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椎弓根钉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对于不稳定性骨折常常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方法上,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较广泛应用,椎弓根螺钉系统能够稳定脊柱三柱复合结构而提供坚强内固定,获得三维稳定.随着椎弓根钉技术的广泛应用,其复位不满意、术后断钉、断棒等并发症亦增多,这与术式的选择、操作误区等有一定关系.我们自2003-10~2006-03,应用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打压植骨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38例,收到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背景: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普通椎弓根螺钉的把持力不够或术后承载负荷过大容易造成椎弓根螺钉的松动或脱出,从而导致内固定失效或假关节形成.目的:观察膨胀式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16例,男6例,女10例,年龄73.6(59~83)岁;单椎体压缩骨折11例,两椎体骨折5例(无跳跃式骨折),其中爆裂骨折4例.累及椎体:T12 7个,L1 10个,L2 3个,L4 1个;术前脊髓和神经根受压4例.均采用膨胀式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对于有脊髓神经压迫椎管占位>50%者,行椎板减压及后外侧植骨.安装好固定棒,依靠固定棒将内栓挤入外螺钉的中空内,安装预弯好的棒进行撑开,恢复椎体高度使骨折复位,爆裂骨折行自体髂骨作横突及关节突间植骨.结果与结论:16例术后伤口全部愈合,无伤口感染,无脑脊液漏,无术中、术后死亡,术后X射线及CT检查见骨折已复位,脊髓压迫解除.经过6~24个月随访,X射线片显示植骨均己融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无假关节形成,无明显腰背部疼痛;术后椎体前缘、椎体后缘高度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后凸畸形纠正范围较术前恢复11°~27°.说明膨胀式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在不增加螺钉长度和在椎弓根内直径,降低椎弓根处骨折风险的情况下,提供了较普通螺钉更加可靠的固定强度,是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理想的内固定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胸腰段骨折内固定术后椎弓根螺钉或棒断裂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186例胸腰段骨折(不包括骨折脱位病例)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后路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按照骨折类型、手术前后凸畸形(cobbs角)不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后外侧植骨已融合,其中有27例椎弓根螺钉或棒断裂.爆裂型骨折(22/113)椎弓根螺钉或棒断裂发生率明显高于压缩型骨折(5/73),两者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x2=5.68,P<0.05);手术前cobbs角>15°组椎弓根螺钉或棒断裂发生率(24/131)较<15°组高(3/55),两者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x2=4.19,P<0.05).结论:椎弓根螺钉或棒的断裂可能与椎体骨折类型、后凸畸形程度有关,对于椎体爆裂型骨折或压缩严重的患者可考虑行前路支撑植骨或后路压缩内固定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骨水泥椎体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7年12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5例严格选择的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患者,应用骨水泥椎体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行后路钉棒内固定手术。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疼痛和功能改善情况,观察骨水泥在置钉椎体内的分布以及骨折椎的高度改变。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随访6~24个月,平均11.3个月,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本组患者术后VAS和ODI评分均较术前减少,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X线片及CT片观察:骨水泥充填满意,分布于椎体及钉道周围。有1例1椎出现椎旁少量渗漏,无临床症状。椎弓根螺钉术后无松动、脱落。结论椎体强化椎弓根钉置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安全有效,可以减少内固定失败的发生率,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背景:对于不稳定的胸腰段骨折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式至关重要.目的:建立胸腰段爆裂骨折以及不同方式内固定有限元模型,进行不同方向加载后比较不同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特性.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于2008/08-10在同济大学力学实验室完成.材料: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螺旋CT(64排)扫描一成年健康男性志愿者的T_(11)~L_1节段,间隔0.6 mm.采用布尔操作,去除T_(12)椎体下半部分,保留椎体的后部结构,建立胸腰段爆裂骨折的有限元模型.方法:试验分为5组,模型1为后路4钉2棒固定模型,模型2为后路5钉2棒(单侧伤椎固定)模型,模型3为后路6钉2棒(双伤病椎固定)模型,模型4为前路侧前方双棒固定模型,模型5为前后路联合固定模型.分别对于各模型进行前曲、后伸、左侧曲以及右侧旋转的加载,比较各模型的生物力学特性.主要观察指标:试验模型加载额定载荷后不同运动方向的Von Mises应力以及位移.结果:各种模型的运动状态中,应力从钉尖部至钉棒连接处逐渐增大,近钉棒连接处应力最大;近端螺钉受到的应力大于远端螺钉受到的应力.在试验的每种运动状态中,模型1的螺钉应力高丁模型2,3,高于模型5(P<0.01).模型5的稳定性最好;模型1各个方向位移最大,稳定性最差.结论:建立了不同固定方式的T_(12)椎体爆裂骨折固定模型,验证了在胸腰段骨折内固定治疗中,应用后路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固定及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段骨折比单纯后路短节段固定具有更良好的生物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6.
脊柱骨折是一种十分常见的骨折类型,其中尤以胸腰段脊柱骨折最为普遍。随着脊柱内固定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椎弓根系统理论和脊柱三柱理论得到普遍认可,使得脊柱骨折的治疗效果得以大幅提升。目前,临床上对胸腰椎骨折的治疗已倾向于更加积极的治疗方法,而椎弓根钉系统固定是胸腰椎骨折内固定的主要手段,但单纯实施该方法在术后易出现椎体高度丢失、螺钉松动弯曲、后凸畸形角(Cobb角)增加、断钉、断棒等并发症。本次研究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背景:传统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易发生复位角度、高度丢失,迟发性神经损伤,内固定松动.目的:观察经骨折椎椎弓根植骨联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经骨折椎椎弓根植骨结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60岁以上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32例.评价患者内固定置入前、后及随访时椎体高度、后凸角、椎管内占位,神经功能改变及腰背疼痛等变化.结果与结论:32例病例均随访6个月以上.无断钉及内固定物松动,椎体高度、后凸角、椎管内占位、神经功能及腰背疼痛明显改善,且椎体高度、后凸角、椎管内占位无明显再丢失.提示经骨折椎椎弓根植骨联合椎弓根内固定,能同时恢复椎体高度及强度,能即时增加椎体的骨容量和脊柱的稳定性,减少内固定因应力过大造成的断钉、断棒、椎体高度丢失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背景:传统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易发生复位角度、高度丢失,迟发性神经损伤,内固定松动。目的:观察经骨折椎椎弓根植骨联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经骨折椎椎弓根植骨结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60岁以上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32例。评价患者内固定置入前、后及随访时椎体高度、后凸角、椎管内占位,神经功能改变及腰背疼痛等变化。结果与结论:32例病例均随访6个月以上。无断钉及内固定物松动,椎体高度、后凸角、椎管内占位、神经功能及腰背疼痛明显改善,且椎体高度、后凸角、椎管内占位无明显再丢失。提示经骨折椎椎弓根植骨联合椎弓根内固定,能同时恢复椎体高度及强度,能即时增加椎体的骨容量和脊柱的稳定性,减少内固定因应力过大造成的断钉、断棒、椎体高度丢失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骨折椎上应用空心螺钉矫正椎体压缩,椎体成形以及加强胸腰椎骨折后路内固定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选取本院16例都存在不同程度骨质疏松的中老年胸腰椎骨折患者,男11例,女5例,年龄43~63岁,平均52岁,所有患者外伤均不超过3周,椎弓根完整,椎管完整,未做任何减压,施行后路常规撑开和恢复。改善腰前凸的同时在骨折椎上应用空心螺钉椎弓根固定,向压缩处椎体内植骨椎体成形。结果椎弓根空心螺钉使骨折复位,椎体成形,术后恢复较好的脊柱前柱高度。结论对中老年胸腰段单一椎体骨折一侧椎弓根完整用骨折椎椎弓根空心螺钉固定椎体成形,可有效恢复压缩椎体的高度,也增强了胸腰椎骨折后路短节段内固定系统的牢固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有限元模型来对比分析6钉钉棒系统治疗腰椎骨折时,不同方式的伤椎置钉对腰椎和椎弓根螺钉的影响。方法建立L1~L5的三维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L3椎体的不稳定性骨折模型,并用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对其进行四种不同方式的置钉固定:A组正常对照;B组水平短钉;C组水平长钉;D组斜向长钉;E组斜向短钉。对其施加约束和载荷,模拟腰椎在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生理及左右旋转状态下,椎体的轴向位移,椎体的弯曲角度,椎弓根螺钉的最大应力情况。结果将四个经伤椎短节段内固定的骨折腰椎模型与正常腰椎模型对比得出:骨折腰椎经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固定后,其稳定性有了很大提高(P<0.05)。四个骨折组组间相比:四组轴向位移及弯曲角度差别不大(P>0.05);在前屈及后伸状况下,斜钉D、E组的椎弓根螺钉的最大应力较水平置钉B、C组更小(P<0.05)。结论经伤椎斜向下固定治疗腰椎骨折可以避免应力集中,从而能更有效地预防内固定断裂、退钉等内固定失效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胡祥怀 《临床医学》2000,20(9):20-20
胸腰段脊椎爆裂骨折伴截瘫或不全截瘫是骨科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及时手术减压+内固定是促进患者康复的早期治疗手段,短节段的弓根螺钉固定系统(Dick、R-F等)是维持脊柱三柱结构稳定的最有效方法,这种手术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固定椎弓根螺钉。由于手术室无C形臂X线光机定位,我院1993年以前一直没有开展这种手术,只采用哈氏棒或鲁氏棒等固定,1993年以来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摸索出下列手术方法,并使用42例病人,准确地固定弓根螺钉,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应用可吸收螺钉(棒)治疗四肢骨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 我院1998年5月至2008年2月应用可吸收螺钉(棒)治疗74例四肢骨关节骨折,术后行石膏固定或骨牵引,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至8年,优58例,良16例;骨折全部愈合,无术后断钉、骨折移位、骨折不愈后、伤口感染和局部积液等并发症,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可吸收螺钉(棒)作为一种新的生物内固定材料,其生物相容性好,可在体内溶解吸收,无须二次手术取出,适宜治疗四肢骨关节内骨折和邻近关节骨折.  相似文献   

13.
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7年6月至2010年2月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腰椎爆裂骨折患者30例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术后的椎体高度、Cobb角(后凸畸形)和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恢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经过6~24个月随访,术后无继发截瘫,无内固定失败及并发症,压缩椎体高度平均恢复39.8°,畸形角较术前改善18.7°,13例神经功能恢复至D级和E级。结论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相对完善,有利于矫正畸形,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经验教训。方法应用三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85例,总结随访结果,分析手术疗效及其失误原因。结果术后经2~24个月的随访,脊柱生理弯曲,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理想,未见脊柱失稳。ASIAA级的9例,无1例恢复,其他B、C、D级均有1~3级的恢复,E级无1例加重。术中出现椎体定位错误2例,椎弓根螺钉偏出椎体外1例,椎弓根螺钉偏入椎管内1例,骨折复位不满意1例。结论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是一种操作简单,复位良好,固定安全可靠,损伤相对较小,椎体高度恢复理想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为避免单纯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出现的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及合并植骨时出现的骨折不愈合、后凸畸形丢失,而发展的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合并椎体成形技术治疗胸腰段骨折,临床已有应用,但其生物力学方面鲜有研究。目的:观察应用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变化。方法:12个冻存的新鲜胸腰段脊椎(T12~L2)标本,用于制备胸腰椎骨折模型,备测试。分为3组,经皮椎体成形术组:给予经单侧椎弓根注入低黏度的含对比剂骨水泥5~7mL;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于T12、L2椎弓根置入螺钉;强化组: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同时行伤椎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测试各组静态最大抗压强度及刚度。结果与结论:骨水泥分布面积皆大于50%,经皮椎体成形术组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最大静态抗压强度与刚度均小于强化组最大强度和刚度(P〈0.05)。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椎弓根螺钉较小强度下出现弯曲,而强化组在达到极性轴向压缩强度时才出现弯曲。提示应用短节段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骨折提高了固定的强度及刚度,并且维持了复位伤椎高度,提高了稳定性,减少了椎弓根螺钉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背景:MasonⅡ型以及骨折块较大的的Ⅲ型桡骨小头骨折多采用切开复位金属内固定物治疗,但金属内固定材料大多需二次手术取出,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采用可吸收钉棒也可治疗桡骨小头骨折,且因其价格较低及无需二次手术取出的特点,具有独特的优势。目的:比较可吸收棒与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Mason Ⅱ或Ⅲ型桡骨小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Mason Ⅱ和Ⅲ型桡骨小头骨折等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实验组采用可吸收棒内固定,对照组采用Herbert螺钉内固定。结果与结论:其中79例患者获随访,平均随访34个月。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Broberg和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但实验组患者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P 〈0.05)。提示可吸收棒与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Mason Ⅱ或Ⅲ型桡骨小头骨折的疗效近似,但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桡骨小头骨折可以避免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因此在内固定材料选择上建议优先选用可吸收棒。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为避免单纯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出现的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及合并植骨时出现的骨折不愈合、后凸畸形丢失,而发展的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合并椎体成形技术治疗胸腰段骨折,临床已有应用,但其生物力学方面鲜有研究。目的:观察应用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变化。方法:12个冻存的新鲜胸腰段脊椎(T12~L2)标本,用于制备胸腰椎骨折模型,备测试。分为3组,经皮椎体成形术组:给予经单侧椎弓根注入低黏度的含对比剂骨水泥5~7mL;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于T12、L2椎弓根置入螺钉;强化组: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同时行伤椎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测试各组静态最大抗压强度及刚度。结果与结论:骨水泥分布面积皆大于50%,经皮椎体成形术组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最大静态抗压强度与刚度均小于强化组最大强度和刚度(P<0.05)。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椎弓根螺钉较小强度下出现弯曲,而强化组在达到极性轴向压缩强度时才出现弯曲。提示应用短节段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骨折提高了固定的强度及刚度,并且维持了复位伤椎高度,提高了稳定性,减少了椎弓根螺钉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背景:后路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器械可使骨折达到近似解剖复位效果,明显提高疗效,但远期随访矫形度数丢失、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较普遍.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方法:对73例胸腰椎骨折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后路伤椎一侧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对侧经椎弓根通道采用自体骨和同种异体骨行椎体内植骨.结果与结论:73例随访6个月内均获骨性愈合,脊柱植骨融合率100%,无螺钉松动、折断.1例Frankel分级C级无变化,1例D级无变化,其余患者神经功能及腰背痛明显改善;置入后6个月损伤节段后凸平均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椎管前后径残留程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恢复.表明经伤椎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骨折可获得满意复位,重建椎体高度,增强脊柱的抗压稳定性,减少内固定因应力过大造成的断钉、矫正丢失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后侧入路植入钛网重建椎体前中柱技术在治疗腰椎爆裂骨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33例腰椎爆裂骨折患者,采用后侧入路截除横突显露前方骨折椎体,从侧方清除前中柱移位骨折碎块。行椎管扩大减压成形后,从椎体侧方置入填塞自体松质骨的钛网重建椎体前中柱,结合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骨折椎邻近上下节段椎体,椎板及横突间植骨融合。记录每例患者不同时期的前侧脊柱高度、脊柱后凸畸形程度、椎管内占位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9个月,平均23个月。患者康复顺利,无局部疼痛和椎体活动受限。骨折椎椎体高度术前压缩(51.0±22.5)%,术后恢复至正常高度的(96.0±5.5)%,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椎管内压迫完全解除,脊柱生理曲度恢复,椎弓根螺钉固定牢固,植骨融合良好,没有出现椎体高度再丢失病例。神经功能按ASIA神经损伤评分标准进行评定,A级1例,B级2例,C级2例,D级6例,E级22例。无发生断钉、断棒等并发症。结论经后侧入路植入钛网重建前中柱技术可操作性强,能有效恢复椎体的正常高度,矫正后凸畸形,在治疗腰椎爆裂骨折中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可吸收螺钉、棒治疗踝关节骨折24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可吸收螺钉、棒治疗踝关节骨折的适应证。方法:回顾分析踝关节骨折24例,按Philhps复位标准为最低复位标准复位,应用芬兰产百优(BIOFIX)可吸收螺钉、棒固定。结果:随访4个月-3年,踝关节功能,优15例,良6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9%。结论:Dams-weber B、C型踝关节骨折可采用可吸收螺钉、棒内固定达到满意的骨折复位效果,免除二次手术的痛苦;手术关键是恢复腓骨的长度、下胫腓韧带的复位及踝穴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