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住院精神病人自杀行为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分析136例有自杀行为的住院精神病人。35例自杀死亡,自杀死亡率为25.7%。自杀病人以中青年男性居多,精神分裂症占61.8%,抑郁症占30.2%。自杀多由精神症状引起,65.4%为自缢。自杀行为多发生于夜间,有42.7%的病人既往有自杀史。针对以上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
109例精神疾病患者住院前自杀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109例精神疾病患者住院前自杀行为进行分析,发现精神分裂症占48.63%,情感性障碍占26.61%。年龄在18 ̄35岁、内向性格、文化程度低、体力劳动者、Ⅰ级亲属家庭史阳性,以往有自杀行为、病前有精神刺激因素以及以妄想幼觉或消极观念为主下状等,均为精神疾病患者自杀的潜在高危因素,本文并就自镣预防进行简略讨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系一个社区内精神病患者十年中自杀死亡(65例)分析。自杀死亡发生数占精神病患者的0.19%,占精神病患者死亡数的12.24%。精神分裂症占84.62%。自杀方式以服毒、跳楼、上吊、投河、投井、煤气等为主。既往有过自杀行为者占44.62%,其中既往自杀方式与最后致死方式相同者占37.93%。既往自杀行为、自杀先兆症状、自杀前有幻觉、妄想、慢性精神分裂症等,均为发生自杀死亡的潜在高危险因素。在基层社区防治工作中,应提高对自杀的认识,部署相应措施,尽可能减少自杀死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精神分裂症自杀行为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对79例有自杀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493例无自杀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的主要危险因素为:自然家庭史、病前生活事件,精神分裂症偏执型,亡想,抑郁;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的主要危险因素为:自杀家庭史,病前生活事件,慢性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偏执型,亡想,抑郁和反复住院。提示精神分裂症自杀行为与生物-心理-社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行为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通过自制调查问卷对成都市青羊区358例登记在册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调查。根据患者既往是否有自杀行为,分为有自杀行为组和无自杀行为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行为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发生过自杀行为的占23.5%;有幻觉及妄想(OR=1.857,P0.05)、服药不依从(OR=2.320,P0.01)、照护者对疾病知识完全不了解(OR=2.816,P0.05)是患者发生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风险高,患者有幻觉妄想症状及治疗不依从、患者照料者对该病不了解是患者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Ⅰ、Ⅱ型精神分裂症自杀行为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Ⅰ、Ⅱ型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行为的临床特点,总结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对Ⅰ、Ⅱ型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比较其自杀行为发生率、发生时间、发生自杀行为时的年龄、自杀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与Ⅰ型精神分裂症相比,Ⅱ型精神分裂症自杀行为的发生率较高,且多发生于夜间,主要采取自缢和服毒的方式进行自杀,而Ⅰ型精神分裂症自杀方式更多、更分散,包括自缢、服毒、跳楼、溺水、触电等。结论精神分裂症的自杀问题不容忽视,且Ⅰ、Ⅱ型精神分裂症自杀行为各有其特点,应采取相应对策防范自杀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住院精神疾病患者中自杀行为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上海市市级、区级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患者中的自杀行为。方法 使用自制调查表、阳性阴性症状量表(PANSS),汉密尔顿17项抑郁量表(HAMD-17),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调查2001年1月至2002年2月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和上海市5家区级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患者中的自杀行为。结果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患者中自杀行为出现比例为10.13%,区级精神卫生中心该比例为5.52%,平均为7.26%;出现自杀行为患者集中于35~54岁年龄段,病程多5~30年;女性患者自杀比例高于男性患者;自杀方式前三位为:服用药物和各种物品、尖锐物自杀、高处跳下;自杀1次者为多(62.1%),最多者自杀11次;诊断构成比以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障碍为主(两者合计占87.5%)。结论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与区级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患者中出现自杀行为比例上存在的差异,可能与收治患者病情相对严重和复杂程度有关,服用药物和各种物品为第一位的自杀方式,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8.
精神病患者自杀行为分析及护理干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精神病人自杀行为的有关情况,对76例具有自杀行为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精神病人的自杀行为发生率为7.26%,自杀行为发生率较高的病种依次为情感性障碍(12.8%)、精神分裂症(7.17%)、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6.45%)。自杀方式以自缢、服毒为主,63.15%的自杀行为前有自杀预兆,由此提出预防精神病人自杀应注意心理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加强住院环境的安全管理和卫生宣教。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急性期伴自杀行为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64例精神分裂症急性期伴自杀行为患者进行分析,并与564例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无自杀行为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2组在性别、婚姻状况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在文化程度、居住地、病前有无生活事件方面有显著性差异.在临床症状方面,研究组的幻觉、思维障碍、抑郁症状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冲动行为、情感平淡、意志减退2组则无显著性差异.发生自杀未遂者以服用精神科药物居多,发生地点多于家中,多数患者自杀前有表示过其自杀意图.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急性期伴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为幻觉、思维障碍、抑郁症状、病前生活事件等.多与患者沟通及时发现其自杀意图,严格控制药物来源为有效地预防其自杀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0.
住院精神人自杀行为分析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68例有自杀行为的住院精神病人。结果发出,自杀以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居多;自杀行为多发生于夜间;自杀方式以自缢为主;自杀前多有先兆症状。针对以 特点,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2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行阿朴吗啡刺激生长激素释放试验,结果13例有自杀行为的患者GH对阿朴吗啡反应明显较13例无自杀行为的患者迟钝,且这种迟钝反应与自杀时间无相关,提示多巴胺功能低下可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行为的生物学标志。  相似文献   

12.
抑郁症与自杀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抑郁症与自杀胡泽卿刘协和曹莉萍自杀行为是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常见并发症。抑郁症病人中估计50%有自杀(commitsuicide),25%在一生中有未遂自杀,15%最终死于自杀。近年来,自杀预防已逐渐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英国政府提出,到2000年总的...  相似文献   

13.
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临床特征分析和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临床特征。方法 采用现症检查的方法对我院住院的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患者进行随机抽样,并对资料进行χ^2检验。结果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与伴有抑郁症状的精神分裂症和兴奋、激惹、有冲动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易出现自杀。结论 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临床特征不同,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4.
据报道,因精神疾病导致自杀者,占全部自杀者的30%-40%,其中精神分裂症自杀者又占全部精神疾病自杀者的27%-30%,是普通人群的20-50倍,并且约1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最终死于自杀。因此,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的临床特征,对于预防和减少自杀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探讨了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的相关因素及其护理对策,并报道于后。  相似文献   

15.
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由于其发生率较高,危险性大,近年来已受到有关方面重视。Martin等认为,约6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整个病程中可有重症抑郁发作,抑郁造成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杀高于普通人群的20倍。观察和护理此类病人避免自杀行为的发生是精神科护理的重要课题。现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对三个病区住院一月以上的136例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按CCMD-2-R精神分裂症后抑郁诊断标准进行对照。患者组为符合其诊断标准者52例,占38.2%,逐项填写自制的抑郁原因调查表,并进行HAMD量表评定。以不符合此诊断标准的84例为对照组。患者组平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影响精神分裂症自杀未遂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研究包括精神分裂症自杀未遂组20例,精神分裂症无自杀行为组28例,正常对照组30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血清BDNF浓度。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自杀意图自评量表(SIOSS)对患者组进行评定。比较各组BDNF水平及其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三组间BDNF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395,P<0.01)。Post-hoc分析发现,精神分裂症自杀未遂组BDNF水平[(51.3±11.1)pg/ml]显著低于精神分裂症无自杀行为组[(67.7±20.8)pg/ml](P<0.05),而精神分裂症无自杀行为组BDNF水平也低于正常对照组[(111.3±39.0)pg/ml](P<0.01)。自杀未遂组的血清BDNF水平与自杀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0.836,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自杀未遂患者BDNF水平低于精神分裂症无自杀行为患者和正常人群;BDNF可能是参与精神分裂症自杀病理生理机制的一种重要物质。  相似文献   

17.
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自杀的特征及干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精神病患住院期间自杀的特征及有效干预措施,对出现自杀行为的56例精神病患与随机抽取的同期住院、同一诊断、同性别、同年龄,最后一次住院无自杀行为的56例精神病患进行1:1对照研究。结果,消极抑郁导致自杀占57.14%;幻觉妄想导致自杀占35.71%;因药物副反应自杀占5.33%;信奉佛教自杀占1.76%。提示,自杀除由精神症状原因驱使外,药物副反应引起自杀也不容忽视,因此对有药物副反应的患,应加强干预。  相似文献   

18.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杀已引起社会的关注,据报告[1]大约1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死于自杀,20%患者自杀未遂。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的原因很多,本研究从社会支持、精神症状等方面,对自杀未遂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研究。旨在为预测和预防精神分裂症自杀行为的发生提供依据。1对象与方法1  相似文献   

19.
有人认为精神分裂症的自杀是由于大剂量服用某些抗精神病药,其自杀可能是抗精神病引起的静坐不能和迟发性运动障碍的并发症,但有些抗精神病药如三氟塞吨能减少自杀率。抗抑郁药因其抗抑郁性质而有助于预防自杀,有自杀行为的情感障碍病人常因维持或预防治疗时剂量不足而出现自杀。锂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预防自杀的药物,对反复发作的情感障碍预防自杀率达20%。本文为一回顾性研究,将一组有自杀行为的出院精神病人与一对照组作比较,以了解精神药物治疗是否可降低自杀率。方法:患者为出院一年内有自杀行为的精神病人。对照组须和病人组同年出院,性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135例住院抑郁症患者按有无自杀意念,自杀行为分组进行了对照研究,发现有自杀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行为的主要因素与早醒和妄想有关,且与无自杀抑郁症者比较有显著差异,实施自杀前大多有预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