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DNaseI异常对SLE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68例SLE患者。结果:SLE患者血清DNaseI水平低于正常,活动期患者低于缓解期患者,伴肾损害患者低于非肾损害患者。血清DNase I水平与血沉、ANA呈负相关,与补体C_3、C_4呈正相关,与病情活动积分及DNA含量呈负相关。结论:荧光分光光度法可简便、灵敏地检测DNaseI水平,SLE患者血清DNaseI水平下降,DNA含量升高,提示DNaseI水平下降是导致SLE患者体内DNA升高的重要原因,并在SLE的发生发展中起者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和尿中DNaseⅠ活性与肌动蛋白浓度的相关性。方法应用DNA-甲基绿比色法和ELISA间接竞争法检测65例SLE患者和30例正常人对照血、尿中的DNaseⅠ活性和肌动蛋白浓度,分析其相关关系。结果SLE组患者血清、尿DNaseⅠ活性均低于对照组(P<0.01),病情活动期组两者亦均低于缓解期组(P<0.01);肾损害组血清DNaseⅠ活性与非肾损害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而尿DNaseⅠ活性却降低(P<0.01);SLE组血浆肌动蛋白浓度高于对照组(P<0.05),但尿肌动蛋白浓度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活动期患者血浆肌动蛋白浓度高于缓解期(P<0.01),但尿肌动蛋白浓度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肾损害组血浆肌动蛋白浓度与非肾损害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前者尿肌动蛋白浓度却高于后者(P<0.05)。SLE患者血浆肌动蛋白浓度与DNaseⅠ活性之间呈负相关(r=-0.35,P<0.05),而尿肌动蛋白浓度与DNaseⅠ活性之间无相关性(r =-0.23,P>0.05)。结论SLE患者血中DNaseⅠ活性与肌动蛋白浓度之间呈负相关,提示血中肌动蛋白浓度的增高可能是DNaseⅠ活性降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抗核小体抗体和血清脱氧核糖核酸酶Ⅰ(deoxyribonuclease Ⅰ,DNase Ⅰ)的活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情的关系。方法: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SLE患者血清抗核小体抗体浓度,DNA-甲基绿比色法测定其血清DNaseⅠ的活性。结果:SLE患者血清抗核小体抗体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且与SLE病情活动程度、肾脏损害、血管炎及补体下降相关;SLE患者组血清DNase Ⅰ活性低于正常对照组,且与病情活动程度相关;血清抗核小体抗体浓度与DNase Ⅰ的活性成负相关。结论:抗核小体抗体是SLE的主要自身抗体之一,核小体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可能原因是DNase Ⅰ的活性下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中药抗狼疮散对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血清DNA及DNase的影响。方法 :40例SLE患者随机分为 2组 ,治疗组 ( 2 0例 )给予抗狼疮散结合泼尼松治疗 ,对照组单纯 ( 2 0例 )给予泼尼松治疗 ,共 3个月 ,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DNA及DNase水平 ,同时检测 3 0例正常人血清。结果 :SLE患者血清DN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 (P <0 0 5 ) ,DNase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 (P <0 0 5 )。治疗后 ,治疗组血清DNA及DNase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抗狼疮散对SLE患者血清DNA及DNase无影响 ,它可能通过其它途径发挥治疗SLE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SLE患者血清中脱氧核糖核酸酶Ⅰ(DNaseⅠ)活性下降与DNaseⅠ基因突变的内在联系。方法 选择SLE患者70例,用DNA-甲基绿比色法测定血清DNaseⅠ的活性,并以正常人作平行对照;收集SLE患者100例,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患者体细胞DNaseⅠ基因组第172位A→T的基因突变。突变后的基因产生一个NSPⅠ酶切位点,在适当条件下进行酶切可鉴别出发生突变的基因。结果 该组病例中未发现体细胞DNaseⅠ基因组第172位A→T的突变。结论 我国SLE人群中暂未发现该突变位点,SLE患者DNaseⅠ活性降低可能与该基因突变无关。  相似文献   

6.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DNA酶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血清DNA酶(DNase)浓度异常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于国内首次用单相酶扩散法检测了63例SLE患者。结果 患者血清中DNase浓度明显低于正常人;活动期患者明显低于缓解期患者;SLE伴肾损害患者低于非肾损害患者。血清DNase的浓度下降与DNA含量升高呈负相关;与血沉、ANA呈负相关;与补体C3、C4呈正相关;与病情活动积分呈负相关。结论 SLE患者由  相似文献   

7.
SLE患者血清IL-15水平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IL-15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42例SLE患者和20例正常人外周血IL-15的水平、活动期与非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IL-15的水平,按常规方法检测了血清补体,抗ds—DNA抗体,抗ENA抗体谱,免疫球蛋白IgG、IgM、IgA等指标。结果:与正常人相比,SLE患者血清IL-15水平增高(P〈0.05);且活动期SLE患者血清IL-15水平显著高于非活动期的水平;出现抗ds—DNA阳性、低补体C3血症、高IgG血症的IL-15水平均分别显著高于无上述表现者。SLE患者血清IL-15水平明显升高,且其血清水平与抗ds—DNA阳性、补体低下,高免疫球蛋白血症具有相关性,它可能在SLE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MMP-9以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取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45例SLE患者及30名正常对照者血清MMP-3、MMP-9及TIMP-1水平.结果:①与正常对照者相比,患者血清MMP-3水平明显增高(P<0.01),而血清MMP-9水平明显降低(P<0.01);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血清MMP-3水平下降(P<0.01),血清MMP-9水平升高(P<0.01);②SLE患者活动组、抗ds-DNA抗体阳性组、低C3血症者、低血清白蛋白血症者血清MMP-3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而MMP-9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SLE患者肾损害组、肺炎组患者血清MMP-3水平高于无上述表现者(P<0.01),而MMP-9水平低于无上述表现者(P<0.01);③血清TIMP-1水平在SlE组与对照组、SLE相关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④SLE患者血清MMP-3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呈正相关(P<0.01),MMP-9水平与SIEDAI呈负相关(P<0.01).结论:MMP-3及MMP-9可能参与SLE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9.
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干扰素诱导蛋白10的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58例SLE患者及40名正常对照者血清IP-10,比较分析其与SLE病情活动指数(SLEDAI)、肾损害、抗dsDNA、补体C3和白细胞计数的相关性.结果:SLE患者血清IP-10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并且活动期高于静止期(P<0.01),肾损组高于无肾损组.血清IP-10水平与SLEDAI(P<0.01)、抗dsDNA抗体滴度对数值呈正相关(P<0.05),与C3(P<0.01)、白细胞计数(P<0.05)呈负相关.结论:检测血清IP-10水平有可能作为狼疮活动的敏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与肾损害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7月至2020年7月河南省荥阳市人民医院检验科接受治疗的81例SLE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肾损害程度分为轻度组(n=29)、中度组(n=28)与重度组(n=24)。所有患者均接受β2-MG水平检查,并分析SLE患者血清β2-MG水平与肾损害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提示β2-MG水平升高是导致SLE患者肾损害加重的危险因素(OR1,P 0.05)。结论 β2-MG水平与SLE患者肾损害程度密切相关,其水平升高是导致SLE患者肾损害加重的重要危险因素,临床可加强对SLE患者β2-MG水平的检测,为制订针对性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SLE患者血清DNA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检测SLE患者血清DNA含量并探讨其在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了63例SLE患者。结果SLE患者血清DNA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活动期患者明显高于缓解期患者,但是伴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其血清DNA水平普遍较低。血清DNA水平与血沉、ANA呈正相关;与C3、C4呈负相关;与抗dsDNA抗体无相关;与病情积分呈正相关。结论SLE患者存在DNA的代谢异常,血中DNA在SLE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一定作用,血清DNA含量的测定可做为判断疾病活动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与健康人血清BAFF水平的差异,探讨BAFF水平与调节性B细胞(Bregs)的相关性及二者的相互作用在疾病活动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本院24例SLE患者及16例健康对照者为研究对象,收集SLE患者的基本信息和临床资料,采用ELISA检测血清中BAFF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  CD19+、CD19+CD24hiCD38hi B细胞及  CD19+CD24hiCD27+ B细胞水平。分析血清BAFF水平与SLE病情活动指标及外周血Bregs两个主要亚群的细胞数量及比例的相关性。结果:BAFF水平比较:活动期SLE患者明显高于非活动期患者(U=34.50,P<0.05);BAFF水平与SLEDAI评分呈正相关(r=0.41,P<0.05);抗双链DNA抗体阳性者明显高于阴性者(U=27.50,P<0.05);ESR升高者明显高于ESR正常者(U=28.00,P<0.05);补体C4下降者明显高于补体C4正常者(U=15.00,P<0.001)。SLE患者血清BAFF水平与CD19+B细胞比例明显正相关(r=0.52,P<0.05),与  CD19+CD24hiCD38hi B细胞数量明显正相关(r=0.56,P<0.01),与  CD19+CD24hiCD27+ B细胞的比例负相关(r=-0.46,P<0.05)。SLE患者血清BAFF水平与皮疹、关节炎、血液系统损害、肾损害、血肌酐、尿素及24小时尿蛋白水平等临床表现均无明显相关性(P值均>0.05)。结论:活动期SLE患者血清高水平的BAFF可以上调未成熟调节性B细胞数量,使成熟的Bregs亚群比例下调,影响成熟的Bregs免疫抑制作用,进而参与狼疮病情的活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未经治疗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脂质水平,探讨其与SLE病情活动关系。方法分别检测38例未经治疗的SLE患者及30例健康查体者血清脂质水平,比较两组血清脂质水平的差异,并分析SLE患者组血清脂质水平与SLE患者病情活动的关系。结果未经治疗的SLE患者血清TG和VLDL水平较对照组增高,HDL水平较对照组降低。HDL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及ds-DNA滴度呈负相关,与补体C3和补体C4水平呈正相关。结论在未经治疗的SLE患者中,脂代谢异常已经存在,其中HDL与SLE病情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本文检测了163例系统性红斑性狼疮(SLE)、29例皮肤病患者和23例其他胶原病患者血中的脱氧核糖核酸(DNA)。SLE血清及血浆中DNA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但血浆与血清DNA含量无明显差别。缓解期患者DNA含量低于活动期患者,但仍高于健康对照组。皮肤病及其他胶原病患者血清DNA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但与SLE患者血中DNA含量无明显差别。因此血中DNA含量无诊断的特异性。本文再次证明血中DNA含量与病情有关,DNA含量高者比含量低者预后不佳。作者认为用二苯胺法检测血清DNA有助于观察病情及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性及血浆脂质过氧化物(LPO)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浆PAF水平,采用硫化巴比妥酸(TBA)比色法检测血浆丙二醛(MDA)含量,并以MDA含量代表血浆LPO水平。结果SLE组血浆PAF水平(270.69±42.68)n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00.85±32.61)ngmL(P<0.05),活动期组(288.90±34.17)ngmL高于非活动期组(225.17±23.73)ngmL(P<0.05);有肾损害组血浆PAF水平(300.13±27.91)ngmL高于无肾损害组(238.30±31.01)ngmL(P<0.05)。血浆PAF水平与血浆LPO水平呈正相关(r=0.700,P<0.01),与疾病活动性指数呈正相关(r=0.730,P<0.01),与血沉(ESR)亦呈正相关(r=0.758,P<0.01)。结论SLE患者血浆PAF水平升高,PAF与血浆LPO水平、SLE活动性相关,也与SLE肾损害有关,PAF可能参与SLE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SLE患者脂代谢与疾病活动性及其他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 分别检测96例未经治疗的SLE患者及50例正常体检者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较两组间血清脂质水平的差异及与SLE患者临床表现和病情活动的关系。结果 SLE患者组血清三酰甘油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SLE血脂异常组中肾炎、肾病综合征、抗dsDNA抗体、抗RNP抗体、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SLE血脂正常组,补体C3、C4水平明显低于血脂正常组;稳定期SLE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高于活动期。结论 未经治疗的SLE患者即已存在血脂异常,主要表现为三酰甘油增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其异常主要与肾损害有关,且与病情活动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TIMP-1)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MMP-9和TIMP-1检测采用ELISA方法。结果 ①SLE患者血清MMP-9平均中位数水平为65.00ng/mL显著低于正常人对照组267.50ng/mL(P<0.001)。②SLE患者中,血清MMP-9水平活动组低于非活动组(P<0.05),肾损组低于非肾损组(P<0.01),低补体C3血症者低于无低补体C3血症者(P<0.05),低血清白蛋白血症者低于非低白蛋白血症者(P<0.05),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降低者低于无白细胞降低者(P<0.01)。③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患者MMP-9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④患者MMP-9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呈负相关(P<0.01),与C3(P<0.05)、白细胞(P<0.01)、白蛋白/球蛋白比值(P<0.05)呈正相关。⑤血清TIMP-1水平在SLE组与对照组、SLE各相关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MMP-9可能参与SLE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E-选择素水平及一氧化氮(N0)在皮损表达和血清水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EE)活动性的关系。方法:①应用ELISA试剂盒测定血清细胞黏附分子。血清NO的检测使用NO硝酸还原酶试剂盒;②采用SABC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细胞黏附分子和NO的表达。结果:①血清中可溶性VCAM-1(sVCAM—Ⅰ)、可溶性ICAM-1(sICAM—Ⅰ)、NO水平病例组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均〈0.01);病例组活动期较非活动期升高(P〈0.01)。②SLE活动期皮损处血管内皮细胞VCAM-1、ICAM-1、E-选择素和NO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上调(P〈0.05)。③SLE患者sICAM-1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有相关性(r=0.590,P=0.026),NO水平与抗ds—DNA抗体呈正相关(r=0.777,P=0.001)。④血管内皮细胞内各黏附分子、NO表达的强度依次为VCAM-1〉ICAM—1〉NO〉E-选择素。结论:VCAM-1、ICAM-1、E-选择素和NO可能在SLE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组织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9.
补体C4零基因与系统性红斑狼疮自身抗体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采用国际参考实验室的两酶法及计算机凝胶图像光密度分析系统测定了45例广东藉汉族SLE患C4零基因,同时还检测了这些SLE患自身抗体,通过分析发现:C4零基因的存在与SLE患血清中自身抗体(抗ds-DNA、抗SM、抗PNP等)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DNA酶(DNaseⅠ)消化前后的链球菌抗原对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增殖反应的影响。方法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15例,正常人10例。取外周抗凝血,分离并培养PBMC,分别使用A型β溶血型链球菌全菌抗原(SA)和DNaseⅠ消化后的链球菌抗原(DNaseⅠ-SA)刺激PBMC,72 h后采用3H-TdR掺入法检测并比较PBMC增殖反应的差异。结果 DNaseⅠ-SA与SA比较,无论在高浓度还是低浓度时,前者刺激患者PBMC增殖反应的能力均明显低于后者(P < 0.01);在正常人,高浓度时DNaseⅠ-SA对PBMC刺激的增殖反应与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在低浓度时DNaseⅠ-SA刺激后细胞增殖反应的能力低于SA(P < 0.05)。进一步比较患者和正常人对SA和DNaseⅠ-SA刺激后增殖反应的差异,发现当抗原浓度为25 μg/mL时,患者PBMC对SA刺激后的增殖能力显著高于正常人(P < 0.05);患者PBMC对DNaseⅠ-SA三种剂量刺激后的增殖反应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同时,患者对SA和DNaseⅠ-SA刺激后增殖反应的差值高于正常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链球菌DNA可能参与了感染诱发银屑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