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浅析如何比较不同炮制品白芍中芍药苷的含量。方法:通过不同炮制方法得到的芍药苷含量及药理作用的比较,推测影响炮制品白芍中芍药苷含量的因素。结果:不同炮制方法对白芍中的芍药苷含量影响比较大。结论:制定统一的炮制质量标准并科学地阐述其炮制机理,对于白芍的质量控制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白芍不同炮制品的芍药苷、水溶性多糖和鞣质含量。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白芍不同炮制品中芍药苷、水溶性多糖和鞣质的含量。结果:白芍不同炮制品芍药苷含量大小为生白芍〉炒白芍〉醋白芍〉酒白芍,水溶性多糖含量为酒白芍〉生白芍〉炒白芍〉醋白芍,鞣质含量为酒白芍〉生白芍〉醋白芍〉炒白芍。结论:白芍不同炮制品的化学成分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炮制方法对白芍中多种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选取优质白芍,采用切制、土炒、酒炙三种不同方法对白芍进行炮制,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炮制后白芍中的芍药苷、苯甲酸和苯甲酰芍药苷的含量进行分析。结果:三种炮制方法炮制的白芍样品中芍药苷、苯甲酸和苯甲酰芍药苷三种成分的含量,以切制法炮制为最高,土炒法次之,酒炙法最低,且三种炮制品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切制法炮制白芍,对白芍自身成分影响较小,具有更高的药性特征,但应根据临床治疗需求选择不同的炮制品。  相似文献   

4.
炮制工艺对白芍中芍药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毫白芍、杭白芍和川白芍及其不同炮制品中芍药苷的含量变化,为研究不同炮制工艺对白芍临床作用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RP—HPLC法测定三种不同规格白芍及其相应四种炮制品中芍药苷的含量,色谱柱:SHI—MADZUVP—OOS(150mm×4.6mm,5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水溶液(16:84);流速:1.0ml/min;柱温:25℃;检测波长:230nm。结果三种不同规格药材中芍药苷的含量为:毫白芍、杭白芍和川白芍分别为3.30%、3.14%和2.50%;白芍药材、白芍片、酒白芍、炒白芍和醋白芍中芍药苷的含量依次为2.98%、2.73%、2.69%、2.50%、2.48%。结论芍药苷(C23H28O11)含量:毫白芍〉杭白芍〉川白芍;药材〉白芍片≈酒白芍〉炒白芍≈醋白芍。  相似文献   

5.
芍药及不同炮制品中芍药苷含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赤芍(Radix Paeoniae Rubra)与白芍(Radix Paeoniae Alba)及不同加工炮制方法对赤芍、白芍饮片中芍药苷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SHIMADCIS ODSC18。流动相:乙腈-0.1%磷酸水溶液(15:85)。检测波长:230nm,流速:1.0ml/min。结果:芍药苷的含量:赤芍〉炒赤芍〉醋炙白芍〉酒炙白芍〉炒白芍〉白芍〉去皮白芍〉土炒白芍,白芍与赤芍芍药苷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白芍经酒炙、醋炙后含量显著高于生品,其中以醋炙品最高;炒黄品芍药苷略有升高,土炒品略有降低,去皮白芍低于不去皮白芍,但四者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赤芍与不去皮白芍中芍药苷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故以不去皮白芍作为赤芍代替品使用缺乏合理性。而白芍炮制方法中的醋炙和酒炙对芍药苷溶出有明显影响,清炒和土炒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白芍不同炮制品中芍药苷含量测定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对白芍几种不同炮制品中芍药苷的含量进行测定 ,为今后合理制定其炮制工艺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双波长薄层扫描法进行测定。结果 :芍药苷的含量 :生品>麸制品>酒麸制品>炒制品>盐制品>酒制品>醋制品>土制品>煨制品>焦制品>制炭品。结论 :白芍经炮制后芍药苷含量均下降 ,但降低幅度不一 ,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测定杭白芍生品与炮制品中芍药甙、苯甲酸和元素的含量。方法:芍药甙和苯甲酸的含量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元素含量测定采用等离子发射光谱法。结果:土炒与酒炒使芍药甙的损失最多。酒炒白芍苯甲酸含量最低。醋制品重金属Pb、Cd含量最低。芍药甙含量:生白芍〉焦白芍〉醋炒〉酒炒〉土炒。苯甲酸含量酒炒白芍最低,其他炮制品差异不大,但炮制后均较生药低。结论:不同炮制方法对其各成份含量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加工炮制对白芍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通过HPLC法对经过切制、清炒、酒炙三种方法加工炮制过的白芍中芍药苷、苯甲酸、苯甲酰白芍苷的含量进行测定,以此为标准进行判断。[结果]切制白芍中三种测定成分均为最高,清炒制白芍次之,酒炙白芍最少。[结论]鉴于以上结果,切制白芍对白芍化学成分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正交设计实验法优化白芍炮制工艺,筛选出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对乙醇提取白芍中芍药内酯苷和芍药苷的工艺条件进行研究,以芍药内酯苷和芍药苷含量为综合考察指标;对炮制方法酒炙、蜜麸制、酒润麸炒等主要影响因素进行考察,用HPLC法分析比较不同炮制法对白芍总苷(芍药内酯苷和芍药苷)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最终确定的较佳酒炙方法为:闷润时间为60min,炮制酒量为15%(每100g药材加15ml酒),烘制温度100℃,烘制时间60min;蜜麸炙白芍较佳,蜜麸比例为麦麸:蜂蜜:水=10∶5∶1;酒润后麸炒白芍较佳,用酒量为12%。结论:优选出的炮制方法能有效保证白芍中指标性成分含量,为制定其饮片的质量标准以及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白芍炮制过程中美拉德反应的底物还原糖、产物5-羟甲基糠醛和芍药苷的变化规律,探索白芍炮制品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HPLC测定生品和不同制品中的含量;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DNS)比色法测定还原糖含量。结果5-羟甲基糠醛是白芍炮制后新增成分之一,其含量随炒制温度的增大而增多;还原糖的含量随炒制温度变化不大,但醋炙和酒炙能增加其含量。结论白芍炒制、酒炙、醋炙过程中还原糖和5-羟甲基糠醛的变化与美拉德反应密切相关,炒制白芍、酒炙白芍和醋炙白芍的性状、气味与药典一致,其还原糖和5-羟甲基糠醛的含量可以作为质量控制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加工方法对亳白芍中芍药苷和水溶性浸出物含量的影响,为稳定亳白芍的产地加工工艺积累资料。方法:以芍药苷和水溶性浸出物含量为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ⅩA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测定经不同方法加工的亳白芍药材中芍药苷和水溶性浸出物的含量,考察不同加工方法对亳白芍中芍药苷和水溶性浸出物含量的影响。结果:不同加工方法亳白芍中芍药苷和水溶性浸出物的含量以直接晒干含量为最高,达到3.87%;煮后刮皮晒干者次之;生刮皮后煮晒干者含量最低。结论:以芍药苷和水溶性浸出物含量为主要评价指标,不同加工方法对亳白芍中芍药苷和水溶性浸出物含量有较大影响,直接晒干亳白芍中两种指标成分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2.
以全国市场抽验的不同程度硫熏白芍及课题组自制的不同硫熏时间白芍为样本,通过比较白芍的硫熏程度与其性状,芍药苷、芍药苷亚硫酸酯的含量及其指纹图谱的变化,评价硫磺熏蒸对白芍质量的影响。该研究采用《中国药典》方法评价了硫熏白芍的性状,测定了其芍药苷含量,用LC-MS分析了芍药苷转化产物,建立基于HPLC的白芍指纹图谱检测方法,并以相似度评价了质量差异。结果显示硫磺熏蒸使白芍颜色变白,特有气味消失,产生刺鼻酸气,并对芍药苷含量有显著影响,随硫熏程度加剧,芍药苷含量明显下降,部分转化为芍药苷亚硫酸酯,而且这种变化是不可逆的。指纹图谱也有明显变化。说明硫熏对白芍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应严格限定白芍的硫熏工艺。由实验可见,可以通过测定芍药苷亚硫酸酯的含量来控制白芍的硫熏程度。  相似文献   

13.
正交实验法优选白芍中芍药苷的醇提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白芍中芍药苷的最佳醇提工艺。方法以芍药苷为考察指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含量测定,并用正交试验法优化提取条件。结果用80%乙醇回流提取芍药苷两次,第1次用8倍量乙醇,第2次用6倍量乙醇,1 h/次。结论乙醇浓度和提取时间对白芍中芍药苷的提取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去皮与不去皮白芍饮片鉴别方法,并进行含量测定比较研究,为白芍饮片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TLC和HPLC对去皮与未去皮白芍饮片进行定性鉴别,并对芍药苷含量测定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两种白芍饮片的TLC图谱及HPLC图谱差异显著,未去皮白芍饮片比去皮白芍饮片多出1个斑点;HPLC图谱显示两种饮片均含有12个共有峰,但未去皮白芍饮片比去皮白芍饮片多出2个色谱峰,可以用于两种饮片的鉴别;未去皮白芍饮片中芍药苷含量高于去皮白芍饮片中芍药苷含量。 结论: 白芍去皮后,芍药苷含量有所下降;建立的TLC和HPLC鉴别方法简便易行,可有效地区分去皮与未去皮白芍饮片,丰富了白芍饮片的质量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HPLC-Q-TOF-MS /MS)以及HPLC-DAD法从定性定量2个方面分别探讨中药白芍饮片与赤芍饮片化学成分以及含量差异,定性采用Q-TOF-MS法,负离子模式扫描,鉴定出白芍38个成分,赤芍30个成分.定量采用HPLC-DAD法,分析14种主要成分(没食子酸、原儿茶酸、芍药苷亚硫酸酯、原儿茶醛、没食子酸甲酯、氧化芍药苷、儿茶素、芍药内酯苷、芍药苷、没食子酸乙酯、苯甲酸、五没食子酰葡萄糖、苯甲酰芍药苷、丹皮酚)的含量,在考察的浓度范围内测定的成分线性关系良好(r> 0.999 0),回收率(n=6)均在96.0% ~ 101.2%,RSD均小于2.78%,并且8种成分在白芍和赤芍中分布存有差异.结果表明,通过HPLC-DAD-Q-TOF-MS/MS联用技术,为鉴定白芍与赤芍的成分提供了一种快速、高效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为综合评价白芍与赤芍的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加工炮制对白芍化学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8  
目的:考察加工炮制对白芍中多种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分析经去皮、水煮和硫磺熏制3个不同加工阶段后,白芍中没食子酸、儿茶素、芍药苷亚硫酸酯、芍药内酯苷、芍药苷、苯甲酸、五没食子酰基葡萄糖和苯甲酰芍药苷等8种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Zorbax SB-C18色谱柱(4.6 mm×250 mm ,5 μm);流动相乙腈-0.015%磷酸溶液,梯度程序洗脱;检测波长230 nm;柱温30 ℃。结果:经去皮和水煮,除没食子酸和五没食子酰基葡萄糖含量增加外,白芍中其他成分降低。硫磺熏制可降低芍药苷含量,而产生新成分芍药苷亚硫酸酯,该成分是由芍药苷在有水条件下和SO2的反应产物。结论:3个加工阶段都可使白芍成分发生较明显的变化,这可能是白芍加工的目的所在。白芍的加工过程应严格控制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赤芍、白芍及其有效成分芍药苷、芍药内酯苷对小鼠的抗抑郁作用及其与NO/c GMP信号转导通路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小鼠悬尾实验模型,给予赤芍水提物、白芍水提物,记录小鼠悬尾不动时间。采用相同实验方法给予小鼠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并检测小鼠大脑皮质及海马组织中NO/c GMP通路相关指标。结果:与模型组比较,2 g/kg赤芍和2 g/kg、1 g/kg白芍组小鼠悬尾不动时间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2 g/kg赤芍同剂量组比较,白芍的小鼠悬尾不动时间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20 mg/kg芍药苷组、20 mg/kg芍药内酯苷组的小鼠悬尾不动时间及NO、c GMP含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10 mg/kg芍药苷同剂量组比较,芍药内酯苷组的小鼠悬尾不动时间及NO含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20 mg/kg芍药苷组及20mg/kg芍药内酯苷组的小鼠n NOS、GluR1mRNA表达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芍具有抗抑郁作用,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是白芍抗抑郁作用的物质基础;与白芍比较,赤芍的抗抑郁作用较弱,与其主要含有抗抑郁作用较弱的芍药苷,而不含抗抑郁作用较强的芍药内酯苷有关。  相似文献   

18.
白芍中芍药苷的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刘芳  杨广德 《中成药》2003,25(10):792-795
目的:建立中药白芍中芍药苷的提取方法。方法:以芍药苷为指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分析测定,系统考察不同溶剂、不同提取方式对芍药苷提取率的影响,并用正交试验法进一步优选提取条件。结果:用7倍量80%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2h)的提取方法可以获得较高的芍药苷提取率。结论:溶剂种类和提取方式对白芍中芍药苷的提取效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一测多评法测定白芍中芍药苷与芍药内酯苷的含量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目的:建立白芍中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的一测多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PLC和UPLC法,以芍药苷为内标物,建立其与芍药内酯苷的相对校正因子,并进行含量测定,实现一测多评.同时采用外标法测定16批白芍中芍药苷、芍药内酯苷的含量,验证一测多评法的准确性.结果:建立的校正因子重现性良好,采用校正因子计算的含量值与外标法实测值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在对照品缺乏的情况下,以外标法测定芍药苷,利用相对校正因子实现对芍药内酯苷的含量测定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