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 由于休克治疗的进展,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死于休克者已有明显的减少,而急性肾功能衰竭(简称急性肾衰)。则成为主要的致死原因。我科1962年1月~1982年8月收治典型出血热292例,发生少尿型急性肾衰77例,其中死亡18例,病死率为23.4%。  相似文献   

2.
血液透析救治流行性出血热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14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流行性出血热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下称出血热肾衰)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及时而有效地救治出血热肾衰,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我院自1986年1月至1984年8月共收治出血热患者323例,对其中14例出血热肾衰进行了血液透析(简称血透),全部患者均顺利地渡过了危险阶段而康复出院,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流行性出血热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肾衰)病死率高达30%左右,血液透析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用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并急性肾衰病人16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张凤艳 《吉林医学》2002,23(3):185-186
<正>急性肾衰是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致死的主要原因。少尿期和多尿期采取利尿治疗,效果往往较差。近一年来对我院10例HFRS并急性肾衰采取血液透析治疗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 据国内外报道,透析疗法是治疗出血热肾衰最有效的方法。西安医学院一附院、四军大一附院、西安市传染病院及西安铁路中心医院从1975年10月——1981年12月对22例(其中2例为1980——1981年)危重型出血热合并有肾衰患者施行透析疗法,治愈率达81.7%,现摘要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西安地区30年来肾综合征出血热死因变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西安地区30年间肾综合征出血热802例的死因回顾性研究,看出其主要死因百分比的变迁。死于休克者从1950与1960年代的51.9%渐降至1980年代的27.8%,其中1970年代较1950与1960年代相差显著(P<0.05);至1970年代并发急性肾衰病死百分比升至第一位(57.2%);1980年代以来除急性肾衰仍为主要死因(47.8%)外,死于继发感染明显增多(P<0.01)。为降低危重型出血热病死率,除抗休克、抗肾衰等治疗外,还应特别重视继发感染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血液透析治疗流行性出血热致急性肾衰20例报告俎玉焕成兆强邓玉琴(附属医院肾内科,滨州市256603)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肾衰;血液透析流行性出血热所致急性肾衰占我国急性肾衰的首位,而急性肾衰又是流行性出血热致死的主要合并症之一。我院1994~19...  相似文献   

8.
胡文主 《安徽医学》1996,17(4):43-44
<正> 流行性出血热(EHF)急性肾衰在基层医院由于一般无透析条件,治疗往往非常棘手,是造成EHF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采用酚妥拉明与速尿治疗EHF急性肾衰14例患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 流行性出血热(EHF)即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ARF为本病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和临床特征。其发生率为11.1~54%,此种差异据病原学证实与不同的传染源有关。家鼠型(城市型)感染病例肾损轻、肾衰少;野鼠型(农村型)病例肾损重、肾衰多,并为本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刘国  沙建萍  路凌 《医学争鸣》2008,29(13):F0002-F0002
1 对象和方法 共行肾活检718(男430,女288)例,年龄5~68(平均36.7)岁.其中急性肾衰17例,慢性肾衰代偿期93例,失代偿期36例,肾衰期2例.流行性出血热1例.血清肌酐最高542 μmol/L.  相似文献   

11.
刘国  薛晓霞  路凌 《医学争鸣》2008,29(20):1842-1842
1 临床资料 急诊行腹膜透析的患者22例,年龄4~38岁.其中流行性出血热所致的急性肾衰11(男7,女4)例,脑外伤(脑锉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脱水治疗所致的甘露醇肾衰5例,灭鼠药中毒2例,安定中毒1例,肾病综合征并急性肾衰、慢性肾炎并急性肾衰和急性心肌梗塞合并急性肾衰各1例.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危重型流行性出血热(EHF)肾衰病例应用营养性腹膜透析、血液透析(HD),连续性动静脉血液滤过透析(CAVH-D)的疗效作了比较和评价。作者认为EHF肾衰应首选营养性腹膜透析。高分解代谢者以及有腹膜透析禁忌证者选用HD,只有在EHF肾衰伴有多脏器衰竭(MSOF),特别是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时才选用CAVH-D。  相似文献   

13.
<正> 流行性出血热(EHF)急性肾衰,病情严重,病死率高。我院于1988年12月以来采用654—2、多巴胺、速尿腹腔内注射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肾衰30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按1986年全国流行性出血热会议的诊断及分期、分型标准,并经EHF—IgM证实,全部病例入院后随机分组。治疗组:男21例,女9例;年龄10—67岁,平均41.26±15.04岁;病程5—11日,平均6.8±1.95日;少尿期病程1—4  相似文献   

14.
林永焕 《医学理论与实践》1999,12(11):688-688,F003
<正> 流行性出血热(下称出血热)在我国流行除西藏、青海、宁夏外,遍布其他各省市城乡地区,近10多年来虽然发病率在1979~1985年全国大流行后明显下降,病情也明显轻型化,但在某些局部地区,如在农村,可因感染严重,或因病后未及时就诊、休息、治疗,或因误诊、漏诊而发生误治,从而使病情明显恶化,出现二期(发热与休克,休克与少尿或发热与少尿)或三期(发热、休克与少尿)重叠,在临床中并不少见。二期或三期重叠病情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是病情急剧恶化,导致各种后续严重并发症,最后甚至造成死亡的重要原因。二期或三期重叠,病情严重复杂,治疗矛盾很多,困难很大,是出血热治疗中的关键阶段。从几十年对出血热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研究中,深深体会到休克和肾衰是病情恶化,甚至导致死亡的根本原因,出血热“最怕的是进去出不来,不怕出来进不去”,休克是引起肾衰的最主要原因,发生休克后肾衰便接踵而来,因此,预防休克,保  相似文献   

15.
从1977年2月~1985年12月共收治了流行性出血热患者209例,其中死亡30例、病死率为14.13%。本文对这30例死因进行分析,9例死于休克期;16例死于少尿期;2例死于移行期;3例死于多尿期。进行性肾衰为本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占70%)。为了降低流行性出血热死亡率,对控制肾衰及其并发症的预防性治疗极为重要。文中对本组死亡病例的经验教训和防止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泻下通瘀合剂对HFRS急性肾功能衰竭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泻下通瘀合剂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急性肾衰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采用泻下通瘀为主的治法,应用泻下通瘀合剂,治疗出血热急性肾衰100例,并于治疗前后对血液流变学指标分别进行观察;结果:药前治疗组、对照组病人处于高粘状态,药后2组都有下降,但治疗组比对照组明显,P分别<0.05和0.01;结论:泻下通瘀合剂治疗出血热急性肾衰,能明显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血液循环,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正> 我院于1991年1月前累计行血液透析1041例次,现将资料较完整的52例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男38例,女14例,年龄15~70岁。急性肾衰22例(出血热17例,脑外伤2例,异型输血、羊水栓塞及产后感染各1例)。慢性肾衰27例(原发性肾小  相似文献   

18.
在透析疗法应用于临床之前,心力衰竭是肾衰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自血液透析(简称血透)和血液滤过(简称血滤)相继应用于临床以来,肾衰合并心力衰竭的治疗有了根本的改观.现将我科收治的16例介绍如下.一、资料与方法(一)病例选择共16例,男12例,女4例;年龄22~58岁,平均34.56岁.急性肾衰11例,其中原发病为车祸复合伤6例、流行性出血热2例、鱼胆中毒2例、胆道术  相似文献   

19.
<正> 流行性出血热病人的死亡率约10%。并发急性肾功衰竭时常因少尿或尿闭而引起氮质血症、酸中毒、高钾血症以及高血容量综合征而导致心衰和急性肺水肿。血液透析可使病人渡过急性肾衰危急期,帮助肾功能的恢复,从而改善流行性出血热的预后。最近我科应用血液透析成功地抢救两例重症流行性出血热病人。一、透析指征:并非所有的流行性出血热伴有急性肾衰病人都应做常规透析,但出现下列情况之  相似文献   

20.
为了通过动物模型验证胃肠透析液(GJD)对流行性出血热(EHF)的治疗安全度和效果,特进行如下两个方面的试验:1.急性毒性试验:对健康成年家兔和小鼠,采用临床用药量的5倍浓缩胃肠透析液,灌胃给药,连续观察一周,均未见明显毒性反应。2.对家兔急性肾衰模型的影响:用0.1%升汞引起家兔的急性肾衰模型仍用前述5倍浓缩液,按120~160ml/kg灌胃,测定透析前后的Cr和BUN值,经配对t检验并与对照组比较,证实有一定的治疗效果(P<0.01)。上述实验结果表明:胃肠透析疗法对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是安全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