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3 毫秒
1.
小肠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小肠功能衰竭的理想治疗手段。小肠属于人体内最大的淋巴库,含有大量免疫活性细胞,同时也是体内最大的细菌库,因此小肠移植后常因发生严重的免疫排斥反应和感染而导致手术失败。小肠移植不但有受者对供者的移植排斥反应,还有供者对宿主的反应。多数移植后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反应剧烈,严重妨碍了小肠移植的推广。  相似文献   

2.
Wang G  Sun X  Wei M  Shi H  Ru L 《中华外科杂志》1998,36(6):376-378
目的探讨肝小肠联合移植后肠壁酶活性的变化及其与移植肠功能和免疫排斥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封闭群大鼠建立肝小肠联合移植模型,术后定期对移植组织进行病理学、酶组织化学检查。结果单独小肠移植组术后均发生排斥反应,肠壁酶活性消失。肝小肠联合移植组56%可避免排斥反应,肠壁酶活性和神经成分得以保持和恢复。结论肝小肠联合移植可使供肠避免或推迟被排斥。术后检测肠壁酶活性和神经成分的变化可用于监测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和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出现,小肠移植术成为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短肠综合征及不可逆性肠功能衰竭的首选手段之一。然而,由于小肠本身为固有的高免疫原性、有菌的空腔器官等因素,小肠移植术后长期疗效不甚理想。移植术后急、慢性排斥反应和感染等仍是影响患者长期存活的主要因素。随着对移植免疫反应的深入了解,体液免疫因素在移植术后急、慢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供体特异性抗体(DSA)与小肠移植后急、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小肠移植术后长期疗效有赖于对排斥反应、感染等因素的有效监控防治及免疫耐受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尽管对小肠移植排斥反应的某些病理特征已达成共识 ,但组织学上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评价和诊断排斥反应的标准[1] 。小肠移植排斥反应早期免疫过程包括 :抗原提呈、淋巴细胞和炎性细胞的浸润、激活、增殖、细胞因子的变化、细胞毒素的作用 ,均以短暂、局部、微量的方式发生作用 ,也早于移植肠出现典型的组织病理学及功能改变之前。因此 ,移植肠内的免疫指标的变化可反映早期排斥反应过程 ,监测移植肠内免疫指标的变化可直接反映排斥反应的免疫损伤过程 ,对诊断和预测早期排斥反应的发生是一个更直接的方法。本文对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过程中移…  相似文献   

5.
小肠移植是目前治疗不可逆性肠功能衰竭的重要手段.近年来由于移植技术不断进步,对术后感染的有效控制,以及新型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小肠移植的预后不断改善[1].文献报道,全球最大的小肠移植中心美国匹兹堡大学,其移植物和受者的1年存活率分别达到92%和89%,受者的5年存活率达75%.但是小肠移植的远期疗效仍不理想,高达30%~40%的受者在移植后5年出现难以逆转的慢性排斥反应,需要切除移植小肠,恢复肠外营养或再次移植口].因此慢性排斥反应是目前影响小肠移植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现就小肠移植后慢性排斥反应的研究进展做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体外扩增培养大鼠未成熟DC,采用术前预先输入受体体内的方法,了解未成熟DC诱导小肠移植免疫耐受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应用不同细胞因子(GM-CSF或GM-CSF+TGFβ1)培养骨髓和肝脏来源的未成熟DC,阴茎背静脉输入Wistar大鼠体内,1周后建立SD→Wistar同种异基因大鼠并列式小肠移植模型.术后监测移植小肠的免疫排斥反应强度.结果:术后第3、5、7天移植肠出现不同程度排斥反应.结论:大鼠未成熟DC细胞能够诱导小肠移植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7.
为了进一步规范移植小肠病理学的临床操作,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器官移植学专家和病理学专家从移植小肠活组织检查(活检)病理学诊断临床基本操作规范、移植小肠急性排斥反应活检病理学诊断及其分类、移植小肠急性排斥反应的基本病理学特征、移植小肠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移植小肠慢性排斥反应、移植小肠的非排斥反应病变等方面,制订本规范。  相似文献   

8.
1 在发生免疫抑制剂副作用,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等情况时,免疫抑制剂能否安全停药,病人是否安全?Dr.Llull:例如一位接受小肠移植的病人,移植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我们就要加大免疫抑制剂的用量,因而病人出现了移植物抗宿主疾病的早期表现(如肝脾肿大,皮肤水肿剥脱,出血点).此时不得不降低用药量,但病人的GVHR和小肠排斥反应仍然存在.如果病人接受的是异体拇指移植,术后出现不能用现有的抗生素控制的肺炎,我们可以去掉移植的拇指,停用免疫抑制剂,从而恢复病  相似文献   

9.
沈璟 《器官移植》2011,2(4):237-239
小肠移植的临床应用已超过40年,应用初期一直受到排斥反应、免疫抑制和术后感染等难题的困扰,导致发展缓慢。近20年来,随着手术技术和术后监护技术的不断提高,免疫抑制剂和小肠免疫学的深入研究,以及免疫个体抗感染监测的持续进步,小肠移植和腹腔多器官簇移植得以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性,55岁,1999年2月2日因绞窄性肠梗阻行全小肠、部分十二指肠及升结肠(含盲部)切除,1999年4月15日行同种异体辅助性肝、小肠联合移植。我们对该例移植小肠之造瘘口的全层小肠组织进行连续15次组织学观察,并行1次移植肝穿刺活组织检查,以探讨小肠移植后小肠的组织学变化及了解移植肝是否出现排斥反应的病理学变化,并在恢复血液供应前(零时)、急性排斥时及死亡后取小肠组织进行酶标记的抗原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ABC),观察HLADR及白细胞介素2受体(IL作者单位:430030 武汉,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2R)在组…  相似文献   

11.
近系大鼠小肠移植模型排斥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动态观察近交系大鼠BN→F3 44组合模型小肠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规律 ,探讨该模型对小肠移植排斥反应的研究价值。方法 选用近交系大鼠F3 44(RT1l)和BN (RT1n) ,根据改良Monchik法建立异位全小肠移植模型。实验分为同系移植组 (F3 44→F3 44,ITX 组 )和同种移植组 (BN→F3 44,ATX 组 ) ,每组供、受体大鼠各 8只。结果  (1)ITX 组大鼠平均生存期 3 0d以上 ,ATX 组平均存活 12d。 (2 )ITX 组术后各时点的大体观察无明显差异 ,而移植小肠病理组织学术后 3d呈非特异性炎症反应表现 ,术后 0 ,5 ,7,9d与正常小肠的组织学特征基本相同。 (3 )ATX 组在术后 5 ,7,9d的大体表现与组织病理改变分别符合轻、中、重度排斥反应的诊断标准。结论 近交系大鼠BN→F3 44组合模型轻、中、重三个层次排斥反应特点鲜明 ,适用于小肠移植排斥反应免疫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脾肠联合移植对小肠移植免疫耐受的诱导作用。方法 选用SD大鼠为供体、Wistar大鼠为受体 ,进行异位全小肠和脾脏联合移植。实验分 3组 ,每组 6只。A组 :小肠移植非免疫干预组 ;B组 :受体脾切除 ,脾肠联合移植组 ;C组 :小肠移植环孢霉素A(CsA)治疗组。术后 3、5、7、10d取移植小肠回肠段 0 .5~ 1.0cm进行病理学检查 ,用病理图像分析系统测量黏膜厚度 ,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采用TdT介导的脱氧核苷酸原位末端标记法 (TUNEL)检测 3、5、7d移植小肠黏膜细胞凋亡 ,评价移植小肠急性排斥反应损伤程度。结果 A、B两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急性排斥反应损伤 ,但A组高于B组 ,移植后 3、5、7d分别属于轻、中、重度排斥 ,10d黏膜基本完全脱落。B组移植后 3、5d符合轻度排斥 ,7d中度以下排斥 4只 ,重度排斥 2只 ,10d中度排斥 2只 ,重度 4只 ,但仍可见黏膜层。C组移植后 10d 1只出现轻度排斥其余未见明显损伤。黏膜厚度、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B组明显高于A组 ,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数目较A组低。结论 受体脾切除 ,脾肠联合移植可减轻移植小肠急性排斥反应损伤 ,诱导一定程度的小肠移植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猪肝肠联合移植中肝移植物对同源小肠移植物免疫耐受的作用.方法 70头杂交长白猪分为4组,A、B、C组为辅助性同种异体肝肠联合移植(每组20头);D组为节段性间种异体小肠移植(10头).移植后A、D组未用免疫抑制剂治疗,B、C组分别采用常规剂量和小剂量的环孢素和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结果 A组术后小肠移植物较D组排斥反应时间延迟,程度明显减轻(P<0.05).常规剂量的B组与小剂量的C组在术后存活时间、排斥反应开始时间以及排斥反应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猪同种异体肝肠联合移植中肝移植物可以诱导同源小肠移植物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NOS在移植免疫中的作用受到重视.L-NAME是非特异性NOS抑制剂,广泛应用于NOS的动物实验研究[1],但L-NAME能否通过抑制NOS影响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AR)目前尚不清楚.我们采用大鼠原位小肠移植模型,探讨L-NAME在大鼠小肠移植AR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同种异体不肠移植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作者以杂交长白猪为模型,进行了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系列研究。结果表明:①小剂量环孢素加雷公藤具有满意的抑制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②单用雷公藤能预防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③移植肠的吸收功能在术后2周内明显下降,于术后4周,按氨基酸,葡萄糖与脂肪的顺序逐渐恢复。基于试验的结果,于1994年3月为一女病人施行了全小肠移植,术后恢复良好。本文讨论了小肠移植的实用性,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与促进移植肠功能恢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大鼠小肠移植排斥反应中细胞凋亡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小肠移植后排斥反应与细胞闻过则喜良心的关系以及雷帕霉素(RAPA)对移植后排斥及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 以SD大鼠为假移植组作对照(1组),其他各组采用Wistar→SD大鼠异位小肠移植模型,移植后随机分为排斥反应组(2组)、雷帕霉素2mg.kg^-1组(3组)和雷帕霉素4mg.kg^-1.d^-1组(4组),每组术后1、3、5、7d分别处死6只大鼠,获取移植肠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和细胞凋亡检测。结果 各组在术后1、3d均未发现排斥反应,2组术后5、7d分别出现I度和Ⅱ度排斥,3组仅在术后7d出现早期排斥迹象,4组枯术后一直未见排斥证据,小肠细胞凋亡数量在排斥反应前期和排斥反应时显著增加,不同强度的排斥反应,细胞凋亡数量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排斥反应中可出现大量的肠细胞凋亡,其始发时间早于排斥的组织学发现,凋亡细胞数量与排斥强度呈正相关,可作为小肠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另一种可信的标志物。雷帕霉素对排斥反应的抑制能力与剂量有关,并不能抑制肠细胞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移植免疫学研究的进展及新型免疫抑制剂的问世,近年来器官移植取得了很大进步,尤其在小肠移植方面也有了长足发展.但是观察发现,随着器官移植存活期的延长,出现了移植物功能逐渐减退直至丧失的现象.目前研究认为,造成这种移植物远期功能减低的主要原因就是慢性排斥反应[1].因此,我们成功地建立了大鼠小肠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模型,为临床研究慢性排斥反应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18.
普乐可复在异种小肠移植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免疫抑制剂普乐可复(FK506)对于异种小肠移植后迟发异种移植物排斥反应和细胞介导的异种移植物排斥反应的作用。方法采用仓鼠-大鼠动物实验模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1组为单纯用FK506组;治疗2组为FK506加脾切除组。观察移植肠管吸收功能、体重、生存时间、FK506血药浓度及移植肠管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治疗1、2组的生存时间分别为(29.5±2.4)d和(106.6±26.3)d,与对照组(4.3±0.5)d相比显著延长(P<0.01);且治疗1、2组之间相比,差异亦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6)。术后第4d对照组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绒毛萎缩,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治疗组小肠黏膜显示高分泌状态。术后126d治疗2组小肠肌层明显增厚、绒毛萎缩、肠壁小动脉壁纤维化。结论FK506可抑制异种小肠移植后迟发异种移植物排斥反应和细胞介导的异种移植物排斥反应;加脾切除可明显延长异种小肠移植的存活时间;但不能逆转异种小肠移植后所发生的慢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9.
郭晖  陈知水 《器官移植》2022,(3):307-316
小肠移植已经成为肠衰竭最为理想的治疗方式.现代临床小肠移植包括3种类型:单独小肠移植、肝小肠联合移植和腹腔多器官簇移植.移植小肠具有与其它实体移植器官显著不同的免疫学和解剖生理学特点,导致移植小肠出现显著的急性排斥反应、慢性排斥反应、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感染和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PTLD)等诸多独特且严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Tregs对同种异体牙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提供一种免疫移植方法.方法 免疫抑制剂Tregs给予白鼠尾巴静脉注射1周,建立白鼠同种异体牙移植模型,术后观察移植牙存活、排异发生率及程度.结果同种异体牙均诱发免疫排斥反应,但Tregs注射后免疫排斥反应的时间缓慢,组织切片存活时间显著延长(P<0.01).结论 使用免疫抑制剂是预防同种异体牙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有效方案,可以使同种异体牙移植免疫排斥反应延迟,存活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