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个性化护理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训练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98例因脊髓损伤神经源膀胱患者的临床资料.将采用个性化护理模式的47例患者列为观察组,将采用常规护理的51例患者列为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残余尿量、自主排尿时间、泌尿系感染等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 实施个性化护理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残余尿量明显减少、自主排尿时间缩短、泌尿系感染发生率明显下降,生活质量评分则显著增加.结论 个性化护理能及时恢复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生理功能,有利于促进脊髓损伤患者尽早自主排尿,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较好的护理措施.[方法]将68例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病人按入院日期单双号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传统护理(对照组)和个体化护理(实验组),比较两组病人自主排尿时间的差别.[结果]实验组病人自主排尿时间比对照组短.[结论]针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不同特点,实施个体化护理措施,更有利于膀胱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最佳护理方法.方法60例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传统护理法和个体化护理法,比较两组患者自主排尿时间和泌尿系统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别,从而找到适宜的护理方法.结果个体化护理组患者自主排尿早,并发症少.结论针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不同特点,实施个体化护理措施,更有利于膀胱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个体化康复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最佳护理方法。方法 60例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传统护理法和个体化护理法,比较两组患者自主排尿时问和泌尿系统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别,从而找到适宜的护理方法。结果 个体化护理组患者自主排尿早,并发症少。结论 针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不同特点,实施个体化护理措施,更有利于膀胱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干预性综合护理对脊髓损伤( 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骨科2012年3月至2013年8月收治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60例。按患者入院顺序分为两组,常规组30例,予以常规临床护理;干预组30例,常规临床护理基础之上予以相应的间歇性清洁导尿、饮水计划、心理护理等干预性综合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泌尿系感染情况、自主排尿时间、残余尿量等。结果干预组患者泌尿系感染发生率、自主排尿时间以及残余尿量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具统计学意义。结论对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予以科学、有效的干预性综合护理可促进患者膀胱功能的康复,降低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对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间歇性导尿(IC)在脊髓损伤(SCI)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08例SCI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给予对照组患者膀胱功能训练,给予观察组患者IC术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肾积水和泌尿系统感染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最大排尿量均增多,残余尿量均减少;观察组最大排尿量多于对照组,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泌尿系统感染9例(16.66%)、肾积水3例(5.55%),对照组泌尿系统感染28例(51.85%)、肾积水20例(37.0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对于SCI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来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膀胱护理方法,能够降低患者感染率,改善临床疗效,可以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脊柱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及精心护理方法.方法 收集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52例入住我院的脊柱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18例.观察组采用间歇性导尿(IC)、Crede手法按摩及电针刺激等康复训练及护理手段,对照组只采用常规的护理、间歇性导尿及留置导尿术.康复训练期间定期进行尿常规检查及中段尿培养,比较2组患者尿路感染率发生情况;监测残余尿量及膀胱容量.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平均日排尿频率降低,膀胱容量有所增加,残余尿量减少,排尿困难情况均有明显改善,2组患者治疗前后国际LUTS评分及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显著.结论 脊柱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早期康复训练及护理可有效促进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痊愈.降低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膀胱治疗仪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尿路感染率及膀胱平衡时间的影响。方法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给予膀胱治疗仪低频电子脉冲治疗,对照组给予膀胱治疗仪假性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尿路感染率及建立膀胱平衡时间。结果经治疗8周后,实验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P<0.05),尿路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膀胱平衡时间实验组早于对照组(P<0.05)。结论膀胱治疗仪低频电子脉冲早期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可减少残余尿量,加快膀胱平衡的建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间歇清洁导尿在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9月就诊于本院的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共7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78例患者根据就诊时间进行逐一排序,然后将双数患者分为实验组,将单数患者分为对照组,每组39例。治疗期间给予所有患者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间歇清洁导尿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护理干预结束后测量两组最大排尿量和残余尿量并比较,同时记录两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最大排尿量和残余尿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最大排尿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残余尿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发生尿结石、尿路感染及肾积水等并发症几率比较,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歇清洁导尿联合膀胱功能训练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治疗中作用显著,能有效减少患者尿潴留量及并发症发生,保证治疗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袁莉 《上海护理》2012,12(1):37-39
【】目的 探讨冷热交替膀胱冲洗恢复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应用的效果 方法 选择30例SCI并发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护理干预方法为:留置导尿、间歇导尿和冷热交替膀胱冲洗法,对照组的护理干预方法为:留置导尿、间歇导尿。比较两组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和尿培养情况 结果 两组比较在残余尿量、感染率及拔管之间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 冷热交替膀胱冲洗在脊髓损伤患者对膀胱功能恢复有减少残余尿量,降低感染率及缩短拔管时间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PDCA循环管理联合个体化训练对完全性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60例完全性SCI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PDCA管理下结合患者损伤平面给予个体化膀胱功能训练,比较两组患者膀胱功能康复效果、自主排尿时间、残余尿量、ADL评分及尿路感染发生率.结果 经康复护理训练后,观察组中颈髓、胸髓、腰髓损伤患者的自主排尿时间分别为(36.78±9.41),(43.85±10.17),(52.26±7.52)d,对照组分别为(51.02±8.59),(59.53±11.43),(63.09 ±8.18)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12,5.61,5.34;P<0.05);观察组尿路感染发生率为16.67%,对照组为4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4,P<0.05);观察组患者出院时平均ADL评分为(60.59±15.64)分,高于对照组的(50.07 ±14.8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7,P<0.05).结论 PDCA管理联合个体化训练可以有效恢复完全性SCI患者膀胱生理功能,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缩短康复周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间歇导尿患者实施个性化饮水计划的效果。方法120例SCI患者按入住病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康复治疗及间歇导尿,在此基础上对照组行常规饮水计划,试验组行个性化饮水计划,2个月后评估两组患者饮水计划依从性、膀胱康复效果及尿路感染发生率。结果试验组饮水计划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膀胱功能康复效果优于对照组,尿路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实施个性化饮水计划可显著提高SCI患者饮水计划的依从性以及膀胱功能康复效果,同时大大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出院后定期门诊复查与延续性护理对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恢复与重建、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0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0例。2组患者住院期间均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对照组出院后行定期门诊复查,而实验组出院后行延续性护理。对比2组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与重建、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结果出院6个月后,实验组患者的膀胱功能恢复与重建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尿路感染、肺部感染及压疮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量表(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损伤患者出院后实施延续性护理优于定期门诊复查,能有效促进膀胱功能恢复与重建,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达到更好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尿流动力学结合膀胱再训练方法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影响。 方法 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均采用Laborie尿动力学检查仪行尿流动力学检查,记录两组患者达到平衡膀胱的时间和治疗2、4、6、8周后泌尿系感染的发生情况。对照组患者于初次检查结束后即根据尿流动力学结果行常规药物和间歇性导尿干预,实验组患者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依据患者尿流动力学检查的结果制定个体化的膀胱再训练方案,并进行干预。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均可达到平衡膀胱,但实验组患者达到平衡膀胱所需的时间更短,与对照组同损伤节段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6、8周后,实验组尿路感染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2组患者的VH2O、BC、Pves、Pdet均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上述指标分别为(306.79±29.25)ml、(4.29±1.79)ml/cmH2O、(48.79±18.75)cmH2O、(40.23±13.68)cmH2O,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尿流动力学分析下实行膀胱再训练方法可有效恢复平衡膀胱并降低泌尿系感染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CI)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最佳导尿方法。方法将60例SCI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0例,分别实施个体化自家清洁导尿(对照组)和优化导尿程序(试验组),2组均配合膀胱训练。结果 2组患者尿路感染及插管不畅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进行(3.47±1.02)次训练、试验组进行(2.13±0.75)次训练后操作者即能熟练掌握,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尿道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化导尿程序后的自家清洁导尿方法简单,易掌握。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结合直立训练对改善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及防治尿路感染的作用。方法:对107例脊髓损伤患者,用信封法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59例,对照组48例。治疗组采取间歇导尿结合直立训练的方法进行膀胱功能的训练,对照组依照传统方法进行间歇导尿。结果:治疗组在泌尿系感染率、导尿成功率和平均导尿时间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直立床训练结合间歇导尿可明显改善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膀胱管理方案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66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膀胱管理方案,包括饮水计划、间歇导尿计划及膀胱锻练计划3个方面。比较两组患者每次平均尿量、每天平均排尿次数、残余尿量及膀胱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每次平均尿量及每天排尿次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且残余尿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膀胱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膀胱管理方案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有良好的效果,易于操作,且不受医院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两种康复护理方案在颈髓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颈髓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4例,观察组采用扳机点膀胱功能训练结合间歇导尿法,对照组采用Crede膀胱功能训练结合间歇导尿法,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膀胱最大容量、残余尿量和最大排尿量、尿路感染和尿路结石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膀胱最大容量和最大排尿量优于对照组(P<0.05),尿路感染及尿路结石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扳机点膀胱功能训练结合间歇导尿法和Crede膀胱功能训练结合间歇导尿法对颈髓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治疗均有效,但应用扳机点膀胱功能训练法结合间歇导尿效果更好,并发症显著减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