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国内外建立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文献,对不同的建模方法进行分类和综合分析。结果椎间盘退变的动物模型分为两大类:诱发性和自发性椎间盘退变模型。其中前者可分别通过改变椎间盘生物力学环境、损伤椎间盘自身结构以及用基因技术改变动物的遗传性状来诱发退变。在各类建模方法中,以鼠或兔制作的诱发性椎间盘退变模型应用最为广泛。结论椎间盘退变的动物模型是研究椎间盘退变性疾病发病机制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为退变椎间盘的修复研究提供良好的实验载体。虽然目前报道的各类模型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随着动物模型和人类椎间盘退变之间的相关性和可比性逐渐明确,其在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研究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化学法制备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椎间盘退变是腰椎退变性疾患的病理基础。简单可靠的动物模型不仅能为深入探寻椎间盘退变的发病机制及病理过程提供良好的实验模板,而且能对新的治疗手段和治疗药物进行有效筛选及准确评估。制备椎间盘退变动  相似文献   

3.
椎间盘退变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腰痛的病因很复杂,其中椎间盘退变被认为是主要病因.近年来,对椎间盘退变发生机制的研究成为脊柱外科的热点:而椎间盘退变实验动物模型的构建与制备是从事此类研究的关键步骤.通过实验干预或自发过程,在实验动物活体内模拟并观察分析椎间盘退变的过程,从而为椎间盘退变的病因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进而对椎间盘退变的可能治疗方法或药物进行评估.笔者就椎间盘退变实验动物模型的构建与制备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正椎间盘退行性疾病(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ve disease,IDDD)是目前临床上的常见病,其治疗手段多样,但其发病机制以及变化规律仍不清楚,国内外学者为探寻椎间盘退变规律构建了多种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动物模型,按照模型建立方法可大致分为力学模型、损伤模型、生物学模型。但在临床中因椎间盘直接损伤或生物源性椎间盘退变所致腰痛的患者较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微小RNA(micro RNA)在椎间盘退变中的研究进展,分析其在椎间盘退变中的研究方向和临床应用潜能。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micro RNA在椎间盘退变中作用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micro RNA是通过对基因表达进行调控,从而影响椎间盘细胞的增殖与凋亡、增加退变椎间盘组织的炎性介质和蛋白酶等方式在椎间盘退变中发挥重要作用。结论 micro RNA是椎间盘退变领域的研究新热点,对micro RNA的研究将有助于明确椎间盘退变的发病机制,同时为椎间盘退变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建立及其历史和现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腰腿痛是影响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研究表明约23%的腰腿痛患者其病因与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有关[1]。但椎间盘退变的确切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清楚。为深入探讨椎间盘退变的病理过程,有必要建立类似人类椎间盘退变的动物实验模型,对椎间盘退变的诱发因素,早期发生的形态学、生物化学及其它方面的变化进行较为详尽的研究。 一、动物模型的要求及动物选择 建立的动物模型要求与人类的椎间盘退变具有相似性和可比拟性。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能再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客观规律;(2)模型重复性好;(3)所选动…  相似文献   

7.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DDD)是指由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引起的以颈肩腰腿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候群,包括了临床上常见的颈、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退变引起的椎间盘源性腰痛,退变性颈、腰椎不稳症和退变性颈、腰椎管狭窄症等.人的一生中均会出现或轻或重的DDD症状.据资料统计,DDD患者占美国骨科住院人数的1/3以上.了解IDD的发生机制必将为预测和治疗DDD提供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8.
椎间盘退变遗传学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DDD)是指由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引起的以颈肩腰腿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候群,包括了临床上常见的颈、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退变引起的椎间盘源性腰痛,退变性颈、腰椎不稳症和退变性颈、腰椎管狭窄症等.人的一生中均会出现或轻或重的DDD症状.据资料统计,DDD患者占美国骨科住院人数的1/3以上.了解IDD的发生机制必将为预测和治疗DDD提供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9.
椎间盘退变是退变性脊柱疾病的关键病因和病理基础,探讨椎间盘退变的病理机制对退变性脊柱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神经肽Y (neuropeptide Y, NPY)在椎间盘退变的病理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NPY参与椎间盘退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退变性脊柱疾病的防治提供新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建立椎体终板下微循环障碍动物模型,探讨椎间盘退变发病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24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联合应用内毒素与激素的方法制备典型椎体终板下微循环障碍模型,并通过终板微血栓染色证实;对照组为阴性空白对照,不给予任何药物干扰,仅标准饲料喂养.3个月后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椎间盘的水含量、生化成分含量和组织形态学,从而评估椎间盘的退变程度.结果 终板微血栓染色证实实验组成功构建椎体终板下微循环障碍模型,3个月后实验组动物椎间盘水含量、生物化学成分含量均低于对照组,椎间盘切片染色可见椎间盘退变的表现.结论 椎体终板下微循环障碍可直接导致椎间盘退变,椎间盘营养供给障碍是椎间盘退变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