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高位肌间沟阻滞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上蔡协和医院骨科2014年4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80例锁骨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异感法肌间沟阻滞,观察组给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高位肌间沟阻滞,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阻滞效果。结果观察组尺神经阻滞完全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正中神经、桡神经阻滞完全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尺、桡、正中神经阻滞完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局部血肿2例,占5%,对照组3例,占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骨骨折患者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实施高位肌间沟阻滞,可缩短操作时间,促使臂丛神经阻滞更为完善,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在三种不同的神经阻滞法用于锁骨骨折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锁骨骨折患者90例,根据不同的麻醉方法 ,随机平分为A、B、C三组,每组30人,A组为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组,B组为横突点阻滞麻醉组,C组为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加横突点阻滞麻醉组.结果 C组的麻醉效果与不同时段的VAS评分都明显好于A组与B组.结论 采用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加横突点阻滞麻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是锁骨骨折手术的最有效麻醉方法 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上臂、肩部和锁骨手术部位临床麻醉效果。方法:选择锁骨骨折、肩关节复位、肩部及肱骨上段手术61例,依据不同的麻醉方法将其分为A、B两组。A组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36例,B组常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25例。观察两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A组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36例成功率97%,B组常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25例成功率4%(P<0.01)。结论: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肩部和上臂手术中麻醉效果完善。前、中斜角肌上端交叉点体表标志明显,定位准确,操作简便,易于成功,不会引起气胸,安全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肌间沟异感法和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用于老年患者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拟行择期上肢手术老年患者60例,ASA分级均为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A组在周围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进行定位操作行肌间沟臂丛阻滞;B组按常规找异感方法实施肌间沟臂丛阻滞,两组局麻药均为0.25%罗哌卡因30 mL.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效果(VAS评分)和不良反应.结果:A组阻滞操作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1),麻醉效果(VAS评分)明显优于B组(P<0.01),并且不良反应也低于B组.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老年患者定位准确,成功率高,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观察单点法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对锁骨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在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行锁骨手术患者中选取100例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均为50例.其中,A组应用神经器引导高位肌间沟神经单点注射0.35%盐酸罗哌卡因,B组应用神经器引导臂丛、颈丛注射0.35%盐酸罗哌卡因,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A组相较于B组,穿刺操作VAS评分明显更低,穿刺操作时间明显更短,组间差异显著,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应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观察单点法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对锁骨手术麻醉具有安全、有效性,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氯胺酮基础麻醉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与传统氯胺酮基础麻醉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小儿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择ASAⅠ~Ⅱ需行上肢手术的患儿7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5例,A组为超声引导下氯胺酮基础麻醉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B组为传统氯胺酮基础麻醉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初醒时间、术后镇痛时间、术中氯胺酮用量与不良反应以及从麻醉前到术后不同时间点的镇静程度,以评价麻醉效果.结果:术中A组与B组比较,氯胺酮用药量少(P<0.05), A组麻醉初醒时间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恢复期较平稳,出现哭闹等精神症状少,A组麻醉效果与B组比较切皮(t2)和缝皮(t3)两个时间点,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氯胺酮基础麻醉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小儿上肢手术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肩关节镜手术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四川省人民医院接受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阻滞肩关节镜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连续肌间沟臂丛阻滞镇痛组(A组)和常规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组(B组),每组各30例.观察两组麻醉效果;比较两组术后6、12、24、36、48 h静息和活动状态下VA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麻醉效果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h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24、36、48 h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满意率为93.3%,B组为63.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B组为26.7%,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 与常规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相比,超声引导下连续肌间沟臂丛阻滞应用于肩关节镜术后镇痛的效果更好,且副作用少,更易被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在锁骨骨折手术麻醉中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15年2月—2017年3月收治的164例锁骨骨折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字奇偶法分为2组.对照组选择常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选择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对比2组麻醉效果与麻醉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麻醉优良率(98.78%)高于对照组(81.71%),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3.66%)低于对照组(19.51%),差异明显(P<0.05).结论 对于临床在开展锁骨骨折手术治疗期间,配合选择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进行麻醉,可以显著降低多种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最终获得显著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9.
《陕西医学杂志》2019,(1):55-57
目的:探究不同浓度和剂量盐酸罗哌卡因对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行上肢手术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A、B、C、D组,4组患者均于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A、B、C、D四组患者分别给予0.3%罗哌卡因15ml、0.3%罗哌卡因30ml、0.5%罗哌卡因15ml、0.5%罗哌卡因30ml,记录4组患者注射药物后15min时臂丛主要神经痛觉阻滞效果、运动阻滞程度,记录4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及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对比4组患者麻醉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1)注射药物15min后,4组患者各神经痛觉阻滞完全阻滞例数D>B>C>A,D组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完全阻滞率高于其他3组(P<0.05);B组及C组完全阻滞率也高于A组(P<0.05);(2)注射药物15min后,D组患者5级运动阻滞率高于其余3组(P<0.05),B、C两组5级运动阻滞率高于A组(P<0.05),但两组间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D组麻醉起效时间短于其他组(P<0.05),B、C两组短于A组(P<0.05),但B、C两组间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麻醉维持时间及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均高于其他组(P<0.05),B、C两组长于A组(P<0.05);(4)D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其他组(P<0.05);结论:高浓度高剂量罗哌卡因能够迅速达到麻醉效果,但患者不良反应较明显,应结合实际情况选择低浓度高剂量或高浓度低剂量罗哌卡因实施麻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的神经阻滞法用于锁骨骨折手术的麻醉方式和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锁骨骨折手术患者共60例,抽签平均分为A组(对照组)和B组(研究组),A组予以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B组予以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对比两组麻醉效果。结果 B组VAS评分为0分15例、0~3分12例、4~6分3例,平均VAS分为(1.1±0.4)分,明显高于A组平均VAS分(P〈0.05)。B组麻醉效果为优20例、良8例、差2例,优良率93.3%,明显高于A组的73.3%(P〈0.05)。结论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优于单纯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实用性、安全性强,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实时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将100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B组)的50例患者采取在超声引导下行联合臂丛神经阻滞,而对照组(A组)的50例患者采取传统的盲穿法行联合臂丛神经阻滞,观察比较两组的操作时间、局部麻醉药用量、麻醉效果和并发症等情况。结果:通过两组的对比分析,B组的麻醉优良率明显高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B组的局部麻醉药用量及并发症等均明显的低于A组,数据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在超声的实时引导下行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具有较高的成功率,麻醉效果确切,安全可靠,直观实时,简单易行,在上肢手术中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应用于锁骨骨折手术麻醉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40例锁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2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照组应用常规臂丛神经麻醉,观察组应用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麻醉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情况更少,对比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锁骨骨折患者手术麻醉采用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临床效果理想,不良反应较少,安全高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C5和颈浅丛联合阻滞与高位臂丛神经阻滞在锁骨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6年2-11月骨科ASA分级Ⅱ~Ⅱ级拟在神经阻滞麻醉下接受锁骨手术的患者5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进行随机对照研究:C5和颈浅丛联合阻滞组(A组,n=29)与高位臂丛神经阻滞组(B组,n=29).超声引导下穿刺,针尖到达目标位置后,回抽无液体,注入局麻药.记录患者穿刺前(T0)、穿刺成功后10 min(T1)、30 min(T2)心率,平均动脉压;术中剥离骨膜时,手术后1、6h对患者进行VAS评分,记录霍纳综合征并对各组在阻滞成功后进行麻醉效果评价.结果 超声引导下C5和颈浅丛联合阻滞比高位肌间沟阻滞麻醉起效时间更短(P<0.05),阻滞维持时间更长(P<0.05),运动神经阻滞概率较低(P<0.05).霍纳征发生率较高位臂丛神经阻滞组低(P<0.05).剥离骨膜时及术后1、6h高位臂丛神经阻患者VAS评分明显高于C5和颈浅丛联合阻滞组(P<0.05).术中芬太尼用量及术后30 min对患者肺功能影响均较小(P<0.05),患者感觉比较满意(P<0.05).结论 锁骨骨折手术应用超声引导下C5和颈浅丛联合阻滞麻醉优于高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单侧锁骨骨折的手术患者62例,随机分为A、B两组各31例:A组行单侧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神经阻滞液20m L行臂丛神经阻滞;B组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分别采用神经阻滞液20m L和15m L。神经阻滞液含1%利多卡因和0.4%罗哌卡因。记录颈浅丛神经阻滞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15分钟后神经所支配区域的感觉阻滞情况、麻醉效果评价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A组神经阻滞完善率及麻醉优良率明显低于B组(P〈0.05);麻醉效果优良率B组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锁骨骨折手术采用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简单安全,手术区域神经阻滞完善率高。  相似文献   

15.
《陕西医学杂志》2019,(9):1194-119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腋路神经阻滞联合肌皮神经阻滞对手外伤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行手术治疗的手外伤患者80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盲探腋路神经阻滞联合肌皮神经阻滞,试验组给予彩超引导下腋路神经阻滞联合肌皮神经阻滞,对比两组麻醉效果及血流动力学。结果:手术开始15min、术后即刻试验组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麻醉药物用量、操作时间、麻醉起效时间均较对照组少,VAS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试验组血糖、皮质醇、儿茶氨酚水平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超引导下腋路神经阻滞联合肌皮神经阻滞应用于手术外伤患者有助于提升血流动力学稳定性,且麻醉用药较少,可有效减轻手术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双向斜引进针肌间沟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70例锁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双向斜引进针神经阻滞法。B组采用传统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法。观察两组的麻醉效果、并发症及对机体动脉血压、心率的影响。结果 A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优于B组(P<0.05),两组均无并发症。A组患者各时间点动脉血压、心率的变化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内T2、T3时间点与T1比较动脉血压显著升高、心率明显增快(P<0.05)。与A组比较,B组患者T2、T3时间点动脉血压显著升高、心率明显增快(P<0.05)。结论双向斜引进针法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操作简便,麻醉效果确切,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改良低位肌间沟臂丛阻滞方法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效果。方法:选择ASA I~II级需手术治疗的锁骨骨折患者共1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90例)、对照组(90例),实验组采用改良低位肌间沟臂丛阻滞,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肌间沟臂丛阻滞,使用三级评定法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和分离骨折周围筋膜组织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记录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效果有效率实验组95.6%,对照组为8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低位肌间沟臂丛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小儿上肢手术氯胺酮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ASAⅠ级的上肢手术患儿,随机等分为传统解剖定位组(C组)和超声组(US组),局部麻醉药均用0.8%利多卡因加0.15%左布比卡因的混合液0.8 ml/kg,加入1∶20万U肾上腺素。观察两组麻醉操作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术中氯胺酮的用量、术后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及并发症。结果:US组与C组比较:①麻醉操作完成时间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较短(P<0.05);③氯胺酮的用量明显较少(P<0.01);④术后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明显较短(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小儿上肢手术可以明显减少麻醉术中氯胺酮的用量,更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析B超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行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收治的行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共5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其中,对照组25例,采用传统盲探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行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试验组25例,采用B超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行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最后统计分析两组患者麻醉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概率也显著小于对照组。两组数据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超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行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显著提高麻醉优良率并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肌间沟神经阻滞复合喉罩麻醉在锁骨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60例锁骨骨折病人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Ⅰ组:单纯肌间沟神经阻滞,Ⅱ组:肌间沟神经阻滞复合喉罩麻醉。对各组切皮、剥离骨膜、复位固定、缝皮时分别进行VAS评分,观察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相比,Ⅱ组麻醉效果优于Ⅰ组,两组的不良反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肌间沟神经阻滞复合喉罩麻醉是锁骨手术的理想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