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六个方面 ,即 :释古奥为通俗 ,扬国医之精粹 ;立足传统理论 ,锐意改革中医 ;重视五脏辨证 ,主张执简驭繁 ;气机贵在通畅 ,调气首重疏肝 ;治阴虚湿热证 ,用不腻不燥药 ,理法精巧圆通 ,方药平正效奇等 ,对李斯炽学术思想作了探要 ,指出 ,先父治学与临证主张 ,理宜新 ,法宜巧 ,方宜平 ,效宜验。”其用药特点是 ,将养阴药分温养、润养、通养、凉养 ,顾护脾胃 ,药专精灵。  相似文献   

2.
<正> 中医临证处方有主张“药不偏执,效必更方”,有认为“药宜谨守,效不更方”。效必更力与效不更方,虽一字之差,却体现了两种不同的学术观点。孰是孰非,须将两者所提出的特定条件做一简略的辨议。一般说,前者是指急性病,其势较速;后者是指慢性病,其情  相似文献   

3.
龚丽娟教授治疗慢性肾炎的用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新梅 《江苏中医》2000,21(10):9-10
龚丽娟教授治疗慢性肾炎选方精当,用药独到。对于蛋白尿,认为以气虚湿热的本虚标实证了,治宜益气清利。治疗脏腑之虚证,主张以平补为宜,对于湿热蕴结之证,擅用药对治疗。对病久瘀血内阻者,据情选用活血利尿药和虫类药。而湿邪留滞是慢性肾炎缠绵难愈的关键,主张根据湿与热的孰轻孰重选用清热利湿药。针对慢性肾炎迁延不愈与外感及合并症的关系,强调辨病辨证,有针对性地选药。  相似文献   

4.
崔松香  陆为民 《中医杂志》2023,(16):1632-1636
总结徐景藩教授运用脾阴理论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经验。认为脾为阴土,其性濡静,脾阴脾气,互为因果。临证以脾阴理论为指导,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时谨守病机,病证结合,以“甘”字立法,体用结合。提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宜甘淡甘平,常用慎柔养真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宜甘淡凉润,甘以入脾,淡以利阴,药如扁豆、山药、莲子、石斛、白芍之属,凉润养胃体而滋胃用,药如麦冬、知母、沙参、芦根、竹茹之属,或用参苓白术散;治疗功能性便秘宜甘凉滋润,常用药如火麻仁、桃仁、郁李仁、杏仁、当归、白芍之属;治疗肝硬化腹水宜甘寒淡渗,常用一贯煎、参麦地黄汤等。同时强调注意阴无骤补,不可急功。  相似文献   

5.
内燥勿忘轻宣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文荣 《浙江中医杂志》1997,32(10):463-463
燥证临床分为内燥与外燥,其治疗常规认为内燥宜滋润,外燥宜轻宣。但笔者临床体会,内燥也应勿忘轻宣,以补滋润之不足。外燥证,是因外感燥邪,肺气失宣所致。外燥宜轻宣。因宣可开、可敬、可通,故轻宣可透邪外达。使肺气宣通,胰理开和,津液自能流通输布于肌表、孔窍,则外燥自除。治疗多用辛凉甘润,辛开温润。因辛能散、能行、能润,故用辛味药轻宣达润燥之目的。内燥证,多是由于体内津液不足,不能内溉脏腑儒养孔窍所致。前人有"......治燥必用甘寒......燥胜必用润......燥必用儒养"之说,所以内燥宜用甘寒滋润之剂治之。可是古人…  相似文献   

6.
李健强  辜孔进 《中医药学刊》2005,23(8):1370-1372
历代名医都非常重视“针、灸、药”的临床运用,辜孔进教授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遵循“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的治疗观,指出“一针二灸三用药”的临证原则,该文志在探讨辜教授30多年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通过三个方面,即拯救之.法,妙用者针,针所不及,灸之所宜;师古不泥。善用古方。力求发扬导师的学术思想和继承导师的临证经验,并对后学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7.
1 口腔溃疡 黄某,男,48岁,2000年1月28日初诊。口舌生疮月余,灼热疼痛,妨碍饮食,曾服阿莫西林、维生素B_2等药不效。查:左侧颊粘膜靠近口角处有一椭圆形的溃烂面,舌右侧边缘靠后处兼生一碗豆大小疮肿;舌暗红苔厚腻中心微黄,脉濡滑。证属湿热蕴毒,熏蒸上焦,治宜清热化湿,宣利解毒。药……  相似文献   

8.
通,即“通可去滞”,运用通利之药,去除壅滞之证;涩,即“涩可固脱”,用收敛的药物,以治疗滑脱不固之证。笔者将“通”、“涩”二法并用,相反相成,在治疗二阴急症时,常获佳效。兹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9.
中药煎剂直肠滴注在呼吸急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院在抢救呼吸急症(呼吸道感染、哮喘急性发作、肺心病、肺脑病)病人时,采用中药煎剂经直肠点滴给药,收到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1药物组方祖国医学认为,呼吸急症的病位在肺,日久累及心、脾、肾三脏。而痰、瘀是其必然的病理产物,标实本虚是其病理发展过程。因此,临床必须根据病情辨证组方。如热痰证宜用“清热化痰汤”加减;寒证直用‘叫、青龙汤”加减;热喘证宜用“麻杏石甘汤”加减;血瘀证宜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根据药物性能及病情煎药取汁,直肠给药法一般每剂药取汁200ml。2操作方法(1)用药前嘱病人排空大、…  相似文献   

10.
药对是临证配伍中的一种特殊组合,或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若运用得当,常可收事半功倍的效益。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注重药对的运用,对久治不愈的沉商,往往因加用一组合适的药对而顿获捷效。以下介绍几组近年摸索出来的药对,供同道参考。1紧贝齿配珍珠母,江沿顽固性失眠f紫贝齿成平,功能镇惊安神,清肝明目;珍珠母甘寒,具有降心火、清肝热、潜肝阳、安心神之功。两者相辅相成,功力倍增。可治疗高血压、心悸怔仲、眩晕耳鸣等证,尤其是对顽固性失眠,久药不效者,确有良效。如治施某,女性,52岁。教师。1996年3月18日初诊:…  相似文献   

11.
张建福  唐空 《河南中医》2000,20(4):12-13
葛洪认为:外伤危重症大出血可导致亡血耗津液,治疗宜生津补血;不出血则形成瘀血,治疗宜镇静、活血化瘀;对胞腹内伤者主张采用攻下逐瘀法;对跌仆损伤者主张采用活血化瘀止痛药。并首创用按摩法于关节脱位整复,开创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之先河。  相似文献   

12.
秦泳 《中医药学刊》2006,24(7):1370-1371
用标本缓急法治验二则,即:①治愈直肠癌术后出现的顽固性泄泻合并肛周湿疮,用养脏固涩汤治疗久病体弱、气血两虚、脾肾虚寒、肠道失固证;外用清热除湿止痒药治疗久病体弱、肺卫不固,脾失健运、气血不足,湿热下注、肌肤失养证。②消渴合并风疽,用滋阴清热生津、除湿化瘀汤治疗阴虚燥热、耗津灼液,湿热下泣、瘀阻经脉证;外用清热除湿化瘀解表药治疗湿热下泣、瘀阻经脉证。  相似文献   

13.
整理《马培之医案》并分析其治疗胃痛的学术思想及用药特色,将《马培之医案》胃痛医案17例,通过以药测证的方法,进行症候归类,病机分析。马氏治胃痛,在病机上,认为胃气郁滞,营阴不足为其主要发病机制;在治法上,强调流气疏达,柔肝养营,理气宜微辛而不燥烈,养营宜柔肝而不滋腻,并结合具体证候佐以散瘀、温中、清热、化湿等法。  相似文献   

14.
刘鸿恩应用大黄的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燕平 《河南中医》1998,18(5):276-276
晚清医家刘鸿恩在其《医门八法》一书中,对大黄的应用独具匠心。对一切实证,不论伤寒、温病,刘氏均主张及早用大黄攻邪,否则就会护疾养毒,致生他变;刘氏把舌苔的有无、苔色的黄白作为是否应用大黄攻下的依据;对于实热之证,刘氏不主张用清热法直折热势,却力主用大黄攻逐实邪,如此则实既去,热无所生,势必消退;对当下难下者,则巧妙配伍,但“必以祛邪为首务”。再如实热隆闭、外感表实,通便攻下,辄有效验  相似文献   

15.
龚丽娟教授治疗慢性肾炎选方精当 ,用药独到。对于蛋白尿 ,认为以气虚湿热的本虚标实证多见 ,治宜益气清利。治疗脏腑之虚证 ,主张以平补为宜。对于湿热蕴结之证 ,擅用药对治疗。对病久瘀血内阻者 ,据情选用活血利尿药和虫类药。而湿邪留滞是慢性肾炎缠绵难愈的关键 ,主张根据湿与热的孰轻孰重选用清热利湿药。针对慢性肾炎迁延不愈与外感及合并症的关系 ,强调辨病辨证 ,有针对性地选药。  相似文献   

16.
陈英晖  张喜奎 《中医药学刊》2003,21(10):1621-1622
麻黄素以辛散开泄,发汗峻药著称,主治伤寒表实,临证以无汗为旨要,应全面分析,汗出仅为一外候,当结合全部信息辨之,如确系卫虚阴伤等者,自当慎用,若证非属虚,汗证不避,斯时可借麻黄辛散发越之性,透邪外出,给邪以出路,据证灵活配伍,可达邪去正安,表畅汗止之效。麻黄虽为辛散发汗峻剂,气虚之证用之不当,可致严重后果,麻黄虽猛,但药效昭彰,用之得当,取效迅捷,要在随机配伍,更要坚持有是证即用是药,不可圊于种种误传而坐失良机。  相似文献   

17.
近日复习《宋元明清名医类案》,有李中梓医案,“兵尊高悬圃,患两足酸软,神气不足,向服安神壮骨之药,不效。改服滋肾合二妙,加牛膝、苡仁之属,又不效;纯用血药,脾胃不实。李诊之,脉皆冲和,按之亦不甚虚,惟脾部重取之,则涩而无力,此土虚下陷,不制水,则湿气坠于下焦,故膝胫为患耳。进补中益气,倍用升柴,数日即愈。夫脾虚下陷一证,若用牛膝下行之剂,则陷而病愈甚矣”。……  相似文献   

18.
张仲景50味药证(选载)南京中医药大学(210029)黄煌编者按药证是中医用药的指征和证据,是中医几千年用药经验的结晶。药证相应,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原则和临床取效的前提,所谓“有是证用是药”。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先生近著《张仲景50味药证》是一本研究...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运用通法治疗肾病作了探讨,认为临证应知常达变,另辟蹊径;通法之谛,祛邪扶正;通法类别,温寒疏峻。指出,通法并非等于单纯运用攻通之药,同样还须根据证情,佐以他法他药,则每每可收釜底抽薪之效.  相似文献   

20.
以气郁体质为切入点,系统梳理总结气郁体质具体病证证候表现及治疗用药。认为气郁体质人群平衡状态失调时可继发一系列病证,归纳总结出了临床最常见的四种病证,即肝郁、虚郁、痰热郁、郁结。“肝郁”为肝失疏泄,气机郁结,治疗主张肝气郁结、脾虚血少用逍遥散;肝郁脾虚、郁而化火用丹栀逍遥散;肝郁化火、气逆上冲用奔豚汤。“虚郁”为长期情志不畅,久则暗耗气血,气血衰少,治疗主张心脾两虚、心神失养用甘麦大枣汤;心肺阴虚、神魄失守用百合地黄汤。“痰热郁”为气机不舒,影响精血津液运行,聚湿成痰化热,治疗主张肝郁不舒、痰凝气结用半夏厚朴汤;肝郁痰热内扰、胆胃不和用柴胡(芩)温胆汤;肝气郁结、痰火内扰用自拟舒肝解郁汤。“郁结”为气滞血瘀痰浊集聚,日久成瘀,治疗主张肝郁不舒、痰火湿食血郁用越鞠丸;肝郁气滞血瘀用自拟乳癖散结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