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分析中低位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排便功能。方法:对93例中低位肛门直肠畸形患儿术后排便情况进行随访,对所有患儿手术年龄、随访时间、手术方式等因素进行分析,按照Krickenbeck分类法评价其肛门功能。结果: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患儿肛门功能恢复良好,便秘发生率较污粪发生率高,术后6个月Krickenbeck分类临床评分91例达到优,术后1年,排便功能全恢复正常。结论:中低位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排便功能障碍主要为便秘和污粪,便秘发生率较高,不同手术方式患儿的污粪发生有显著性差异,便秘则无显著性差异,随着随访时间延长排便功能障碍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治疗高位肛门闭锁的价值。方法选取15例诊断先天性高位肛门闭锁患儿为研究对象,15例研究对象新生儿期均行结肠造瘘,二期均行腹腔镜辅助下肛门成形术,3个月后关闭结肠造瘘口。术后随访12~24个月,采用临床评分标准(6分法)评估肛门排便功能。结果 15例研究对象均顺利完成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手术时间60~90 min,出血5~10 ml,术后均获得良好肛门外形,术后均随访12~24个月,经临床评分标准(6分法)评估肛门排便功能,结果为优10例,良5例;术后并发症2例,均为直肠黏膜脱垂。结论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是目前治疗高位肛门闭锁疗效确定的一种手术方式,手术创伤小,对盆底肌肉的损伤小,可获得良好的肛门外形和排便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分析经肛门直肠黏膜柱状缝合术治疗老年病人直肠脱垂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2月于本院治疗的老年直肠脱垂病人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手术方式治疗,研究组应用经肛门直肠黏膜柱状缝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术后3个月排便感觉、肛门控制力、排便次数、排便时间等肛门功能指标的优良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病人的肛门功能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且研究组病人的肛门功能优良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病人直肠脱垂的治疗过程当中,经肛门直肠黏膜柱状缝合术创口小,术后并发症少,对老年病人的治疗效果更佳,临床上应当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丘常华  郑练  陈伦家 《河北医学》2001,7(6):523-524
目的:探讨重建内括约肌在肛门成形术中应用及术后对排便功能影响价值。方法:无肛畸形18例,其中8例高位,中位10例,全部行重建内括约肌的肛门成形术,随访平均3.5年,通过临床评分标准定肛门排便功能。结果:术后肛门功能临床评定优先76.8%,良者16.6%,而术后功能差者5.6%,结论;术中保留及重建内括约肌对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排便功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工肛门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路  田静 《吉林医学》2008,29(6):515-516
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是治疗直肠癌的标准术式之一,即永久性人工肛门。人工肛门改变了患者原有的正常生理排便方式,必然导致患者的生理功能、精神状态和社会功能的改变,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必须重视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增强其对战胜疾病的自信心。同时指导患者及家属护理人工肛门的方法,使患者早日恢复常人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6.
如何让直肠癌患者保留肛门,保留正常的排便功能,该术式提供了既能切除肿瘤又保留肛门正常排便功能的方法,符合人体正常生理过程,提高了病人生活质量,又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术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回顾性分析44例经后矢状入路肛门直肠成形术(posterior sagittal anorectoplasty, PSARP)治疗不同年龄、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病例,讨论新生儿一期行PSARP的可能性.方法 回顾分析了1993年2月至2005年1月在我院采用PSARP治疗的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44例,初步随访并总结术后疗效及排便功能.结果 15例在新生儿期行结肠造瘘术,术后3~7个月行PSARP;其余29例(9例新生儿、2个月至9岁20例)均一期行PSARP,2例新生儿术后死亡.21例患儿术后随访6个月至5年,18例排便情况经临床评分结果为优良.结论 PSARP治疗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疗效满意.新生儿在条件许可下,一期行PSARP,仍可获良好的排便功能.  相似文献   

8.
①目的探讨先天性肛门直肠闭锁患儿围手术期的处理、手术方式、治疗效果及术后处理方法。②方法回顾分析46例先天性肛门直肠闭锁患儿手术方式及术后疗效等有关临床资料。③结果随防3~12个月患儿术后均恢复良好,仅2例大便失禁及污粪,3例术后肛门狭窄,扩肛3个月后行二次肛门成形术。④结论充分了解肛门直肠排便解剖生理,通过手术恢复直肠肛门的解剖位置,可使患儿达到自控排便的功能,术后坚持扩肛及排便训练。  相似文献   

9.
便秘是人们常见的各种疾病中的一个症状,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明显减少,每2~3天或更长时间排便1次,或粪质偏干,或伴有排便不畅感。便秘患者的个人差异很大,生活方式及精神状态等都可影响排便。迄今为止,还很难给便秘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但受到便秘困扰的人却越来越多。既往便秘以老年人多见,而如今年轻人便秘也屡见不鲜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0.
目的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是肛瘘术后的并发症之一。B超及MRI检查可对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的形态学诊断提供一定依据,但不能获得括约肌功能障碍的确切依据。肛门直肠压力监测是研究肛门直肠生理、诊断肛肠疾病和评价肛肠疾病手术效果的重要方法。通过研究直肠肛门瘘手术前后肛肠压力学的改变,可对肛门失禁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分析排便失禁原因,了解肛瘘手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和术后恢复情况,指导手术方式。方法对138例肛瘘患者进行肛门直肠压力监测,对其中14例排便失禁患者进行失禁严重性分级评分,对比分析手术前后高位、低位肛瘘患者及正常人的各项测压指标。结果高位肛瘘手术前和手术后肛门直肠反射敏感率分别低于低位肛瘘手术前和手术后组,而低位肛瘘手术前和手术后反射敏感率均低于健康人对照组(P<0.05)。高位肛瘘手术前和手术后组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和肛管收缩压分别低于低位肛瘘手术前和手术后组。低位肛瘘手术前和手术后3项指标均低于健康人对照组(P<0.05),高位和低位肛瘘3项指标手术后均低于手术前。手术后138例患者中有14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肛门失禁,其中9例高位肛瘘患者肛门功能B级5例,C级2例,D级2例,5例低位肛瘘患者均为B级。所有排便失禁患者肛肠压力检测结果与排便失禁严重性分度评分情况基本相符。结论肛门直肠压力监测为肛瘘手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的诊断性评估提供重要的客观依据,对肛瘘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在原位肛门重建术中直肠三大结构功能重建时排便自控能力的意义。方法 6例低位直肠癌经Miles术后,立即行原位肛门重建,以股薄肌重建肛门外括约肌,结肠游离段下拉缝于原肛门缘,并重建直肠骶曲,直肠瓣、直肠角。结果 6例术后排便自控能力都较满意,但对稀便控制能力有2例较差。结论 在原位肛门重建术中,直肠三大功能的重建必须同时建立,才能达到自控排便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经尾部横切口肛门成形术治疗、中位肛门直肠畸形疗效。方法:对43例高、中位肛门直肠畸形的患儿行经尾部磺切口肛门成形术。其中对31例患儿行1年以上随访,随访率为72/5。根据31例患儿术后排便次数、夜间排便、肛管括约肌张力、控制能力、便意、便秘、生长指标、钡剂灌肠等8个方面进行临床评分。结果:优7例(22.5%),良17例(54.8%),中5例(16.2%),差2例(6.45%),优良率为77.4%。结论:经尾部横切口肛门成形术中注意修复横纹肌复合体,保护好直肠残端、瘘口处内括约肌,栾可以达到较满意排便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吻合阴部神经的肛门重建术临床应用价值及意义。方法:总结日本自治医科大学消化器外科1995年~2002年,20名患者行吻合阴部神经的肛门重建术的手术方法及愈后。结果:20例患者中10例利用重建肛门生活1年以上,10例患者重建肛门功能均能自然排便生活,4例能识别排便与排气,5例患者成形便失禁每周1次以上,1例有时使用衬垫,9例每天使用衬垫,8例患者对重建肛门功能表示非常满意,没有患者表示不满意而要求改行腹部人工肛门。结论:该手术仍须进一步改善,但该术式对临床意义重大,为提高直肠癌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改善术式,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梁家耀 《广西医学》2015,37(3):420-421
目的 探讨经肛门改良 Soave术对先天性巨结肠( HD)患儿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HD患儿36 例,均行经肛门改良 Soave术,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禁食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排便功能等. 结果 手术时间(140.6 ±15.4)min,术中出血量(22.7 ±5.2)ml,术后禁食时间(2.5 ±0.5)d,术后住院时间(8.3 ±1.8)d. 术后切口感染、肠炎等并发症发生率为16.7%(6/36). 随访6~36 个月,远期排便功能优良率达88.6%,无排便功能差和便秘病例.结论 先天性巨结肠经肛门改良Soave术损伤小,风险低,操作较容易掌握;术后排便功能障碍是影响生活质量主原因,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减少并发症、高排便功能是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中高位先天性肛门闭锁的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Pena法治疗中高位先天性肛门闭锁9例临床资料.本组有8例先期行乙状结肠造口,3个月后行Penǎ法肛门成形术,再3个月后行乙状结肠造口还纳;1例直肠舟状窝瘘直接行Penǎ法肛门成形术,术后排便不畅得3分,钡灌肠为巨结肠,再次手术后治愈.结论 Penǎ法治疗中高位先天性肛门闭锁术中暴露好,肛周肌肉复合体辨认容易,修复牢靠,肛门失禁、肛门狭窄发生率低,是一种可靠、成熟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先天性肛门闭锁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方法 对32例先天性肛门闭锁患儿施行会阴肛门成形术20例,乙状结肠造瘘术5例,肛门直肠瘘管扩张术3例,放弃治疗4例.结果 3例术后出现肛门严重狭窄,2例术后出现肛门失禁,1例乙状结肠造瘘术后放弃治疗,其余均治愈.结论 先天性肛门闭锁适宜的手术时机和方式:高中位肛门闭锁一般应在出生后行乙状结肠造瘘术,待6-12个月后行腹会阴肛门成型术,中位闭锁合并较大的阴道会阴瘘,先做瘘管扩张以利排便6个月后行会阴肛门成形术,低位闭锁可在出生后发现急时行肛门成形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生儿先天性肛门闭锁术后的治疗、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先天性肛门闭锁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34例肛门闭锁患儿手术后随访,有12例在3个月~6个月有正常排便习惯和肛门功能;19例在6个月~12个月有正常排便习惯和肛门功能;1例发生造瘘口皮肤感染,2例术后肛门功能差。结论正确的术后治疗护理是先天性肛门闭锁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经肛门Ⅰ期巨结肠根治术后的患儿随访,对其进行排便功能及生活质量的评估。方法对72例行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的患儿进行随访。采用李正法和改良的Reding法调查排便情况,生活质量采用自行设计生活质量调查表进行调查。分别就1年内、1-3年内、3年以上排便功能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1年内优良率李正法45.5%,Reding32.8%;1-3年内李正法80%,Re-ding法75%;3年以上李正法为93%,Reding法89.7%,随时间的延长,患儿肛门直肠功能恢复良好者逐渐增多。(2)统计结果表明排便功能障碍与生活质量有显著的相关性,排便功能障碍越重,生活质量越差。结论经肛门Ⅰ巨结肠根治术术后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排便功能障碍,大部分随年龄的增长排便功能得以改善,仍有少部分患儿影响到患儿的生活质量,排便功能障碍是影响生活质量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徐小松 《重庆医学》2011,40(33):3421-3423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congenital anorectal malformations,ARM)居消化道畸形第1位,发病率在新生儿为0.2‰~0.67‰。尽管手术方式不断改进,预后明显改善,仍然有约1/3的患者术后出现肛门功能障碍。排便功能差的患儿行为异常占57%。因此,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后肛直肠功能应予客观准确的评估,并对有排便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先天性高位肛门闭锁的治疗方法,评价腹腔镜辅助下高位肛门闭锁一期成形术后患儿排便、控便情况.方法:先天性高位肛门闭锁患儿17例,在腹腔镜辅助下完成一期肛门成形术,术后平均随访(18.3±2.0)个月.根据中国医科大学临床评分标准评定术后肛门功能.结果:本组17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全部存活.腹腔镜操作时间65~120 min,平均(78.2±10.6)min;术中出血量6~18 ml,平均(9.8±0.6)ml;住院时间9~20 d,平均(12.6±0.8)d.术中未出现并发症.本组均术后恢复顺利,无切口感染的发生.术后随访4个月~2.75年,肛门功能评定为优良者占82.35%.结论:腹腔镜辅助下肛门一期成形术是治疗高位肛门闭锁的有效方法,创伤小,术后恢复快,而且术中处理合并瘘管方便,辨认盆底肌中心准确,术后能获得良好的肛门排便、控便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