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乳腺肿瘤中CD44V6(细胞粘附分子44变异体6)的表达及其与乳腺良恶性肿瘤、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检测90例乳腺癌(淋巴结转移阳性45例,阴性45例)和20例乳腺纤维腺瘤中CD44V6的表达,分析CD44V6的表达与乳腺肿瘤良恶性的鉴别、乳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CD44V6阳性表达率为71.1%,显著高于乳腺纤维腺瘤组15%;伴淋巴结转移组CD44V6阳性表达率为88.9%,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53.3%;不同病理分型乳腺癌中CD44V6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临床分期和生存期乳腺癌中CD44V6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不同。结论:CD44V6在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乳腺癌淋巴结转移与否的判断和预后评估等方面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肿瘤中CD44V6(细胞粘附分子44变异体6)的表达及其与乳腺良恶性肿瘤、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检测90例乳腺癌(淋巴结转移阳性45例,阴性45例)和20例乳腺纤维腺瘤中CD44V6的表达,分析CD44V6的表达与乳腺肿瘤良恶性的鉴别、乳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CD44V6阳性表达率为71.1%,显著高于乳腺纤维腺瘤组15%;伴淋巴结转移组CD44V6阳性表达率为88.9%,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53.3%;不同病理分型乳腺癌中CD44V6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临床分期和生存期乳腺癌中CD44V6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不同。结论:CD44V6在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乳腺癌淋巴结转移与否的判断和预后评估等方面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p53和Cat-D及p16和pS2的表达对乳腺癌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探讨p53、Cat-D、p16和pS2表达与乳腺癌分期、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160例乳腺癌组织进行p53、Cat-D、p16和pS2的检测。结果:随着肿瘤分期的提高,p53的阳性表达明显增加,pS2阳性表达明显降低,p16和Cat-D表达变化不显著。p53表达在有腋淋巴结转移者明显高于无腋淋巴结转移者(P<0.01),pS2、p16和Cat-D的表达则是无转移者高于有转移者(P<0.02~0.01)。p53表达在死亡组病例高于生存组,p16和Cat-D表达在生存组明显高于死亡组,而pS2的表达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χ2=1.929)。结论:联合检测乳腺癌p53、p16、Cat-D基因表达对于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可能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Ki-67对腋窝淋巴结阳性的乳腺癌全乳腺切除术后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可手术的腋窝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454例。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和Cox模型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Ki-67表达与病理分级、Her-2、p53的表达呈正相关,与ER、PR的表达呈负相关,与淋巴结转移状态、T分期等无相关性。对全组患者进行预后分析,未发现Ki-67对预后有影响。亚组分析发现对于腋窝淋巴结1-3个转移的患者,Ki-67为影响远处转移(P=0.006)和总体生存(P<0.001)的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提示Ki-67为影响远处转移(P=0.011)和总体生存(P=0.003)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腋窝淋巴结≥4个转移的患者Ki-67则不影响预后(P均>0.05)。结论:Ki-67可做为腋窝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因素之一,特别是对于腋窝淋巴结1-3个转移的患者。  相似文献   

5.
CD44v6、p5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D44v6及p53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分析CD44v6与p53的表达有无相关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ictureTM通用型二步法检测55例乳腺癌组织、15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CD44v6和p53的表达情况。结果 CD44v6、p53的阳性表达率在乳腺癌组织中均明显高于正常乳腺组织,有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结论 CD44v6和p53是两个独立因子,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转移过程中发挥调控作用,可作为判断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D44v6及p5 3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分析CD44v6与p5 3的表达有无相关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ictureTM通用型二步法检测 5 5例乳腺癌组织、15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CD44v6和p5 3的表达情况。结果 CD44v6、p5 3的阳性表达率在乳腺癌组织中均明显高于正常乳腺组织 ,有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结论 CD44v6和p5 3是两个独立因子 ,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转移过程中发挥调控作用 ,可作为判断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7.
Survivin、p53、Ki-67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 检测乳腺癌及癌旁组织中Survivin、p53、Ki-67蛋白的表达,探讨它们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乳腺癌组织,60例癌旁乳腺正常组织中Survivin、p53、Ki-67的表达。结果 60例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78.33%,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5.00%(P〈0.05),但与乳腺癌的病理分级和淋巴结转移状况无显著相关。p53和Ki-67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高于癌旁组织,并与乳腺癌病理分级、腋窝淋巴结转移有关。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与p53和Ki-67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Survivin、p53、Ki-67蛋白可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对乳腺癌发生和发展起重要作用,p53和Ki-67可以作为乳腺癌的预后指标。在乳腺癌发展中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Ki-67、p53蛋白在乳腺癌组织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Ki-67、p53蛋白在乳腺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0例乳腺癌组织及其癌旁的正常乳腺组织中Ki-67、p53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80例乳腺癌组织中Ki-67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3.8%,高于癌旁乳腺组织8.8%(P〈0.05),其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ER、PR表达无关,与肿瘤的分期、腋窝淋巴结转移、C-erbB-2表达相关。乳腺癌组织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8.8%,高于癌旁乳腺组织11.3%((P〈0.05),其表达与年龄、肿瘤大小、分期、ER、PR表达无关,与腋窝淋巴结转移、C-erbB-2表达相关。Ki-67蛋白与p53蛋白表达之间无关。结论Ki-67、p53蛋白可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对乳腺癌发生和发展起重要作用,是判断乳腺癌生物学行为、预测转移趋势有价值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p53、CD44V6及nm23/NDPK表达的相关性及预后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69例NSCLC组织中p53、CD44V6及nm23/NDPK进行检测。结果:p53、CD44V6及nm23/NDPK的表达与NSCLC患者的临床分期(P<0.05,P<0.01)、淋巴结转移(P<0.05,P<0.01)及生存率(P<0.05)密切相关。p53、CD44V6表达与nm23/NDPK在NSCLC中的表达呈明显负相关(P<0.01)。结论:联合检测NSCLC中p53、CD44V6及nm23/NDPK的表达对于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可能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CD44v6、P27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乳腺癌中CD44v6、p27蛋白表达的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5例乳腺癌中CD44v6、p27蛋白表达。结果 65例乳腺癌中CD44v6、p27蛋白表达总阳性率分别为58.4%、38.4%。CD44v6蛋白阳性表达率与乳腺癌组织学类型、腋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P<0.01),与预后呈负相关(P<0.01),与组织学分级无明显相关性(P>0.05);p27蛋白阳性表达与乳腺癌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及腋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5),与预后呈正相关(P<0.05)。结论 CD44v6、p27蛋白表达与乳腺癌浸润、转移及预后显著相关,检测乳腺癌中CD44v6、p27蛋白表达水平,对判断乳腺癌恶性程度、复发转移潜能,评估患者预后及术后选择合理治疗方案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p53基因及Ki-67抗原在不同分子亚型浸润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75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p53基因及Ki-67抗原的表达水平。结果p53在激素受体阳性组(175例)、HER-2受体阳性组(60例)、三阴性乳腺癌组(40例)中的表达率分别为29.7%,55.0%和75.0%,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924,P〈0.05),以三阴性组表达最高。Ki-67在激素受体阳性组、HER-2受体阳性组、三阴性乳腺癌组中的表达率分别为74.3%,95.0%和95.0%,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355,P〈0.05),以三阴性组和HER2阳性组表达最高。p53基因和Ki-67抗原的表达阳性率在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中高于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57,P〈0.05;χ^2=12.664,P〈0.05)。结论在乳腺癌的分子亚型中联合检测p53基因及Ki-67抗原可以作为乳腺癌发生、发展的评价指标,更有助于指导其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CD4 4V6、突变型p5 3和PCNA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与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研究了 6 8例胃癌组织中CD4 4V6、突变型p5 3、PCNA的表达。结果 :6 8例胃癌CD4 4V6阳性表达率 4 4 1% (30 / 6 8) ,其表达与胃癌的组织类型的分化等级、浸润程度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明显差异 (P <0 0 5 )。突变型p5 3在 6 8例胃癌中阳性检出率为 5 1 5 % (35 / 6 8) ,其表达在胃癌的组织类型和分化程度两组间未见明显差异 ,而在浸润深度和有无淋巴结转移的两组间有显著差异 (P <0 0 5 )。PCNA的表达与病理分级、浸润深度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CD4 4V6、突变型p5 3蛋白和PCNA可作为评价胃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CD44V6、突变型p53、PCNA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研究了68例胃癌组织中CD44V6、突变型p53、PCNA的表达。结果 68例胃癌CD44V6阳性表达率44.1%(30/68),其表达与胃癌组织类型的分化等级、浸润程度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突变型p53在68例胃癌中阳性检出率为51.5%(35/68),其表达与胃癌的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无相关性,而与浸润深度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PCNA的表达与病理分级、浸润深度显著相关(P<0.05)。结论 CD44V6、突变型p53蛋白和PCNA可作为评价胃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Erdem O  Dursun A  Coşkun U  Günel N 《Tumori》2005,91(1):46-52
AIMS AND BACKGROUND: p53, c-erbB-2 and Ki-67 protein expression and microvessel density (MVD) determined by CD34 antibody were evaluat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their correlation with clinicopathological parameters including estrogen (ER) and progesterone (PR) receptor status and survival were investigated in patients with axillary lymph node-negative infiltrating ductal breast carcinoma. METHODS: The study population consisted of 47 patients with axillary lymph node-negative infiltrating ductal breast carcinoma. RESULTS: p53 and c-erbB-2 expression was detected in 36.2% and 31.9% of patients, respectively. Median Ki-67 expression was 10%.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p53, Ki-67 and c-erbB-2 protein expression in relation to the age of the patients or to the size, histological grade or ER and PR status of the tumors. p53 protein expression correlated positively with c-erbB-2 and Ki-67 protein expression (P < 0.05). The mean MVD was 63.65 +/- 29.1 and it correlated positively with histological grade and Ki-67 expression (P < 0.05). Survival analysis revealed that age, tumor size, p53 and c-erbB-2 expression and PR status had no significant prognostic impact, whereas histological grade, proliferative activity and angiogenic activity were significant prognostic factors. Although ER-positive patients had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overall survival advantage, the difference in disease-free survival was not significant. CONCLUSION: In axillary lymph node-negative breast carcinoma the histological grade and the proliferative and angiogenic activity of the tumor could be useful prognostic indicators.  相似文献   

15.
CD95、CD44V6与乳腺癌淋巴结微小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CD95、CD44V6的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筛选101例乳腺癌根治标本,癌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标记CD95与CD44V6其中40例腋窝淋巴结阴性者淋巴结全部标记MCKo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常规病理诊断淋巴结未转移的病例中,免疫组化标记检出9例(22.5%,9/40)有微小转移。CD95与CD44V6的表达在转移组与微转移组相似。淋巴结转移组CD95的阳性率与未转移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当肿瘤〉2cm时,CD95的阳性率及CD44V6的高表达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检测乳腺癌组织中CD95与CD44V6的表达,有助于预测淋巴结微小转移情况,为临床判断预后和选择治疗方案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p27和Ki)67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p27和Ki*67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p27低表达率为45.0%,p27低表达与乳腺肿瘤大小、神经脉管浸润、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Ki+67高表达率60%,Ki,67高表达与肿瘤神经脉管浸润、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p27低表达与Ki-67高表达有关(P<0.05)。结论p27低表达、Ki.67高表达是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高度恶性和预后不良的生物学指标,乳腺癌p27和Ki/67的表达可能具有相互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检测乳腺癌组织中E-cad、Ki-67的表达,探究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05月至2019年12月我院甲乳外科收治的135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病理资料及石蜡组织做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乳腺癌患者组织中E-cad及Ki-67的表达情况;根据腋窝淋巴结转移与否分为转移组和非转移组,分析腋窝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及E-cad和Ki-67表达的关系;Pearson检验分析腋窝淋巴结转移与E-cad、Ki-67表达的相关性。结果:135例乳腺癌患者术后病理证实79例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总转移率为58.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乳腺癌组织中E-cad主要定位于细胞膜,Ki-67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和(或)细胞核。135例乳腺癌患者中E-cad阳性表达率为57.8%,Ki-67阳性表达率为68.1%。腋窝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脉管浸润、组织学分级、肿瘤T分期、分子分型、AR、E-cad及Ki-67等显著相关(P<0.05)。肿瘤大小、脉管浸润、组织学分级、AR、E-cad及Ki-67表达是影响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Pearson检验显示E-cad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r=-0.476,P=0.000),Ki-67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r=0.554,P=0.000)。结论:乳腺癌组织中E-cad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Ki-67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E-cad低表达与Ki-67高表达在乳腺癌浸润转移过程中可能发挥一定作用,通过检测E-cad及Ki-67表达水平可预测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对判断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大肠癌中CD44V6、p53、PCNA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静贤  李吉友  张培荣 《肿瘤》2000,20(5):362-364
目的 探讨 CD44 V6、p5 3、PCNA在大肠癌中的表达与病理及生理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 CD44 V6、p5 3、PCNA在 5 1例大肠癌中的表达。结果  5 1例大肠癌 CD44 V6阳性表达率 41.18% (2 1/ 5 1)。CD44 V6在低分化大肠癌的检出率为 5 3.85 % (7/ 13)明显高于高分化大肠癌 36 .84% (7/ 19) (P<0 .0 5 ) ,在浆膜外的阳性表达率 5 3.38% (8/ 15 )明显高于肌层 33.33% (2 / 6 ) (P<0 .0 5 ) ,有淋巴结转移者阳性表达率为 6 3.16 % (12 / 19)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 31.2 5 % (10 / 32 ) (P<0 .0 5 )。p5 3在 5 1例大肠癌中阳性检出率为 5 0 .5 9% (2 6 / 5 1) ,其表达与大肠癌的组织类型、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未见明显相关。而与浸润深度呈正相关 ,p5 3在浆膜外层的阳性表达率为5 3.33% (8/ 15 )明显高于肌层 33.33% (2 / 6 ) (P<0 .0 5 )。 PC-NA的表达与病理分级、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未见显著相关性 (P>0 .0 5 )。结论  CD44 V6的表达与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生理学行为密切相关 ,而 p5 3与大肠癌浸润深度关系密切。因此 CD44 V6和 p5 3蛋白可为一个准确预测大肠癌预后的生物学指标。而 PCNA作为大肠癌预后的标记物不够理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D44v6、Ki-67蛋白表达与大肠癌浸润转移的关系及相关性。方法采用微波-LSAB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60例大肠癌组织中CD44v6、Ki-67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大肠癌浸润转移的关系。结果大肠癌CD44v6和Ki-67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7%和86.7%。二者阳性表达均与肿瘤临床Dukes分期、浸润程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及肿瘤分化程度无关(P>0.05)。在大肠癌中CD44v6和Ki-67蛋白阳性表达具有密切相关性(P<0.01)。结论大肠癌CD44v6、Ki-67表达与其发生发展和浸润转移密切相关,联合检测对了解大肠癌的生物学行为和判断患者预后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