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室性心律失常患者Q-Tc间期变异度(△Q-Tc)变化特点,分析△Q-Tc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采用24h动态心电图对60例AMI与55例正常对照组检测SDNN、△Q-Tc与室性心律失常进行比较。结果AMI组△Q-Tc与SDNN有一定的正相关性(r=0.311,P<0.05),与室性早搏的多少呈负相关(r=-0.325,P<0.01)。结论AMI室性心律失常患者△Q-Tc较正常明显减低,其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将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Q-Tc间期的延长对老年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将7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与56例无急性心肌梗塞的冠心病(CHD)患者作对照分析,并根据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是否发生室速、室颤或心脏猝死, 将其分为严重心律失常组和无严重心律失常组,观察Q-Tc间期。结果急性心肌梗塞组的Q-Tc值为0.47±0.04s,无心肌梗塞的冠心病组的Q-Tc值为0.42±0.03s,两组间差异显著(p<0.01)。严重心律失常组的Q-Tc间期和无严重心律失常组的Q-Tc间期分别为0.49±0.03s及0.46±0.04s,两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合并Q-Tc间期延长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3.
<正> 近几年来大量研究资料表明,急性心肌梗塞(AMI)时Q-Tc间期延长可导致致死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Q-Tc间期是一个判断心室肌复极状态的良好指标。本文初步探讨了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塞患者Q-Tc间期的变化对其预后的影响。 1 资料和方法 1.1 观察对象 AMI组 56例均经临床心电图、心肌酶学改变证实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塞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c变化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分析11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电图QTc间期和住院期间临床预后。结果72例(65.8%)QTc延长;AMI时不同临床状态下(有无心律失常、衰竭、心源性休克和预后),QTc的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心律失常组QTc间期明显长于无心律失常组(P〈0.05)。结论QTc间期延长可作为评估和判断AMI预后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AMI),在国内心血管疾病中,其发病率、病死率均较高,ECG检查AMI有其特殊的意义。通过回顾分析7年住院的AMI病人,发现在ECG指标中,ST段明显压低、Q-Tc间期与PtfVl值增大、QRS积分高与病理性Q波、心律失常类型等,对AMI早期诊断、判断近期预后均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132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入院及出院时体表心电图Q-Tc间期的变化,与冠心病组、心律失常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发现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入院时Q-Tc间期较出院时明显延长(P<0.01);较冠心病组、心律失常组及正常对照组亦显著延长(P<0.01)。Q-Tc间期≥440ms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病死率为20.41%,较Q-Tc间期<440ms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病死率(8.23%)明显增高(P<0.05)。提示Q-Tc间期可做为观察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病情及其恢复情况的参考指标,对评价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Q-T间期延长综合征临床特征是Q-Tc间期(下称Q-Tc)延长、发作性室性心律失常,晕厥或猝死。此综合征不常见,至今国内约二十余例报告,死亡率高,易误诊为颠痫或癔病行为,延误治疗。本文报告一例反复发生  相似文献   

8.
储红斌 《安徽医学》2014,35(1):66-6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体表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Te)、经心率校正的Tp-Te间期(Tp-Tec)和Tp-Te间期离散度(Tp-Ted)与急性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方法 分析我院治疗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的Tp-Te、Tp-Tec和Tp-Ted,观察其与心肌梗死不同时期的关系.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是否发生过室性心动过速(VT)或心室颤动(VF))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31例)和无室性心律失常组(19例),分析心肌梗死急性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组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Tp-Te、Tp-Tec和Tp-Ted的差别,分析Tp-Te及其相关指标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的Tp-Te、Tp-Tec及Tp-Ted长于心肌梗死恢复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p-Te、Tp-Tec及Tp-Ted与AMI患者急性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呈正相关(r=0.671,P〈0.05;r=0.703,P〈0.05;r=0.694,P〈0.05).结论 Tp-Te、Tp-Tec及Tp-Ted在AMI急性期较恢复期延长,Tp-Te、Tp-Tec及Tp-Ted可能成为预测AMI患者发生多种室性心律失常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探讨其与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对比观察89例AMI患者和42例正常对照者的QTd以及校正QTd(QTcd)变化,并对AMI组有室性心律失常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QTd及QTcd进行比较。结果 AMI组QTd及QTcd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AMI患者有室性心律失常组QTd及QTcd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结论 AMI患者QTd及QTcd显著延长。AMI患者QTd及QTcd增大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增大,QT间期离散度可作为AMI患者病情预测的一项无创性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探讨其与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对比观察89例AMI患者和42例正常对照者的QTd以及校正QTd(QTcd)变化,并对AMI组有室性心律失常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QTd及QTcd进行比较。结果 AMI组QTd及QTcd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AMI患者有室性心律失常组QTd及QTcd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结论 AMI患者QTd及QTcd显著延长。AMI患者QTd及QTcd增大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增大,QT间期离散度可作为AMI患者病情预测的一项无创性指标。  相似文献   

11.
应艳萍 《海南医学》2005,16(1):126-126
本文将我院2000年至2004年门诊及住院共5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心电图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探讨AMI患者出现室性心律失常与QTc间期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 M I)患者体表心电图上T波峰末间期(T p-T e间期)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对近期临床的观察.方法 选取52例AMI患者作为观察组,40例正常健康者为对照组,并将观察组患者在急性期有无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分为两组.测量正常健康者体检时及A M I患者入院24h内第1份12导联心电图的T p-T e间期,计算12导联平均T p-T e间期,对测量结果分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12导联平均T p-T e间期均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观察组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较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12导联平均Tp-Te间期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体表心电图Tp-Te间期能够反映AMI跨壁复极离散度的变化,AMI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较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Tp-Te间期明显延长,Tp-Te间期有望成为预测AMI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3.
Q—T离散度(QTd)即标准12导联心电图的Q—T间期的差异。急性心肌梗死(AMI)后Q—T离散度延长易引起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本文回顾性观察了21例AMI病人的心电图资料,旨在探讨Q—T离散度与AMI的重危病人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Q—Td)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测量5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住院期间Q-Td及校正Q—T离散度(Q—Tcd),分析其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 50例AMI患者住院期间Q—Td动态变化揭示了Q-Td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密切关系,38例急性心肌梗死Q—Td及Q—Tcd入院时较出院有非常明显延长(P〈0.05)。结论 Q—Td可作为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一项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5.
Q—T间期延长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估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对Q—T间期在心肌梗死中变化的意义愈来愈受到重视。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或摔死被认为与Q—TIN期的变化有关、本文将对27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提示Q—TIW期延长是影响心肌梗死病人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llta床资料1.l一般资料。取自我院收治的27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病历。其中男20例,女7例。年龄分布40~84岁,其中40岁~50岁6例,sl岁~60岁9例,61岁~70岁10例,71岁以上者2例。1.2方法。测量所有心电图的Q—T间期变化.排除心率、年龄、性别及药物对Q—T间期的影响。根据D。rshazi及Cinca标准,测量AMI敏…  相似文献   

16.
李小薇  王静  郭玲  李智东 《广东医学》2006,27(11):1722-172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心律失常患者QT间期变异度(QTV)变化特点,分析QTV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24h动态心电图(DCG)对60例AMI与55例正常对照组检测SDNN、24hQTV与室性心律失常进行比较。结果 AMI室性心律失常患者SDNN和QTV均显著降低,室性心律失常明显增多。结论 AMI室性心律失常患者24h QTV较正常明显减低,其发生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将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加倍二阶梯运动试验测量50名正常人和50名冠心病患者的即刻心电图 Q-Tc 间期,结果显示50名正常人运动试验 Q-Tc 明显缩短(p<0.001),50名冠心病患者运动试验 Q-Tc 明显延长,(P<0.001)。以加倍2阶梯运动试验 Q-Tc 间朋延长≤0.01s 作为冠心病诊断阳性标准,其特异性为95%,敏感性为84%。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50例活动平板运动试验阳性者,运动前后校正的Q-T间期(Q-Tc)的变化,并用50例运动试验阴性者作对照。结果表明,在运动试验阳性组,运动后Q-Tc有显著的延长。而阴性组却表现为Q-Tc的缩短。对比两组运动后Q-Tc的改变也有显著的差别(P<0.05)。在运动试验结果的判定中常用的另一指标Q-X/Q-T,两组相比并无显著差别。本文还就运动后Q-Tc延长的可能机理,作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QT离散度即QT间期变异程度。一般认为QT间期延长与心电不稳定、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心脏性猝死有关。AMI早期心性猝死,其原因大多是原发性室颤[1]。但有报道QT间期延长不一定伴发心律失常。究竟QT间期对AMI心律失常影响如何,目前尚无定论。为此,我们测定分析了AMI82例心电图的QT间期离散度(QTd)。旨在探索QTd增加的临床意义。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随机选择1990年3月~1995年4月间发病48小时之内入院的AMI82例,其诊断符合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标准。所选病例均无电解质紊乱,未使用影响心肌复极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其中男64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Q-Td)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测量5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住院期间Q-Td及校正Q-T离散度(Q-Tcd),分析其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50例AMI患者住院期间Q-Td动态变化揭示了Q-Td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密切关系,38例急性心肌梗死Q-Td及Q-Tcd入院时较出院有非常明显延长(P<0.05)。结论Q-Td可作为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一项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