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不同频率电针对家兔胃电节律紊乱调整效应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贾萍  陈日新  刘金香  田宁 《中国针灸》2006,26(11):801-803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电针对红霉素诱导的家兔胃电节律亢进的调整效应,为针灸临床选择合适频率参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40只家兔做耳缘静脉注射红霉素复制胃电节律紊乱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组、3Hz电针组、20Hz电针组、100Hz电针组,后3组分别用3Hz、20Hz、100Hz3种频率电针刺激“足三里”穴位,应用IEGG谱分析仪检测不同时间段的主频功率(PDP)和总功率(PTP)。结果:红霉素可使家兔胃电PDP和PTP明显增高(P<0·001);3种频率电针对家兔胃电PDP及PTP均有显著的降低作用(P<0·05),对PDP的影响3种频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对PTP的影响20Hz电针疗效明显优于3Hz电针组(P<0·05),但与100Hz电针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3种频率电针对家兔胃电节律紊乱有显著的调整作用,可使亢进的胃肠运动降低,而且不同频率电针对胃电的调整效应不同。  相似文献   

2.
采用胃窦前壁浆膜下插入不锈钢针型电极引导胃电,观察电刺激兔耳胃区对家兔胃电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刺激兔耳胃区10分钟前、后及停止刺激10分钟后的胃电振幅幅值变化较大,并出现兴奋和抑制的双相效应,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但对频率的影响不大。电刺激兔耳非胃区前、后的胃电振幅和频率无明显变化(P>0.6~0.8)。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耳穴的相对特导性是存在的,电刺激兔耳胃区对胃电活动具有双相调整作用及后作用,耳穴与内脏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贾萍  陈刚  陈日新 《四川中医》2007,25(3):12-14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对家兔胃电节律紊乱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胃动力障碍的时效关系。方法:静脉注射红霉素复制家兔胃电节律亢进模型后,分别给予3Hz、20Hz、100Hz频率电针刺激“足三里”穴位,应用IEGG谱分析仪记录电针作用时及电针作用后10分钟的胃电总功率(PTP)。结果:100Hz频率电针作用时家兔胃电PTP显著降低(P<0.05),3Hz、20Hz电针作用时PTP无明显变化(P>0.05);三种频率电针作用后10分钟PTP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电针对家兔胃电节律紊乱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可使亢进的胃肠运动降低,且电针后效应优于即时效应。  相似文献   

4.
针刺调整实验性家兔胃节律紊乱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以家兔胃肌电活动为指标,用旋转的方法建立实验性家兔胃节律紊乱的模型。观察60只家兔特定穴之间、特定穴与非特定穴之间的针刺调整胃节律效应的差异性。特定穴足三里、内关针刺前后自身对照,二组穴位调整胃电紊乱波百分数及胃电慢波频率效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二组穴位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非特定穴条口、天泉针刺前后自身对照无显著性差异。足三里与条口穴,内关与天泉穴调整胃电紊乱波及胃电的慢波频率效应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5.
针刺“足三里”对猫胃电的影响及神经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足三里”具有特异的调整脾胃功能,治疗胃肠疾患的临床效果。早期文献报道,针刺对胃运动和胃液分泌有调整作用。近年来针刺对胃电影响的报道较多。电针“足三里”可抑制猫胃电慢波的频率和幅度,可减少狗用胃泌素增加胃电的效应,也可增加狗胃电快波的频率和幅度;手法捻针“足三里”可减少兔胃电频率。针刺对实验动物胃电慢波是否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电针和手法运针(简称手针)的针效是否相似尚未见具体报道。本工作探讨了针刺对胃电慢波的调整作用,比较了电针和手针的差异,并对其神经机理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电针对红霉素引起家兔胃肠电紊乱的调整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20只家兔记录胃结肠肌电活动。静脉注射红霉素建立胃肠道紊乱模型。研究电针对胃肠电活动的调整效应,观察切除膈下迷走神经后对电针效应的影响。空腹正常家兔胃电频率4.47±1.23cpm,幅值1.90±0.27mV。近端结肠电频率为8.33经±2.61cpm,幅值0.51±0.12mV,远端结肠电频率为674±2.68cpm,幅值0.35±0.1mV。注射红霉素(7mg/kg)后经3.8±1.4min潜伏期,持续36.5±4.5min的胃结肠电频率、幅值增高,出现巨大收缩波。电针足三里后可使胃肠电频率幅值下降,潜伏期和持续期缩短,离散度减小,降低巨大收缩波出现。切除迷走神经后电针效应不明显,胃肠电更为紊乱,说明迷走神经在针刺调整效应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聚焦超声对家兔胃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聚焦超声对胃功能的影响。方法 :超声家兔足三里穴 ,进行胃电检测。结果 :超声组与针刺组对胃电效应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 ,对胃电频率和振幅的影响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超声组与针刺组对胃电效应的影响是一致的 ,均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针刺足阳明经穴对健康人胃电、胃阻抗总功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足阳明经与胃的相关规律。方法:应用EGG动态频谱分析仪和胃阻抗频谱分析仪对50例健康人进行足阳明经针刺前后、胃电、胃阻抗总功率(PTP)的检测。结果:针刺四白穴能使胃电总功率明显增高,针刺足三里和四白穴均能使胃阻抗总功率明显增高。结论:说明针刺足阳明经穴对胃的运动功能具有良好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足阳明经对大鼠胃肌电穴位特异性影响及其传出途径研究.方法:选用足阳明经头面部四白、地仓穴,以及手太阳经颧髎穴及非经非穴四白旁开点,比较观察电针对禁食24h麻醉状态下大鼠胃肌电的影响;并通过腹注阿托品、六烃季胺、利血平神经阻断剂,观察传出途径阻断后电针四白穴对大鼠胃肌电的影响.结果:电针四白、地仓穴对胃电振幅、时程及峰簇数的发放具有一定的兴奋效应,其效应以四白穴作用最为明显,地仓次之,与针刺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电针颧髎、四白旁开点,对胃电活动则无明显作用,与针刺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四白穴能部分取消阿托品、六烃季胺对大鼠胃电的抑制效应,部分增强利血平后大鼠胃电的兴奋效应.结论:电针足阳明经对大鼠胃肌电具有一定的兴奋效应,其调整作用具有经脉、穴位的相对特异性.而电针对胃电的调整作用,与胆碱能神经、交感神经、肾上腺素能神经的参与有关.  相似文献   

10.
足阳明经对大鼠胃肌电穴位特异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足阳明经对大鼠胃肌电的穴位特异性影响.方法:采用现代电生理技术,选择足阳明经"四白"、"地仓"穴及手太阳小肠经"颧髎"穴及"四白旁开点"做同步对照,将32只大鼠随机分为四白组、颧髎组、地仓组、四白旁开组,每组8只,比较观察电针对禁食24 h麻醉状态下大鼠胃肌电的针刺效应.结果:电针四白、地仓穴组对胃电振幅、时程及峰簇数的发放具有一定的兴奋效应,其效应以四自穴作用最为明显,地仓次之,与针刺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电针颧髎、四白旁开点,对胃电活动则无明显作用,与针刺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足阳明经对大鼠胃肌电具有一定的兴奋效应,其调整作用具有经脉、穴位的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11.
实验以健康家兔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损毁SCN对电针调节胃电的影响,探讨SCN在针刺效应中的作用.目的:研究SCN在针刺效应中的作用.方法:在6个时段内观察损毁SCN前后电针足三里穴对胃电的影响.结果:健康家兔胃电频率的峰值在13时,谷值在17时,振幅的峰值在09时,谷值在21时,针刺可降低频率和振幅的峰值,升高二者的谷值;损毁SCN后,胃电频率的峰值在01时,谷值在05时和21时,振幅峰值在09时,谷值在05时,针刺只能降低频率和升高振幅.结论:健康家兔的胃电存在昼夜节律,受SCN调控;针刺能双向调节胃电,SCN对其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 ,体表胃肠电的频率变化规律正被广泛应用于科研及临床上 ,胃电频谱是体表胃肠电图经过傅立叶变换后 ,产生不同频率段的胃电功率谱 ,它真实体现体表胃肠电各个频率段的分布及变化规律。本文以胃电频谱为指标 ,观察摄入奶油及针刺足三里后胃电频谱的变化 ,进一步探讨针刺对足三里效应的影响 ,为利用胃电频谱这一指标观察足阳明胃经的循行路线打下基础。1 实验方法1.1 观察对象及记录方法17名健康成人 ,男 14人 ,女 3人 ;年龄 2 1~ 38岁。实验仪器采用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研制的“微电脑胃肠电检测分析系统”,只采用其中的 A…  相似文献   

13.
聚焦超声对家兔胃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聚焦超声对胃功能的影响。方法:超声家兔足三里穴,进行胃电检测。结果:超声组与针刺组对胃电效应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对胃电频率和振幅的影响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超声组与针刺组对胃电效应的影响是一致的,均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张会  万达敏 《针刺研究》1989,14(3):356-360
<正> 近年来针刺对胃电影响的报道较多。针刺“足三里”对实验动物狗、猫、兔的胃电频率及胃电幅度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且具一定的调整作用。已知胃电起源于胃体上三分之一的胃大弯处,向幽门传导,具有愈近幽门传导速度愈快的特点。胃电在胃的各部分传导速度不同。在胃体一定部位的胃电传导速度是否可变?如果可变,是受什么因素影响?针刺是否具有影响传导速度的作用尚未见报道。本工作探讨了上述问题,比较了电针和手法运针的针效差异,还对其机制作了些研究。  相似文献   

15.
熏脐灸对脾虚患者胃电调整作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 37例慢性胃肠病脾虚证患者进行了熏脐灸治疗 ,结果表明脾虚见证积分值明显下降 ,显效 2 0例 (5 5 %) ,好转 15例 (4 0 %) ,无效 2例 (5 %) ,总有效率 95 %。观察了该法对胃电的即时效应及治疗前后变化 ,熏脐灸对胃电频率无明显影响 ,对胃电幅值呈调整作用 ,灸后胃窦、体部低幅波升高 ,高幅波降低。将胃电节律视其好坏分为 、 、 类型 ,熏脐灸使 类节律出现率上升 , 类节律出现率降低。表明熏脐灸有改善胃电节律紊乱的作用。此调整过程与临床胃肠道症状减轻呈平行关系。说明熏脐灸的健脾和胃作用与胃电调整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6.
大鼠胃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胃电活动变化及电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胃缺血和再灌注过程中胃电活动的变化及电针对其调节作用。方法:对大鼠胃右动脉进行结扎和松解,并电针双侧"足三里"穴,观察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胃电慢波的变化;另设不电针组进行比较。结果:(1)不电针组在结扎胃右动脉后,胃电波幅和频率均显著下降。松解后,胃电波幅和频率均有回升;(2)电针组结扎即时胃电波幅即刻升高,随后略有波动;胃电频率在结扎过程中出现波动;松解过程中,胃电波幅和频率均较前对照升高。结论:胃电活动的强弱与胃血流灌注量的增减成正相关;电针对由于缺血再灌注引起胃电波幅、频率的异常增减有显著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足阳明经对大鼠胃肌电穴位特异性影响及其传出途径研究.方法:选用足阳明经头面部四白、地仓穴,以及手太阳经颧髎穴及非经非穴四白旁开点,比较观察电针对禁食24h麻醉状态下大鼠胃肌电的影响;并通过腹注阿托品、六烃季胺、利血平神经阻断剂,观察传出途径阻断后电针四白穴对大鼠胃肌电的影响.结果:电针四白、地仓穴对胃电振幅、时程及峰簇数的发放具有一定的兴奋效应,其效应以四白穴作用最为明显,地仓次之,与针刺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电针颧髎、四白旁开点,对胃电活动则无明显作用,与针刺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四白穴能部分取消阿托品、六烃季胺对大鼠胃电的抑制效应,部分增强利血平后大鼠胃电的兴奋效应.结论:电针足阳明经对大鼠胃肌电具有一定的兴奋效应,其调整作用具有经脉、穴位的相对特异性.而电针对胃电的调整作用,与胆碱能神经、交感神经、肾上腺素能神经的参与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不同经穴对健康人胃电即时效应的影响,探讨经脉穴位与脏腑的相对特异性。方法:针刺30名健康人不同穴位,观察针刺前后胃电平均幅值、频率的变化,比较针刺不同穴位对胃电即时效应影响的差异。结果:胃电振幅均值针刺后足三里、上巨虚、阴陵泉、阳陵泉、太冲、天枢与针刺前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足三里要优于其它9个穴位(P0.05,P0.01),上巨虚和天枢也优于阳陵泉、曲池、外关、内关(P0.05,P0.01);对于胃电振幅变化率,针刺足三里、上巨虚、阴陵泉、阳陵泉、太冲、天枢变化率明显,高于曲池、内关、合谷、外关(P0.05,P0.01),足三里要高于其它9个穴位(P0.05,P0.01),上巨虚和天枢也高于阳陵泉(P0.05,P0.01),其它穴位间未见明显差异;针刺前后对胃电频率无影响。结论:针刺不同穴位对胃电具有不同影响,不同穴位对健康人胃电的影响具有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19.
实验以健康家免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损毁SCN对电针调节胃电的影响,探讨SCN在针刺效应中的作用。目的:研究SCN在针刺效应中的作用。方法:在6个时段内观察损毁SCN前后电针足三里穴对胃电的影响。结果:健康家免胃电频率的峰值在13时,谷值在17时,振幅的峰值在09时,谷值在21时,针刺可降低频率和振幅的峰值,升高二者的谷值;损毁SCN后,胃电频率的峰值在01时,谷值在05时和21时,振幅峰值在09时,谷值在05时,针刺只能降低频率和升高振幅。结论:健康家兔的胃电存在昼夜节律,受SCN调控:针刺能双向调节胃电.SCN对其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研究利用不同针刺方法针刺中脘、足三里穴,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模型胃电描记曲线(以上简称胃电)影响的观察,探讨"合募配穴法"针法治疗胃腑病的作用机理.方法: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应激性胃溃疡模型组、电针组、平补平泻针刺组.治疗组取胃经募穴中脘与下合穴足三里,利用BL-410生物机能测定系统观察治疗前后大鼠胃电的最大值、最小值和二者差值(简称峰峰值)、最大上升速度、最大下降速度、频率、活动指数、反应面积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电针组、平补平泻法针刺组的胃电频率、活动指数和反应面积三项指标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平补平泻针刺组的活动指数与电针组相比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上述实验结果表明不同针刺方法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模型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提示胃经中脘加足三里的"合募配穴法"对胃腑疾病能起到治疗作用,并且电针在某些方面效果优于平补平泻针刺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