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采用护理干预措施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近两年收治的全部需要院内转运的424例急诊危重患者,转运途中均采用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进行护理。结果:院内转运平均用时为29.1 min,其中<20分钟有329例(77.6%);途中发生意外6例(1.42%);患者或其家属对院内转运护理干预比较满意有421例,满意度达99.3%。结论:急诊收治危重患者通常要在院内转运,转运途中采用相应的护理干预,可以大大缩短院内转运用时,减少意外情况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急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措施.方法:2010年1月-2010年12月从我院急诊科转运至病房的危重患者2188例,正确评估患者病情、做好转运前物品的准备、途中严密观察病情及转运后病情的交待等.结果:2188例患者采取上述护理后均安全转运至病房,无一例患者途中发生意外.结论:在急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实施护理措施后,减少了不良事件的发生,保障了患者的安全,提高了科室及患者家属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郑爱熔 《中外医疗》2013,32(7):152-153
目的对急诊危重病人院内转运的护理干预以及成效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随机在2010年1月—2012年7月间该院收治的急诊危重患者218例,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在实施院内转运过程中实施常规护理和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并将者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统计得知,观察组患者的转运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在转运途中意外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为重患者在院内进行转运的过程中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意外的发生率,且可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对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实施安全护理的效果,探讨临床价值。方法江苏省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分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实施院内转运的急诊科危重患者80例,实施转运前、转运途中、转运后系列安全护理。结果 80例急诊科危重患者均达到安全转运的目的,其中CT、X-线、超声等检查均做到零等待,全部患者转运时,无1例因病情加重造成途中抢救和死亡,无护理纠纷的发生,转运时间平均(11.09±2.84)min;患者家属对转运护理满意79例(98.75%,79/80)、相关科室满意78例(97.50%,78/80)。结论经过检查前的充分评估,有效地计划,组织、准备及实施相应的安全护理措施,可以将急诊科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危险事件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效、安全的患者院内转运流程,以提高急诊危重患者转运的安全性和患者的满意度。方法:通过方便性抽样选择山西省人民医院急诊科2011年1月流程再造前转运患者500例和2011年3月流程再造后转运患者500例,对实施流程再造前后患者转运过程中意外发生率、患者及家属对转运的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流程再造后所测得的患者意外发生率(0.2%)低于流程再造前,患者及家属对转运过程的满意度(98.2%)也高于再造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再造后的转运流程更符合高效、安全的标准,有效提高了急诊危重患者转运的护理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整体护理在急诊肋骨骨折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6年12月至2017年3月入该院急诊种就诊的肋骨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急救措施,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与整体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平均院内转运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患者家属满意度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院内转运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医疗纠纷及投诉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家属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整体护理在整体护理在急诊肋骨骨折患者救治中的应用较好,可为临床急诊护理工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要素和防范措施。方法分析我院2007年2月至2008年2月急诊科转运的331例急诊危重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设为对照组,对该组患者采用常规转运护理方式;2009年1月~2010年1月急诊科转运的438例急诊危重患者设为观察组,该组患者实施安全转运护理。结果通过分析比较,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转运所花时间、护理纠纷率都明显低于对照组,转送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对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时加强安全护理,可以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医患之间产生的护理纠纷,同时也可以缩短转运时间和增加转运满意度。急诊科对患者转运时完全可以推行安全转运护理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意识障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从急诊科转运至相关科室的意识障碍患者279例.其中采取传统方式转运的137例患者为对照组,采取护理风险管理措施转运142例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意外发生率、意识障碍程度加重比率及接收科室满意率.结果 对照组转运途中发生意外26例、意识障碍程度加重15例、接收科室满意率84.67%;观察组分别为11例、9例、92.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可提高急诊意识障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效果。方法:分析从急诊转送至病房或检查科室危重患者280例,将2012年1-6月采取常规方式转运的14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2年7-12月采取预见性护理转运的14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转运途中意外事件发生率、接收科室满意率及平均转运时间。结果:观察组意外事件2例中,痰液堵塞引起呼吸困难1例,胃管脱出1例。对照组意外事件15例中,痰液堵塞引起呼吸困难2例,供氧中断3例,胃管及输液管脱出4例,气管插管移位2例,血管活性药滴速不匀导致血压波动3例,送错科室1例。观察组接收科室满意率97.14%高于对照组82.14%,观察组平均转运时间(19.7±1.8)分钟短于对照组(27.4±2.8)分钟。结论:实施预见性护理有助于提高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便携式呼吸机在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2-2013年需院内转运的危重患者129例为观察组,转运途中使用便携式呼吸机进行呼吸支持;2010-2011年需院内转运的危重患者123例为对照组,途中使用简易呼吸器进行呼吸支持。比较2组患者的通气效果、转运过程中气管插管移位的发生情况及转运所用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转运后心率和指末血氧饱和度均较对照组稳定(P<0.01),气管插管移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转运所需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便携式呼吸机在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可有效支持呼吸,操作便捷,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方法选取本院于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90例急诊科危重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护理组采用院内转运护理干预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转运情况结果。结果护理组转运过程中死亡患者0例,意外事件发生患者1例,护理纠纷患者1例,成功转运率为100.00%。对照组转运过程中死亡患者3例,意外事件发生患者5例,护理纠纷患者7例,成功转运率为82.22%。两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诊科危重患者采用院内转运的护理干预方式后,可以明显提升院内转运成功率,减少转运过程中的护理纠纷事件发生次数,提升转运效率,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于转运过程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多学科合作的流程管理应用于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效果。 方法 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急诊科380例院内转运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90例,观察组采用多学科流程管理院内转运,流程管理包括成立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小组,多学科共同制定转运流程图,各项工作按流程图进行转运和管理。对照组采用急诊常规流程转运。比较2组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护理缺陷率的变化及患者家属的满意度。 结果 多学科合作的流程管理使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从单项操作到多学科协作,2组危重症患者转运过程中护理缺陷比较,结果显示,意外拔管发生率从4.2%降低到1.9%;转运前评估漏项发生率从4.7%下降到1.6%;输液管脱落或阻塞从5.3%降到1.1%;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评分)率从4.7%降到1.1%,2组患者在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组患者家属对转运过程的医患沟通、转运中护理、接诊科室接诊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 结论 多学科合作流程管理方式的应用,体现了双向或多科合作的优势,使院内转运流程更为流程化、系统化,确保了危重症患者转运过程中的安全性和高效率;促进转运质量的改进,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监护病房ICU患者的应用及效果评价。方法:收集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与实施优质化护理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急诊ICU病例各60例,分为两组,A组优质护理组60例,B组对照组60例,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及护理安全满意度。结果:优质护理服务小组护理总体满意度为98.4%,高于急救ICU对照组95.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优质护理服务提高急救护士的综合急救服务能力,可提高患者对护士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促进护患关系和谐发展,降低危重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MDT)式流程管理在脑出血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收治的脑出血危重患者76例,以不同护理方案分为两组,各38例.常规转运组予以常规护理,MDT转运组予以MDT式流程管理.比较两组转运时间、护理缺陷发生率、接收患者科室满意度及家属服务质量评价.结...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对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护理干预与成效。方法:对128例急诊危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为常规护理组与护理干预组,每组64例,分析两组患者在院内转运过程中的意外发生率和护理效果。结果:经分析得出,常规护理患者在院内转运过程中意外事件的发生几率为12.50%,护理干预组患者在院内转运过程中意外事件的发生几率为3.13%,两组在院内转运过程中意外事件发生几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危重患者在院内转运中给予患者相应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降低在转运途中发生的意外几率,且护理效果较为满意,值得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6.
樊青青 《大家健康》2016,(8):265-266
目的:研究分析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 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应用。方法:选取该院未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急诊 PCI 患者(2013年6月至2013年11月期间)作为对照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的急诊 PCI 患者作为研究组(2014年2月至2014年6月期间),各选取64例。对对照组急诊 PCI 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研究组急诊 PCI 患者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转运途中意外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转运途中意外发生率(4.69%),对照组患者转运途中意外发生率(21.88%),研究组患者转运途中意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采用护理风险管理对急诊 PCI 患者进行院内安全转运,可以有效的减少意外的发生,在临床上可以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有效地加强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交接转运的风险管理,提高急诊危重患者内外部交接时的工作效率、转运途中的安全性和护理记录的完整性。方法通过分析急诊科危重患者交接转运过程中存在的人身及信息安全问题,建立相应的防范措施,主要包括制定院内交接转运流程,培训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和急救技能,加强急救药品、物品、设备的管理,持续质量改进。结果院内交接转运时护理事故为"0",危重患者及时明确诊断得到快速救护,家属满意度升高,交接问题减少,交接效率提高,部门合作矛盾减少。结论加强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交接转运的风险管理,对保证危重病及时诊治与救护、提高急诊护理服务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6):77-83
目的探讨双人核对单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双人核对单用于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与传统管理模式对比进行分析,比较两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及科室满意率。结果观察组危重患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急诊危重患者转运工作满意度七个方面测评中,及时准确通知病区、通知所需物品准备、护送患者准备方面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转运途中物品准备、携带资料完整性方面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双人核对单的使用,有效地保证了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有效地加强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安全交接转运的安全性,提高急诊危重症患者内部交接时的工作效率,转运途中的安全性和护理记录的完整性。方法在2016年1月到6月400例危重症患者转运的全过程应用护理程序分阶段对患者的安全进行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并且分别针对患者病情发展在患者的转运前转运中转运后应用护理程序解决患者问题。是整个过程有连续性动态性综合性。通过和2015年同期的转运结果相对比,结果显示提高了院内转运的安全性,院内交接转运护理事故为0.转运途中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患者家属满意度升高,交接效率提高,相关科室满意度也提高。结论护理程序在急症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应用降低了转运风险,对保证危重症病及时整治与就和,提高服务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对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时间及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经本院急诊抢救室转运的88例急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018年3月-2019年2月实施常规转运方式的44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9年3月-2020年3月实施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的44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各医疗区域院内转运时间、转运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家属及接收科室满意情况。结果:观察组转运至普通病房、检查室及重症监护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为9.09%,低于对照组的25.00%(P0.05)。观察组家属与接收科室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用于急危重症患者有利于缩短院内转运时间,降低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从而提高升者家属、接收科室满意度,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