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中药升降浮沉是一种表达中药作用于人体后药物作用趋向的理论,主要解释中药对于疾病病症、病势发展趋向的影响[1-2],其与四气、五味、归经、毒性一同构成了中药药性理论。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由来已久,其与中药采收加工、中药炮制、中医临床辨证施治、遣方组药等紧密相关。但由于医药分家发展方式的持续,致使传统医药不分家格局被打破,使得医者不完全懂药,药者不完全懂医,因而对于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3]。中药升降浮沉理论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药临床应用的重要理论依据和原则。本文通过研究中医药医史文献,查阅经典本草典籍和著作,整理并总结了升降浮沉药性理论的释义考究、理论渊源、历史沿革、理论核心、临床应用研究等内容,旨为丰富中药升降浮沉药性理论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法对蒙药药性理论研究进行归纳总结。蒙药具备独有的民族特色和研究体系并且对传统医药和中国医药有着重大贡献。用现代自然科学方法研究传统医药学已经成为当今医药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可以把传统医药学和现代科学方法相互结合,力求为研究蒙药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中药与蒙药的药性理论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了两种药物学体系的异同,以期相互借鉴,优势互补,拓展天然药物的临床应用,从而促进民族传统医药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该文通过对中药、民族药药性理论的整理与比较,建议民族药属性应统一用"药性"一词;基于中药药性理论对各民族医药的影响,将药性理论在民族医药中的应用划分为3个层类,提出民族药药性理论规范化原则,并建议由"药质(气)"、"药味"、"药势"、"药属"、"药力"、"药能"作为包括中药、民族药在内的药性要素分类标准。  相似文献   

5.
何军伟  杨丽  徐婷婷  钟国跃 《中草药》2020,51(17):4576-4585
夏至草Lagopsis supina是传统中药、藏药和蒙药。从药性理论、功能与主治、配伍与方剂、加工炮制等方面,比较夏至草在中医药、藏医药和蒙医药中的异同,并概括其现代研究与应用,以期为夏至草的临床合理用药、质量控制、资源综合利用及综合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研究分析了目前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现状、存在问题,提出中药药性理论研究在加强对古代本草文献考证整理和现代中药文献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应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积极采用现代科学方法来研究中药药性,将传统中药药性理论的优势、特色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建立符合现代科学认知规律的中药药性表征体系及其规范标准,科学地表征中药药性理论的内涵,揭示中药药性的科学本质.  相似文献   

7.
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是中医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关键,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和毒性等。目前中药药性理论研究过于重视研究手段,忽视自身文化内涵分析。未来要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分析中医理论本质,在传统文献整理和统计的基础上,融合哲学、逻辑学等自然科学元素,深度剖析中药药性理论的内涵和特征。  相似文献   

8.
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是中医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关键,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和毒性等。目前中药药性理论研究过于重视研究手段,忽视自身文化内涵分析。未来要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分析中医理论本质,在传统文献整理和统计的基础上,融合哲学、逻辑学等自然科学元素,深度剖析中药药性理论的内涵和特征。  相似文献   

9.
中药与苗药在漫长的医药实践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理论体系.文章从药性层面对两类药物进行比较,探讨两类药物药性的共性特征与个性差异,从而进一步认识药性理论的形成过程与科学内涵.同时,归纳总结了苗药区别于中医药的理论特色,对丰富和发展我国民族医药理论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P-糖蛋白方法用于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P-糖蛋白与中药药性理论的相关性与研究现状,更好开展和利用P-糖蛋白方法用于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介绍了中药药性理论的引经药、配伍关系、配伍解毒等与P-糖蛋白关系的最新进展,提出P-糖蛋白方法用于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思考.同时,综合分析了用于研究中药药性理论与P-糖蛋白关系的相关研究方法,包括细胞模型法、基因敲除动物模型法、在体肠灌流法、计算机模拟等的技术特点.一些中药成分能影响P-糖蛋白的活性,可从跨膜蛋白的角度研究中药成分在体内过程的相互作用.通过P-糖蛋白理论与方法的应用,可为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提供崭新的思路,有利于促进学科交叉渗透,提高中医药传统理论的现代研究与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11.
蒙医学与中医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对不同的医疗体系,文通过对蒙医学和中医学的理论系统、观念系统、技术操作系统进行客观的比较分析,探讨其异与同,特别是同中之异、异中之同,并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揭示传统医学的认识方法的某些规律,无论对中医学还是蒙医学,都将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2.
藏药药性理论探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藏药具有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其中基于五源学说的六味、八性、十七功效等理论较系统,富于宏观辩证,独具藏特色,部分理论极具科学性,具备了形成藏药药性理论的基本核心要素。然而藏医药典籍及文献中,尚未独见有藏药药性理论的系统论述,从而限制了藏药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该论文以藏药理论的三大基本核心——六味、八性、十七功效的产生、衍生、相互作用关系为出发点,系统介绍了基于五源学说的藏药药性理论的形成,梳理了五源学说与六味、八性、十七功效的相互关系,揭示了六味、八性、十七功效之间的内在联系,比较了藏药性理论与中药药性理论的联系和类似之处,提炼了藏药药性理论的特色及科学性,以期为藏药理论的系统研究和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自叙事医学概念引入我国以来,其在医学教育、医疗实践等领域获得了广泛关注,我国叙事医学研究特别呈现出中医与叙事医学结合的鲜明特色.但目前国内叙事医学研究体现出"强理论、弱应用"的阶段特点,缺乏实际试验设计中的方法学指导,进而导致叙事医学相关的高质量研究相对较少.该文在分析整理目前国内外叙事医学高质量研究基础上,旨在针对目...  相似文献   

14.
“地格达类”蒙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地格达类”蒙药为蒙医常用药,具有显著的清热解毒作用,在蒙药临床应用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为了进一步对“地格达类”蒙药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并使其能够指导临床用药,该文对“地格达类”蒙药从品种考证、化学成分、定性鉴别、药理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杨媛 《中草药》2021,52(23):7401-7406
中药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是为了提高中药质量控制水平而提出的概念。讨论中药Q-Marker相关知识产权的优势、中药Q-Marker适宜申请的专利类型。检索了近20年中药检测方法(质量控制方法)专利文献,对申请量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以三金制剂相关检测专利为例,探讨中药Q-Marker如何进行专利挖掘和专利布局。中药Q-Marker相关技术应积极申请专利保护,将有利于提升中药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主要病理变化为肾小球硬化症,病程10 a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并发DN的比例约为50%,严重威胁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安全,而及早确诊并探寻有效的防治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针对该病发病机制的系列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而在基础上探讨防治糖尿病肾病的有效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中医药治疗在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延缓其肾功能恶化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本文对该病的发病机制和现代医学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文献整理和相关分析,中医方面从病因病机、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等方面就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降脂中药研究勾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阶  张金生 《中国中药杂志》2007,32(11):1005-1008
在梳理近年国内外降脂中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别从降脂中药体外筛选模型、有效单体、复方和单味降脂中药以及降脂中成药等几个方面详细阐述降脂中药的研究现状,提出降脂中药有效单体的开发利用和中药有效单体组分配伍的思路,强调通过借用中药筛选细胞模型发现新的降脂中药单体和降脂机制,突破以临床经验积累作为研制新药的单一模式,针对单味药固定组分的改变、不同药物有效组分配伍的加减、不同病理环节的组分配伍和有效单体性味归经等展开研究,加快中药有效单体配伍理论的创新,使中药配伍研究从饮片层次上升到组分层次,使中药药理的作用靶点、作用环节及作用机制更加清楚,促进中药新药研究及临床疗效的提高和中医药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柯仲成  侯雪峰  贾晓斌 《中草药》2016,47(14):2545-2548
精致原料和优良辅料是现代中药制剂发展的核心内容,而引经药作为长期中医临床的实践总结,具有制剂载体的类似功能。对引经中药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尝试性地提出研究思路:一方面要利用引经作用加强对中药活性成分群的筛选,制备精致原料,另一方面要科学阐述引经作用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开发优良辅料,促进现代中药制剂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对 42 0例溃疡性结肠炎随机分为 3组 ,分别用溃疡散加柳氮磺胺吡啶口服与哈它嘎各其 - 7灌肠 ,柳氮磺胺吡啶 ( SASP)口服与地塞米松灌肠 ,溃疡散口服与哈它嘎各其 - 7灌肠。治疗 90天 ,3组治愈率分别为70 %、41 .43%、42 .86% ,总有效率分别为 97.1 4%、70 %、72 .86% ( P<0 .0 1 )。提示溃疡散加柳氮磺胺吡啶口服与哈它嘎各其 - 7汤灌肠综合治疗最佳  相似文献   

20.
利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以青蒿素专利被国外抢注为案例分析我国中药品种和专利保护现状及不足,以“天士力”构建海外专利网为成功案例,为中药企业提供经验借鉴。我国中药知识产权起步较晚,传统中药知识很难被现代的知识产权制度全面保护,中医药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我国的中药知识产权制度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