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窦及十二指肠黏膜胃动素的表达与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之间的关系。方法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病人74例,其中低反流组42例,高反流组32例,24h胃内胆红素监测及电子胃镜检查未见异常者28例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动素的表达并应用病理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结果高、低反流组胃窦及十二指肠黏膜胃动素表达均较对照组低(F=17.85、70.96,q=3.56~16.84,P〈0.05)。化生性萎缩、非化生性萎缩组胃窦及十二指肠黏膜胃动素表达均较浅表性胃炎组低(F=8.11、8.93,q=3.05~5.8I,P〈0.05)。十二指肠黏膜胃动素表达高于胃窦(t=14.85~30.65,P〈0.01)。高、低反流组化生性萎缩检出率高于对照组(χ^3=13.061、4.031,P〈0.05);随着胆汁反流程度的加重,幽门螺杆菌检出率下降(χ^2=3.95i~9.386,P〈0.05)。结论胃窦及十二指肠黏膜胃动素分泌失调可能在胆汁反流中起作用。胆汁反流是胃黏膜损害的危险因素之一,胆汁反流可抑制幽门螺杆菌在胃内定植。  相似文献   

2.
陈鸿  刘芸 《医学临床研究》2006,23(10):1611-1613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胆汁反流对残胃黏膜组织损伤的影响。【方法】1999~2005年间接受胃镜检查的201例残胃病人临床资料及同期进行胃镜检查而未接受手术的对照组176例,根据胃黏膜的慢性活动性炎症、萎缩性胃炎(CAG)、肠化生(IM)、不典型增生(DYS)进行分组,结合胆汁反流、HP感染、手术方式不同等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残胃组胆汁反流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HP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有胆汁反流的残胃黏膜上述各种病变检出率较无胆汁反流组的明显增高(P〈0.05),同时存在胆汁反流和HP感染残胃黏膜损伤最为严重与无胆汁反流无HP感染残胃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胆汁反流是残胃黏膜组织损伤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存在HP感染对上述残胃黏膜病变的影响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人类刺猬因子(SHH)在肠型胃癌各阶段病变的表达情况及与尾型同源盒转录因子2(CDX2)的相关性,探讨SHH在肠型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不典型增生及肠型胃癌组织SHH和CDX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SHH在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胃黏膜组织表达率低于在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表达率(χ2=3.914,P〈0.05),在肠型胃癌组织的表达率高于在浅表性胃炎的表达率(χ2=10.286,P〈0.05)。CDX2蛋白在慢性浅表性胃炎组织不表达,在萎缩性胃炎肠化生胃黏膜的表达率高于在不典型增生和肠型胃癌组织的表达率(χ2=9.619、4.904,P〈0.05)。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病人胃黏膜组织SHH和CDX2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r=-0.384,P〈0.05)。结论 SHH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和肠型胃癌的发生有关,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过程中SHH与CDX2可能互相调节。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新型安全的Barrett食管(BE)及食管腺癌(EA)动物模型,并探讨环氧合酶-2(COX-2)表达在BE、EA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150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铁剂组、反流组、反流铁剂组,后两组行手术造成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铁剂组、反流铁剂组大鼠腹腔注射右旋糖酐铁(5mg/kg,每周2次,共22同)。术后8周每组各处死5只,24周后全部处死,取得食管标本进行组织形态学研究观察大鼠食管BE及EA的发生情况,应用SP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OX-2的表达。结果:对照组与铁剂组未发生BE和EA,反流铁剂组BE、异型增生及EA的发生率高于反流组(P〈0.05).反流铁剂组COX-2表达阳性率及阳性程度高于其他组(P〈0.05)。COX-2在肿瘤中表达最高,异型增生中次之,正常黏膜表达最低。结论:应用手术致食管反流并注射铁剂的方法制作大鼠BE及EA模型成功率高.安全性好.COX-2表达的增加可能与BE及EA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铝碳酸镁对伴胆汁反流的胃溃疡患者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78例伴胆汁反流的胃溃疡患者分为对照组(n=39)和试验组(n=39).第1周两组均给予奥美拉唑胶囊20 mg,2次/d,口服;试验组同时给予铝碳酸镁片1.0 g,3次/d,口服.第2~6周两组均给予奥美拉唑胶囊20 mg,每晨1次,口服;试验组同时给予铝碳酸镁片1.0 g,2次/d,口服.第7~8周试验组给予铝碳酸镁片1.0 g,2次/d,口服,对照组停药.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变化、疗效变化及胃镜随访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者临床症状、胆汁反流积分明显降低(P<0.01),组间对比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胃镜下愈合情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胆汁反流可能参与了胃溃疡的形成,铝碳酸镁为有效治疗伴胆汁反流的胃溃疡的药物.  相似文献   

6.
Barrett食管的治疗研究及p53在治疗前后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方法治疗Barrett食管(BE)患者的疗效,并通过检测治疗前后食管中p53的表达改变.探索各种治疗方法产生效果的可能机制。方法:经胃镜及活检确诊的BE患者75例,随机分为5组进行治疗。(1)对照组(A组),不进行特殊治疗;(2)抑酸药组(B组),口服奥美拉唑20mg,每日2次。(3)胆汁吸附剂组(C组).口服铝碳酸镁1000mg,每日3次。(4)抑酸药+胆汁吸附剂组(D组),口服奥美拉唑及铝碳酸镁,用法用量同B、C组。(5)氩气凝固术(APC)+抑酸药及胆汁吸附剂组(E组),在D组治疗基础上对BE患者行内镜下APC治疗。各组均治疗3个月。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后观察并记录临床症状及内镜下表现,取得食管黏膜组织标本行病理学检查.并采用SABC免疫组化染色检测食管上皮中p53的表达情况。结果:3个月后各治疗组的症状均较治疗前明显减轻,与A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治疗组间相比,症状缓解率无明显差异(P〉0.05)。内镜检查发现。A、B、C、D组的BE黏膜均未见明显变化,而E组能使91%的患者BE黏膜消除。D、E组治疗后食管p53表达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与A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E组改变比D组更显著。各治疗组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抑酸药和(或)胆汁吸附剂不能使BE逆转,但可消除临床症状并可改变BE中p53的表达。APC+抑酸药及胆汁吸附剂方案可以消除症状。也可消除BE黏膜。安全性好,可降低p53的表达,是治疗BE的一种合理可行、有效实用的方法。p53的表达可作为判定治疗效果的可能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IL-4和IFN-γ在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和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活检黏膜中的表达及其与病理和内镜分级的关系。方法RE、BE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各30例。记录RE患者内镜下表现以及RE和BE的病理表现。IL-4和IFN-γ在食管黏膜中的表达应用SABC法检测。结果IFN-γ在RE组(5.39±1.14)和BE组(5.94±1.79)表达的免疫组化评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71±0.24)(P〈0.001);IL-4在BE组(4.45±1.41)表达的免疫组化评分明显高于RE组(1.28±0.35)和正常对照组(0.80±0.20)(P〈0.001);BE组病理损伤轻于RE组;RE组的IFN-γ表达分别与镜下分级(r=0.509,P〈0.01)、病理分级(r=0.493,P〈0.01)呈正相关。结论Th1/Th2免疫反应可能在RE和BE的发病机制中起到不同的作用,RE以Th1免疫反应为主,BE中则Th1、Th2免疫反应均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胃远端部分切除术后患者泌酸功能及其与黏膜病理改变、胆汁反流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采用24hpH监测仪测定51例残胃患者空腹胃内pH值,根据24h胃内平均pH值分为低泌酸组(pH≥3)和正常泌酸组(pH〈3)。胃镜观察残胃黏膜以及Hp检测。结果低泌酸组患者35例,其中29例黏膜呈重度萎缩;正常泌酸组16例,其中4例呈重度黏膜炎症(P=0.006)。胆汁反流率在低泌酸组和正常泌酸组分别为37.4%和18.7%(P=0.014)。两组间Hp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性。62.7%的患者胃酸分泌减少,已接受抑酸药物治疗。结论24h动态胃pH监测可有效评价残胃患者胃黏膜泌酸功能。胆汁反流和残胃炎症程度与黏膜泌酸功能有相关性。约1/3残胃患者保持正常胃酸分泌功能,临床上有大量患者接受了不必要的抑酸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时大鼠回肠组织中P物质的表达,探讨P物质表达与肠黏膜病理学改变和肠黏膜通透性的关系。方法将150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50只)和ANP组(100只)。假手术组开腹后只翻动胰腺;ANP组经胰胆管恒速逆行注射质量分数为5%的牛磺胆酸钠制备ANP模型。分别于制模成功后0、6、12、24和48h处死两组大鼠,并留取标本;利用同位素法测定肠黏膜通透性,分别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P物质在肠组织中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ANP组大鼠制模后各时间点血清淀粉酶水平显著升高,肠组织中P物质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上调,肠黏膜通透性[^99m锝-亚锡喷替酸法(^99mTc—DTPA)排泄率]较假手术组也明显升高(P均〈0.01)。P物质mRNA表达水平分别与肠黏膜病理学评分(r=0.67,P〈0.01)和肠黏膜通透性指数(r=0.78,P〈0.01)呈明显正相关。结论ANP时大鼠回肠组织中P物质表达升高,P物质的表达水平与大鼠肠黏膜通透性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肠缺血-再灌注24h时甲状腺素代谢异常和肠黏膜屏障破坏之间的关系,阐明外源性甲状腺素对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9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n=12);肠缺血-再灌注组(G,n=8);肠缺血-再灌注+生理盐水组(N,n=9);肠缺血-再灌注+甲状腺素组(T,n=10)。利用肠系膜上动脉夹闭法制作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模型,并补充外源性甲状腺素。24h后测定外周血游离甲状腺素、促甲状腺素、磷酸肌酸激酶和门静脉血内毒素水平,同时做肠黏膜病理形态学检查。结果:再灌注24h后,G组和N组的血清甲状腺素水平明显低于S组、T组,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但T组和S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磷酸肌酸激酶水平G组和~组明显高于S组、T组,(P〈0.01),但T组和S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门静脉血内毒素水平G组和N组明显高于S组、T组,(P〈0.01);肠黏膜组织结构以G组和N组破坏最为严重,T组变化轻微。结论:肠缺血-再灌注时,肠黏膜屏障功能受到破坏;外周血甲状腺素代谢异常,血清甲状腺素水平降低;补充外源性甲状腺素可以保护肠缺血-再灌注时肠黏膜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乌鲁木齐市 Barrett 食管(BE)的发病情况和内镜、临床特点及其与反流性食管炎(RE)的关系。方法根据2011年6月4日在重庆召开的全国第二届Barrett食管专题学术研讨会上制定的BE诊治共识作为诊断标准诊断BE,研究BE患者的内镜检出率、内镜下的表现、分型及病理检查结果,分析研究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身高、症状、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及其与BE和RE的关系。结果检出BE患者人数为总胃镜检查人数的7.9%,男女之比为1.98∶1,平均年龄(44.6±13.4)岁。其中仅19.14%患者有典型的反流症状。BE内镜分型中短节段占83.85%,多为舌状、岛状这2种形状。食管活检组织病理诊断为肠化型占BE的25.31%,10.04%伴异型增生,Hp阳性率为40.37%。RE检出率为2.07%。0.66%的BE伴RE。BE和RE合并消化性溃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鲁木齐市地区居民BE的患病率较高,多为短节段舌状或岛状,约1/3为肠化型,以中年男性多见,常无症状,部分伴异型增生。体重超重增加了BE的发病风险。Hp感染可能与BE和RE的关系均不密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胆管囊腺瘤的组织学来源。【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胆管囊腺瘤的组织学形态特点,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其CA19-9、CK7、CK20及Villin的表达。【结果】CK20和gillin蛋白在胆管囊腺瘤上皮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K7和CA199蛋白在胆管囊腺瘤上皮中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且在胆管囊腺瘤上皮中出现了明显的肠上皮化生。【结论】胆管囊腺瘤上皮可能来源于胆管肠上皮化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模拟人体生理性胆汁反流的大鼠模型,观察长期胆汁反流对大鼠腺胃和前胃黏膜的影响。方法:13只Spra—gue-Dawley大鼠于十二指肠的胆总管开口下端截断,于大鼠前胃大弯侧行胃一空肠吻合,胆汁反流1年后,研究大鼠腺胃和前胃黏膜的病理特点,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胆汁反流对腺胃黏膜胃泌素表达的影响。结果:长期胆汁反流导致腺胃腺体显著增生、扩张,并出现异型增生和癌变,溃疡和肠化生相对少见;前胃鳞状上皮显著增生和角化,并出现角化珠和角化囊肿,肠化生相对少见,无溃疡和肿瘤发生。长期胆汁反流还可导致大鼠腺胃黏膜胃泌素表达显著增高。结论:长期胆汁反流可导致大鼠胃黏膜腺上皮和鳞状上皮显著增生,并发生异型增生和癌变,这可能与腺胃高胃泌素表达有关;肠化生和溃疡相对少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CagA)对慢性胃炎胃黏膜组织炎症活动性程度、幽门螺杆菌(Hp)密度的影响。方法对慢性胃炎病人80例进行血清CagA抗体检测及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查,分析CagA抗体与慢性胃炎病人胃黏膜病理变化之间的关系,以及CagA抗体对慢性胃炎病人Hp密度的影响。结果慢性胃炎病人血清CagA抗体阳性52例(65.0%),阴性28例(35.0%)。同性别CagA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炎症活动性程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12.161、6.111,P〈0.05);肠上皮化生、萎缩、Hp密度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不同性别间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慢性胃炎CagA抗体阳性病人的胃黏膜中性粒细胞浸润更明显,人体不能有效清除Hp在胃黏膜中的定植。  相似文献   

15.
张建英  李超  崔刚  王雷  王林 《临床荟萃》2013,(12):1349-1350,1354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食管鳞癌细胞侵袭与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链接法(sP)检测24例正常食管黏膜、94例食管鳞癌和83例淋巴结中VEGF-C的表达情况。结果食管鳞癌组织中VEGF-C的表达率高于正常食管黏膜(78.7%vs4.2%,P〈O.01);食管癌临床分期0~Ⅱ期中VEGF-C表达率低于Ⅲ~Ⅳ期(68.0%vs90.9%,P〈0.05);转移淋巴结组织中VEGF—C表达率高于无转移淋巴结组织(80.0% VS 25.6%,P〈0.01)。结论VEGF-C在食管癌组织和转移淋巴结中高表达,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作为评价食管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章亿刚  阮利霞 《临床荟萃》2014,29(2):181-182,185
目的 探讨Ki-67、磷酸化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AKT)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 结肠癌患者72例,癌旁异型增生组织(n=72)及癌旁5 cm正常黏膜组织(n=72),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SP)法检测Ki-67、pAKT的表达.结果 Ki-67、pAKT在正常结肠黏膜组织(9.7%、9.7%)、癌旁组织(34.7%、25.0%)和结肠癌(73.6%、77.8%)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逐渐上升(P<0.05).晚期结肠癌组织中Ki-67、pAKT的表达明显高于早期结肠癌组织(80.3% vs 45.5%、83.6% vs 54.5%)(P<0.05),Ki-67、pAKT的表达与结肠癌在低分化组织中表达水平最高(88.9%、88.9%),高分化组织中最低(36.4%、45.5%)(P<0.05).Ki-67、pAKT在淋巴结转移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无转移组(80.0% vs 18.5%、86.7% vs 33.3%)(P<0.05 ).结论 Ki-67、pAKT异常表达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