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血竭总黄酮对实验性静脉血栓及体外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观察血竭总黄酮对大鼠实验性静脉血栓形成及ADP、PAF诱导的大鼠和兔的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扎大鼠腹主静脉造成的静脉血栓模型。结果:血竭总黄酮(160mg/kg,80mg/kg,40mg/kg)灌胃对大鼠实验性静脉血栓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百分率分别为73.53%,65.77%,39.75%),对ADP、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也有 明显抑制作用,并且呈剂量依赖关系。结论:血竭总黄酮具有明显的抑制静脉血栓形成及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丹参颗粒剂对实验性缺血心肌模型的保护作用和对凝血系统的影响。方法:采用冠状动脉结扎法造成大鼠心肌缺血模型,心电图记录观察S—T段变化,测定心肌梗塞范围,测定血清乳酸脱氨酶(LDH)含量,测定大鼠心功能。用异丙肾上腺素诱导小鼠心肌缺血模型测定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和丙二醛(MDA)的含量。用langendorff氏法测定大鼠心脏冠脉流量。用胶原-肾上腺素混合液诱导小鼠体内血栓形成测定小鼠存活率。按Born比浊法,体外测定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结果:丹参颗粒剂能明显减低缺血心肌S—T段的抬高,具有缩小大鼠心肌梗塞范围、改善大鼠缺血心肌的收缩功能、增加离体大鼠心脏冠脉流量的作用。能抑制缺血心肌中MDA含量升高和血清LDH的升高。明显提高诱导形成血栓小鼠的存活率及抗兔血小板聚集作用。结论:丹参颗粒荆对实验性缺血心肌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对抗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3.
《中成药》2015,(7)
目的研究榅桲总黄酮对大鼠血栓形成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胶原蛋白-肾上腺素混合物诱导小鼠肺血栓模型、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模型、体外对凝血酶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影响,观察榅桲总黄酮的抗血栓形成作用。结果榅桲总黄酮能明显提高胶原蛋白-肾上腺素混合物诱导小鼠的存活率;榅桲总黄酮能明显减轻动-静脉旁路血栓湿质量,降低血浆中血栓素B2(TXB2)的水平和增加血浆中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的水平;可抑制不同时间点由凝血酶诱导剂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结论榅桲总黄酮有抗血栓形成作用,并具有抗凝血酶诱导血小板聚集作用。  相似文献   

4.
红花总黄酮对大鼠局部脑缺血及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红花总黄酮对大鼠局部脑缺血及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 采用栓线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观察其对大鼠脑缺血的影响;采用在体动脉血栓形成、静脉血栓形成法,观察其对血栓形成的影响;并研究其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结果 红花总黄酮呈剂量依赖性改善大脑中动脉栓塞所致脑缺血大鼠的行为障碍,减少脑缺血区面积,抑制大鼠体内血栓的形成和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结论 红花总黄酮对大鼠局部脑缺血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改善凝血状态、抑制血小板依赖性血栓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5.
廖日房  彭锋  李国成  李长龄 《中药材》2003,26(7):502-504
目的:研究蒺藜总皂苷抗急性心肌缺血及心肌梗塞的药理作用。方法:本实验建立大鼠冠状动脉结扎和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两个急性心肌缺血模型,以已知能明显改善和预防心肌缺血的药物——心脑舒通、5-单硝为阳性对照药,观察蒺藜总皂苷抗急性心肌缺血及心肌梗塞的药理作用。结果:蒺藜总皂苷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及心肌梗塞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能较好地预防心肌梗塞的发生,减少心肌梗塞的范围,并降低血液粘度,并具有体外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适于预防和治疗急性心肌缺血及心肌梗塞。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注射液的抗心肌缺血及活血化瘀作用。方法:实验分为模型对照组、复方丹参注射液低、中、高剂量组和阳性药物香丹注射液对照组。采用舌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制备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观察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大鼠心电图的影响;通过兔体外血小板聚集实验,观察复方丹参注射液对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对小鼠连续尾静脉注射给药3天,观察凝血时间变化;对大鼠连续尾静脉注射给药3天,观察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及抗血栓形成作用。结果:复方丹参注射液有较好的对抗垂体后叶素所致心肌缺血心电图改变作用,其作用随剂量的增加而加强;对ADP诱导的兔体外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明显延长小鼠凝血时间;改善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明显抑制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结论:复方丹参注射液可通过活血化瘀对抗心肌缺血,是防治心肌缺血性疾病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7.
活血通络汤对大鼠血液流变学及血栓形成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活血通络汤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及体外血栓形成各项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皮下注射盐酸肾上腺素复加冰水浴造成大鼠急性血瘀模型,观察活血通络汤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血小板聚集及体外血栓形成影响。结果:活血通络汤能延长急性血瘀模型大鼠APTT、TT、PT,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度及血栓干湿重,药效同复方丹参片组相当,且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其中活血通络汤高、中剂量组与模型组之间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而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其作用的安全有效性。结论:活血通络汤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抗血小板聚集及体外血栓形成,对髋关节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黄杞总黄酮(Total Flavone Engelhardtia Roxburghiana TFER)的活血化瘀作用。方法:采用兔血浆复钙试验、大鼠体外血小板聚集和体内血栓形成方法、大鼠急性“血瘀”证血液流变学指标、高脂血症小鼠血脂含量和常压耐缺氧时间等,观察TFER的活血化瘀作用;用小鼠急性毒性试验,观察TFER的毒性情况。结果:TFER具有体外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作用;能降  相似文献   

9.
血竭、包合血竭与复方活化血竭抗血小板聚集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血竭、包合血竭(β环糊精包合血竭)与复方活化血竭(三七皂苷+β环糊精包合血竭,1:2)对家兔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体外、体内试验采用Born比浊法测定家兔血小板聚集功能。结果:三种血竭在内、体外均显示显著的抑制花生四烯酸(AA)、腺苷二磷酸(ADP)及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结论:血竭、包合血竭与复方活化血竭均能抑制血小板聚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滇南血栓颗粒对体外血小板聚集和大鼠下腔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比浊法,以二磷酸腺苷(ADP)为诱导剂,测定滇南血栓颗粒的体血抗血小板聚集活性;采用结扎大鼠下腔静脉的方法,观察滇南血栓颗粒的体内抗血栓作用。结果滇南血栓颗粒可显著对抗ADP诱导的家兔体外血小板聚集,作用呈现浓度依赖性,其半数抑制率(50%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为29.84 mg.m L-1;滇南血栓颗粒可明显减轻大鼠下腔静脉血栓的重量。结论滇南血栓颗粒在体外、体内均有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复方三七滴丸对血瘀证大鼠血液流变学、血小板聚集以及体外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运用皮下注射大剂量肾上腺素加冰水冷浴造大鼠血瘀模型,观察复方三七滴丸对大鼠血瘀模型血液流变学的影响:采用家兔血小板聚集试验和体外血栓形成试验研究复方三七滴丸抗血栓形成的作用。结果:复方三七滴丸能使血瘀证大鼠的血液流变学主要指标明显改善,并抑制家兔血小板聚集、家兔体外血栓形成。结论:复方三七滴丸能有效改善急性血瘀证大鼠血液流变学异常,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杭血栓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黄杞总黄酮活血化瘀作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黄杞总黄酮(TotalFlavoneofEngelhardtiaRoxburghianaTFER)的活血化瘀作用。方法:采用兔血浆复钙试验、大鼠体外血小板聚集和体内血栓形成方法、大鼠急性“血瘀”证血液流变学指标、高脂血症小鼠血脂含量和常压耐缺氧时间等,观察TFER的活血化瘀作用;用小鼠急性毒性试验,观察TFER的毒性情况。结果:TFER具有体外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作用;能降低血液粘度和血脂水平;延长耐缺氧时间。其急性毒性的最大耐受量为198g/kg结论:TFER具有较明显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验证益气逐瘀颗粒的主要药理作用.方法以注射肾上腺素及冰水游泳建立大鼠急性血瘀证模型,观察益气逐瘀颗粒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以舌下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建立大鼠心肌缺血模型,观察该制剂对心肌缺血模型动物ST-T段位移变化和对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L)含量的影响;以二磷酸腺苷(ADP)为诱导剂,进行血小板聚集活性测定.结果益气逐瘀颗粒对血瘀证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能降低全血黏度,对血浆黏度未见明显影响;能够缓解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减轻S-T段抬高程度;降低LDH-L的活性,可明显抑制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结论益气逐瘀颗粒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对大鼠实验性急性心肌缺血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泽兰有效部分对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泽兰有效部分L.F04:对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影响,探讨其活血化瘀作用机制。方法用高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推注造成大鼠血瘀证模型,观察泽兰L.F04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大鼠体内血小板聚集以及体内动静脉旁路血栓、体外旋转环内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 L.F04 0.408,0.204g/kg对模型组大鼠ADP诱导的体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明显增加皆有显著的抑制。且呈剂量依赖关系;与对照组相比,血瘀模型大鼠体外血栓质量明显增加,长度仅有增加趋势,L.F04高、低剂量(0.408,0.204g/kg)皆有抗血栓形成作用,L.F04高剂量对血栓干质量、湿质量的减轻尤为明显;L.F04高、低剂量对实验性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27.41%,27.14%。结论泽兰L.F04可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及体内、外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5.
维心脉抗心肌缺血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维心脉对实验性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阻断犬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模型,测量心外膜心电图(ECG)、Ⅱ导联心电图[ECG(Ⅱ)]、平均动脉压(MBP)、心肌耗氧指数及心肌梗死面积;以体内血栓形成仪刺激大鼠血栓形成,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及胶原诱导血小板聚集,测量血栓形成时间和血小板聚集抑制百分率。结果维心脉1.5和3.0g·kg-1可明显降低心肌梗死犬的∑ST,NST及心肌氧耗指数,缩小心肌梗死范围,降低血压而对心率无明显影响。维心脉3个剂量组:2.0,4.0和8.0g·kg-1能显著推迟大鼠实验性动脉血栓形成时间,抑制ADP,花生四烯酸及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结论维心脉可通过降低心肌耗氧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从而较好的保护缺血心肌。  相似文献   

16.
活血化瘀汤对实验性兔急性心肌缺血ET和NOS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活血化瘀汤对急性心肌缺血兔血浆内皮素(ET)浓度变化和一氧化氮合酶(NOS)含量的影响。方法:通过结扎麻醉兔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中段,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模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ET含量,用比色法测定NOS的含量。结果与结论:活血化瘀汤通过介导降低血浆ET水平,提高NOS的浓度,改善兔急性心肌缺血心肌内皮功能,对血管内皮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塞隆骨替代豹骨后再造丸抗脑缺血的效应机制,为替代合理性提供药理学实验数据支持。方法:采用小鼠断头急性脑缺血实验和小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造模,观察塞隆骨替代豹骨后再造丸(以下简称再造丸替代后)对小鼠急性脑缺血的影响。采用大鼠线栓法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脑缺血模型,观察再造丸替代后对大脑梗塞面积、神经功能评分以及对丙二醛(MA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一氧化氮(NO)的影响。采用"胶原蛋白-Adr"诱发小鼠体内血栓形成模型观察偏瘫形成率和死亡率;采用急性血瘀模型大鼠管观察血液流变学及血小板聚集率,评价再造丸替代后的活血化瘀作用。结果:再造丸替代后可增加小鼠断头后急性脑缺血的呼吸次数和呼吸持续时间,与再造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可显著延长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小鼠急性脑缺血的存活时间,与再造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可显著减小MCAO大鼠梗塞面积;降低缺血后4,24 h模型大鼠神经功能行为学评分;各给药组均可显著降低模型大鼠血清MDA含量;低剂量组可提高MCAO模型大鼠血清SOD活力;各剂量组均可显著升高大鼠血清NO水平,且优于再造丸组。可减少尾静脉注射"胶原蛋白-Adr"形成体内血栓所致小鼠5 min内的死亡率,提高15 min内的偏瘫恢复率。可降低血瘀模型大鼠全血血流变切变率降低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结论:再造丸替代后对脑缺血有保护作用,保护机制可能与其调节抗氧化能力及改善血流变学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心康注射液对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冠状动脉结扎制备急性心肌缺血大鼠模型,观察心康注射液对模型大鼠血液中肌酸磷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结果:心康注射液能明显降低心肌缺血模型大鼠血清中CK、MDA、LDH含量和明显提高血清中SOD含量;心康注射液能够明显抑制心肌缺血模型大鼠的血小板聚集率。结论:心康注射液能降低CK、MDA、LDH含量,提高SOD含量,抑制血小板聚集率,对冠状动脉结扎制备的心肌缺血大鼠模型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制剂冠心康胶囊抗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药理效应及探讨对血瘀模型大鼠的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运用盐酸异丙肾上腺素(ISO)造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运用皮下注射大剂量肾上腺素加冰水冷浴造大鼠瘀血模型,观察冠心康胶囊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心电标测和瘀血模型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的影响。结果:大、中、小剂量的冠心康胶囊组大鼠心电图S-T段移位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血液流变学指标中全血黏度比(mPa.s)、红细胞压积、血沉、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黏度比(mPa.s)与模型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冠心康胶囊可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冠脉循环,有效抗大鼠急性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