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李焕文 《天津护理》2011,19(6):348-349
目的:对心脏术后深静脉置管感染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合理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方法:对31例心脏术后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的发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例置管感染中,所有病例均有严重的基础疾病且均有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病史;股静脉、颈内静脉置管感染率高于锁骨下静脉;留置时间大于或等于7天的置管感染率明显升高(与留置时间小于7天相比(P<0.05).结论:机体抵抗力低下、广谱抗生素的长期使用、留置时间过长、置管部位和护理不当等是其高危因素,应针对其采取综合性预防和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大隐静脉切开术后防范导管感染的护理体会。方法102例大隐静脉切开患者中,导管尖端培养有菌生长17例,感染率为16.7%,其中5例引起全身感染并死亡。分析影响导管感染的好发因素,提出护理工作中预防及治疗措施。结果导管留置时间长(≥5d)、插管时经创面切开、静脉高营养是增加导管尖端感染的主要因素。结论科学细致的护理能有效预防静脉插管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提出相应护理对策,减少患者痛苦。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1年12月在我院行中心静脉置管患者198例,对其置管前的一般资料、化验结果和置管后感染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糖尿病患者置管感染率高于非糖尿病患者,体温高于≥37.2℃的患者感染率高于体温正常的患者,白细胞数、血红蛋白、白蛋白低于正常的患者感染率高于指标正常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7 d的患者置管感染率高于留置时间<7 d的患者,上述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自身基础条件、身体状况、导管置管时间与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率密切相关。建议采取高风险因素评估、动态监测全程质控等护理措施加强护理,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和避免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严重烧伤病人长期留至导尿时的尿路感染情况,并分析其原因,以便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感染,本交通过1996年住院的20例严重烧伤病人留至导尿标本定期培养,对细菌学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随留置导尿时间的延长尿路感染率明显增加,留至导尿管20天感染率达100%,前期细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占21.2%,后期真菌感染明显增加,以高里念球菌为主占12.1%。主要原因为:1.长期留置导尿,尿管压迫尿道粘膜,引起粘膜损伤导致感染。2.严重烧伤病人常并发会网部烧伤,局部创面感染,细菌沿尿管外壁逆行感染。3.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是导致真菌感染增加的主要原因。提出预防尿路感染的护理措施是:严格无菌操作,及时报除导尿管,加强支持疗法,提高抵抗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 ,制定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方法 :调查分析 16 5 6例医院感染患者。结果 :导致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主要是 :慢性疾病致机体抵抗力降低 ;3种以上抗生素联合应用 >2周 ;接受侵入性操作。在 16 5 6例医院感染患者中 ,慢性疾病 12 2 6例 ,占 74 0 3% ;3种以上抗生素联合应用 >2周 2 86例 ,医院感染 6 2例 ,感染率为 2 1 6 8% ;尿道插管15 6例 ,医院感染 2 4例 ,感染率为 15 38%。结论 :预防医院感染应采取以下措施 :(1)控制慢性病患者免疫抑制剂的使用 ,加强营养 ,增强抵抗力 ;(2 )严格控制联合应用抗生素且控制疗程 ;(3)尽量减少侵入性操作和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6.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控制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血流相关感染控制策略。方法从我院自行开发的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软件中提取中心静脉置管患者238例为研究对象。了解中心静脉(CVC)留置的科室分布、疾病分布状况、感染情况与控制方法等。结果CVC置管的科室以ICU、心胸外科、肿瘤科、肾内科为主;基础病以肿瘤、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冠心病为主;238例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5人6次,其中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4例次,例次感染率为1.68%;静脉炎2例次,例次感染率为0.84%;皮肤软组织感染1例次,例次感染率为0.42%。结论建立软件与三级监控的系统,深入临床培训,限制插管地点与人员,缩短留置时间,加强护理,可以有效的预防和控制CR-B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ICU中心静脉置管患者感染的观察与分析,找出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9年9月至2010年3月,在ICU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观察并记录其年龄、性别、置管部位、导管放置时间、穿刺点周围皮肤情况、导管性质、管腔数量、有无静脉营养等内容。护士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结合动态护理记录单实施有针对性的导管护理并及早反馈相关信息。结果患者年龄(58.1±18.9)岁,置管天数(8.76±6.89)d。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105例,其中77例次锁骨下静脉置管,23例次颈内静脉置管,6例次颈内静脉置入漂浮导管。中心静脉导管感染4例,置管时间分别为3、14、18、21 d,感染率为3.8%,每1 000个导管日感染率3.95。结论 ICU患者病情危重,严格掌握中心静脉置管适应症;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动态护理记录单进行导管常规评价,对症护理,缩短留置时间;严格的无菌技术是控制导管感染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92例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762例患者中,192例发生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率为25.2%.感染部位主要是呼吸道(80例,41.7%),其次是静脉置管(48例,25.0%).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有留置导尿管、有深静脉置管、有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时间长、住院时间长及抗生素使用时间长均为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护理重症监护室的高危患者要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并做好皮肤、口腔、呼吸道、泌尿道和侵入性导管的护理,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菌群失调或二重感染.  相似文献   

9.
经胸前区腋静脉穿刺置管导管相关性感染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胸前区腋静脉穿刺置管(IATAV)病人导管相关性感染情况。方法2001年10月~2003年10月对接受IATAV的707例病人进行导管相关性感染调查。结果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5例,感染率为0.71%,其中外科650例病人,感染1例,感染率0.15%,化疗科57例病人,感染4例,感染率7.02%;全组病人置管时间<20d者共646例,发生感染1例,感染率为0.15%,≥20d者共61例,发生感染4例,感染率6.56%。结论IATAV病人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为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置管时间长和导管护理欠妥,对有高危因素存在的病人要加强监测和护理,避免发生导管感染。  相似文献   

10.
对193例采用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三种部位进行中心静脉导管(CVC)置管术的重症患者进行导管类型、置管部位、导管留置时间等相关性感染因素的分析,并针对其感染因素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包括:医护人员手部卫生、加强CVC置管的无菌措施、加强穿刺部位的观察等.结果经精心有效的护理,193例患者中因导管堵塞3例,因感染拔管6例.针对CVC相关性感染因素进行相应护理,可降低感染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分析基层医院血液透析病人深静脉置管引起导管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1999年5月至2009年5月,深静脉置管维持性血液透析40例,发生严重感染6例,占15.0%,更换导管时取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并对结果分析。结果引起血液透析深静脉导管感染病原菌为表皮葡萄球菌。置管2、3、6月的感染率分别为16.7%、33.3%、50.0%,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发生率为0,股静脉置管发生1例,占16.7%,其余5例均为颈内静脉置管,占83.3%。局部护理合理者感染机会少。6例感染者均有护理不得力因素存在。结论引起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感染相关的病原菌为表皮葡萄球菌。导管留置时间越长及护理不得力,则导管感染率越高,锁骨下静脉置管深静脉导管感染发生率低于股静脉和颈内静脉置管。严格深静脉置管护理和缩短留置时间对防止相关性感染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异常拔管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异常拔管原因,分析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对83例次PICC异常拔管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异常拔管的因素分别是肢体肿胀61例,导管堵塞11例,静脉炎3例,导管脱落3例,可疑导管相关血液感染2例,静脉血栓形成2例,穿刺处持续严重渗血1例。结论肢体肿胀和导管堵塞是导致异常拔管的主要原因,防护重点在于各项护理操作的规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PICC感染相关因素,以实施护理干预,减少感染的发生。方法对128例患儿PICC置管发生静脉炎、血培养及导管培养阳性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发生静脉炎12例,置管部位分别为大隐静脉5例,头静脉2例,肘正中静脉4例和贵要静脉1例,不同穿刺部位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51,P〈0.01)。留置时间分别为1—7d者1例,血培养和导管培养阴性;8—21d者10例,血培养和导管培养阳性率分别为17.14%、11.32%;22—47d者1例,血培养和导管培养阳性率分别为20.75%、17.14%。结论成立PICC小组,制作标准化操作卡,提高穿刺技巧,选择适宜的留置部位,加强后期维护能有效预防和减少静脉炎的发生,提高置管质量,延长置管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预防泌尿外科留置尿管患者尿路感染的护理方法。方法将84例留置导尿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导尿管护理方式,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导尿管安全规范化操作,重点预防尿路感染。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的导尿管感染安全事故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泌尿外科留置导尿管的预防导尿管感染和脱管规范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安全工程,能够有效预防尿路感染,提高医院患者安全护理效率和质量,减少医院安全事故。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老年患者住院期间留置尿管发生泌尿系感染的相关因素,了解留置尿管老年患者泌尿系感染状况,为预防和控制泌尿系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查阅病历、护理记录、尿常规和尿培养等化验报告与科室院内感染小组成员填写的医院获得性感染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对某院老年科2008年2月至2010年2月留置尿管老年患者(年龄≥60岁)的泌尿系感染状况进行分析。结果本组224例留置尿管患者中发生泌尿系感染者82例,占36.5%。留置尿管的老年患者发生泌尿系感染情况与其年龄、性别、留置尿管的时间、尿管的护理措施等因素有关。结论严格掌握老年患者留置尿管指征,尽量减少老年患者的置管率,缩短置管时间,积极治疗原发病,针对不同感染情况加强管道护理是降低院内泌尿系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病人颈内长期留置导管并发症的防治与护理,以延长导管留置时间。方法:对78例经皮下隧道颈内静脉长期留置导管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预防导管并发症发生的护理经验。结果:78例病人中,经颈内静脉入路74例(右71例,左3例),颈外静脉及锁骨下静脉各2例。除1例病人脑梗塞,1例肺部感染死亡,其余导管均正常使用。出现导管内血栓形成或流量不足11例,经溶栓、导管调整均再通;感染10例,发生率3.61例次/1000导管日,抗感染治疗后炎症消失。结论:血液透析护士执行各项护理时应严格无菌操作,掌握置入导管的常规护理,规范操作流程,注意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减少导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报道一起罕见非耐药鲍曼不动杆菌(AB)致外周静脉导管(PVC)血流感染聚集事件的调查分析与预防控制。方法用描述性研究和现场实验研究结合的方法对此次医院感染聚集事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结果2018年11月4日至5日,本院肿瘤内科有4例患者在出现寒战、发热等症状时均正在使用PVC进行输液,4例患者除PVC外无其他明确的感染源。其中病例1、2号从导管尖端细菌和外周血、病例3号从导管尖端细菌中均培养出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相同的非耐药AB。此次事件被认定为一起非耐药AB所致PVC血流感染聚集事件。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为医源性因素。采取综合防控方案后再无新发病例出现。结论护理人员静脉治疗护理操作时未严格执行消毒及手卫生规范、治疗输液用器械被污染、住院患者多、医护人员人力配置不足等是造成此次事件的主要原因,积极上报、迅速调研并分析制定综合防控措施,能有效控制医院感染事件的聚集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护理套件在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相关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行PICC置管术的患者共1745例,将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687例患者作为非护理套件组,将2011年2月(我院开始使用中心静脉置管术护理套件进行PICC导管的维护)至2012年12月收治的患者1058例作为护理套件组,两组患者均按照标准进行PICC置管及维护,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导管穿刺部位感染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的发生率。结果使用护理套件组患者的导管穿刺部位感染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均低于非护理套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使用统一的护理套件可减少PICC患者CRBSI及导管穿刺部位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CRS)与各种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病例对照分析方法,研究同期进行.1100例患者全部使用美国剑牌、德国贝朗及美国阿冈公司的中心静脉导管组,于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及股静脉留置导管;进行局部表面拭子细菌培养,抽导管血及外周血进行血培养,并记录性别、年龄、病种、穿刺次数、穿刺部位、导管留置时间、导管口径(单腔、双腔、血滤)、导管材质、导管护理、导管用途.先以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再应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CRS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表明:患者性别、病种、穿刺部位、导管护理、导管用途与CR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使用抗感染涂层导管与CRS呈负相关,为保护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导管留置时间[危险度比值比(OR)=2.682,95%可信区间(CI)为1.156~6.226,X2=5.275,P=0.022]、导管口径(OR=2.702,95%CI为1.183~6.175,X2=5.559,P=0.018)和白细胞计数(WBC)<4×109/L(OR=1.371,95%CI 为1.044~1.800,X2=5.142,P=0.023),为CRS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1100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的总相关感染率为2.5%(28/1100).结论 CRS是院内菌血症的主要原因,影响感染的主要因素有导管留置时间、导管口径、患者年龄、穿刺次数、行TPN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改良塞丁格技术下行锁骨下静脉置管的影响因素,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某三甲医院血液肿瘤科2013年8月~2015年6月行锁骨下静脉置管的360例患者,随访置管1个月,统计360例患者导管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穿刺成功360例,成功率为100%,其中352例一次成功,占97.78%;8例重复穿刺,占2.22%。55例发生并发症,占15.28%,其中27例发生导管异路,占7.5%;9例发生导管断裂,占2.5%;5例发生导管相关感染,占1.39%;9例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占2.5%;5例发生导管堵塞,占1.39%。结论使用耐高压导管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高于使用普通导管的患者,但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15~64岁年龄段更易发生导管相关性并发症,但年龄对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无影响;年龄、性别及左、右锁骨下静脉不影响一次性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