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2 毫秒
1.
外科危重患者术后转入ICU的时机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科危重患者术后转入重症监护室(ICU)的时机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外科手术后转入ICU救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后即时转入ICU的患者13例为治疗组;术后回普通病房,24h内转入ICU的患者17例为对照组。均采用机械通气、镇痛镇静、循环支持、控制感染、营养支持、抑酸、止血、利尿、床旁血液滤过等综合ICU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死率、ICU居住时间、ICU总费用三项指标。结果对照组患者的病死率、ICU居住时间、ICU总费用三项指标均大于治疗组(P〈0.05)。结论危重患者术后早期ICU综合治疗能够降低病死率,缩短ICU居住时间,减少ICU总费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智能报警评分系统(SMART-COP)评分在评估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病情严重程度及预测预后的价值,以便于掌握治疗最佳截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2021年12月中山市人民医院80例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感染严重程度,分为重症组32例和非重症组48例,根据SMART-COP评分、肺炎CURB-65评分将患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与高危组。分析不同危险分组患者的呼吸机使用率、住院时间、重症监护室入住率,比较重症组与非重症组的CURB-65、SMART-COP评分得分差异,依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CURB-65、SMART-COP评分在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患者转入ICU行呼吸循环支持预测中的效能。结果 CURB-65、SMART-COP评分中危组和高危组患者的呼吸机使用率、重症监护室入住率均高于低危组,住院时间长于低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的SMART-COP与CURB-65评分高于非重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MART-COP评分系统确定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患者转入ICU行呼吸循环支持的最佳截点值为3.5分...  相似文献   

3.
肾移植术后院内与院外肺部感染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院内与院外肺部感染的特点与治疗措施。方法对21例肾移植术后发生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患者中院内感染13例,院外感染8例;19例检出病原菌,其中细菌感染有17例次(院内感染7例,院外感染10例)占47.22%;单纯感染4例,混合感染15例占检出病原菌的78.95%(院内感染均为混合性);4例患者(19.05%)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行机械通气;21例中死亡3例均为院内感染,治愈18例。结论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已成为威胁患者生命的主要原因之一,应及早发现、果断治疗,了解院内、院外感染的区别,及时正确使用呼吸机,调整免疫抑制剂和全身支持疗法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连续侧转疗法预防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5月至2022年9月医院收治的82例ICU机械通气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连续侧转疗法,均持续干预至患者脱机。比较两组VAP发生情况、机械通气及ICU住院时间、氧合指数、生理健康状况、肺部感染情况。结果 观察组VAP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氧合指数、生理健康状况、肺部感染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氧合指数高于对照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临床肺部感染评分表(CPI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连续侧转疗法能够有效降低ICU机械通气患者VAP发生率,提高氧合指数,减轻肺部感染,改善生理健康状况,进而缩短机械通气、ICU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在重症肺部感染机械通气中的作用,评价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重症肺部感染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2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GM-CSF 3μg/(kg·d)治疗。分别评价两组患者的体温恢复时间、抗生素应用时间、感染并发症及呼吸机使用时间等。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平均抗生素应用时间分别为(9±3)d和(13±5)d(P〈0.05),感染并发症发生例数分别为6例和16例(P〈0.05);平均呼吸机使用时间分别为(4±2)d和(7±3)d(P〈0.05)。结论GM-CSF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可缩短重症肺部感染行机械通气治疗患者的病程,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并发重症肺炎的临床特点及救治措施。方法对27例肾移植术后并发重症肺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肾移植术后并发重症肺炎具有发病早、进展迅速、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等特点。22例(81.5%)患者救治成功,死亡5例。结论对于肾移植术后并发重症肺炎的患者应密切观察,积极救治。合理使用广谱抗菌素、呼吸支持及联合治疗措施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诊治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病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150例肾移植患者所发生的31例肺部感染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1例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患者中单纯细茵感染9例,真菌感染3例,CMV感染5例,结核感染1例,混合感染10例,病原不清3例。治疗后27例治愈,4例直接死于肺部感染。结论 肺部感染是肾移植术后的一种常见并且严重的并发症,早期诊断,及时予以抗细菌、抗病毒、抗真菌治疗同时,调整免疫抑制方案,加强对症及支持治疗,有利于提高其治愈率。  相似文献   

8.
重症胸部外伤并发急性肺不张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重症胸部外伤并发急性肺不张的发病原因,临床诊断和救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ICU病房收治的20例重症胸部外伤后急性肺不张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采取了机械通气,纤维支气管镜下吸痰和肺泡灌洗等综合救治措施。20例均治愈。结论急性肺不张是重症胸部外伤后常见并发症,尽早诊断,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有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防治。方法:对1123例肾移植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1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1例肺部感染临床治愈,11例ARDS中抢救成功2例,死亡9例。病原菌分布:细菌感染69例(63%),巨细胞病毒(CMV)感染20例(18%),真菌感染16例(15%),结核菌感染8例(7%),病原菌不明9例(8%)。结论:细菌是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主要致病菌;早期作出病原学诊断是治疗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老年重症肌无力伴胸腺异常围手术期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肌无力伴胸腺异常的围手术期治疗方法。方法:手术治疗老年重症肌无力伴胸腺异常患者36例,其中采用胸骨正中切口20例,胸腔镜下右胸切口16例。结果:术后2例患者出现肌无力危象,行气管切开,分别机械通气5d、8d,病情好转出院。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结论:正确选择手术时机;合理应用麻醉、机械通气;积极预防和治疗合并症及并发症;开展胸腔镜术式是降低老年重症肌无力伴胸腺异常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治疗重症H5N1亚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策略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6年2月成功救治1例H5N1亚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于2月18日以重症H5N1亚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重症肺炎并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入院。经鼻导管、面罩吸氧及应用CPAP无创通气,低氧血症未能缓解,2月20行经鼻气管插管,采用容量控制+呼气末正压通气(VCV+PEEP),2月22日行气管切开.改模式为压力控制+呼气末正压通气(PCV+PEEP),病情稳定后,改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SIMV+PSV),3月1日撤机,3月23日,患者治愈出院。结论早期以PCV+小潮气(VT)+PEEP的方式进行合理应用机械通气治疗,是成功救治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并ALI/ARDS的一项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纤维支气管镜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纤维支气管镜在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机械通气患者应用时的检查治疗作用及安全性。方法收录我院ICU病房2008年1月~2009年6月收治的35例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治疗,对检查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进行监测,包括平均动脉压、经皮血氧饱和度、心率变化。结果本组共行35例共42次纤支镜检查治疗,成功41次,包括:肺部感染24例;气管内支架置入术2例;肺不张4例;经明确诊断肺部肿瘤和食管-气管瘘各1例;出血2例;肺挫伤1例。行纤支镜检查治疗后,即刻平均动脉压、经皮血氧饱和度下降,心率增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小时后平均动脉压、经皮血氧饱和度、心率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纤支镜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且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13.
郭丹 《现代保健》2011,(2):159-160
目的回顾性分析肺保护性机械通气对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并发急性肺损伤的治疗经验。方法对50例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术后并发急性肺损伤的患者实施了肺保护性机械通气治疗。通气方式:压力预设通气(吸人气压≤30mH2O);允许性高CO2通气(潮气量4~7mL/kg);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5~10cmH2O);反比通气(吸呼比1.1:1~2:1);限制吸氧浓度(FiO250%~60%)。结果死亡5例,死亡率为10%,其余45例均顺利脱离呼吸机(机械通气时间:72~168h)。结论肺保护性机械通气能有效防治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使急性肺损伤患者的机械通气更为合理化,从而提高其成活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在ICU机械通气患者气道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总结本院ICU对64例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进行153次纤支镜操作的经验。结果41例重症肺部感染患者经纤支镜进行肺部感染的病原学诊断、吸痰、支气管清洗治疗,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6例吸入性肺炎经纤支镜治疗,5例痊愈,1例好转;行纤支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22例,经口气管插管1例,经口气管插管改为经鼻气管插管10例,均一次成功;另外,对6例气管插管易位、大气道阻塞、咯血患者的诊治也取得了明显效果。结论纤支镜在ICU建立人工气道及机械通气患者气道管理中有重要价值,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外科术后真菌感染分析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目的调查肿瘤外科术后患者真菌感染的分布及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ICU2000年8月~2004年8月收治的1256例术后患者进行统计,发现术后真菌感染88例(7%),对其进行检验和分析。结果真菌感染呈上升趋势,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呼吸道(75.3%)和消化道(8.9%)为主要部位。结论机械通气、广谱抗生素的应用、术前放化疗以及侵入性治疗是真菌感染的易感因素,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ICU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为临床资料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医院2010-2012年ICU行机械通气228例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其基本资料、护理方式、治疗方案等,分析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采用SPSS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及分析。结果 228例患者中共有121例发生肺部感染,感染率53.07%,患者的性别、年龄≥60岁、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时间≥1周、抗菌药物使用、接受雾化吸入、留置胃管、未住单间ICU以及吸烟史>5年与肺部感染关系密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CU患者经机械通气后肺部感染受多种危险因素影响,在护理过程中应有针对性的避免可能导致感染的因素,有效预防控制肺部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吸痰术治疗ICU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效果,以提高疗效率。方法将2012年11月-2013年10月84例ICU肺部感染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43例于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吸痰术治疗。结果试验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02%、68.29%,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总有效率较高,肺部啰音缓解时间、发热缓解时间、咳嗽缓解时间、抗菌药物应用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均比较短,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吸痰术治疗ICU患者肺部感染,疗效高,症状缓解时间短,药物应用、机械通气及ICU住院时间较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李海  卢涵婧 《医疗装备》2023,(21):115-117+121
目的 探讨对ICU机械通气患者实施基于医护家属康复团队的早期康复运动对其获得性衰弱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1—12月实施机械通气治疗的50例重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25例,对照组实施ICU常规康复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医护家属康复团队早期康复运动,应用医学研究委员会评分(MRC)检查两组肌力状况,应用巴氏指数评分量表(BI)评估两组日常生活能力,检测两组干预前后生命体征的指标变化情况,以及两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结果 试验组MRC、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RR、Sp O2、HR水平处于相对标准范围内,相对于对照组维持效果更佳(P<0.05);试验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ICU机械通气患者实施基于医护家属康复团队的早期康复运动可强化患者心肺功能,改善肢体功能,缩短机械通气治疗时间,加速病情康复速度,避免机械通气后获得性衰弱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外科危重患者术后转入重症监护室(ICU)的时机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外科手术后转入ICU救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后即时转入ICU的患者13例为治疗组;术后回普通病房,24h内转入ICU的患者17例为对照组。均采用机械通气、镇痛镇静、循环支持、控制感染、营养支持、抑酸、止血、利尿、床旁血液滤过等综合ICU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死率、ICU居住时间、ICU总费用三项指标。结果对照组患者的病死率、ICU居住时间、ICU总费用三项指标均大于治疗组(P<0.05)。结论危重患者术后早期ICU综合治疗能够降低病死率,缩短ICU居住时间,减少ICU总费用。  相似文献   

20.
有创与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术后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有创与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策略在手术后急性呼吸衰竭的应用效果及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气管内麻醉术后急性呼吸衰竭应用呼吸机的患者23例,分为序贯治疗组和对照组,序贯治疗组采取适应性支持通气(ASV),当通气功能改善时,拔除气管插管,改用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直至完全撤离机械通气;对照组采用ASV通气模式辅助呼吸,直至完全撤离机械通气。分析2组患者血流动力学、血气分析、总机械通气时间与有创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住ICU天数、院内死亡率等。结果序贯治疗组的总机械通气时间、有创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住ICU天数均较对照组低。结论有创与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手术后急性呼吸衰竭疗效显著,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