用药及眼科病史等。 结果:共检索到17篇文献20例患者,其中女19例,男1例;60岁以下患者占70%;白种人居多;原发疾病为系统性红斑狼疮10例,类风湿关节炎5例和其他疾病5例。眼毒性类型以黄斑变性、视力下降和视网膜病变居多。12例患者在治疗5年后出现药品不良反应(ADR);累积剂量低于1 000 g与超过1 000 g出现眼毒性的患者数各占一半;羟氯喹日剂量超过6.5 mg·kg·d-1的患者比例较高。20例患者中有3例症状持续无法缓解。严重不良反应患者3例(15%),其余为一般不良反应。结论:羟氯喹致眼毒性较为罕见,但可能出现严重的不可逆损害。白种人、女性、60岁以下、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或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时间超过5年、每日给药剂量超过6.5 mg·kg-1·d-1的患者可能较易出现眼毒性,临床需格外关注,使用前和用药期间应定期行眼科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羟氯喹致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用hydroxychloroquine、antimalarials、eye、retinopathy、maculopathy和retinotoxic作为检索词,对MEDLINE、EMBASE数据库、OVID医学数据库、Science Direct期刊数据库和Springer期刊数据库进行检索,收集1963年至2008年发表的羟氯喹临床应用的英文文献资料,计算羟氯喹治疗致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分析羟氯喹剂量、用药时间与视网膜病变的关系。结果:入选文献共21篇,包括前瞻性研究11篇,回顾性病例分析10篇,共有患者5210例纳入研究,其中25例患者有视网膜病变,发生率为0.48%。在前瞻性研究和回顾性研究中,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分别为0.43%(11/2549)和0.53%(14/2661)。21篇文献中有10篇评价了非视网膜病变,共有患者2599例纳入研究,其中角膜沉积发生率为0.50%,调节反射障碍发生率为0.23%。25例发生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应用羟氯喹的平均剂量为(7.6±3.4)mg/(kg.d),剂量≤6.5mg/(kg.d)者视网膜病变发生率为0.40%(17/4292),剂量〉6.5mg/(kg.d)者发生率为0.87%(8/91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8)。患者用药时间平均(63.5±56.5)个月,其中剂量≤6.5mg/(kg.d)的17例患者出现视网膜病变的平均用药时间为(78.9±74.0)个月,剂量〉6.5mg/(kg.d)的8例患者出现视网膜病变的平均用药时间为(46.8±20.2)个月。停药后3个月随访,25例患者中,9例视网膜病变稳定,2例视野有轻度改善,1例恶化,其他13例结局不详。结论:羟氯喹可致视网膜病变,为不可逆损害,但发病率较低,其危险因素为剂量和用药时间。因此,临床应用羟氯喹应选择合适剂量并定期进行眼部检查。  相似文献   

6.
梁菁菁  蒋戚  邹大进 《东南国防医药》2012,14(3):267-267,279
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为威胁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因此寻找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显得十分必要。羟氯喹(hydroxychloroquine,HCQ)是4-氨基喹诺酮类抗疟药,其良好的安全性、可靠的疗效和合理的价格,  相似文献   

7.
目的:氯喹及羟氯喹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推荐试用治疗药物,但存在较多安全性问题。研究利用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挖掘和综合评价分析氯喹及羟氯喹相关事件,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提供安全用药信息。方法:从FAERS数据库中提取氯喹及羟氯喹相关不良事件个案报告,对患者基本信息、报告者信息、报告时间、常见不良事件等进行分析,采用比值比法(reporting odds ratio,ROR)和综合标准法(medicines and healthcare products regulatory agency,MHRA)两种比值失衡分析法检测氯喹及羟氯喹相关信号,进而通过病例分析和文献报道对ROR法和MHRA法均有检出的信号进行药品相关性评估分析。结果:2014年7月至2019年3月FAERS数据库中以氯喹和羟氯喹为主要和次要怀疑药物的初次上报报告分别为383例和11 169例,其中导致死亡的报告51例(13.3%)和310例(2.8%),致死事件包括药物中毒、自杀、胎儿死亡、心脏骤停等。ROR法和MHRA法分别检出氯喹相关信号105个和100个,羟氯喹相关728个和650个。经筛选,相关的不良反应主要为心肌病、房室传导阻滞、视网膜病变、感音神经性耳聋、肌病、药物性精神病、转氨酶异常和溶血等。其中心肌病、房室传导阻滞、心室肥大、视神经萎缩、反射消失、肌无力综合征、血脂异常等和尖端扭转型室速、长QT综合征、限制性心肌病、颅神经损伤、低血糖等分别未在氯喹和羟氯喹说明书中提及。结论:在氯喹和羟氯喹的临床应用中,应关注心脏毒性、视网膜毒性和耳毒性等不良反应,并加强反射消失、肌无力综合征、血脂异常(氯喹),及低血糖(羟氯喹)等新的不良反应信号的监测。  相似文献   

8.
氯喹与羟基氯喹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氯喹和羟基氯喹是4-氨基喹诺酮类的抗疟药。自1951年Page的报告发表后,抗疟药在皮肤及结缔组织病中的应用开始被人们认识,目前在临床上应用较普遍的就是氯喹和羟基氯喹。但在使用中也出现了一些药物不良反应。比如眼的损害,本文综述了氯喹和羟基氢喹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以及安全使用这类药物的一些准则。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以抗疟药羟氯喹(HCQ)为主的联合化学治疗方案治疗糜烂型口腔黏膜扁平苔藓(OL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1年1月至2011年2月间收治糜烂型OLP患者580例,从临床应用HCQ治疗效果的角度进行计划性分析和研究,着重观察疗效和毒副反应。结果按近期疗效标准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3组,结果显示观察组467例中显效率为34.04%,有效率为55.03%,总有效率达89.07%,远高于对照组的37.16%;毒副反应发生率为20.34%,主要集中于皮肤、黏膜和神经系统反应方面的诸如色素沉着、脱屑、头晕头痛、失眠等轻型症状,其中最严重的为视网膜病变,仅发生1例,停药后病情稳定。结论针对OLP的治疗,以HCQ为主的联合化学治疗方案可消除糜烂和降低恶变危险度,产生的毒副反应可控,不会影响其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探讨羟氯喹相关性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AGEP)的发生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CNKI、WanFang Data、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数据库,获得羟氯喹相关性AGEP的病例报告类文献,提取患者一般情况、原发病、药物使用情况、AGEP潜伏时间、相关实验室指标、治疗及转归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文献28篇,病例31例,男女比例为1∶6.75,平均年龄(50.00±17.81)岁;AGEP潜伏时间3~30 d,中位时间15 d;主要临床表现为弥漫性脓疱疹(100.00%)、发热(66.74%)、白细胞计数升高(83.87%)、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70.97%);发生AGEP后均停用羟氯喹,给予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药治疗;29例(93.55%)经治疗后好转或痊愈,平均好转时间为停药后(33.35±24.06)d。结论:临床需重视羟氯喹相关性AGEP,加强对首次使用羟氯喹患者的随访监护,对出现AGEP相关症状患者应及时诊断和治疗,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托珠单抗致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s)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关于托珠单抗不良反应的文献并进行分析。结果:托珠单抗致ADRs的个案报道共51例,患者年龄分布以51~80岁年龄段较多(36例,70.6%);多发生在用药后的12个月内(41例,80.4%);托珠单抗致ADR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1例,21.6%)和胃肠道损害(11例,21.6%)较多;49例经停药和(或)对症支持治疗后症状治愈或好转。ADRs好转后9例(17.7%)再次给予托珠单抗治疗,出现与之前相同的ADR。10例(19.6%)在ADRs好转或痊愈后重新恢复托珠单抗治疗未出现ADR。用药后重点监测时间段为3个月。结论:临床使用托珠单抗时应慎重评估患者相关的利益风险,综合考虑患者的各项实际情况,以防不良反应导致的严重损伤。对发生的不良反应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治疗。还需要开展药物警戒调查阐明托珠单抗的长期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特立帕肽致不良反应(ADRs)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2002年1月-2020年12月PubMed、Web of Science、Springer Link、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维普数据库中特立帕肽致不良反应的病例报道,对纳入文献的有效信息进行提取并分析。结果: 特立帕肽ADRs病例报道11篇共14例,其中男2例(14.29%)、女12例(85.71%),60岁以上发生ADRs的患者11例(78.57%),合并基础疾病13例(92.86%);注射特立帕肽1 d内发生ADRs者3例(21.43%),1~6个月内发生ADRs者8例(57.14%),患者经停药及对症处理后症状均好转。1例(7.14%)出现无症状短暂低血压的患者继续使用特立帕肽,其余均未再次使用特立帕肽。ADRs主要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4例(28.57%),肌肉骨骼系统损害和生化指标异常各3例(均为21.43%),心血管系统损害2例(14.29%),肿瘤和全身性损害各1例(均为7.14%)。结论: 特立帕肽致ADRs的特点是女性和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较高,多数患者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发生的ADRs主要涉及皮肤及附件损害、肌肉骨骼系统损害、生化指标异常等,大部分患者经停药及对症治疗后症状好转或痊愈。临床使用特立帕肽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合理用药,加强用药监护及教育,警惕ADR发生。  相似文献   

13.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不良反应回顾性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全面收集1994–2009年有关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不良反应文献资料,将文献分为同期对照临床研究、个案或典型病例报告两类,重点分析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年龄、临床表现、用药合理性等。结果:共有70篇同期对照临床研究文献纳入统计,其中使用药物总人数7595例,发生ADR153例,ADR发生率为2.01%,最常见ADR为神经系统损害占37.25%(57/153),其次为胃肠道系统损害占30.72%(47/153);个案或典型病例报告文献有39篇,发生ADR72例,主要为神经系统损害占45.83%(33/72),胃肠道系统损害占13.89%(10/72)。结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致神经系统、胃肠道系统损害较为常见,临床使用过程中应关注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克唑替尼不良反应发生类别、发生时间、严重程度、发生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等,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北京协和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应用克唑替尼患者63例,记录相关临床信息、治疗方案等,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克唑替尼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中,合并用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1例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s)中,6例为严重不良反应,45例为一般不良反应。最常见的ADRs累及器官系统为:肝胆损害(37.9%)、消化系统损害(24.2%)、泌尿系统损害(9.7%)、血液及循环系统损害(8.9%)。严重ADRs临床表现为转氨酶升高,窦性心动过缓和骨髓抑制。60 d以内ADRs累计发生率为80.6%,肝损伤主要发生时间为10~30 d(53.2%),消化道反应发生时间为0~10 d(90.0%),泌尿系统损伤主要发生在30~60 d(33.3%)。提及合并用药的患者有34例,涉及54个药物品种。结论:临床实践中应关注克唑替尼引起的ADRs,根据不良反应发生类别、时间、影响因素制定合理的临床监测和剂量调整方案,强化安全用药理念。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探讨瑞戈非尼不良反应发生的现状、规律、临床表现及转归,为临床医师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2013-2018年国际学术期刊有关瑞戈非尼不良反应的个案报道,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患者基本情况、疾病信息、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及转归等多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37篇,涉及不良反应共43例,其中新的不良反应12例;患者中男性24例(55.81%),女性19例(44.19%),男女比例为1:0.79,发生的平均年龄为(61.07±10.04)岁;瑞戈非尼引起的ADRs主要发生在1个月之内(75%);其所致ADRs以消化系统(33.77%)为主,皮肤及附件损害的ADRs其次(25.97%)。结论:瑞戈非尼引起的不良反应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临床医师和药师应了解瑞戈非尼致ADRs的规律和特点,加强用药监测,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唐婧  安扬  赵宇薇  毛乾泰  艾超 《肿瘤药学》2023,13(4):490-497
目的 分析CDK4/6抑制剂在临床应用中所致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维普、中国知网、万方、Web of Science、PubMed等数据库中关于CDK4/6抑制剂致ADRs的文献并进行分析。结果 CDK4/6抑制剂致ADRs的个案报道共34例;患者平均年龄约63.5岁,ADRs多发生在用药4个月内(29例,85.29%);CDK4/6抑制剂致ADRs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4例,41.18%)、呼吸系统损害(6例,17.65%)、肝胆系统损害(4例,11.76%)为主;经停药和/或对症治疗后达到症状好转或治愈的有31例;3例最终死亡。结论 临床使用CDK4/6抑制剂时应加强用药监测,开展多学科患者管理,而CDK4/6抑制剂的ADR发生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培门冬酶(PEG-Asp)2009年以来的药物不良反应(ADRs)发生情况及其处置措施,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72例PEG-Asp的ADRs报告,统计ADRs的发生特点及处置措施。对不同性别、年龄、给药途径的患者ADRs发生时间、发生类型以及涉及器官系统、临床表现、转归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在72例患者中,18岁以下患者最多(24例,33.33%);严重ADRs 17例(23.61%)。典型ADRs包括过敏性休克11例,发生于5 min^3 h内,30 min时最高发,给药途径均为肌内注射;胰腺炎(7例,9.72%)发生于3~19 d;深静脉血栓(6例,8.33%)发生于2~23 d。对PEG-Asp的ADRs进行分析提示,静脉滴注比肌内注射更少报道引起不良事件常用术语标准(CTCAE)≥3级的过敏反应,儿童的ADRs上报比例较高。处置中经过对症治疗或停药后,大部分不良事件结局为好转或痊愈。结论从本ADRs发生时间来看,需要在用药后较长时间内对患者进行监测,静脉滴注引起严重过敏反应的报道更少。在给药前预处理方面,国内尚缺乏统一的标准,建立合理的预处理方法可以降低严重ADR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维得利珠单抗(vedolizumab,VDZ)所致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s)的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医学网、维普网(VIP)、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载的VDZ致ADRs的个案报道并进行分析。结果: 纳入VDZ致ADRs个案报道30篇共34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8例,年龄在19~49岁24例,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用药的前3个月,累及皮肤软组织、消化、呼吸、骨骼等多个系统。经停药或减量和(或)对症治疗后,30例好转,2例转为慢性病程,1例仍处于疾病活动期,1例死亡。结论: 临床医师和药师应关注VDZ致ADRs,做好用药监护和患者随访,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肖望重  于慧  龙琼  张立委  黄莉  戴冰 《安徽医药》2022,26(3):633-636
目的 探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GM1)致药品不良事件(ADE)的相关因素及其救护措施,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发生的12例GM1致ADE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GM1致ADE多在用药后5 min~12 d内,主要表现为寒战、发热等全身性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